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步建立;冯志军;康强军;张壮岱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表达载体(Ad-BMP-2)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对其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BMP-2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ALP活性测定分析BMP-2基因转染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转染后,hBMP-2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到培养液中有BMP-2蛋白阳性表达,S期细胞比例和ALP活性明显增高.结论:Ad-BMP-2可高效转染hBMSC,且促进细胞增殖和成骨转化.
作者:李建军;崔亚楠;韩东;王宏;刘建国;徐莘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髌股关节退行性变的方法.方法:327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单纯髌骨软骨剥脱的病损行滑膜切除、髌骨软骨损伤区减压,对髌股关节四周有应力性劳损骨赘形成的病例行髌股关节四周应力区减压.结果:本组随访6个月~5年3个月.髌前疼痛缓解或消失298例.结论:膝关节镜下清理减压是治疗髌股关节退行性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步建立;冯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29岁,因左侧腰腿痛2个月余,加重5d入院.2个月前出现左侧腰痛,向左股外侧放射,并感左股前外侧麻木.痛疼严重影响行走.无发热、盗汗,无腹痛、腹泻及恶心、呕吐,无血尿、黑便.
作者:侯勇;汤继文;聂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已被公认为当前缓解脑性瘫痪痉挛效果确切的手术.本文就SPR的历史、技术要点、疗效评估、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及发展前景作一概述.
作者:俞兴;徐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显微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方法:自2000年10月~2002年12月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8例,其中46例合并有侧隐窝狭窄.结果:随访6~24个月,按NaKai疗效评定,优34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只要遵循神经根彻底减压的原则,就可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宋绪栋;刘洪超;殷西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传统手术在治疗脊柱疾患时,为了充分显露,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创伤,影响患者的康复.如何在解决患者疾患的同时又尽可能少的破坏邻近组织、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期,这就是现代微创技术的根本目标.近几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逐步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作者:陈志明;海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胫骨高位截骨改良Giebel刃形钢板内固定治疗伴膝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例10个伴膝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胫骨高位截骨改良Giebel刃形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X线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截骨部位临床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无1例不愈合,术后X线片示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优良率为90%.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改良Giebel刃形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伴膝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较年轻患者的一种首选方法.
作者:洪加源;郭林新;康两期;练克俭;刘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有个别应用报道,直到90年代后期才以欧洲为中心得到广泛开展.目前ESWT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越来越多,适应证也不断扩大,并且骨科的专用冲击波设备也得到了发展.
作者:张海宁;侯筱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三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5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DunnⅢ、NTP、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定后,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NTP、Z-plate均优于DunnⅢ(P<0.05),而NTP和Z-plate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NTP和Z-plate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能有效恢复失稳脊柱的稳定性,是较为理想的前路内固定器.
作者:朱建炜;成红兵;王以进;潘臣中;王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将PMMA和CPC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8周和16周后分别取材,行X线、CT检查,并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1)植入早期,PMMA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正常椎体和CPC(P<0.01),CPC的抗压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PMMA(P<0.01).术后8周显示,PMMA的抗压强度有所下降(P<0.01=0.009),CPC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P<0.05=0.034),但与正常椎体相比仍差别显著.术后16周显示PMMA抗压强度继续下降(P>0.05=0.710),CPC的抗压强度继续上升(P>0.05=0.648),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植入早期,PMMA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正常椎体和CPC(P<0.05=0.03),CPC的抗扭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PMMA(P<0.05=0.02).术后8周显示,PMMA的抗扭强度有所下降,但与正常椎体相比仍差别显著(P<0.05=0.045),CPC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与正常椎体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0.078).术后16周显示PMMA抗压强度继续下降(P>0.05=0.137),CPC的抗压强度继续上升,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0.847).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注入到椎体后,其生物力学强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而PMMA是机械固定,其生物力学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曹国永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方法:根据骨性关节炎及老年患者的特点,术前详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饮食的指导;术后除观察术肢情况外,加强全身情况观察、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的功能锻炼.结果:89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膝关节肿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关节内血肿、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叶红;李非男;李姝;王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精选提炼对矫形外科学工作者助益匪浅的网络信息资源.方法:以著名的医学搜索引擎Medical Matrix为平台,收集矫形外科学核心网络资源,并参考其它网页上的相关链接进行补充,精选权威、优质、实用且稳定的重要网站.结果:所有资源分学术机构、出版物、教学资料和综合性网站四类,逐一介绍其优势与特色.结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助于了解矫形外科领域的新动态和进展.
作者:王孝宁;李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95例,男性132例,女性63例,年龄19~78岁,平均41.5岁,病史短3个月,长4年,平均16个月,术前:184例行牵引、针灸、理疗及推拿按摩等保守治疗后无效,反复发作;18例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1例推拿后出现急性卡压(腰痛伴下肢麻木).
