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药现代化实践(一)

苏钢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中药现代化, 中药产业化
摘要:中药产业是我国具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国家科技部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框架提纲以来,各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阶段和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形势,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药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思想基础.作者认为在中药现代化进程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更需要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冷静思考,只有在实践中正确统筹协调产业链中各相关要素,减少因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确保中药产业持续发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从药用石斛研究进展看生药学的发展趋势

    石斛的生药学研究经历了传统植物器官水平到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显示:社会需求是生药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生药学的发展.生药学将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深入发展,为中药现代化做贡献.

    作者:范俊安;邱宗荫;夏永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专利技术二次开发的思路与方案设计

    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可以在基本专利的基础上获得从属专利,使企业在某项技术领域中取得技术上的主动权.中药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思路主要有选择技术领域、专利检索、寻找开发点和形成新的技术方案4个步骤,同时在方案设计中要注意原专利的性质、论证和实施许可等问题.

    作者:宋晓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南京中医药大学可转让新药项目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药现代化实践(一)

    中药产业是我国具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国家科技部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框架提纲以来,各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阶段和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形势,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药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思想基础.作者认为在中药现代化进程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更需要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冷静思考,只有在实践中正确统筹协调产业链中各相关要素,减少因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确保中药产业持续发展.

    作者:苏钢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材和饮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

    目的:提出中药材和饮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APLU)鉴别的原则和方法.方法:经过HPLC指纹图谱获取、验证和鉴别三个步骤,得出供鉴别用的对照指纹图谱,确定指标成分峰、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范围,用于中药材和饮片的鉴别.结论:以丹参药材为例,所提出的原则与方法可以作为药材和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用途.

    作者:罗国安;梁琼麟;王义明;胡坪;姜志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英文摘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新药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本文对中药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研究现状、现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从FDA、ICH、化学药的技术要求与中药稳定性要求对比、测定指标的选择、研究的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中药稳定性有其特殊性,应结合中药特点,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作者:李计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建立以RAGE为药靶的抗糖尿病血管病变药物的筛选平台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作为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药物靶点.建立以RAGE为药靶的体内外筛药系统,用于中药提取物的筛选,将显著提高中药抗糖尿病血管病变有效成分的筛选效率及准确性,对于阐明中药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作者:孟政杰;陆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关于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研究的几点思考

    目的:找出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探索解决办法,促进高效中药新药的研发.方法:采用分析论述的形式.结果:从另一角度提出了有效部位的概念;分析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的特点和优势、影响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关键因素;对中药有效部位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区别、非有效部位的有效成分、微量成分的有效性、有效部位含量必须达50%以上的意义、指纹图谱与中药有效部位的关系等;对提高中药疗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提倡用药效导向筛选高效中药有效部位.结论:在现阶段应坚持中药研究思路,深入开展比较药理学研究,认真分析和妥善处理研究中存在问题,加强高效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的研究.

    作者:吕圭源;陈素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微细化工艺制备三种中药的溶出度、生物活性及体内动力学比较研究--微米中药应用探讨

    为了充分认识微细化工艺制备中药的特点,使之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对常用中药三七、葛根和知母制成微粉后,从体外溶出、体内吸收及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等进行了综合试验,并分别与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方法制备的三七、葛根和知母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七、葛根和知母制成微粉后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其有效成分的溶出效率,使其在体内释放和吸收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活性,同时没有明显增加其毒性.研究提示:中药微细化在药物的溶出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所制备药物的理化特性,有选择的使用.

    作者:杜力军;邢东明;丁怡;张陆军;王雪莉;何希辉;盖国胜;陈芸芸;闫晓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复方活性筛选形式与技术研究进展

    药物发现是新药研究的重要过程,其中药物活性筛选是决定新药研究成败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复方活性筛选的8种形式,并按历史进程将筛选技术分为传统筛选技术与现代筛选技术,简述了临床前活性药物优化技术、候选药选择技术、分离技术、分子设计、分子水平筛选、生物芯片技术、药物基因组学、药物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A)、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中药复方多层区组筛选模式(MBAS模式)等现代筛选技术的特征,并探讨药物发现策略的改变和新技术应用对于中药复方活性筛选研究进程的影响.

    作者:王忠;刘建勋;肖诗鹰;王永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对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若干意见

    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提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遍混淆了证与证候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有的证与所属症状不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病证所属复合症状中,多半由两个关联不大或毫无关联的症状拼凑而来;证属症状的分级一概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二级;对病证所属的一组症状,未能将历时症状和共时症状加以区分;对症状中起注释作用者未能区别对待;将极端症状与其他症状混同.这些问题对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应当解决.

    作者:梁茂新;洪治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实体语法系统与中医药理论现代化

    实体语法系统是一种形式化语法系统,可用于形式化地描述复杂系统的组成单位、组织方式、变化规律.本文尝试将实体语法系统引入中医药理论研究,为实现中医药理论的形式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中医药理论与微观领域知识的衔接和用中医药理论解释人体复杂系统的可能性.实体语法系统为中医药理论形式化和中医药理论现代化提供了较具体的研究工具,为中医药理论现代化提出了探索性的思路.

    作者: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新药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的若干思路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是新药研究的起始,是决定主治功效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本文分别从依据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辨治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病因病理认识及中药药效学研究成果;应用的民间药材、少数民族药材、及其新的药物资源;以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提取物等方面,组成中药新药制剂.依据中西医药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组成中西药结合新制剂;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生物活性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以及类似物合成,研制新制剂;通过中药各种成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形成新的络合物,研制中药新制剂等方面,阐述了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处方来源、组方用药及相关问题的思路.

    作者:陈如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对肝癌治疗及剂型研究新进展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三氧化砷(As2O3)研究资料,对As2O3治疗肝癌的体内体外实验研究、临床试验及新剂型研究进行了综述.临床试验表明静脉注射给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在规定的药物剂量范围内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确切,可以用于肝癌预防和治疗,显示出可喜的前景;As203抗肝癌机制研究已逐步深入,还开展了联合用药研究等;但是新剂型研究很少.因而应加强高效、低毒、定向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使As2O3成为更理想的治疗肝癌药物.

    作者:刘希娟;李超英;李春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救治刘海若的几点体会

    本文就救治刘海若**的过程,对中医疗效、中医理论、中药剂型及中西医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坚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中医药疗效确凿,但中药的剂型有必要进行改革.中医、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之间只可借鉴,不可替代.

    作者:李宗信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