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

谭宗奎;陈庄洪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外科颈, 中老年, 发生率, 上部
摘要: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以中老年多见,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5%[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欢迎订阅《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生物力学

    [目的]分析尺骨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关节的稳定性.[方法]选取上肢尸体标本8对,测试各种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角.[结果]肘关节稳定性在冠突无骨折、Ⅰ型骨折、Ⅱ型骨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冠突Ⅲ型骨折时显著不稳定.[结论]冠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在冠突Ⅰ型、Ⅱ型骨折时肘关节稳定,可行桡骨小头切除术,Ⅲ型骨折不稳定,应修复桡骨小头或假体置换,并修复桡侧副韧带.

    作者:宋景仑;王鹏程;张奉琪;王福川;张占修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方法]本组病例全部使用丹历·枢法模公司生产的Cotrel-Dubousset Horizon(CDH)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上、下相邻椎弓根皮肤处作4个1.5 cm长纵形切口,电视透视监视下,钻入椎弓根螺钉,从一端切口纵形将固定棒置入肌纤维间隙内,棒的两端置入上、下2枚椎弓根钉的槽口内,拧入固定螺钉,初步固定,撑开复位并矫正屈曲畸形.[结果]手术出血量平均85ml.住院时间平均10 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0周.术中未发生椎弓根钉误入椎管、脊神经或马尾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获得坚强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轻、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作者:刘洪涛;镇万新;朱杰诚;徐亮;王巨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金田教授、Zulmi教授到本刊编辑部访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老年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老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及围手术期的治疗等问题.[方法]将1997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86例,65岁以上有并存症,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半髋关节置换术(PR).[结果]486例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36.5±6.2个月,两组在并存症等级、手术时间[THR平均(80.5±20.6)min,PR平均(60.2±10.7)min],失血量[THR平均(380.4±150.6)ml,PR平均(230.5±120.2)ml]方面,差异显著(P<0.05).功能评价按照Harris[1]评分标准,优良率[THR(92.6±1.5)%],PR[(86.2±1.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并存症的等级情况,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伴有并存症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较好的方法,有助于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恢复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裕民;胡永成;李欣;王敬强;郭术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骨盆骨折合并双侧髋关节同时前后脱位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2002年10月30日,因修车线路时被误起动的车辆撞伤双髋部致双髋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30 min入院就诊.骨科检查:左下肢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大转子下移,在闭孔前摸到向前脱位的股骨头.

    作者:张金玉;李乐彩;尹升吉;张新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2005中国矫形外科(骨科)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微创生物学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法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C-DCP微创生物学内固定治疗股骨9例,胫骨17例,平均年龄32岁,术后下肢CPM功能锻炼.[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2.9~4.5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Klemm关于股骨、胫骨两种骨折的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评估:优18例,良5例,可3例.[结论]微创生物学固定手术创伤小、牢固、安全、骨折愈合率高,感染等并发症少

    作者:张晓明;林博文;徐忠世;吕猛;陈基敏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DHS加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围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或是合并粗隆下甚至近端股骨干粉碎性骨折,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伤,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叶筱钢;黄淦堂;杨国祥;江继强;夏根宝;马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

    桡骨远端骨折是人类全身常见的骨折,其发病率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1];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约占整个前臂骨折的5%,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2].正因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性、骨折形态的多样性,以及腕关节是全身重要、活动频率高、功能恢复要求较高的关节之一,治疗不当易导致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所以良好的复位才能获得腕关节更好的功能,也是治疗的关键[3].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王纪亮;许建中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骨放射学--正常与早期病理表现的界定》(第5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应当重视矫形器在现代骨科康复领域的应用

    1概况矫形器(Orthosis)又称支具(brace),它是通过限制或辅助身体运动,或改变身体力线等,用以减轻患肢骨骼、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体外无创固定支撑器材,是现代骨科创伤与肢体畸形治疗康复的一项重要手段.

    作者:宁志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对脊髓损伤程度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含量与脊髓损伤程度间的关系及对脊髓损伤程度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60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轻、中、重度脊髓损伤组,每组动物通过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损伤脊髓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损伤后动物改良TARLOR评分证实损伤程度差异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不同损伤程度家兔损伤前后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结果]3组实验动物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损伤后均升高,伤后24、48、72h 3组实验动物间血清MBP含量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后第7 d时3组实验动物血清MBP含量在统计学上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MBP含量对脊髓损伤程度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血清MBP含量可作为早期判断脊髓损伤程度指标之一,但有一定的时限性.

    作者:黄建军;石莺;詹瑞森;高志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本刊关于书写英文摘要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外伤性骨缺损、感染42例,其中≤19岁者19例,≥20岁者23例.比较两个年龄组吻合血管的腓骨术后腓骨形态的改变.[结果]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后,腓骨在其愈合过程中就有形态的改变.在这期间,≤19岁年龄组的腓骨形态改变更明显.术后2年,两组的腓骨形态增粗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的移植腓骨的愈合过程期间,可能与红骨髓的含量和骨膜的成骨能力有关.

    作者:杜伍岭;吕豪;冯雷;秦德安;李磊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Spine(脊柱)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关于举办全国关节内骨折骨盆骨折临床治疗新进展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负载纤维软骨细胞体外培养

    [目的]观察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对纤维软骨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构建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将体外培养的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吸附于该支架上三维立体培养,通过相差倒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支架对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能制成理想大小、形状的三维立体多孔半月板支架,纤维软骨细胞在支架孔壁贴附良好,维持表型稳定,分泌胞外基质.[结论]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细胞相容性良好,但力学性能相对较差,通过与其它生物材料复合以提高其机械力学强度,可望制得理想的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

    作者:卢华定;蔡道章;吴刚;曾春;李晓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骨细胞凋亡初探

    [目的]初步探索骨细胞凋亡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及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股骨颈骨折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共30例(分为早、中、晚期组)和10例正常对照的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骨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0例标本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空骨陷窝化.其中,早期组骨细胞凋亡活性强于其它组,中期标本的骨细胞的凋亡活性降低、Bcl-2表达增强,而晚期标本几乎不能检测到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细胞凋亡参与了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发病过程,适当的干预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何宇;杨述华;梁袁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肩关节脱位复位时关节内麻醉与静脉麻醉的对照性研究

    [目的]比较急性肩关节前脱位肩关节内利多卡因麻醉与静脉丙泊酚麻醉.[方法]2002~2003年急性肩关节前脱位共48例,采取门诊号单双号随机分组,关节内利多卡因注射手法复位25例(A组),静脉丙泊酚麻醉复位23例(B组),比较复位时间,一次复位成功率,视觉模糊疼痛评分(VAS).随访1年,统计随访期内再脱位数.[结果]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无统计学差别.B组复位时间短(t=6.869,P<0.01),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A组一次复位成功率72%,B组一次复位成功率96%(t=6.869,P<0.01),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复位过程中A组VAS(7.0±2.1)分,B组意识丧失完全无痛.术后再脱位无差别.A组1年内5例发生再脱位,B组4例发生再脱位(x2=0.054,P=0.556),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丙泊酚麻醉下复位时间短,在完全无痛下复位,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是肩关节脱位复位首选的麻醉方法.

    作者:郑鹏;佟智慧;金日龙;王奇;史广强;董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