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骨科选择性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侯宝兴;徐纪庆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 骨科, 选择性手术
摘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CPM机在小儿髋关节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儿髋关节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小儿发育性髋脱位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4例(65个髋)行术后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组(35个髋),平均功能恢复时间为5.5d,而对照组(28髋)平均为1个半月,另有2个髋分别因术后功能差行髋关节粘连松解术1次和2次.结论:CPM机应用于髋关节术后功能锻炼可大大缩短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患儿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刘星;张德文;刘正全;刘传康;覃佳强;王忠良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先天性双上肢严重畸形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女,14岁,初中学生.自幼双上肢畸形,活动受限.学校体检来院.独女,曾有一严重畸形哥哥(具体畸形情况不祥),3岁时夭折,父母均体健,家族中曾有类似患者,早年已故.查体:身高153cm,体重44kg,营养中等,发育良好,体型均称,智力中等,正常步态.双上肢胸前位,屈肘90°,腕外翻,双上肢变细,双肩部方肩畸形,双前臂明显变短,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双小指远节有赘指;双肩关节屈伸、内收、上举功能存在,外展受限,肘关节屈伸良好,前臂旋转功能消失,腕关节外翻位弹性固定,可轻度屈伸,指间关节屈伸良好;手部感觉无障碍.X线片示:双肩关节完全脱位,双侧桡骨缺如,双侧腕骨中大、小多角骨及舟状骨缺如,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见图1~3).2 讨论先天性骨关节发育畸形原因不明,部分畸形有遗传性,但多数为散发[1].该例患儿有家族史,属家族遗传.临床中偶见先天性肩关节脱位或先天性桡骨缺如患者,但先天性肩关节脱位合并先天性桡骨缺如及部分腕骨和第一掌骨、拇指缺如患者甚为罕见.(本文附图见插页4)

    作者:师玉谨;刘建成;李文萍;张凤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下肢痉挛

    目的:本文报道SPR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下肢痉挛的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6月~1998年4月共收治脑瘫患儿11例,运用SPR手术治疗,术后追踪随访.结果:术后经过2~2.5年随访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痉挛缓解或消失.并发症:肌张力低下,足内翻转为足外翻.结论: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可以缓解下肢肌痉挛,改善下肢步态,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Ⅱ期矫形手术结合可提高疗效.

    作者:杨璇;王晓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脊柱椎间隙感染的内固定治疗

    目的:通过8例脊柱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内固定手术在脊柱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Trifix 3例、改良Trifix 3例、USS 2例.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8例中卧床时间短3d,长4周.比保守治疗卧床时间缩短2~3周.结论:本组8例内固定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没有引起炎症扩散,而且缩短了卧床时间.

    作者:姚长海;侯树勋;史亚民;李利;王华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病因.方法:共17例患者,首先均经非手术治疗,包括颈部痛点封闭及颈椎牵引,其中效果不明显的5例手术治疗,术中切断中小斜角肌及C5、6神经根旁的前中斜角肌的肌起.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17例非手术治疗,8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症状明显改善,5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手术5例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原因是中小斜角肌引起的臂丛下干或C8神经根受压所致.

    作者:谢文龙;周国顺;管国华;蒋雪生;李炜;屠保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作者:段满生;蒋电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留日见闻

