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孟晓林;时和同;张全治;尚华

关键词:脂肪增多症, 硬膜外,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经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脂肪肿物.结果:5例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2例,1例无改善.结论:MRI和CT有助于确诊本病,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斯氏针撬拨下切开复位跟骨骨折并植骨融合,与单纯斯氏针撬拨复位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斯氏针撬拨复位组优良率77.4%,手术植骨组优良率92.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严重的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尤其是跟骨压缩型骨折,应采用开放复位植骨融合治疗.

    作者:孙宏慧;王强;唐农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超微结构及电生理研究

    目的:对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法:手术造成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左侧选用胎兔脊髓桥接,右侧为自体神经桥接.术后1、2、3个月肌电图测双侧胫前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Lat)及运动神经电位波幅(Amp);取移植段组织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两侧的Ncv、Lat及Amp值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胚胎脊髓移植段均可见大量的正常神经纤维,其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与对照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作者:张明;李世德;郝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经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脂肪肿物.结果:5例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2例,1例无改善.结论:MRI和CT有助于确诊本病,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孟晓林;时和同;张全治;尚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激素性股骨头骨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采用血清学、放免、病理组织学、透射电镜等方法,探讨PGE2和TXB2在激素性股骨头骨坏死中的意义.方法:选用健康成年中国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kg,随机等分两组.实验组,臀部肌注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每次8ml/kg,每周2次.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激素.各组于处理前和处理后2、4、6、8周,测定血脂、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栓烷素B2(TXB2)含量.并于第4、8、10、周分批处死动物,取肝脏和股骨头作常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实验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2)从实验第4周开始实验组PGE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3)实验第4周,TXB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4)实验组股骨头骨组织内早期见髓腔脂肪细胞增多且细胞肥大,造血细胞减少,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电镜下见核膜破坏,染色质碎裂,晚期见空泡骨陷窝形成.结论: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是多种因素引起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作者:刘忠堂;王坤正;池永龙;李幼芬;党晓谦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股骨颈囊内骨折平面是否影响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附411例报告)

    本组病例为1986年1月~1999年3月的股骨颈囊内骨折病人且已行内固定治疗,基底部骨折因属粗隆部骨折,故不包含在内.本组只包括那些并有缺血坏死、骨不连病人,以及无并发症的骨愈合者.骨不连的评定标准为:伤后1年需要矫形手术的移位骨折者或有骨折而伤后1年X线片显示无愈合者;无菌坏死标准为:骨折后X线片显示Ⅱ°或Ⅱ°以上的缺血坏死;正常愈合标准为:经过少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所有的数据测量均由一名不知治疗结果的医生在术前的前后位X线片上进行测量.采用比值法和间距法来判定骨折平面.方法为:在X线片上定四个点,A点为透明覆盖法测定股骨头中心,B点为骨折线的中点,如为移位骨折,则近端骨折线和远端骨折线的中点均为B点,C点是股骨大粗隆的外侧点,D点为A、B点延长线与股骨头关节面的交点.骨折平面测量的比值法为BC/AD.比值越大提示骨折线越靠近端,间距测量为A、B两点的距离,以mm为单位,间距越大,骨折线越靠近远端;股骨头的大小是用旋转覆盖法来测量(见图1).图1 股骨颈骨折平面的比值法(BC/BD)和间距法(AB) 测量结果分为愈合组、骨不连组、无菌坏死组,并对各组病人测量的平均比值、间距和股骨头大小进行比较,无移位骨折和有移位骨折各自进行评估,各组间采用x2和t检验进行检验.P<0.05为有差异.本组411例,女性占77%,平均年龄为73.8岁,无移位骨折68例(GardendⅠ、Ⅱ型),移位骨折为343例(GardendⅢ、Ⅳ型).骨折正常愈合病人X线片随访时间平均为446d,骨不连140例,无菌坏死38例.比值法男∶女=1.03∶1.13(P=0.05-0.001),间距法男∶女=27.2∶23.8mm(P<0.0001),股骨头直径男∶女=58.3∶53.7(P<0.0001),均有显著差异.而且骨不连的发生率男∶女=23.9%∶36.9%(P<0.025-0.01),有显著差异,而男女病人在股骨头坏死及发生移位骨折的比率无显著差异.

    作者:郭志民;林斌;黄庆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臂毁损伤腹壁可供皮瓣的有关数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前臂长粗及腹壁可供皮瓣的大小差异.方法:在全国分五片进行调查,主要测量健康成人前臂长粗及上、下腹壁长宽.结果:不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由瘦到胖的变化,前臂长度几无变化,但上、下腹壁宽度却越来越宽;不论体质胖瘦,上、下腹壁长度均明显小于前臂大围径.各民族间略有差异.结论:女性较男性、中老年较青少年、胖者较瘦者适宜用腹部大型皮瓣修复前臂及手的皮肤毁损伤.

