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

吴华荣;申勇;吴占勇;魏运栋;彭祥平

关键词:颈椎病, 发病学, 退变, 不稳定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不稳在颈椎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随访216例颈肩痛和(或)神经根性痛患者,男143例,女73例.年龄29~41岁,平均37.8岁.表现颈肩痛的患者173例,神经根征者28例,兼有神经根征、颈肩痛者15例.依据退变性颈椎不稳X线诊断标准:不稳定组82例,稳定组134例.全部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和(或)局部制动治疗.[结果]随访2~7 a,平均4.3 a.不稳定组患者中4例出现不稳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3例出现椎间盘突出,6例出现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伴椎间盘突出,3例出现不稳节段脊髓内T2高信号.稳定组中2例出现C4、5椎间盘突出,2例出现C5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不稳定组颈椎病发生率19.51%明显高于稳定组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变性不稳定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颈椎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将本科近期在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辅助下的手术结果与既往的配对病例的术后X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计算机术中导航能明显优化假体的位置,极大地减少假体放置的失误率;明显改善力学对线的准确性.[结论]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能显著地提高假体置入的准确性和全膝关节置换的可重复性.

    作者:李程;裴福兴;杨静;沈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椎弓根楔形截骨USS系统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12例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角度,明确截骨部位,行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和脊柱通用系统(USS)双螺纹椎弓根Schanz螺钉内固定术.[结果]后凸畸形矫正度20°~40°,平均矫正32°,外观改善满意.经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均达骨性融合,矫正度数无丢失,无椎弓根螺钉松动.[结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采用本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黎龙;李连增;夏刚;田融;田成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注水膨胀法神经鞘瘤切除术

    神经鞘瘤切除有时十分困难,要么不能彻底切除,致使肿瘤复发;要么损伤神经,造成感觉运动障碍.作者应用注水膨胀法成功切除了1例发生于C6神经根的神经鞘瘤,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学华;于益民;任广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瘦素对骨及软骨组织的作用研究进展

    瘦素是一种参与调节能量代谢、食欲和生长发育的激素.近来实验发现,瘦素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影响着骨形成,并参与调节软骨内成骨进程,还可能与骨性关节炎发病有关.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瘦素对骨及软骨组织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孙旭;邱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生物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由于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感染、病理等因素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植骨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植骨术主要分为自体来源植骨术、同种异体或异种植骨术以及组织工程骨植骨术.前2种方法的弊端或局限性主要有供源不足、供区损伤和取骨后的并发症、移植排斥反应等.而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可以改进上述弊端,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丁金勇;靳安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跖骨颈截骨内翻嵌插固定治疗(足母)外翻畸形

    [目的]探讨跖骨颈斜行截骨内翻嵌插固定治疗疼痛性(足母)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该术式治疗36例(52足)疼痛性(足母)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限为2 a.手术前后均摄双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及第1、2跖骨间夹角以判定畸形程度.并采用足部疾患治疗效果JOA评分并进行患足功能评分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对该术式的适应证和并发症亦作了一定的探讨.[结果]术后骨愈合满意,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情况,皮肤感染2例3足.术后2 a与术前相比,患者的(足母)外翻角及第1、2跖骨间夹角平均矫正15.6°和4.2°,JOA评分提升29.6分.[结论]跖骨颈斜行截骨内翻嵌插固定可三维立体矫正(足母)外翻畸形,是治疗疼痛性(足母)外翻畸形的良好选择.