    我自1993年12月~1999年11月赴日本国留学.在此期间分别在日本国立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广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骨科学.现将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作一回忆性小结,介绍于下.仅供各位读者作为了解或参考.日本的医学教育制度与我国不尽相同,在国立大学中,医学部一般设有医学科(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综合药学科和保健学科等三大分野.医学生是6年制.学完所规定课程,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之后有志从事医师者,接受医师国家考试(每年3月进行),成绩合格者发给医师免许证,有了免许证才能进入医院从事医生工作.医学研究生根据学科不同而设置也不同,医学科未设有硕士研究生(博士前期)课程,参加大学博士生所规定科目的考试,各大学所考的科目及要求不尽相同,成绩合格者直接进入博士课程,学制4年;综合药学科和保健学科均设有博士前期(硕士)和博士后期(博士)课程,博士前期是2年,博士后期为3年.按照规定,修完规定课程后,向大学学位审查委员会提出学位授予申请,经审查委员会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终考试,判定为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学位.日本十分重视再教育的培养,成为考科医师后,送去日本国内较高水准的医院研修1年左右,一部分医师赴欧美留学,研究专科临床和基础理论,吸取世界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准和科研技能,从而使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日本国立大学的医师们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具有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昼间从事临床工作,夜间或星期六、星期日搞科研,中午和晚上随便吃点饮食就可以了,他们处处以工作和患者为重,在临床及学术方面,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因此,日本人患病看门诊或住院,就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交给了医生,不会怀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道德作风,因为医院给患者创造了一个信得过的、安全的环境.日本政府、各大学均重视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设立各种研究基金,鼓励从事或喜爱研究的医学者,参与医学的研究工作.各大学设立了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通过查新,立题经教授批准后,就能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实验用品只要给秘书讲了,就会立即办到,不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日本医学各个分野的研究是比较深、比较细的,而且在世界医学中也属领先地位.日本的医学也和其它行业一样,到处都充满着竞争.医学生毕业刚分到医院,几乎每天24h均在医院、门诊书写门诊病历、协助老师或教授诊病,有时也给患者作些简单的处置;在住院部,熟悉病房的各个环节,掌握住院医师的基本技能,还要准备回答教授门诊、查房及手术时所提出的各种基础和临床问题.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员(住院医师)、博士生,每天晚上很迟才回家,一般是在晚上12时左右,或是凌晨2时左右才离开医院,早上8:30时仍按时上班,这些医师长期处于睡眠不足,一开会时就打瞌睡,相当辛苦.但教授布置的临床任务、科研任务,以及学术会议论文、投稿论文等,各级医师都会自觉地、认真地、出色地去完成.特别是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和投杂志的论文,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它代表一所大学的水准,一篇文章(如学术交流)的幻灯片和说明文经高年资医师或讲师、副教授、教授反反复复修改后,并在全科发表通过后,方能投出.投杂志的论文,要求更高,修改次数更多.这些经历只是在日本留过学的人才能体会到.但是,投出的论文质量确是高水平的.国民健康保险给日本国民和在日本工作或学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就医保障.一位国民只要向当地政府缴纳少许保险费(约是一般工作人员月薪的1%,大学教授月薪的0.3%.年满70岁者进入老年健康保险,不缴纳保险费.进入国民健康保险后,患病去看门诊或住院,所有费用的70%由政府支付,自己只负担余下30%的费用.由于单位不同,处理剩余30%的费用也不一样,有的单位支付剩余费用的90%,有的单位将剩余30%的费用全部支付.进入老年健康保险者,就诊的所有费用全由政府支付.因此,日本的医师不会在患者经费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可致力于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的研究.综上所述,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医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教育及培养方面,各大学对医学生和医生们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医生们也具有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忘我工作的精神.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日本医学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21世纪.并且,国民健康保险给日本国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作者:刘远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骨科选择性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侯宝兴;徐纪庆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超微结构及电生理研究

    目的:对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法:手术造成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左侧选用胎兔脊髓桥接,右侧为自体神经桥接.术后1、2、3个月肌电图测双侧胫前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Lat)及运动神经电位波幅(Amp);取移植段组织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两侧的Ncv、Lat及Amp值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胚胎脊髓移植段均可见大量的正常神经纤维,其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与对照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作者:张明;李世德;郝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影响脊柱植入物体外稳定性测试的因素

    作者:王向阳;池永龙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在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采用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38例.其中使用加压钢板14例,交锁髓内钉12例,髓内扩张自锁钉12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钢板内固定组有骨折延迟愈合及内固定再断裂,髓内钉组无上述现象,髓内扩张自锁钉的手术操作较交锁钉简单易行.结论:在股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尽量少用钢板内固定,而应多用髓内钉系列.

    作者:张永民;赵钢生;赵品益;陈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1997年7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65例患者(男32例,女33例.年龄28~58岁,平均43岁).其中,峡部型滑脱症(Ⅰ~Ⅱ°)26例,退行性滑脱症25例,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滑脱症7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5例,外伤性滑脱症2例.均有一年以上的下腰痛和/或下肢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在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BAK)的后斜向植入并附加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65例中有59例平均随访达18月,皆达到临床融合.临床效果评价:优42例,良14例,无改善3例,差0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41例,基本满意15例,可3例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主观满意率93%.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并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的术式.

    作者:赵杰;栗景峰;贺石生;王新伟;马胜忠;郑旭东;侯铁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斯氏针撬拨下切开复位跟骨骨折并植骨融合,与单纯斯氏针撬拨复位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斯氏针撬拨复位组优良率77.4%,手术植骨组优良率92.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严重的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尤其是跟骨压缩型骨折,应采用开放复位植骨融合治疗.