    作者:朱冬承;陈爱民;王庆荣;李林东;董红军;绳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和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AxCA-BDNF)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明胶海绵填充组(A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应用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脊髓半切洞损伤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后应用胚胎脊髓和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D组).手术后1、3、7、14、28d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B、C、D四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像分析发现,各组凋亡细胞核为A>B>C>D;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D>C>B>A,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有同样的变化趋势.结论:大鼠胚胎脊髓和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作者:张强;吴越;廖维宏;沈岳;王正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三)

    7 盘状半月板盘状半月板是一种解剖变异,主要发生于外侧半月板,极少情况下也可发生于内侧半月板.Watanabe将盘状半月板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及半月板股骨韧带(Wrisberg'韧带)型.完全型与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的差别在于它们对胫骨平台的覆盖程度.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在形态上同正常半月板,只是其后部不与冠状韧带附着,仅通过Weinberg韧带附着于股骨髁(见图14).盘状半月板首次报告于1887年.形成原因Smillie认为与胚胎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对地吸收不良有关.1957年,Kaplan提出半月板异常的活动可能导致半月板肥大和形成盘状半月板.但盘状半月板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外侧盘状半月板通常无症状(见图15),完全形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后常可出现症状.所以,当盘状半月板出现症状与体征时则提示盘状半月板撕裂.盘状半月板终则需通过MRI或关节镜证实.弹响膝关节综合征通常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有关.由于半月板后方无关节囊附着,致使膝关节屈伸时半月板异常活动形成半脱位,从而引起相应关节间隙内的弹响.盘状半月板的治疗取决于其类型和与有无损伤.如果偶然发现的盘状半月板无明显损伤则应保留其完整.若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则应考虑采用碟形手术予以半月板部分切除.盘状半月板撕裂手术治疗应切除足够的半月板组织,使其终形成一个有6mm稳定边缘和完整环行轮廓的半月板.对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半月板全切,而如今已有一些复位与修补技术使其与后方附着.

    作者:孙康;刘洪涛;王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Sage针固定加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尺桡骨双骨折

    目的:探讨用双Sage针固定加自体骨髓移植方法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是否比其它手术方法更优越.方法:根据桡骨解剖形态及X线特点,选择适当的双Sage针,从桡骨茎突内侧打入,选择另1枚逆行法打入固定尺骨,即达到了恢复生理弯度的目的,又达到了防止旋转内固定的目的.骨折区注入自体骨髓移植促进了骨折愈合.结果:骨折愈合时间短6周,平均8周.结论:Sage针固定加骨髓移植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操作简单,经济实用,骨折愈合快,容易拔除,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金旭;崔正默;玄文虎;李松哲;南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先天性双上肢严重畸形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女,14岁,初中学生.自幼双上肢畸形,活动受限.学校体检来院.独女,曾有一严重畸形哥哥(具体畸形情况不祥),3岁时夭折,父母均体健,家族中曾有类似患者,早年已故.查体:身高153cm,体重44kg,营养中等,发育良好,体型均称,智力中等,正常步态.双上肢胸前位,屈肘90°,腕外翻,双上肢变细,双肩部方肩畸形,双前臂明显变短,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双小指远节有赘指;双肩关节屈伸、内收、上举功能存在,外展受限,肘关节屈伸良好,前臂旋转功能消失,腕关节外翻位弹性固定,可轻度屈伸,指间关节屈伸良好;手部感觉无障碍.X线片示:双肩关节完全脱位,双侧桡骨缺如,双侧腕骨中大、小多角骨及舟状骨缺如,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见图1~3).2 讨论先天性骨关节发育畸形原因不明,部分畸形有遗传性,但多数为散发[1].该例患儿有家族史,属家族遗传.临床中偶见先天性肩关节脱位或先天性桡骨缺如患者,但先天性肩关节脱位合并先天性桡骨缺如及部分腕骨和第一掌骨、拇指缺如患者甚为罕见.(本文附图见插页4)

    作者:师玉谨;刘建成;李文萍;张凤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自体骨膜延迟游离移植修复成年后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年龄对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影响,探讨延迟游离移植能否提高成年后骨膜修复软骨能力.方法:选中国白兔,成年兔20只,幼兔10只,分3组.A组:成年兔左膝骨膜直接游离移植组;B组:成年兔右膝骨膜延迟游离移植组;C组:幼兔骨膜直接游离移植组,取骨膜或骨膜新生组织、行光镜、电镜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移植前B、C组骨膜厚度、细胞计数及细胞活跃程度均优于A组(均为P<0.01),移植后12周3组关节软骨缺损获得不同程度修复,C组优于A组(P<0.01)及B组(P<0.05),B组优于A组(P<0.01).结论:自体骨膜局部剥离、原位激活,体内培养、延迟游离移植可提高成年骨膜成软骨能力,更好地修复成年后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白金柱;刘晓民;王润生;李力;李文琪;黄涛;马志新;其木格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在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采用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38例.其中使用加压钢板14例,交锁髓内钉12例,髓内扩张自锁钉12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钢板内固定组有骨折延迟愈合及内固定再断裂,髓内钉组无上述现象,髓内扩张自锁钉的手术操作较交锁钉简单易行.结论:在股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尽量少用钢板内固定,而应多用髓内钉系列.

