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经络系统活动的临床方法研究探讨

侯湘

关键词:中医经络系统, 阻抗容积血流图, 玻璃酸酶, 系统性, 整体性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现代临床方法研究中医经络系统活动的可行性;方法:电阻抗容积血流图的肢体循经脉测定及玻璃酸酶的压痛点-穴位区注射等;结果:观察到了前臂及小腿循经脉血流图在机体对內、外调节活动中及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的有效治疗中的中医经络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的随机变化性;结论:采用电阻抗血流图于肢体循经脉测试方法和玻璃酸酶压痛点区一一穴位注射治疗方法对中医经络系统活动进行探讨研究有可行性、合理性、优越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黄帝内经》的术数理论探析

    探索和认识由术数的世界观所支撑的中医理论大厦,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创新性意义.本文从医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內经>的主要术数范畴-阴阳、五行、六律、九宫八风、运气干支等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术数的有关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采用术数作为理论的底层去解释生命现象的思想,阐述了术数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建设的意义.

    作者:吴新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防风抽薹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目的:确定防风抽薹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比较抽薹和未抽薹防风各发育阶段根直径、折干率和单位体积重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种色原酮成分的含量.结果:抽薹防风药材中4种色原酮含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降低,但抽薹防风各发育阶段根的直径不增长,折干率和单位体积的干重显著低于未抽薹防风.结论:防风抽薹对质量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能够导致产量降低.

    作者:孙晖;孙小兰;孟祥才;王喜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药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板蓝根抗菌效价生物测定的方法,为探索建立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品质评价方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管碟法的抑菌圈直径的大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菌浓度、培养时间、细菌传代数对板蓝根抗菌效价的影响,选择适宜条件建立板蓝根抗菌效价的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定来自GAP种植基地不同批次、其他不同产地不同来源板蓝根药材的抗菌效价.结果:管碟法测定板蓝根药材抗菌生物效价的适宜条件为:以药典规定的管碟法条件基础上,菌浓度为0.38MCF,培养时间为15h,细菌传代数为3代或4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的同一GAP种植基地不同批次板蓝根药材的抗菌效价差别不大(3.80U左右),其他不同产地的则差别明显(从0.83U到6.77U不等).结论:所建立了板蓝根抗菌效价生物测定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板蓝根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

    作者:魏丽;李远;李寒冰;孙琴;罗云;金城;鄢丹;肖小河;孟宪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品种整理研究策略

    通过对藏药专著文献的分析整理,从藏药材的分类、文献入手,对藏药材基源的记载形式、名称(命名、异名、名称文字)、基源、质量控制等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规范藏药材品种的名称和基源的研究思路.

    作者:钟国跃;王昌华;周华蓉;秦松云;古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系统生物学与中药有效组分的研究

    本文阐述了将系统生物学引入到中医药研究中的必要性与指导意义,并以中药有效组分与整体受试系统相互作用作为先导研究范例,阐述了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理念与实施方案.指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是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分的构成及其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其研究要求尽可能地获得每个层次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整合,因而必须采用以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为特色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中医药学主动运用与其匹配的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学指导科研实践初步显示了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且在某些领域有了很大突破,尤其在中药有效组分对机体的整体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已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合理性.

    作者:潘国凤;朱晓新;张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澳门中医药科技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作为澳门将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如何发挥澳门的优势规划发展中医药事业因此成为重要命题.本文首先就澳门发展中医药的优势进行分析,进而为澳门未来中医药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提出策略建议,希望为澳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黄洲萍;王一涛;胡豪;胡元佳;孙良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与思考

    介绍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应用.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作了分析.

