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凤;李国正;周睿;赵瑞玮;王忆勤;郑晓燕
生物电阻抗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提取人体生物医学信息,是新一代更为有效的无损伤功能成像技术.本文从生物电阻抗技术原理、生物电阻抗技术的发展进程、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在中医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地综述.
作者:郭建茹;戚沁园;陈长青;赖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口服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是关乎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阐述了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研究的现状与必要性,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构建了基于“效应动力学-药动学(PD-PK)”并主要基于“效应标志物(PD-Markers)”的口服中药日服次数合理性研究的新模式.
作者:袁海龙;肖小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超滤技术应用于六味地黄软胶囊多糖精制的工艺及可行性.方法:采用超滤技术结合药效实验确定六味地黄多糖中有效部位,再对超滤膜的材质、构型、膜通透量、收集药液量等进行考察,确定佳超滤条件.结果:采用聚砜材质的中空纤维膜,先采用50 K截流量纤维膜超滤,收集原体积1.25倍超滤液,再采用30 K截流量纤维膜超滤,收集原体积1.25倍超滤液,佳超滤条件为压力0.1 Mpa,温度35℃,超滤时间不超过50 min佳.结论:超滤膜技术精制六味地黄软胶囊多糖相比传统的水提醇沉等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超滤过程条件温和,能耗低,精制效果好等优点,有较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作者:钱俊;曹淑波;李淼;潘迎志;夏翠英;萧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法采集舌尖舌色的数据资料,探讨舌色光谱资料进行色度参数的计算与颜色空间的表述作用.方法:实验中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法采集了120例研究对象的舌色资料,进行X、Y、Z的颜色匹配三刺激值的计算,将舌色反演于CIE 1931色品坐标,同时将三刺激值换算为RGB颜色空间模式进行舌色的表示.结果:可见反射光谱数据反演于CIE 1931色度图,有利于形象地比较不同研究对象舌色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三刺激值换算后,可以以RGB颜色空间模式进行舌色的表达;同时还发现,相同的舌色存在异谱现象.结论:应用可见反射光谱法采集的舌色资料可以进行色度学参数的计算和颜色空间的转换,反演性与重复性强,有助于研究同色异谱现象,为中医舌色的定量度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孔猛;曾常春;刘友章;王珍;刘颂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系统的方法学研究,建立银杏内酯滴丸的溶出度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小杯法进行实验,开展溶剂优选,累积溶出度、重复性、均一性等研究,通过测定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的溶出量来评价实验结果.结果:以75%乙醇为溶剂,转速为100 rpm,依小杯法操作,经45 min取样测定,银杏内酯A、B均可溶出完全,并初步拟定银杏内酯滴丸的溶出度检测限定为:银杏内酯A、B总量的70%.结论:本检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银杏内酯滴丸的溶出度,且提高了银杏内酯滴丸的质量控制水平.
作者:吴云;钱俊;尚强;萧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菖蒲为较常用中药,具有多种药理及生理作用,含有单萜、倍半萜、苯丙素等挥发油成分及黄酮、醌、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糖等非挥发性成分.本文就此对菖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状况进行论述,为今后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陈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藏医药理论是中国藏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积,其有效性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然而由于藏药的复杂性和地域性使其有效成分不明确、质控水平低、基础研究薄弱等因素,导致其治病机理不清,以至于影响了藏药的发展.本文以组分藏药研究为目的,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对开发出机理明确、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藏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智森;高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从分析中医诊疗过程的特点入手,运用信念修正理论来阐释这一过程中的逻辑规律.主张要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发展,需要重视具体的中医诊疗实践,特别是中医学家的信念及其动态改变所起的作用及其规律的研究.
作者:刘奋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本研究尝试以数学关系式来描述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并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进一步分析,总结中药的性-效关联规律.力求对药性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增加药性理论的确定性.
作者:汤金波;帅真;许仕杰;陈建南;陈冠林;周福生;赖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黄芩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材,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素为常用中药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笔者通过对黄芩素在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黄芩素胃肠道吸收较好,主要分布在肝、肾、肺等组织器官中;黄芩素在大鼠体内代谢物主要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后者又可经胆汁和肠黏膜转运至肠腔,形成再吸收;黄芩素口服后血浆原型药物浓度极低.目前针对黄芩素的药动学行为研究主要是通过其代谢物黄芩苷的测定来间接实现,由此使得黄芩素替代黄芩苷进行口服制剂研究也成为可能.
作者:王文玉;戴建业;孙淑军;曹慧娟;郑宁宁;房军伟;苟小军;刘成海;刘平;张永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医面诊中光泽信息客观识别的方法.方法:结合计算机视觉,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面部光泽判断,尝试将偏小二乘法(PLS)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方法在4种不同色彩空间下进行实验,做为面部光泽信息提取的手段.结果:PLS、LDA、2DLDA在RGB、HSV、Lab这些3通道的色彩空间上的判断正确率均高于单通道的判断结果;不同的特征抽取方法在不同色彩通道上得到的正确率不同:PLS方法在Lab颜色空间上对人脸光泽的判断正确率为89.06%,LDA在Lab颜色空间上判断正确率为88.69%,2DLDA在RGB颜色空间上判断正确率为89.00%.结论:不同特征抽取方法对于识别中医面诊光泽信息都具有积极作用,为中医望诊中光泽的量化检测技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李福凤;李国正;周睿;赵瑞玮;王忆勤;郑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运用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大黄酚为荧光猝灭剂,在激发波长278 nm下的荧光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位点结合模型和Lineweaw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求出了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类型、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等参数.并利用Van't Hoff方程求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大黄酚与蛋白质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大黄酚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且其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在25℃和37℃下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923×104 L·mol-1和5.928×104 L·mol-1;结合分子数分别为:0.8551和1.0583.热力学数据表明大黄酚与BSA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较弱的静电作用.结论:大黄酚在体内能够被血清白蛋白存储和转运,且结合时可能改变了BSA的构象.