作者:韩晓莉;王亚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酒精灭活骨的愈合过程和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胫骨段酒精灭活模型,自身对侧对照.分别于3、6、12、24周取材切片,甲苯胺兰染色、扫描电镜、X线和三点弯曲实验等检查.两组间t检验,以P<0.05为判定差异显著性的标准.结果:灭活骨早期空陷窝率近100%,哈佛氏管扩大、崩解;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新骨形成;24周骨性愈合,胶原纤维排列一致,新骨部分沉积,骨吸收未完成;大破坏载荷早期升高,然后逐渐降低,24周仍无改善趋势.而对照侧12周即呈改善趋势(P<0.001).结论:酒精灭活骨通过软骨化骨和膜内化骨的内修复达到愈合,但愈合过程减慢;生物力学强度进行性下降,改善需较长时间.
作者:杨庆诚;蔡宣松;梅炯;李开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同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54例,颈椎前路钢板17例,椎间融合器和钢板15例.结果:86例均经随访,经术后2年6个月~12年7个月随访,平均4年7个月.年龄27~61岁,平均44.7岁.症状消除22例(25.5%),明显改善38例(44.2%),部分改善26例(30.6%),优良率为69.7%.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于颈椎病,当有临床症状或轻微体征,或虽无临床体征而症状不见改善者,经保守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宜行颈前路摘除突出颈椎间盘和植骨固定术.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胡裕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EXT)中硫酸肝素(Heparan Sulfate,HS)链及蛋白多糖(Perlecan)的表达,探讨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对4例EXT患者骨软骨瘤软骨组织标本中HS及Perlecan的表达进行检测.与正常髂骨嵴软骨(2例)及小关节突软骨(2例)对照.结果: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软骨组织不具有典型生长板软骨分层结构,细胞呈巢状分布;4例骨软骨瘤软骨细胞及基质组织中几乎都没有HS的表达;Perlecan定位及表达异常: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内侧,而细胞膜表面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蛋白多糖侧链HS链及Perlecan的表达改变说明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柳;罗卓荆;颉强;屈波;Danny Chan;Wing-Sum Hui;Jian-Dong Huang;Kenneth M.C.Cheung;Kathryn S.E.Cheah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评价X线平片、CT、MRI等检查在诊疗及康复过程的意义.方法:1991年2月~2000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286例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病儿,仅作X线平片检查者212例,另74例因为各种原因还作CT或MRI检查确诊.全部患儿均给予颈托牵引治疗,其中16例加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治疗.结果:平均住院12d,大部分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牵引1周巩固疗效.随访2~3年,11例有1~2次反复发生,及早牵引自愈.结论:分析发现195例患儿在颈托牵引治疗前后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与临床好转关系密切,因而对该病病因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客观新线索.及早治疗见效快,颈托牵引治疗是恰当的治疗方法.颈椎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成像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价格原因使其在康复评价中受到限制.
作者:覃佳强;张德文;刘正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采用改良Allens脊髓损伤打击模型,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伤段脊髓MCP-1、MIP-1α 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脊髓组织内存在MCP-1、MIP-1α mRNA的表达,脊髓损伤后MCP-1、MIP-1α mRNA表达逐渐增强,MCP-1在伤后24h达到高峰,MIP-1α伤后6h达到高峰.结论:MCP-1、MIP-1α存在于正常的脊髓组织内,脊髓损伤后MCP-1、MIP-1α表达迅速增强,提示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并可能是损伤因素.
作者:陈宣维;贾连顺;孙海燕;桂斌捷;陈长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应用Link槽式钢板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2年12月共1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接受HTO并应用Link槽式钢板内固定,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大62岁,小43岁,平均51岁,膝内翻角度大24°,小8°,平均17°,HSS膝关节评分平均71分.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长3年,短6个月,平均25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截骨处无移位及松动,内固定无断裂,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同术前,纠正膝内翻角度平均22°,股胫角(FTA)平均达到外翻9°,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分,较术前增加15分.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症状,2个月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因脂肪液化伤口延迟愈合,换药后痊愈.结论:HTO可明显改善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的下肢负重轴线及局部血供,降低骨内压,疗效满意.Link槽式钢板设计简单,固定可靠,截骨角度可准确掌握,是HTO理想的内固定选择.
作者:马建兵;姚建峰;张育民;周长河;乔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92例脊椎转移肿瘤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7.2岁.术前存在截瘫者27例,Frankel A级4例,B级8例,C级8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随防6个月~11年,平均4年3个月.31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27例死亡,4例生存.疼痛明显缓解25/29例.术后Franrel分级 A级1 例、B级1例、C级2例、D级 4例、E级 10例,9例恢复正常,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25/27.结论:手术能够重建脊椎的稳定性,缓解疼痛,维护或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脊椎转移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成;沈宁江;林明侠;王先安;林庆彪;符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