学术投稿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Neer3、4部分骨折

曾剑文;谢建军;杨曦;黄大江;吴渊

关键词:肱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同种异体骨移植
摘要:[目的]总结和评价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简称LPHP)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Neer 3部分、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4月,应用LPHP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21例Neer 3部分、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57岁,平均46岁.根据Neer分类,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8例,其中伴肩关节脱位5例.[结果]21例获得平均18个月(12~24个月)的随访;21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4.3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14例,良5例,可2例,总优良率达90.5%.[结论]LPHP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Neer 3部分、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尤其是对于Neer 4部分骨折保留肱骨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老年病人.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此类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高.由于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使得保守治疗的死亡率要成倍高于手术治疗组.因而对于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绝大多数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周振宇;曹学成;蔡锦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颈髓损伤气管切开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1185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气管切开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受伤原因、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节段、治疗期间营养状态等因素对于患者气管切开率的影响.统计相关因素各分项下的气管切开率.[结果]99例患者被实施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率8.35%.年龄、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节段、受伤原因等因素与气管切开率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与气管切开率无显著相关性.随年龄的增长,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逐渐增加,<20岁的患者,无1例实施气管切开,>60岁的患者气管切开率高达38.7%;随颈髓损伤程度的加重和节段的升高,气管切开率不断增加,ASIA分级D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5%,而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高达19.1%;C7~C4节段的颈髓完全性损伤气管切开率分别为4.3%,22.3%,21.6%和32.7%,而C3和C3以上节段的完全性损伤患者,大部分在实施气管切开之前即发生死亡,故气管切开率并不高.高处坠落所致颈髓损伤患者较其他患者有更高的气管切开率.[结论]颈髓严重损伤、颈髓高位损伤和高龄是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主要危险因素.高位的(C3和C3以上)颈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应尽早实施气管切开.

    作者:邵将;贾连顺;朱巍;陈雄生;宋滇文;严望军;周许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7年2月~2005年7月共收治129例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将129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1组70例行头环牵引,其中31例头环牵引加背心带支架保守治疗,39例头环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1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另1组59例行颅骨牵引,其中13例颅骨牵引加支具保守治疗,46例颅骨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22例,后路手术20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头环牵引与颅骨牵引对上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无明显差异;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统计学处理显示头环牵引组要明显好于颅骨牵引组,复位所需时间比颅骨牵引组短,完全复位率高,减压充分,更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治疗后离床时间头环牵引组要短于颅骨牵引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改善.[结论]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可改善复位功能,对颈椎的牵引固定作用较颅骨牵引更为坚强稳定,使用安全方便.

    作者:王宝奎;邓树才;窦如明;甄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改良

    [目的]探讨手术解决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更佳方法.[方法]对23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在传统手术治疗三原则即尺骨延长、桡骨头复位、环状韧带重建的基础上增加桡骨旋转截骨术,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3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优良率为95.7%,效果满意.[结论]通过桡骨旋转截骨改良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操作方法简单实用,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忠;刘雪涛;张成进;劳克诚;曲连军;刘学胜;常正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跳水致颈髓损伤早期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跳水致颈髓损伤早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5年27例跳水致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15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12例.早期综合治疗方案包括:(1)全身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收缩压在90 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2)早期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3)颅骨牵引制动或颈椎复位;(4)早期进行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术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以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以ASIA分级标准和感觉、运动评分判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8个月;本组病例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损伤节段稳定,植骨融合良好,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脱落等现象.13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总有效率为48.1%,其中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20%,不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83.3%.完全性损伤患者ASIA分级变化不明显,但其评分较入院时可有相应的增加,不完全性损伤患者ASIA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颈髓损伤后早期综合治疗可以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镇万新;申军;高国勇;刘洪涛;王多;徐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对严重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附52例报告)

    [目的]探讨Rockwood分级Ⅲ°及以上的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仅行锁骨钩板内固定和锁骨钩板内固定后再行喙锁韧带重建2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两种方法治疗的52例肩锁关节脱位,A组为内固定组共29人,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45岁,其中Rockwood分级Ⅲ度12人,Ⅵ度1 5人,Ⅴ度2人.B组为内固定加喙锁韧带重建组共23人,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50.6岁,Rockwood分级Ⅲ度9人,Ⅵ度13人,Ⅴ度1人.内固定方法均为AO锁骨钩板固定,重建喙锁韧带均采用改良Weaver法.随访8~12个月,以Lazzcaao标准进行评价,并以SPSS 10.0统计软件计算,分级比较每级AB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疗效均较为满意,优良率均达到100%.两组之间仅优秀率有所不同,且Rockwood分级比较AB两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锁骨钩板固定确实可靠,手术简单,创伤较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固定,在使用了可靠的锁骨钩板固定后,肩锁关节周围各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重建,保证了肩锁关节的稳定愈合,同时可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如无合并严重的三角肌和斜方肌的撕裂,可不需喙锁韧带重建.

