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因果模型的中医证候研究探讨

宇文亚;谢雁鸣;耿直;翁维良;王永炎

关键词:因果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贝叶斯网络模型, 证候
摘要:中医学的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传统的辨证方法往往带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由于证候的确定缺乏客观、定量的研究方法,以致许多诊治经验难以重复,因此,探索中医证候的客观化和量化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在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中,因果推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有若干种因果推断的模型,其中结构方程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其可以客观、量化研究中医证候.本文主要介绍、分析这两种模型的原理、构建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醇沉工艺及装备研究进展与思考

    分析了目前中药生产中的主流分离精制技术-醇沉工艺的技术特点及装备技术现状,指出了这一传统技术存在的长期未解决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有效成分包裹损失大、工艺参数控制水平低等难题,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加强醇沉过程微观机理和化学物质迁移规律的研究,提高醇沉工艺的控制水平,实现整个醇沉过程的精确控制和连续化操作;针对高能耗环节,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作者:陈勇;李页瑞;金胤池;蔡圣;程翼宇;瞿海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从《温病条辨》看中医脉学的现状及未来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之所以被称为中医临床温病学的奠基之作,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脉诊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对温病的定义,还是在辨证论治、预后判断过程中,脉象信息起着其他诊法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温病条辨》的学习与研究,偏重于证和方的内容较多,对其脉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却显得少了一些.目前中医临床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医师脉诊能力低下而造成的,误诊误治的结果必然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学习与研究《温病条辨》是提高中医脉诊水平的重要环节.中医脉诊的现代研究将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闪增郁;陈燕萍;汪南玥;于友华;张智;向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于有限维模型的舌图像颜色校正方法可行性研究

    在中医舌诊客观化的研究中,舌图像颜色数据的准确记录是后续计算机分析的基础.为消除光照环境和采集设备的变化对图像数据的影响,采集的图像必须进行颜色校正.在基于光谱反射率还原的颜色校正方法中,有限维模型是光谱反射率降维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光谱反射率复原角度,对舌色范围进行了有限维模型分析,并初步分析了有限维模型近似舌色光谱反射率的误差,结果表明前三个基函数的特征值能量高达99.13%,由其估计的光谱反射率曲线计算得到的颜色值与实际值比较接近,由此证实了基于有限维模型的舌图像颜色校正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蔡轶珩;曹美玲;张新峰;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扶正消瘤颗粒对SKOV3荷瘤模型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SKOV3荷瘤鼠模型,通过检测扶正消瘤颗粒对SKOV3荷瘤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来研究该药对卵巢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皮下接种于40只小鼠背部,3周后成荷瘤鼠模型.分组给药,各组分别灌胃给药(ig)0.25mL连续10天.用碳粒廓清法检测扶正消瘤颗粒对动物模型网织内皮细胞系统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模型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1)肿瘤细胞接种后1周即可触及肿瘤结节,3周后瘤体积达(107.7±20.1)mm3,给药后扶正消瘤颗粒3个剂量组的抑瘤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2)给药10天后3个剂量组K值均有非常明显性提高,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NK细胞的标志分子在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剂量和大剂量组各标志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扶正消瘤颗粒对人卵巢癌SKOV3荷瘤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并可提高网织内皮细胞系统和NK细胞系统的活性.

    作者:张广美;周春娜;张献;杜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于数字摄像机的舌象采集平台设计方案

    近年来,数码相机作为舌诊图像数字化的常用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数码相机更新换代频繁,且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由于其内嵌的颜色校正算法不同,在成像色彩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后期颜色校正算法的通用性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成像相对稳定且成像质量也令人满意的数字摄像机作为一种理想的成像设备,就有了应用的价值.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摄像机的舌象采集平台,并且根据舌象采集的需要,设计了高色温高显色性和低色温高显色两种光源,为后期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何岳;刘长江;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设备

    应用数字摄像机、视频网络服务器、笔记本计算机构建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装置,本装置便携、易用,可通过无线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进行视频数据传输,可应用于高危环境舌图采集及远程医疗舌图采集.采集的舌图基于HSV颜色空间进行舌体分割处理.

    作者:朱庆文;杨学智;司银楚;牛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于小型舌象采集平台的颜色重现算法和结构改进的探讨

    新型舌象分析仪体积小可便携,解决了卧姿病人舌象采集的问题,对中医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集的原始舌图像颜色存在较大失真,必须经过颜色重现以保证舌象特征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感兴趣色域的离线颜色重现算法,实验证明色彩的还原度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型舌象采集平台的性能,获取高质量的舌图像,改善颜色重现后的效果,本文对光源色温等重要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重新标定了照明环境的多项参数,希望为今后小型舌象采集平台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曹美玲;蔡轶珩;刘长江;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关木通的肾毒性作用

    本文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研究了染中药关木通毒性大鼠尿液的代谢改变及其与靶器官毒性的相关性.分3个剂量组(36、32、28 g生药·kg-1·d-1)对雄性Wistar大鼠连续6 d灌胃给药,收集12 h的尿样,进行1H-NMR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染毒后的大鼠尿样中氧化三甲胺、牛磺酸迅速下降,而柠檬酸、肌酐、2-酮戊二酸等代谢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乙酸、丙氨酸则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有明显差异,而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乙酸、氧化三甲胺、丙氨酸和牛黄酸的变化.乙酸、丙氨酸的显著上升表明动物出现了肾小管坏死,与以前报道的肾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关木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有着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且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说明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的毒性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剑宇;颜贤忠;彭双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药用植物的多倍体育种

    阐述了药用植物多倍体的特征,系统地介绍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包括多倍体育种材料的选择方法,常用的多倍体诱导方法,多倍体材料的鉴定方法,指出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药用植物多倍体材料的利用价值.