    作者:朱春燕;王向涛;廖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番茄红素油树脂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研究番茄红素油树脂的可挥发性成分及脂溶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连用技术对番茄红素油树脂的挥发性成分及部分可皂化成分和非皂化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经质谱数据库检索、人工分析并与标准图谱核对,鉴定19种挥发性成分,17种可皂化成分和12种非皂化成分,为了进一步开发天然保健食品及药品的功能因子番茄红素和提高番茄红素油树脂的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郭屹;林耕;庞克诺;刘沐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黄连二次开发的示范研究

    中成药双黄连是我国基本药物品种,有着3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疗效确切.伴随现代科技发展,应用中药制药高新技术革新传统工艺,全面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临床疗效,二次开发双黄连传统片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分散片制剂技术与指纹图谱质控技术在双黄连传统片剂二次开发中的创新应用,对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阮克锋;刘志远;林志宏;沈平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汤剂和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两种汤剂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10.3530mg/g,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9.6322mg/g.结论: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作者:武孔云;梁光义;贺祝英;靳风云;李星;冯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四物汤及衍化方香附四物汤挥发性成分与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四物汤及类方香附四物汤挥发性成分与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四物汤、香附四物汤及组方中富含挥发性成分药材当归、川芎、香附、木香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试验对四物汤、香附四物汤及组方药材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效应进行评价;选择相对含量高于1%的挥发性成分(53个)与子宫收缩效应的生物信息建立多变量数学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四物汤、香附四物汤挥发油的GC-MSTI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当归、川芎药材的贡献;香附四物汤中对应于香附、木香的挥发性成分信号数及相对丰度表现均不及两药材挥发油各自的组成及相对含量;PCA分析结果表明21个化学成分对活性贡献率较大,其中对四物汤挥发油活性贡献率较大的成分主要有:(Z)-ligustilide、 cis-ocimene、γ-selinene、 Spathulenol、 3-butylidene phathalide、 (E)-ligustilide等;对香附四物汤挥发油活性贡献率较大的成分主要有:Dehydrocostuslactone、 Cyperene、β-caryophyllene、γ-selinene、 Curcumene、α-elemene、β-cyperone、α-cyperone、 (Z)-ligustilide、 Squalene等,分析结果支持了本实验结果.结论:香附四物汤中的挥发油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香附四物汤挥发油活性优于四物汤及各组方药材挥发油,其中作为行气、止痛、调经常用药材的香附、木香挥发性成分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密切相关.同时,本文采用的GC-MS和PCA联用方法可以较客观的评价化学成分对活性的贡献率,分析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故该方法可为方剂复杂效应物质的阐明提供思路和方法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宿树兰;段金廒;赵新慧;侯鹏飞;尚尔鑫;唐于平;丁安伟;华永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感冒药YL2000水煎与醇提物中挥发性成分GC-MS的分析比较——从提取工艺对现代中药的思考

    目的:研究感冒药YL2000现代制剂中的挥发性成分,考查比较水煎与醇提工艺对复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GC-MS法进行分析鉴定,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与水煎剂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结果:从YL2000醇提制剂中初步分离鉴定了68个成分;同水煎剂相比,醇提制剂提高了挥发油的得率,去除了大量脂肪酸类成分,但保留了水煎剂中的88%的萜类成分,并将其含量提高了约6倍;同单味药材相比,醇提制剂和水煎剂均富集了萜类成分而大大降低了蒎烯和蒈烯类成分的含量.结论:YL2000醇提制剂保留了水煎降低蒎烯和蒈烯含量的特点,而且进一步富集了水煎剂中的萜类有效成分,降低了脂肪酸类成分.

    作者:马超;王伟;李伯男;花雷;邢东明;王玉刚;杜力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医经络系统活动的临床方法研究探讨

    目的:探讨采用现代临床方法研究中医经络系统活动的可行性;方法:电阻抗容积血流图的肢体循经脉测定及玻璃酸酶的压痛点-穴位区注射等;结果:观察到了前臂及小腿循经脉血流图在机体对內、外调节活动中及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的有效治疗中的中医经络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的随机变化性;结论:采用电阻抗血流图于肢体循经脉测试方法和玻璃酸酶压痛点区一一穴位注射治疗方法对中医经络系统活动进行探讨研究有可行性、合理性、优越性.

    作者:侯湘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方法,以研究机体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为主线,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具体思路与方法及其预期成果,并提示运用此方法建立中药性味实质及性效关联性研究技术平台的重要性.