    作者:吴小峰;高伟;田纪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型神经支架材料的构建及其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出一种可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方法]以I型胶原蛋白和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胶原蛋白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部结构的排列规律及走行,测量其孔径大小、孔隙率等指标.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到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中共培养5 d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在材料内部的生长情况.[结果]构建的材料均为圆柱状,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成功种植在支架材料上,在材料内部生长良好.[结论]构建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构形和生物相容性,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

    作者:孟浩;罗卓荆;冯林杰;王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改良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制备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改进去细胞异体神经化学萃取制备方法,制备出细胞及髓鞘去除完全、神经机构保存完好的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方法]SD大鼠14只,取双侧坐骨神经(共28根),分3组进行化学萃取去细胞处理:Sondell法组(10根)、改良法组(10根)和对照组(8根).Sondell法组所用萃取剂为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改良法组所用萃取剂为Triton X-200、SB-10和SB-16;对照组未进行化学处理.处理后神经行HE染色、快蓝染色、基底膜素免疫组化染色及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并从去细胞程度、髓鞘染色分级和结构完整性三方面综合评价.[结果]在去细胞异体神经物理性状方面,改良法制备的去细胞异体神经韧性弹性略好于Sondell法;HE染色表明,2种方法的去细胞效果均较好,但改良法对神经结构的破坏较小;快蓝染色、基底膜素免疫组化染色、环境扫描电镜结果均表明,改良法在对髓鞘的去除、基底膜素的保留及神经结构的保存方面均优于Sondell法;综合质量评分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去细胞效果方面相似(P1>0.05),髓鞘去除及神经结构的保存方面改良法优于Sondell法(P2、P3<0.05),综合去细胞程度、髓鞘染色分级和结构完整性3方面,改良法制备的去细胞异体神经质量优于Sondell法(P4<0.05).[结论]综合运用萃取剂Triton X-200、SB-10和SB-16的化学萃取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去细胞异体神经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出免疫物质清除完全、神经结构较好保存的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为自体神经移植找到了较好的替代解决方法.

    作者:王冠军;孙明学;卢世璧;许文静;赵斌;彭江;张莉;黄靖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下肢力线的X线测量及影响因素

    下肢力线的测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下肢的矫形外科手术中如下肢延长术、膝内外翻矫正术及髋膝关节置换术,尤其重要.

    作者:柴旭峰;卫小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固定后胫骨骨折骨不连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348例带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中发生骨不连36例.采用冲击波治疗10例;髓内钉动力化8例;髓内钉动力化加自体植骨6例;单纯自体植骨5例;改钢板固定加自体植骨3例;肥大型骨不连更换髓内钉4例.[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8个月.6个月内再手术者较6个月后再手术者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冲击波治疗10例中1例不愈合,经2次冲击波治疗后愈合.髓内钉动力化8例中2例不愈合,经冲击波治疗后愈合,其中2例发生骨缩短;髓内钉动力化加自体植骨6例均愈合;单纯自体植骨5例中2例8个月未愈合,更换髓内钉加自体植骨后愈合;改钢板固定加自体植骨3例均愈合;肥大型骨不连更换髓内钉4例均愈合.[结论]早期治疗带锁髓内钉固定后胫骨骨折骨不连效果肯定.髓内钉动力化可促进骨愈合,但有引起骨缩短的可能;更换髓内钉或钢板加自体植骨治疗骨不连效果满意;冲击波有促进骨不连愈合的作用.

    作者:韦敏克;梁斌;尹东;李宏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强直24例临床分析

    股骨干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对这种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病理改变,采用髓内针、钢板螺丝钉等,进行内固定,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后遗症.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骨折治疗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骨折顺利愈合,而且要求早日恢复功能,重返工作岗位.

    作者:张凤瑞;李海东;石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伴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重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并对有随访的49例(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28例)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0个月~9年(平均1.7年),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39例,Ⅲ型6例,Ⅵ型4例.骨折均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韧带损伤的治疗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21例,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9例,差1例.手术治疗组28例,Ⅰ期修复19例:优17例,良2例.Ⅱ期修复9例:优5例,良3例,差1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Ⅰ期修复效果理想.

    作者:吴艳刚;吕鹏;赵民;张永林;焦顺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桡神经移位术的临床解剖学基础