    作者:孙宏慧;王强;唐农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经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脂肪肿物.结果:5例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2例,1例无改善.结论:MRI和CT有助于确诊本病,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孟晓林;时和同;张全治;尚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手术.方法:自1997年12月~1999年10月引进Mathys公司生产的7.3mm纯钛空心钉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42例.结果:40例内固定保持稳定,愈合位置满意.其中解剖复位32例,空心钉向外滑出1例,选钉过长穿出股骨头软骨者2例.无关节功能受限、无严重畸形、无感染、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纯钛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个创伤小、有前途的手术方法.

    作者:汤欣;李杰;于利;孙康;葛全胜;逄永刚;韩峰;姜长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复合材料股骨头的假体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刚度的股骨头假体置换后的生物力学影响及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力学相容性关系.方法:选用21具新鲜的股骨尸体标本,分为正常组,国产仿AML钴铬钼(CoCrMo)合金假体及研制好的同几何形态碳纤维聚砜(CRF/PSF)复合材料假体分别模拟全髋置换术后对照与实验组,在施加载荷后,应用电测法测试股骨、假体的应力分布、微动与抗扭转比较.结果:CRF/PSF组能传递至股骨近段拉压应力达90%~95%基本接近生理受力状态,而CoCrMo组只有60%~65%,假体的微动前者比后者低30%~35%,抗扭转强度则高30%,应力集中CRF/PSF比CoCrMo低20%~30%.结论:低弹性模量的CRF/PSF假体能有效减低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假体的早期的稳定性显著优于CoCrMo合金.

    作者:俞能宝;董天华;孙俊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Cheneau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目的:探讨Cheneau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分析了1998年5月~2000年12月共3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均给予了Cheneau支具治疗.结果:经平均15个月随访(5~30个月),除1例因中止治疗使角度加大而改行手术外,其余患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矫正12°(-6~24°),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我们认为对于Risser征为0,侧凸角度>20°的特发性侧凸患者应尽早行支具治疗.

    作者:肖建德;熊建义;范佳进;梁鸿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向青年医师推荐一本新著——《脊柱外科手术学》

    近有幸拜读了刚刚面世的世界医学名著英文影印版《脊柱外科手术学》(Operative Spine Surgery)收益匪浅。本书由(美)韦尔奇(Welch.W.C.)等20余位专家教授集体编写,内容涵盖了脊柱外科中疾病、创伤与畸形常见手术的基本概念与实践,对脊柱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采取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诊断,手术适应证、麻醉、颈椎、胸腰段基本手术入路和方法以及关节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并发症、远期随访、预后等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附300余幅照片和示意图,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使青年医务人员在脊柱外科领域很难精确把握的问题通过本书可以得到解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脊柱外科迅速发展,不少医院骨科已建立学科分支,基础与临床研究受到重视,专科设备与技术水平日渐普及与提高,无论脊柱畸形矫治还是创伤救治均取得显著效果。围绕脊柱外科,国内也相继出版了这方面专著,但在内容深度及广度上还不能满足临床各层次工作者的需要。英文版《脊柱外科手术学》填补了我国空白,中青年医师通过阅读本书,既可提高相关专业知识,又可巩固专业英语水平,是临床工作中一本很切实际的参考书。宁志杰2001年9月于山东泰安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无牵引下腕关节镜技术