    作者:王慧敏;谭明生;陈文治;张梅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明矾溶液对椎间盘髓核凝固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明矾溶液对椎间盘髓核的凝固作用.[方法]将犬离体椎间盘20个随机分为4组,分别置于2.5%、5%、10%明矾溶液及生理盐水实验溶液中浸泡,另取16个离体椎间盘,将上述4种实验溶液分别注入其中,观察椎间盘髓核的凝固效果及组织学变化,初步筛选合适浓度的明矾溶液;另外从17只犬体中,选择68个活体椎间盘,分成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入组、10%明矾溶液一点穿刺组、10%明矾溶液2点穿刺组等4组,于术后3d、2周、1、3个月分别取材,对椎间盘髓核进行大体观察、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离体及在体实验中,生理盐水对椎间盘髓核无凝固作用,明矾溶液浸泡可以使离体椎间盘的髓核凝固,且随着明矾溶液的浓度增加,凝固的髓核体积逐渐变小.离体椎间盘内注入明矾溶液后,髓核未产生凝固.在体椎间盘内注入10%明矾溶液后,椎间盘髓核发生凝固,术后1个月达到强的凝固效果,表现为以穿刺点为中心的凝集反应,2个穿刺点时可出现2个凝固的团块.凝固髓核的间质成分增多,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检查证实间质中为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结论]明矾溶液可促使髓核产生以注射点为中心的凝固作用,其可能与明矾溶液刺激髓核继发产生的胶原增多及纤维化有关.

    作者:刘宪义;朱天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SRH器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TSRH三维矫形系统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疗效,评价应用钉棒系统和钉钩棒系统随访时的效果.[方法]分析采用TSRH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79例,男48例,女31例,平均15.5岁.全部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56例,胸椎应用椎弓根钩或椎板钩,腰椎应用椎弓根螺钉23例.对照分析2组的矫正效果.[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18~31°,矫正率为56%~87%,平均为68%,矢状位矫正为21~33°,平均25°,旋转矫正Ⅰ度.身高平均增高3 cm.63例平均随访2.5 a,2组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以及冠状面矫正度的丢失有明显的差异.[结论]TSRH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应用椎弓根螺钉效果更佳.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吴起宁;陈海波;王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P及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自固化磷酸钙(CPC)复合BMP与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复合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提供参考.[方法]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于一侧股骨中上段造成2 cm长皮质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A组复合BMP与CPC的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B组单纯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C组自体大段骨移植.移植骨均用直径3 mm三棱髓内针固定.于术后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对比各组移植骨愈合过程与修复效果.[结果]CPC复合BMP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早期骨修复效果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P<0.01),与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相似,至12周3组均达骨性愈合,以A组及C组骨修复塑形较好.CPC复合BMP组骨痂量较多,分布于移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及移植骨周围,形成皮质骨外骨桥,并较早在异体骨外表面形成破骨与成骨,异体骨内哈佛氏管扩大,衬垫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血细胞较其它组多.CPC随着新骨的形成及改建塑形逐步缓慢降解.[结论]CPC复合BMP对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及替代有增强和促进作用.

    作者:桑宏勋;杨克强;王臻;胡蕴玉;郝春蕾;吕荣;李丹;刘继中;郭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Ⅰ期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2月~2003年5月行前路病灶清除Ⅰ期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7例,包括植骨融合率、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1 a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愈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随访未发现后凸畸形加重.[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是可行的、能促进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

    作者:曹丙伦;王玉波;王慎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内皮细胞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cells,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MSCs.采用第2代的MSCs,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体外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内皮细胞,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果]分化后的细胞在光镜下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实验组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透射电镜显示诱导后细胞内出现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论]成体中的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表现内皮细胞样特征,是组织工程血管化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孙源;董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研究现状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是一种成年以后新出现的侧凸,继发于腰椎间盘及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而不是被忽视的原有侧凸的进展.近年来,作为一种严重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中老年患者腰痛、下肢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重要原因.本病病因不明,大多于40~45岁发病,多发于腰椎,临床特点为广泛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小关节增生和黄韧带增厚、脊柱失平衡并侧凸.多数患者伴有腰椎冠状位侧方移位、旋转性半脱位和椎体矢状位滑脱.本文就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治方法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曹洪海;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弹响髋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军事训练致外侧型弹响髋的特点及关节镜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收治14例18髋军事训练引起的外侧型弹响髋,采用关节镜下髂胫束松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疗效优11髋,良5髋,优良率94.1%,有效率100%,未出现感染、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弹响髋,只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疗效满意,可取代传统切开术.

