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乐;刘全喜;辛陆军;关海森
人工关节研制和置换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医学科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是21世纪医学科学特别是骨科学重要的发展标志之一.
作者:戴尅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的疗效.[方法]对23例24节段腰椎间盘病,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其中男13例(14节段),女10例;平均年龄45.2岁,累及L1、2 1例,L4、55例,L5S117例.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椎间盘病19例,骶椎类肿瘤1例,因原椎节段椎间盘摘除术后6~8.5 a复发3例.[结果]23例平均随访4.2 a,患椎伸6.8°、屈6.7°,左右旋转17°,比术前患椎活动度伸4.1°、屈4.7°,旋转6.8°,有明显进步(P<0.05).结合患者的满意度和JOA评价,疗效优(31~40)21例,良(21~30)1例,可(16~20)1例,无失败(<16),优良率96.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替代腰椎间融合术和治疗腰椎间盘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胡裕桐;李新春;司全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2岁.主因腰部不适1个月来诊.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合作,自然体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作者:张春林;苏峰;李伟;崔书君;张志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综合征.1989年陆裕朴在国内已有系统回顾后,我国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普及各大省市,特别是那些偏远的山区或基层农村.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再加上人们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缺乏,导致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该病的发病率农村明显的高于城镇[1].轻者造成患儿异常姿势和特殊步态.严重的可导致骨关节畸形、骨盆倾斜、跛行等.影响患者的正常发育及生活能力.
作者:吕彩莉;梅莹;袁利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10~20岁的青少年,预后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化疗药物开始应用于骨肉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近年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已认识到骨肉瘤的基因表达不但决定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而且也影响了骨肉瘤的化疗疗效.但有关骨肉瘤的基因表达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性的认识尚不深入,现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徐明;于秀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软骨缺乏血运,仅靠关节滑液提供大部分营养,因此软骨组织的自身修复能力极其有限,一旦损伤难以修复,继发的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僵直将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
作者:郭全义;卢世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CDH 128髋,平均随访5 a 2个月.[结果]股骨头坏死15髋(11.7%),髋关节障碍28髋(21.8%),髂骨变形、变小18髋(14%),髋臼发育不良复发4髋(3.1%).[结论]脱位高者术中短缩股骨,避免损伤髋臼上缘软骨,截骨距髋臼上方0.5~1 cm处,截开的髂骨间嵌插入足量的髂骨松质骨骨块和短缩的股骨或异体骨,保护髂骨骨骺及附着的肌肉血管束,术后3个月内避免持重,髋关节功能障碍者,给予松解后,应用CPM(continuous passitive motion),对预防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洁;刘卫东;孙雅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以骨的活性成分死亡为主要改变的病理过程,其发生与多种疾病、药物及髋关节创伤有关.
作者:白志刚;刘万林;苏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对16例患有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病人进行随访,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并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此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症状,根据突出的范围和类型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通过CT检查可把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分为软骨板破裂后移型、Schmorl结节型、撕脱骨折型3种类型,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德春;陈晓亮;郑修军;胡有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从现有的文献和临床资料来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并不少见,应属于膝关节的常见病之一.早期的研究对其发生及解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关节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后,极大地提高了对盘状半月板的认识.由于盘状半月板的增大增厚和解剖结构的异常容易导致半月板的损伤,因此它的病因学研究对该病的预防和损伤机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复习了相关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作者:于红伟;纪斌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004年12月~2005年5月,笔者赴美国纽约特殊外科医院的肢体延长和重建研究所进修学习了半年,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作者:舒衡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测量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62例(115膝,男∶女=35∶27),膝关节半月板、胫骨无疾病和畸形的成年华北地区中国人,年龄20~74岁,平均45.6岁.按不同年龄段分成3组,A组:18~39岁,B组:40~59岁,C组:>60岁.用MR机获得经内侧平台中点的矢状位像,并按照Jenny测量方法在计算机上测量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结果]男63膝,左侧33膝,右侧30膝;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左侧(2.7±1.8)°,右侧(2.9±1.7)°,平均(2.9±1.8)°.女52膝,左侧27膝,右侧25膝;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左侧(3.5±1.7)°,右侧(2.8±1.6)°,平均(3.2±1.7)°.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A组平均(3.6±1.6)°,B组平均(2.7±1.8)°,C组平均(2.8±1.7)°.经统计学分析证实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华北地区成人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平均(3.0±1.7)°,范围是0°~6.2°,大于西方人.