    作者介绍一种不需要牵引,手臂可平放在手术台上的腕关节镜技术.前期研究的30例患者中,首先采用该技术,然后再用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优点是上肢平放,医生直接在镜下进行诊断治疗,不需要变换荧光镜位置.诊断的准确性与传统方法一致,小型外科手术,如清创缝合较容易.30例患者(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8.7岁.退行性变11例,损伤性改变19例.对30例患者连续应用两种技术,共做60次.首先进行无牵引腕关节镜技术.上肢随意放在手术台上.腕下放一小毛巾圆枕,允许各方向活动.完成关节镜检查后,病人手指放置消毒过的指套内,悬吊前臂并维持3kg牵引.第二步关节镜检查在牵引下进行,证实了无牵引关节镜技术下所作结果并确认无误.所有病人于手术当日出院.持续治疗3周~6个月,平均随访10.1周.使用直径2.4mm,视野30°角的关节镜进行标准检查桡及腕间关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止血带.常规标记背侧3~4和4~5及桡腕正中入口.通过平行于桡骨关节面10~20°插入探针准确定位.腕部用5~7ml格林氏乳酸盐溶液充盈.11号刀片作切口,用小剪刀扩开.用消毒笔标出邻近伸拇长肌.腕部保持10~20°屈曲.助手行简单牵引下将套针插入背侧3~4入口.液泵持续维持150mmHg压力.这样就可在无桡腕关节牵引下观察到桡腕关节侧面部分.助手再次行简单牵引,使套针越过桡骨嵴达尺侧.关节镜及探针也可在无牵引下,从背侧4~5入口随意进入尺侧间隙.无牵引下腕关节屈曲30°,在背侧3~4入口末侧1cm处作一切口,然后用小剪刀扩大之,可得以检查腕间关节.原则上,在进入特殊关节间隙时,把腕关节及腕骨移离关节镜.如果需要探针进入腕间关节,需在关节镜控制下建立腕中尺侧入路,并用探针定位.由于月骨三角骨或舟月关节的边缘呈现出清晰的标志,所以从这里观察这些关节不稳定清楚.腕间桡侧入路提供舟骨小多角骨-大多角骨关节视野.外缘韧带清晰可见,可以用探针检测韧带的张力.对腕部在不同方向施加应力下,可测出各种不稳定并对其进行特殊检测.30例患者在牵引下进行第二次检查时,均能确认无牵引下关节镜检查的诊断而无漏诊,也无需进一步手术.诊断9例韧带损伤,8例关节面异常.8例患者中有1例严重,6例轻度软骨病变.4例损伤与桡骨或腕骨骨折有关.1例肌腱撕裂.实施2例清创和关节盘状软骨面Palmer IB型损伤的缝合术.没有感到无牵引下实施手术的不便.在二次检查时,注意到传统关节镜检查后可能出现一些关节软骨浅表磨损.此外,未发现医源性损伤,无任何并发症.译自J.Bone & Joint Surgery[Br]2000,82:1011~1012

    作者:卞传华;滕涌;何志晶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股骨颈囊内骨折平面是否影响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附411例报告)

    本组病例为1986年1月~1999年3月的股骨颈囊内骨折病人且已行内固定治疗,基底部骨折因属粗隆部骨折,故不包含在内.本组只包括那些并有缺血坏死、骨不连病人,以及无并发症的骨愈合者.骨不连的评定标准为:伤后1年需要矫形手术的移位骨折者或有骨折而伤后1年X线片显示无愈合者;无菌坏死标准为:骨折后X线片显示Ⅱ°或Ⅱ°以上的缺血坏死;正常愈合标准为:经过少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所有的数据测量均由一名不知治疗结果的医生在术前的前后位X线片上进行测量.采用比值法和间距法来判定骨折平面.方法为:在X线片上定四个点,A点为透明覆盖法测定股骨头中心,B点为骨折线的中点,如为移位骨折,则近端骨折线和远端骨折线的中点均为B点,C点是股骨大粗隆的外侧点,D点为A、B点延长线与股骨头关节面的交点.骨折平面测量的比值法为BC/AD.比值越大提示骨折线越靠近端,间距测量为A、B两点的距离,以mm为单位,间距越大,骨折线越靠近远端;股骨头的大小是用旋转覆盖法来测量(见图1).图1 股骨颈骨折平面的比值法(BC/BD)和间距法(AB) 测量结果分为愈合组、骨不连组、无菌坏死组,并对各组病人测量的平均比值、间距和股骨头大小进行比较,无移位骨折和有移位骨折各自进行评估,各组间采用x2和t检验进行检验.P<0.05为有差异.本组411例,女性占77%,平均年龄为73.8岁,无移位骨折68例(GardendⅠ、Ⅱ型),移位骨折为343例(GardendⅢ、Ⅳ型).骨折正常愈合病人X线片随访时间平均为446d,骨不连140例,无菌坏死38例.比值法男∶女=1.03∶1.13(P=0.05-0.001),间距法男∶女=27.2∶23.8mm(P<0.0001),股骨头直径男∶女=58.3∶53.7(P<0.0001),均有显著差异.而且骨不连的发生率男∶女=23.9%∶36.9%(P<0.025-0.01),有显著差异,而男女病人在股骨头坏死及发生移位骨折的比率无显著差异.

    作者:郭志民;林斌;黄庆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