    作者:储旭东;陈伟南;李宏;朱建平;高建明;孙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

    [目的]介绍关节镜技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共23例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术,同时放置引流管,术后持续灌洗治疗.[结果]23例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全部治愈,未有复发.随访6~12个月,关节功能恢复优11例(47.82%),良9例(39.13%),一般3例(13.04%),差0例.优良率为86.95%.[结论]在关节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清创彻底、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作者认为该方法应该作为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常规方法.

    作者:张抒;张强;张军;王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腺病毒介导人骨形态蛋白-7基因抑制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骨形态蛋白-7基因转染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外科去势的方法造成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用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蛋白-7基因通过椎体髓腔注射的方法转移至大鼠椎体内,骨干重测量来检测全身骨丢失的情况;骨组织形态学观察椎体骨小梁骨质疏松的情况;骨形态定量方法评价椎体骨小梁的动静态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的骨干重的测量显示注入AdBMP-7组的动物骨量明显大于其余各组;骨形态学检测结果显示注入AdBMP-7的椎体骨小梁结构较完整,而其余各组的骨小梁变细、断裂.5周后用骨形态定量进行检测显示AdBMP-7基因注入的椎体的各项动静态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余各组椎体.[结论]腺病毒介导BMP-7基因植入去势大鼠椎体髓腔可以分泌BMP-7,并可以在早期阻止去势大鼠的骨质疏松.

    作者:赵广民;李放;孙天胜;王浩;李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本组自2000年以来手术治疗的48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30例,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23例,平均椎管狭窄率41.4%,术前MRI示脊髓信号改变者19例;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51.3%;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段性神经根麻痹5例,血肿2例.[结论]应根据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方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陈德玉;陈宇;王新伟;郭永飞;何志敏;刘军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椎后路切除低位椎管内巨大肿瘤1例报告

    颈椎肿瘤较少见,易造成颈髓压迫,致高位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棘手,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很高,尤其是肿瘤较大时.作者成功进行了1例下颈椎椎管内硬膜下巨大肿瘤1例,手术没有给病人带来任何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玉杰;贾连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23例次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0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126人,21人发生手术并发症,男4例,女17例;年龄48~64岁,平均61岁.术前拍摄站立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胫骨角,计算截骨角度,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5个月.共21名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23例次,发生率为16.7%.其中发生胫骨骨折4例,腓总神经麻痹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膝内翻复发病例6例,内固定失败4例(其中2例合并膝内翻复发),感染1例.[结论]降低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需要术者熟悉局部解剖和精确的术前设计,提高手术技巧及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飞;陈百成;高石军;陈竞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前路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结核伴截瘫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30例胸腰椎结核伴截瘫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并前路固定的手术治疗,术后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平均19个月,30例结核全部治愈,其中有2例复发,植骨融合29例,后凸矫正角度12°,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0%.[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伴截瘫,能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林宏;李康宁;向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R)动物体内植入比较性研究

    [目的]探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R)对周围组织作用及对骨修复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股骨远端包容性骨缺损模型,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R)填充缺损,进行一般观察、大体X线及骨组织学计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仅在缺损区边缘有少量的新生骨组织,中央被骨髓组织填充替代.缺损区填充的CCaS和Osteoset(R)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新生骨组织随时间逐渐成熟,骨小梁逐渐增粗.3、6、13周时CCaS和Osteoset(R)缺损区内新生骨组织量及骨小梁粗度两者无显著性差异.3周时,缺损区内CCaS和Osteoset(R)部分吸收,材料周围有新生骨组织,周边组织未见淋巴细胞浸润及异物巨细胞反应,材料剩余量CCaS组多于Osteoset(R)组(t=21.2,P=0).[结论]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R)性质相似、能够修复骨缺损、具有骨传导作用,材料对周围组织无炎症刺激及异物刺激反应.柠檬酸化硫酸钙的降解速度慢于Osteoset(R),其降解速度更接近于新骨形成速度,有利于新骨的形成,是一种有前途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作者:陈华;张伯勋;张巨松;梁雨田;王岩;田玥;赵斌;高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