    作者:乔永刚;赵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孔树脂联用分离大黄水提组分

    本文以大黄水提组分的系统制备为目标,研究了通过树脂联用进行预分离的方法,为在反相制备色谱上的纯化制备提供了简单、分离互补性较好的样品.在相同吸附洗脱条件下,系统地分析比较了D4020、NKA-2、X-5、AB-8、XAD1600、XAD1180、XAD4、XAD7HP及XAD16九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大黄水提组分的总体情况.利用不同类型树脂之间分离选择性的差别,设计并实现了以树脂XAD7HP与树脂XAD16联用的方法分离大黄水提组分的实验,对其它中药水提组分的互补分离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石慧;金郁;肖远胜;薛兴亚;梁鑫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小复方优化的思路与方法

    目的:以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小复方为例,探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有机结合实施处方剂量配比和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文以特征性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判定处方组成,进而利用正交设计对均匀设计优化结果进行取舍与确定.并依据不同因素自身及相互间交互作用F检验结果及各药性味主治理论,对复方内部的配伍关系加以科学诠释,对组方配伍结果做出合理判定.结果:筛选佳处方组成及比例为赤芍15g、X17g、枳壳13g、槟榔13g、当归1.8g.结论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相结合,可以克服两者单独为用筛选处方时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佳的筛选结果.

    作者:张会宗;马杰;张慧颖;梁茂新;康廷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目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包括化感物质的收集、分离和鉴定,化感物质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药用植物化感作用较为严重的原因以及在栽培过程中追求药材质量的同时很可能会加剧其化感作用的特点,并且从栽培措施、化感育种以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和克服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措施,旨在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作者:周洁;郭兰萍;黄璐琦;曾燕;张永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技术分析

    介绍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布局及温湿度设计、保温防潮结构的设计、设备的选择、控制系统要求、种子架及种子包装等技术设计,分析了整个资源库的运行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库的温湿度控制准确性较高,温度均匀度符合设计要求,运行平稳.

    作者:刘忠玲;魏建和;陈士林;张少发;于婧;李先恩;张本刚;刘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现状引发的思考

    复方释药系统是当今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一般是以精制的提取物入药,设计成同步释放、均衡释放、两步定位释放或pH梯度释放,以期达到药物的协同配伍或延长效用等目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应从方剂中寻找设计依据,通过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征候、不同治疗时期的用药为目的.运用现代制剂手段使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充分表达原中药复方的组方意图和功效.

    作者:杨明;郑琴;万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白藜芦醇在植物中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在植物中的分布以及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程建蕊;王振月;胡凤;周晓慧;赵海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新进展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中医舌诊现代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现了舌象信息的获取,舌色、苔色、苔厚、腐腻、裂纹、润燥等舌象指标的自动分析.为了克服现有舌象采集平台体积大的缺点,我们研制了新型舌象采集装置;舌象特征分析方面,对舌动态特征以及舌脉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对中医舌象信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沈兰荪;蔡轶珩;刘长江;张新峰;徐晓昭;曹美玲;何岳;和海秀;刘晓民;刘垚威;马玫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IEDE2000在中医舌象色差评价中的应用

    舌色是中医舌象的重要特征.然而舌象的采集、传输和显示过程,不可避免会造成颜色失真.对于中医舌象分析,颜色校正是一个必要的预处理步骤,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成像过程中对舌象颜色的影响.如何评判颜色校正后获得的舌象颜色是否真实、恒定,已成为中医舌象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RGB、XYZ、CIEL*a*b*等颜色空间,分析了△E*ab色差公式的不足;然后详细论述了CIEDE2000色差公式△E00;后利用舌象颜色数据对两个典型色差公式△E*ab、△E00进行色差评价.实验结果表明,△E00是目前和人眼视觉相匹配的色差公式,与△E*AB相比,△E00计算结果与实际视觉感觉较为一致.本文通过应用不同色差公式进行色差评价,论证了CIEDE2000色差公式应用到中医舌象色差评价的可行性.

    作者:徐晓昭;沈兰荪;刘长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通过对已建立的人工模拟实验模型、人体实验模型、动物实验模型三种脉诊教学模型的比较,得出结论:人工模拟实验模型为稳定,但其缺少指下的真实指感,学生也体察不到变化的脉象;人体实验模型尽管有真实的指感,但目前可复制的脉诊模型数量有限;动物实验模型存在着脉率快的缺点,但其指感优于人工模拟实验模型.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脉象产生机制的理解,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建立脉诊实验动物模型也为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也可进一步完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客观化标准.三种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目前可同时用于教学,合理设计,扬长避短.

    作者:陈冬志;牛欣;杨学智;司银楚;董晓英;张治国;高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方剂物质基础现代研究的策略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医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佳体现,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方剂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对中医方剂现代化研究的策略.

    作者:唐于平;段金廒;丁安伟;尚尔鑫;陆茵;范欣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蝮蛇肉中肌苷的HPLC-MS/MS鉴定与含量测定

    目的:应用HPLC-MS/MS法对蝮蛇肉中肌苷进行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通过HPLC-MS联用技术鉴定了蝮蛇肉中存在肌苷,同时用HPLC法测定了蝮蛇肉中肌苷的含量.结果:鉴定了蝮蛇肉中存在肌苷并测得其含量为0.5245mg/g.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为蝮蛇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贵金;孙佳明;王丹;张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