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平;杨明;刘小彬
本文认为应充分重视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和实施工作,沿袭过去用1~2种化学成分表征中药质量作法,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药学的整体理念和思维体系,同时也无法表征中药制剂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群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应高度重视中药质量控制现代化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作者:韩利文;侯晋军;梁泰刚;李青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介绍贵州地道药材、珍稀名贵药用植物、特有药用植物、新纪录药用植物、药用新资源、苗族药材、栽培药材、大宗药材及其它经济价值药材.方法: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资料考订.结果:贵州中药资源超过4500种,其中道地、珍稀、特有药用植物超过200种.结论:贵州中药资源丰富,道地、珍稀、特有药用植物较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作者:何顺志;徐文芬;黄敏;魏升华;张天伦;汪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分别从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以及植物新品种等方面着手,简要介绍了贵州省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针对目前贵州中药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及措施.
作者:贵州省知识产权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经国家卫生部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贵州批准筹建的贵州省第一家国家药品(中药)临床研究基地.
作者: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总结了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高贵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测定四物汤及单药材超临界萃取物中的藁苯内酯的含量,探讨四物汤的配伍机理,并进行稳定性研究.方法:用TLC法鉴别藁本内酯,用GC法测定藁苯内酯含量.结果:四物汤及单药材中超临界油收率及藁苯内酯的含量均具有较大的差别,藁苯内酯的稳定性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和放置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20℃及4℃时,超临界油中藁苯内酯的稳定性较差,在-10℃放置时稳定性较好.结论:四物汤中的超临界油收率及藁苯内酯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单药材,放置条件应低温避光,且应短期内放置使用.
作者:王玉华;容蓉;魏英勤;袁久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药用辅料是制剂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有效、稳定及安全性能而加入处方中的,除主药以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正确、合理地应用药用辅料对保障药物制剂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中药液体制剂研究中的药用辅料及其应用技术,可供从事现代中药液体制剂研究、生产者参考.
作者:侯世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日本企业历来重视专利保护战略的运用.目前,日本在中药制药的某些领域已占据领先地位,这与日本药品专利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日本药业的发展有关,更与日本医药企业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专利战略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日本医药企业主要专利战略的分析,探讨了汉方药专利保护对我国企业的借鉴和启示,提出了我国医药企业在制定专利保护战略时应注重的问题.
作者:吴小璐;肖诗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综合研究影响贵州产淫羊藿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淫羊藿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淫羊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对不同种类、产地、药用部位、物候期的淫羊藿样品,采用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其淫羊藿苷和总黄酮含量.结果:不同种类,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不同物候期直接影响着淫羊藿药材的品质.结论:贵州产部分淫羊藿的质量符合或超过中国药典(2000版)标准.淫羊藿的药材生产以花期至果期采收地上部分,质量为好.
作者:徐文芬;黄敏;何顺志;王悦云;王晓春;周宁;宋卫华;喻懋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以苗药为代表的贵州民族药产业异军突起,自20世纪90年代初从零起步至今已形成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而受到各界关注.本文从贵州苗医药的学科发展、科研机构建设、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及其产业化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作者:杜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分子蒸馏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渐多的一种新的分离纯化技术,在食品和化工行业应用较多,中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应用报道不多,我们将这项技术用于新药有效部位研究中,成功地富集了多种超临界萃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高英;李卫民;刘展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荭草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用InersilODS-3色谱柱,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00nm.结果:以梯度洗脱得到的色谱图各色谱峰分离较好,达到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结论:采用HPLC指纹图谱检测技术可有效控制荭草药材的质量.
作者:王爱民;王永林;兰燕宇;刘丽娜;何迅;李勇军;郑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大果木姜子是贵州省苗族民间常用药物,为樟科樟属植物米槁(Cinnamomum migao H.W.Li)的干燥果实.近20年来,我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本草学、药理及药化的研究,并进行了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余篇,获各级科技成果奖4项,以其为主药,开发新药3个.
作者:郑亚玉;邱德文;粱光义;孙学惠;隋艳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规范掌叶大黄种植技术、提高掌叶大黄质量.方法:在多年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规范了掌叶大黄种植技术和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结果:制订了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的操作技术规程,初步确定了掌叶大黄主要病虫害防治的方法.结论:规范掌叶大黄种植技术和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对提高掌叶大黄质量与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应东;何凯;柴兆样;刘佛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采用CTAB、SDS两种提取法及液氮、玻璃砂两种研磨方法提取干天麻总DNA,并进行了比较,同时讨论了相关问题,为解决如何从天麻干品中快速提取总DNA进行了探索.
作者:王晓玲;王晓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回顾了贵州中药材生产历史,详细描述了该省目前中药材生产蓬勃发展现状,并总结归纳了该省各GAP基地的经营模式.本文资料详实,数据完整,信息全面,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和典范借鉴意义.
作者:冉懋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综述了贵州省农业管理部门近年来支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该省发展中药的优势和前景,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好贵州省中药GAP基地的若干建设.
作者:张彦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总结了贵州省近年来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产业发展工作的具体思路.
作者:贵州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一、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成立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都保持在20%左右,全省180多家制药企业中已有超过100家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发展势头良好.
作者: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医药知识的构成特点,结合国际上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舆论趋势,就我国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认为专利保护措施应当是对传统医药领域发明创造的首选途径,并对传统药物的专利保护对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作者:郑永锋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