作者:陈小睿;徐沉思;王平;陈瑛;孟宪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用Kappa分析来检验和控制中医五行音乐辩证选乐的质量.方法:在中医五行音乐选乐的标准上,通过临床主管医师客观性中医辩证选乐对比患者的主观喜好选乐之间的Kappa值,评价中医五行音乐选乐一致性,检验和控制中医五行音乐辩证选乐的质量.结果:共选取接受中医五行音乐治疗的住院肿瘤患者73例,通过对中医五行音乐一致性程度分析,单一调式选乐显示,除微调Kappa值无法分析,无一致性测量;其余4种调式Kappa值>0.4,一致性程度适中,且统计学上有相互一致性.多调式选乐显示,心肾不足,心脾两虚,肝肾不足,肺肾不足,肺脾两虚所选择的调式中,Kappa值>0.4,一致性程度适中,且统计学上有相互一致性.结论:通过Kappa对中医五行音乐辩证选乐一致性程度分析,临床主管医师客观性中医辩证选乐同患者的主观喜好选乐之间存相关一致性,为肿瘤患者进行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廖娟;杨宇飞;项春燕;吴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检测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舌苔不同化学成分的变化,尝试为临床检测提供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指标.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患者舌苔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破碎法制成细胞匀浆,试剂盒检测,用UV-756MC型分光光度计检测舌苔细胞匀浆中碱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糖原(PAS)的含量,对照组选择正常人正常淡红舌,薄白润苔.结果:慢性胃炎组LDH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1),PAS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1);慢性胃炎腻苔组舌苔细胞SDH含量较非腻苔组升高(P<0.05);腻苔组、非腻苔组LDH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1),而PAS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1).慢性胃炎腻苔组和非腻苔组的胃黏膜病理学指标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胃炎腻苔的形成可能是舌苔上皮细胞能量代谢平衡被打破,细胞角化增值的速度大于凋亡的速度,上皮细胞密度增加,镶嵌于舌状乳头的角化树间,不易脱落,终使舌苔呈油腻状紧贴于舌面.
作者:赵洁;李福凤;王忆勤;付晶晶;钱鹏;郝一鸣;白冠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发现“六淫”是6个“范畴”而非6个“实体”,是以自然界“六气”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的结果,从“六气”到“六淫”是对语言的跨域应用.因此,理解中医六淫概念不能仅仅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文字表象上,必须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作者:谷浩荣;贾春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中医证候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判断.结果:绝经年限、BMI(身高体重指数)与证候类型都是影响骨量丢失程度的因素.其中绝经年限越长、BMI指数越小,发生PMOP的概率就越大.不同证候类型,发生PMOP概率是不同的.肾阳虚证相对于血瘀证,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大(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MOP的不同证候与骨密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骨量减少人群多表现为血瘀证,骨质疏松或严重骨质疏松人群多表现为肾阳虚证.患者的不同证候可以作为判断骨量丢失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我们将继续扩大样本量,为进一步剖析绝经后骨质疏松人群的中医证候特点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
作者:支英杰;谢雁鸣;白文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当前“病证结合”为主的诊疗模式下,传统上以个人经验进行个案前后比较式的疗效判定方法已经不适应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直接用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也不适用于中医学的诊疗规律.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已成为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针对中医临床的特点,认为针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当分为对中医“法”的疗效评价、对“方”的疗效评价和对“药”的临床疗效评价,并且以对“法”的评价为例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临床研究方案、证候以及来自患者和其家属的报告等当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着力点,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光银;张军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科学、客观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病证结合模式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现状,同时指出了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着力点.
作者:张军平;吕仕超;朱亚萍;耿晓娟;袁卓;许颖智;彭立;周亚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炮制过程对北五味子醇浸率的影响,考察醇浸率作为评价五味子炮制过程控制的辅助参考质量指标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炮制时间、炮制温度、炮制辅料用量改变对五味子醇浸率的影响.结果:不同炮制辅料对醇浸率影响趋势不同,蜜制使五味子的醇浸率增加,且随辅料用量增加逐渐增加.酒制、醋制和蒸制使五味子的醇浸率降低,但辅料用量改变对醇浸率影响较小.炮制时间以及炮制温度的改变对五味子的醇浸率影响不大.结论:醇浸率对各炮制因素的敏感性较差,不适合引入质量评价体系作为五味子炮制程度的辅助质量控制指标.
作者:李英华;朱晓慧;吕秀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攀升状态.大量证据表明,筛查有助于CRC的早期诊断,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探讨建立从预防筛查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到早期治疗的有效防治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中医药早期介入对于结直肠癌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及时加入中医药干预,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优化方案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建立包括集结直肠癌筛查注册、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诊疗标准”库、“循证”知识库及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更加切合临床实用、功能更为强大的结直肠癌信息协作平台可大大增强结直肠癌监测与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力争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杨怀中;李秋艳;贾小强;许云;杨宇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