    作者:刘树民;卢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功能和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MMPs在CHF发病中的作用及该胶囊防治心肌重塑的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法制备CHF模型.各组相应处理8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心肌MMP-1、MMP-9表达变化.结果:强心胶囊能提高CHF大鼠+dp/dt max、-dp/dt max、LVSP水平,降低LVEDP水平,减低心脏重量指数,降低上调的MMP-1、MMP-9表达.结论:强心胶囊能够改善CHF大鼠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上调的MMP-1、MMP-9蛋白表达及活性,可能是强心胶囊干预心力衰竭间质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陈晶;周景华;曹洪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步显著,先进的浸膏干燥技术和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是针对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良的研究仍然迫切需要加强.本文综述了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就厢式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带式干燥及组合干燥等常用干燥技术的原理、设备状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在中药浸膏干燥过程中各种技术的优劣,提出针对不同中药特性,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对于提高中药浸膏的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邱志芳;陈勇;王龙虎;瞿海斌;程翼宇;刘雪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制吴茱萸提取物在肠外翻中的吸收研究及与P-gp的关系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制吴茱萸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及其与P-gp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吴茱萸碱(evodiamine, Evo)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Rut)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Evo和Rut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在各肠段经时吸收均为线性,符合零级吸收;Evo和Rut在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α)比较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结肠中Evo低剂量Kα较低,但在中、高剂量时达到平衡,说明其为主动转运;Rut在结肠中的Kα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符合被动转运.在给药剂量为4mg/mL时,Evo和Rut在各肠段的吸收没有明显差异,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 Ver, 100μM),对Evo和Rut的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为零级吸收,Evo在各肠段均为主动转运,Rut在空肠和回肠中为主动转运,在结肠中为被动转运.Evo和Rut的转运不受P-gp影响.

    作者:董宇;张英丰;杨庆;李玉洁;鲍天冬;翁小刚;潘国凤;朱晓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三七总皂苷防治大鼠腺嘌呤肾间质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腺嘌呤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将Wister大鼠58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和三七总皂苷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和三七总皂苷组大鼠,手术切除左侧肾脏,而假手术组手术取出左侧肾脏,剥离深包膜但不切除肾脏.模型组、尿毒清组、三七总皂苷组以腺嘌呤180mg/kg灌胃,并同时给予尿毒清和三七总皂苷治疗,实验在第2周和第4周时称重,并留取24h尿液.第4周末处死大鼠,留尿、取血测定尿、血Ca2+、P3-及Scr、BUN,取肾组织称重、福尔马林固定,并进行肾组织染色.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七总皂苷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明显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血Ca2+、P3+(P<0.05),提高血RBC、Hb水平,降低血清Scr、BUN(P<0.05),减少肾组织中腺嘌呤结晶的沉积,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结论:三七总皂苷通过减少腺嘌呤性大鼠肾组织中腺嘌呤结晶的沉积、降低P3-,提高Ca2+、RBC、Hb水平,改善肾功能,从而对腺嘌呤性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作者:赵宗江;张新雪;张学凯;杨美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针灸效应复杂性的讨论

    从针灸效应的作用因子和非线性层面,探讨了针灸效应的复杂性.研究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对复杂的生命体系-人体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是确切而肯定的.它通过物理性刺激,产生內源性生物效应,整体地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机体的自稳,其效应本身便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其作用因子具有多要素性,且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效应具有非线性.换句话讲,针灸的治疗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组成经络、腧穴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各个作用因子在生命体的组合中.有鉴于此,结合现代复杂系统科学,建立着眼于临床的数据模型和软件平台,通过对病症和针灸治疗的模拟,找出针灸作用规律和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马婷婷;梁繁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药物质组相关概念释义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学者新近提出的中药物质组及类似概念,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概念.针对中药物质组的本质,进一步明确中药物质组的内涵和外延,以期推动形成统一的物质组学概念,为中医药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继稳;陈立兵;葛卫红;顾景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