作者:曾纪洲;曲铁兵;于振山;张亚奎;潘江;石逸杰;张雪梅;陈学明;刘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膝关节置换准确截骨和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对中原地区成人股骨干进行相关测量.[方法](1)选取47根成人正常股骨标本,拍摄正、侧位数码照片,进行定点、划线、测量五角.(2)实体上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进针点的位置.[结果](1)各角度值反映了股骨远端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解剖形态.(2)进针点与股骨滑车中心水平距离平均为6.21 mm,与后交叉韧带止点前缘距离平均为6.70 mm.[结论](1)股骨远端1/3段与股骨近端1/3段向外侧、前侧成角,且前倾角度大于外翻角度.所以股骨远端在决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的位置时,冠状面上的力线对位和矢状面上的对位均很重要.(2)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进针点可参考股骨滑车中心和股骨髁后交叉韧带止点的位置.
作者:吴蔚;许建中;郭漳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对1999~2004年1月的18例患者包括骨性踝关节炎6例,创伤性踝关节炎9例,局限性距骨缺血坏死2例,踝关节融合后1例,均采用Link STAR假体3构件套进行人工踝关节置换.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47.7岁(38~67).[结果]随访平均3 a 9个月(1~5 a).按Kofoed评价系统观察疗效,优(85~100)16例,良(75~84)2例,无可(70~74)和差(<70).患足背屈平均8°(范围6°~12°),跖屈12°(范围8°~16°),背屈和跖屈平均16°(11°~23°).并发症有切口皮缘坏死2例,无足内、外翻和影像学松动.[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是治疗和替代踝关节多种疾患疼痛和需要融合的良好方法.
作者:毛宾尧;胡裕桐;应忠追;司全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骨性关节炎(osteo arthritis,OA)是一种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的退行性关节病变,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由于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引发关节软骨组织合成与降解之间的正常关系失衡.
作者:王维山;史晨辉;王永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前再生医学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无统一的定义,但从其内涵理解,应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伤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卢世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外科内窥镜时代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的电视辅助下内窥镜技术,关节镜技术、腹腔镜技术、胸腔镜以及椎间盘镜等微创技术逐渐展露其优越性,并且已在部分疾病上取代了开放技术.然而因为微创脊柱外科对术者要求较高,要熟练掌握微创技术需要艰苦的训练以及漫长的过程,并且手术存在着一些并发症,使得人们对其的热情有所减弱.现就微创脊柱外科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对策作一综述,希望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脊柱微创技术.
作者:周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I在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9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MRI影像特征.[结果]其中椎体发育不良25例,椎管发育不良9例,椎板及棘突发育不良11例,脊柱裂5例,椎管内骨嵴4例,脊髓纵裂7例,Chiari氏畸形伴脊髓空洞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7例,椎管内肿瘤3例,脊膜膨出4例.背部皮毛窦1例.[结论]MR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先天性脊柱侧弯诊断的直观性和准确性,对手术治疗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朱峰;张艳;崔学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髌骨是人体中大的籽骨,在股四头肌腱内发生,它集中股四头肌各方向的牵引力,再通过髌韧带止于胫骨结节,更有效地完成股四头肌的伸膝运动.
作者:许世刚;徐林;曹旭;张鹏;郑晨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路显微外科减压椎体融合钢板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61例病人实施颈椎间盘、后纵韧带及椎体后骨赘显微手术切除,保留终板,椎间融合器椎体融合,钢板固定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分析融合情况、融合节段的后突角度及神经功能状况.[结果]融合率100%.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82.5±3.6)%,优良率73.7%.融合节段后突角度平均改善6.3°,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和(或)退行性骨赘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椎体融合加钢板固定手术能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促进融合.
作者:尹东;Neil.Chiverton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