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克伟;王韶进;张喜善;范锡海
[目的]探讨应用AF系统后柱加压法治疗脊柱后突角过大等特殊情况下非Chance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86例非Chance骨折常规置入椎弓根螺钉后,安装并旋转正反螺纹套筒,使后柱加压,促使骨折复位,复位后安装螺帽及横连杆.[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9.21±7.14)%,Cobb's角恢复至(-5.03±6.39)°,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及P<0.05);爆裂性骨折椎体后缘高度恢复至(99.19±0.73)%,均较术前有所恢复,但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应用AF系统后柱加压法是治疗特殊情况下非Chance骨折的有效方法,治疗效果满意,对一般的骨折脱位同样适用.
作者:李新军;宋洁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测定生活在海拔3 000m高原的藏族居民的跟骨定量超声参数,了解藏族的骨量变化规律和高原环境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UBIS 3000型定量超声仪,对夏河县596名藏族居民跟骨定量超声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超声振幅衰减(BUA)、刚度(STI)、超声声速(SOS)的峰值男性为30~39岁,女性为40~49岁,达到峰值后男女性随年龄增长各项指标快速下降,绝经后女性为明显.[结论]高原藏族居民峰值骨量高,老年后骨量丢失迅速,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王琦;葛宝丰;刘兴炎;殷莹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处置.[方法]本组对1998年1月~2003年6月收治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46例的处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3例术后随访1~4 a,膝关节功能均基本恢复,据Merchant标准评分,优良率82.4%.[结论]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应重视围手术期综合处理.术前对骨折的复杂程度及合并伤正确评估;术中必须考虑骨损伤和伴有软组织损害,如果不能进行完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取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杂合固定,力求恢复关节功能,尽量维持正常的力轴线,确保关节稳定,术后早期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加强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可使受损的膝关节功能达到大程度恢复.
作者:张德荣;杨淮海;刘红兵;殷俊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使用开放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4年12月,对38例43足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行开放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6例41足获随访6个月~3 a(平均20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6足,良22足,优良率为93%.[结论]开放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能使骨折解剖复位,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吴茂葵;熊文华;杨云海;赵崇伟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治疗成人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术后即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关节面均获得解剖复位,根据Mackay和Cam疗效评定标准,优17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微型空心螺钉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永厚;刘万军;王维光;王海;杨志勇;褚楷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腰骶椎弓根螺钉翻修及强化固定的稳定性.[方法]采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L5S1椎体标本,于L5椎体首先置入5.5 mm/45 mm椎弓根螺钉,然后再置入7.0 mm/55 mm螺钉翻修,后应用骨水泥强化固定;S1椎弓根置入初始螺钉为6.25 mm/35 mm、翻修螺钉为8.0mm/45 mm、后同样行骨水泥强化固定.在858 Mini-MTS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试各状态轴向大拔出力及大扭力矩.[结果](1)在L5,初始、翻修及骨水泥强化固定状态的大把持力分别为(1 680.7±242.8)N、(2410.3±366.1)N、(3 273.0±688.5)N(P<0.05),大扭力矩分别为(1 006.1±205.3)N·mm、(1 432.6±213.7)N·mm、(590.7±83.5)N·m(P<0.05);(2)在S1,初始、翻修及骨水泥强化的把持力分别为(926.3±274.2)N、(957.5±336.3)N、(1825.3±199.9)N,大扭力矩分别为(667.6±88.3)N·mm、(681.4±79.4)N·mm、(558.8±97.2)N·mm;其中初始及翻修状态把持力及扭力矩均无明显差别(P>0.05),骨水泥强化固定后把持力明显增加、扭力矩明显减小(P<0.05).[结论](1)L5椎弓根螺钉翻修时,螺钉直径增加1.5 mm、长度增加10mm或骨水泥强化均可达到翻修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增加脊椎稳定性,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更为明显;(2)S1椎弓根螺钉翻修时,单纯增加螺钉直径和长度不能获得理想的稳定性,而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效果明显.
作者:丁宇;阮狄克;李超;石金峰;付裕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总结处理经验和教训.[方法]分析1999~2004年之间的37例手术治疗的C3型Pilon骨折临床资料,应用AO原则,根据伤情特点灵活把握手术时机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结果]37例中,平均随访1.8年,疗效优18例,良9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73%.其早期并发症以切口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为主,晚期并发症主要是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功能障碍.[结论]C3型Pilon骨折的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如果合理应用手术原则,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将有助降低其病残率.