    [目的]通过对肱骨中下段和桡神经的解剖观测,设计桡神经移位术.[方法]采用解剖学技术,对15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30侧上肢桡神经的走行、分支,及与肱深血管的关系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同时对100侧干燥肱骨的长度、桡神经沟长度及桡神经走行的角度(桡神经沟与肱骨纵轴夹角)进行观测.[结果](1)骨标本测量:肱骨长度左侧为(30.60±1.46)cm,右侧为(31.37±1.23)cm;桡神经沟长度左侧为(5.65±1.01)cm,右侧(6.57±0.58)cm.桡神经走行的角度左侧为13.00°±1.08°;右侧13.86°±0.97°;(2)尸体标本观察,桡神经走行中的角度: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内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穿过外侧肌间隔后行向内下方,形成向内开放的钝角.角度明显29侧占96.67%;不明显1侧,占3.33%;(3)桡神经分为浅深支的位置: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髁间线)以上17例次,占76.67%;在髁间线以下10例次,占33.33%:平髁间线3例次,占10.00%;(4)从桡神经出口到桡神经分叉的距离(弧距)为(14.26±1.01)cm;(5)桡神经和相邻肱深血管的关系:桡神经在肱深血管内侧12例次,在肱深血管外侧10例次,和肱深血管相交叉8例次.[结论]桡神经移位术设计合理,符合桡神经的解剖生理,为肱骨中下段骨折进行各种内固定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减少了术中和术后取内固定时桡神经再损伤的发生,且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作者:杨彬;高楠;王金国;牟莹;尹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对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以及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63例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动力髋螺钉的治疗方法,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比较两组间在术后的并发症、累积生存率、术后髋部的功能评分及丢失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结果]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几乎没有显著的不同,术后的并发症也未显示不同的术式所造成的全身状况的差异,但就局部症状而言,DHS 组出现了内固定穿出骨皮质以及内侧皮质坍塌所形成的髋内翻现象,而半髋组病人则出现了不明原因的髋部疼痛,但无假体松动和感染的诊断依据,DHS组髋关节综合评分下降了8.6%,而半髋组则下降了9.2%,因此从功能恢复的角度来看两组间也不能确定何种术式更值得推荐.[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的粗隆骨折患者,手术固然是希望能获得与术前相同的功能活动,但其首要目的还是能提供给病人更多早期活动的条件,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较为合理的替代术式.

    作者:黄河;王黎明;桂鉴超;宋华荣;沈海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踝关节后方隐匿性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总结踝关节后方隐匿性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病例资料,探讨其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病人的资料.2003年9月~2006年6月共收治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7~38岁.6例均有明确踝关节扭伤史,无明显骨折脱位而早期行保守治疗,2例未予固定4例予石膏固定3周.所有病例伤后均有踝关节后方持续疼痛及关节处压痛,行走时及静息时均有胀痛感,疼痛可向小腿后方或足底放射.6例病人在受伤当时均未诊断撕脱骨折,伤后4个月~1年入院,X线侧位片可见踝关节后方小骨片影,正位片可不明显,其中4例经CT检查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折,其部位与临床症状部位一致.6例病人均予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及CT所示骨折部位选择内后方或外后方入路显露踝关节后方,术中见关节内骨块均为关节囊附着处的小片软骨撕脱,切除骨片,功能位石膏固定踝关节1周后即予下地行走.[结果]6例病人均于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无复发.[结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有其特征,但在早期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应手术治疗.

    作者:胡俊勇;李占春;余世民;徐栋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跖跗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附12例报告)

    跖跗关节常被称为Lisfranc关节,该部位的损伤又称为Lisfranc损伤.过去对此损伤多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方法治疗,因石膏外固定不宜维持其稳定性,易导致再移位,影响疗效,遗留平足畸形、足部疼痛、功能受限等情况.自2004年6月~2006年10月本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2例,疗效满意.

    作者:吕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DHS和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粗隆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该骨折的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而且其中高龄患者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作者:刘奕;朱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介绍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可行性及操作方法.[方法]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的微创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本组32例病人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进行手术,术后疼痛轻,假体安装位置良好,经随访,复查X线片未见人工关节松脱现象,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日常生活全部自理,对切口的大小,术后的恢复表示满意.[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切口6~8 cm),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短,病人易接受,手术切实可行等优势,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并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作者:王岩;吕伟;马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老年人髋部骨折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髋周骨折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更好地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对50例(男28例,女22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和30例(男15例,女15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尿I型胶原羟基末端肽、脱氧吡啶啉和血清骨钙素测定.[结果](1)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尿中尿I型胶原羟基末端肽和脱氧吡啶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01),测定效果脱氧吡啶啉(Dpd)优于尿Ⅰ型胶原羟基末端肽;(2)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后1个月Dpd变化不大;(3)老年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吸收高于同年龄组健康人.尿中反映骨吸收指标尿I型胶原羟基末端肽和Dpd的监测对老年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丹;陈安民;郭风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旋入式髓内钉微创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采用旋入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方法]自2000年1月~2006年2月6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旋入式髓内钉微创治疗.男38例,女24例,年龄20~58岁,平均36.9岁.闭合性骨折54例,开放性骨折8例.62例肱骨干骨折按AO分类,A型41例,B型15例,C型6例.对6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微创旋入式髓内钉固定,术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随访14~30个月,平均为24个月.[结果]本组62例伤口或切口全部Ⅰ期愈合,62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肩关节功能按Rodriquez-Merchang标准评分,优36例,良20例,中6例,优良率为90.3%.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无感染、医源性骨折、肢体短缩、断钉、脂肪栓塞综合征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旋入式髓内钉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较小,旋入式髓内钉根据髓腔解剖特点呈髓内中心固定,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具有固定牢靠、手术操作简单、创伤性小、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优点.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值得推广.

    作者:向峥;郭振河;李敬中;杨家辉;郑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