    作者:张永民;赵钢生;赵品益;陈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第二掌骨与桡骨间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桡骨远段不稳定性骨折方法.方法:从1992年6月~2001年1月采用第二掌骨与桡骨间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3例.结果:经过3个月~7年随访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基本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良好.结论:第二掌骨与桡骨间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平;闵春年;王怀云;王川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向青年医师推荐一本新著——《脊柱外科手术学》

    近有幸拜读了刚刚面世的世界医学名著英文影印版《脊柱外科手术学》(Operative Spine Surgery)收益匪浅。本书由(美)韦尔奇(Welch.W.C.)等20余位专家教授集体编写,内容涵盖了脊柱外科中疾病、创伤与畸形常见手术的基本概念与实践,对脊柱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采取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诊断,手术适应证、麻醉、颈椎、胸腰段基本手术入路和方法以及关节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并发症、远期随访、预后等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附300余幅照片和示意图,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使青年医务人员在脊柱外科领域很难精确把握的问题通过本书可以得到解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脊柱外科迅速发展,不少医院骨科已建立学科分支,基础与临床研究受到重视,专科设备与技术水平日渐普及与提高,无论脊柱畸形矫治还是创伤救治均取得显著效果。围绕脊柱外科,国内也相继出版了这方面专著,但在内容深度及广度上还不能满足临床各层次工作者的需要。英文版《脊柱外科手术学》填补了我国空白,中青年医师通过阅读本书,既可提高相关专业知识,又可巩固专业英语水平,是临床工作中一本很切实际的参考书。宁志杰2001年9月于山东泰安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人工全膝置换在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置换治疗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5年7月间严重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患者(≥20°)人工全膝置换后的临床结果.假体为Miller-Galante-Ⅰ人工全膝(MG-Ⅰ,Zimmer公司).采用KSS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38人56膝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6(4~9)年.术前至后一次随访,平均膝评分从33分提高到91分,其中84%优秀;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自39增加到76分;两者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6%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多数病例(50/56)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6例残留5~10°内翻畸形.总翻修率21%(12/56),平均翻修时间为术后5.5年.其它并发症包括髌骨半脱位,膝前痛,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假体松动及前后向不稳.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术后内、外向不稳问题常致假体早期失败.

    作者:张先龙;K H Seow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

    目的:评价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方法:经口咽入路寰枢椎前方松解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对脊髓功能和颈椎影像学进行评定.结果:术后2年脊髓功能改善2级3例,改善1级2例,无变化1例.术后X线显示寰枢椎复位理想和后方融合满意,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作者:郭立新;陈兴;马远征;孙继恫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脊柱椎间隙感染的内固定治疗

    目的:通过8例脊柱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内固定手术在脊柱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Trifix 3例、改良Trifix 3例、USS 2例.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8例中卧床时间短3d,长4周.比保守治疗卧床时间缩短2~3周.结论:本组8例内固定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没有引起炎症扩散,而且缩短了卧床时间.

    作者:姚长海;侯树勋;史亚民;李利;王华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骨科选择性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侯宝兴;徐纪庆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欢迎参加第四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内固定与融合学术研讨会

    由《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和海军总医院骨科拟定2002年4月21~2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第四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内固定与融合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做专题报告,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专题研讨(授课)内容:1、椎弓根应用解剖学研究;2、经椎弓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3、各种脊柱内固定的临床应用;4、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5、下腰椎不稳的内固定器械与融合方式选择;6、经后路腰椎间融合(PLIF)与后外侧融合(PLF)的优缺点;7、前路植骨融合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作用;8、融合与内固定的相关性;9、Cage在下腰椎融合中的作用;10、脊柱假关节形成与对策.二、学习班内容:1、实践操作:学员6~7人为一组,利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进行椎弓根螺钉及内固定器械操作练习,初步掌握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应用技术.2、看手术录像:通过手术录像提高对经椎弓根内固定应用技术的实践认识.三、征文要求:1、全文一般不超过4 000字,并附500~800字摘要(好附软盘).2、报名及截稿日期:2002年3月20日.本次学习班属卫生部200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结业合格者授学分14分.来信请寄北京阜成路6号海军总医院骨科阮狄克收.邮政编码:100037,联系电话:010-68584079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1997年7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65例患者(男32例,女33例.年龄28~58岁,平均43岁).其中,峡部型滑脱症(Ⅰ~Ⅱ°)26例,退行性滑脱症25例,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滑脱症7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5例,外伤性滑脱症2例.均有一年以上的下腰痛和/或下肢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在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BAK)的后斜向植入并附加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65例中有59例平均随访达18月,皆达到临床融合.临床效果评价:优42例,良14例,无改善3例,差0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41例,基本满意15例,可3例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主观满意率93%.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并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的术式.

    作者:赵杰;栗景峰;贺石生;王新伟;马胜忠;郑旭东;侯铁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