作者:杨渝勇;刘筑;米忠友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总结用后路椎弓根钉技术治疗不稳定性上胸椎损伤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将应用椎弓根钉后路固定治疗的49例不稳定性上胸椎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组总结,找出预防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结果]椎弓根钉技术可有效恢复脊椎的解剖结构,纠正上位脊椎的移位、成角畸形(P<0.05),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P<0.05),脊髓损伤的概率低(P<0.05).[结论]椎弓根钉技术治疗上胸椎不稳定性损伤是一种坚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孟军;闫新海;李亮;褚秀成;武新远;高擎书;C.Fisher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优缺点、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以来41例髌骨骨折患者,其中10例髌骨横行骨折患者采用AO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结果]经6月~3a随访1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其中:优7例,良2例,可1例.[结论]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可靠,固定牢靠;其成本低于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但高于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强度在所有方法中强,但2枚空心钉吃骨量大,不适合于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其佳手术适应证为髌骨横行骨折.
作者:蔡建;丁焕文;吕宇思 刊期: 2005年第2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2期
1引言自1911年Albee与Hibbs报道第1例脊柱融合术至今近100年,各种脊柱内固定器械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脊柱疾病的治疗成功率.然而,即使如此,融合失败及假关节的发生率仍然较高(5%~35%),现有的手术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对脊柱坚强的内固定,但始终不能完全避免融合失败的发生[1].影响脊柱融合成功的因素有:(1)患者自身条件:如年龄、全身状况、营养、骨质疏松等;(2)植骨方式的选择:后外侧植骨、横突间植骨、去皮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等;(3)植骨床的制备;(4)植骨材料的选择.国内外学者一直寻求通过提高骨移植材料性能以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据统计在北美每年大约有5 000,000例手术涉及骨移植,已经成为仅次于输血的第二大移植手术[2].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应具备:无毒、无副作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同时具有骨形成、骨传导、骨诱导等生物活性.
作者:宋元进;朱晓东;李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损伤后大鼠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四组,A组:单纯脊髓挫伤和半切洞组;B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组;C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损伤区上下神经根吻合组;D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带蒂大网膜移植组.移植后6周,应用行为学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用光、电镜检查计算轴突和观察轴突病理变化,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作者发现脊髓损伤后6周A组轴突丢失严重,各组轴突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减少程度顺序是A组>B组>C组>D组.D组与其它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残留的轴突数目与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平行.[结论]大鼠胚胎脊髓和大网膜移植后能增强损伤脊髓轴突再生并能促进大鼠后肢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强;邹德威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椎体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次椎体骨折的出现常预示有更多椎体或身体其它部位骨折的发生.高分辨率HRCT及μC能清楚显示椎骨结构特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目的除一般外科措施外,在于减少骨吸收,改善微构筑及正常力学功能.应根据个体情况采用抗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制剂治疗.对围经期或绝经后妇女可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SERM).鲑鱼降钙素有降低骨吸收、改善骨质量和缓解止痛作用,新的椎体骨折发生率明显减少.服用阿仑膦酸盐增加的BMD能大大减少骨折风险.间断给予小剂量PTH 1-34能明显增加特别是脊柱BMD,并降低脊柱骨折发生率.OPG/RANKL/RANK对破骨细胞分化与活化的作用可用作开发骨代谢病的治疗途径.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疗远未引起骨科医师的注意.目前采用的椎体成形术的填充物PMMA及CPC等,如能适当复合骨髓或一些生长因子如BMP或bFGF等,不仅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还有利于血管化,加速新骨形成.后凸成形术通过沿导管放入可膨胀性球囊,但膨胀定向性差.新近推出的Sky可扩张器具有可控定向扩张特点,骨水泥渗透率减少,比较安全.
作者:郭世绂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报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90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23例(24髋),男7例,女16例.年龄90~100岁,平均94岁.骨折分类:股骨颈骨折10例,按Garden分型,Ⅲ型6例,Ⅳ型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例(1例为双侧),按Evans分型,ⅢA型6例,ⅢB型6例,Ⅳ型1例.除2例在室外被碰伤外,其余骨折均发生在室内.患者入院后暂用皮牵引制动患肢,然后抓紧时间进行各项必要的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争取在短时间内请有关科室联合会诊,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评估,论证能否耐受手术.本组患者在骨折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但经过对症处理相对稳定,大部分都能生活自理,经过评估后认为无绝对手术禁忌证.手术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心电监护仪监护.取侧卧位,髋后外侧切口,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操作与其他年龄段患者操作相同.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要将骨折分离的股骨大、小粗隆重新复位,用钢丝捆绑固定,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适当输血,本组8例术中输血200~800 ml,平均400ml.关节腔内置负压引流管,48~72 h后拔除.[结果]23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下床时间2~7 d,平均4 d,住院时间15~28 d,平均21 d.并发症:6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精神障碍,经过治疗逐渐恢复;1例出现患肢轻度深静脉炎,对症处理后未影响治疗效果;1例95岁女性患者Ⅲ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3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6例(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例股骨颈骨折)有随诊结果,随访5~36个月,平均8个月.10例(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基本达到骨折前的状况,5例(2例粗隆间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生活部分自理,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其他疾病.[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90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疗效满意,可早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生活护理负担.
作者:梁雨田;郭义柱;唐佩福;陶笙;张群;杨明玉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为骨移植替代物进行脊柱融合的效果.[方法]60只兔子分四组进行胸椎后路融合:Ⅰ组(组织工程化骨即β-TCP复合BM-SCs),Ⅱ组(β-TCP+自体红骨髓),Ⅲ组(单纯β-TCP),Ⅳ组(自体髂骨).术后12周处死其余动物进行放射学、手工力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从影像学和手工力学比较,Ⅰ组的融合率高于Ⅱ、Ⅲ、Ⅳ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上,Ⅰ组新骨形成量较多,陶瓷微孔内部充满新生骨;Ⅱ组骨小梁形成量较Ⅰ组少,为新生骨与纤维组织混杂;Ⅲ组陶瓷骨颗粒微孔内多为结缔组织,新生骨的量少,只见少量新生骨贴附于陶瓷骨表面;Ⅳ组在椎板与移植骨的交界处有稀疏的新生骨小梁形成.[结论]β-TCP复合BMSCs是脊柱融合自体骨的良好替代物.
作者:许卫兵;贾连顺;卢建熙;卢旭华;滕红林;顾宇彤;杨建东;陈长青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铰链外固定支架辅助手术治疗僵直肘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影像学资料、肘关节屈伸障碍的位置,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采用内、外侧或联合手术入路,保留主要韧带的主要部分,彻底清除影响肘关节活动的异化骨、挛缩的筋膜、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关节活动度,用铰链外固定支架固定肘关节,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手术前后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 a(13个月~3.5 a),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42°提高到术后近复查的100°,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53分增加到85分(P<0.05),84.2%的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无肘关节不稳定情况出现.[结论]应用铰链外固定支架辅助手术治疗创伤性僵直肘,能提高手术后肘关节侧方稳定性,使韧带无张力下修复,保证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动静结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康复.
作者:宋炎成;黄富国;杨效宁;方跃;吕萍;裴福兴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提高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1例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56足中,47足骨折愈合优良,6足术后发生复位不佳、畸形愈合、切口延迟愈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7%.[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主要方法,术中注意操作细节、解剖复位可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潘永太;许世建;郑文忠;肖奕增;黄春福;张秋林;王秋根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儿童不同年龄股骨干骨折的三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47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髓内针固定4例、钢板螺钉固定29例、多枚螺钉固定14例.所有骨折手术后4~8周临床愈合,6~10个月(平均8个月)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其中1例过早负重,钢板弯曲变形,再次手术10个月后骨性愈合.随访时间1~10 a(平均5 a).[结论]髓内针固定操作简单,适用于年龄偏大儿童股骨上段,钢板固定适用于中段或下段骨折,多枚螺钉固定适用于长斜形或螺旋形股骨干骨折.
作者:王亚生;李民;吕伟民;林丽珠;黄春菊 刊期: 2005年第2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患者,女,22岁.因3年前于工作中致左拇指撕脱性离断,第一掌骨外露.于外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因掌骨外露给予咬除掌骨桡侧半后经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入院查体:左拇指V度缺损,局部瘢痕愈合.经笔式多普勒探测左桡动脉未闻及血流枪击音,骨间后动脉可闻及正常血流枪击音,触诊桡动脉搏动极弱,骨间后动脉搏动好,故拟行手术探查桡动脉情况,若无法选用桡动脉,则选用骨间后动脉行游离对侧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
作者:张文峰;张承铭;张成进 刊期: 200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