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二掌骨与桡骨间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张平;闵春年;王怀云;王川江

关键词:不稳定性骨折, 内固定, 桡骨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治疗桡骨远段不稳定性骨折方法.方法:从1992年6月~2001年1月采用第二掌骨与桡骨间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3例.结果:经过3个月~7年随访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基本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良好.结论:第二掌骨与桡骨间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

    目的:评价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方法:经口咽入路寰枢椎前方松解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对脊髓功能和颈椎影像学进行评定.结果:术后2年脊髓功能改善2级3例,改善1级2例,无变化1例.术后X线显示寰枢椎复位理想和后方融合满意,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作者:郭立新;陈兴;马远征;孙继恫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年以上,有明显骨吸收而骨缺损,特别是髋臼侧有严重的骨溶解性骨缺损,不得不行髋臼骨结构性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术面临的艰巨课题.因此,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的髋部骨结构重建,是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的其中并不包括因假体设计缺陷、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假体安置位置失当导致脱位、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翻修问题.1 髋臼骨缺损的分类1.1 AAOS改进分类法分为5类:Ⅰ型:髋臼骨节段性骨缺损,其又分为二种亚型:ⅠA 边缘性髋臼骨缺损;ⅠB 中央性髋臼内壁骨缺损.Ⅱ型髋臼腔隙性骨缺损.Ⅲ型髋臼混合性(节段性兼腔隙性)骨缺损.Ⅳ型骨盆不连续的骨缺损.Ⅴ型关节融合.节段性髋臼骨缺损指边缘性或内侧壁骨缺损.腔隙性骨缺损使髋臼变深,而臼边缘仍存在,其骨缺损可在臼的上方、前方、后方或整个臼窝深陷.骨盆不连续是指臼部骨缺损使骨盆前后方有沟槽样骨缺损,分为上、下两部.骨关节融合则并无骨缺损,但臼窝周围与假体外为整个骨质填充.此分类法由D'Antonio(1993)报告,后由AAOS修改推荐,应用较广.1.2 Paprosky分类法分Ⅰ、ⅡA、ⅡB、ⅡC、ⅢA和ⅢB,分别对髋关节中心上移、坐骨支骨溶解、髋关节中心内移和泪滴骨溶解的程度作为衡量分型的依据.1.3 Gross分类分为3型:1型突出腔隙性骨缺损,髋臼壁和前后柱完整.2型棚盖髋臼缘有缺损,<50%髋臼壁缺损.3型全臼1个柱或2个柱缺损,超过50%髋臼壁缺损.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三)

    7 盘状半月板盘状半月板是一种解剖变异,主要发生于外侧半月板,极少情况下也可发生于内侧半月板.Watanabe将盘状半月板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及半月板股骨韧带(Wrisberg'韧带)型.完全型与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的差别在于它们对胫骨平台的覆盖程度.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在形态上同正常半月板,只是其后部不与冠状韧带附着,仅通过Weinberg韧带附着于股骨髁(见图14).盘状半月板首次报告于1887年.形成原因Smillie认为与胚胎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对地吸收不良有关.1957年,Kaplan提出半月板异常的活动可能导致半月板肥大和形成盘状半月板.但盘状半月板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外侧盘状半月板通常无症状(见图15),完全形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后常可出现症状.所以,当盘状半月板出现症状与体征时则提示盘状半月板撕裂.盘状半月板终则需通过MRI或关节镜证实.弹响膝关节综合征通常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有关.由于半月板后方无关节囊附着,致使膝关节屈伸时半月板异常活动形成半脱位,从而引起相应关节间隙内的弹响.盘状半月板的治疗取决于其类型和与有无损伤.如果偶然发现的盘状半月板无明显损伤则应保留其完整.若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则应考虑采用碟形手术予以半月板部分切除.盘状半月板撕裂手术治疗应切除足够的半月板组织,使其终形成一个有6mm稳定边缘和完整环行轮廓的半月板.对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半月板全切,而如今已有一些复位与修补技术使其与后方附着.

    作者:孙康;刘洪涛;王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复合材料股骨头的假体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刚度的股骨头假体置换后的生物力学影响及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力学相容性关系.方法:选用21具新鲜的股骨尸体标本,分为正常组,国产仿AML钴铬钼(CoCrMo)合金假体及研制好的同几何形态碳纤维聚砜(CRF/PSF)复合材料假体分别模拟全髋置换术后对照与实验组,在施加载荷后,应用电测法测试股骨、假体的应力分布、微动与抗扭转比较.结果:CRF/PSF组能传递至股骨近段拉压应力达90%~95%基本接近生理受力状态,而CoCrMo组只有60%~65%,假体的微动前者比后者低30%~35%,抗扭转强度则高30%,应力集中CRF/PSF比CoCrMo低20%~30%.结论:低弹性模量的CRF/PSF假体能有效减低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假体的早期的稳定性显著优于CoCrMo合金.

    作者:俞能宝;董天华;孙俊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松动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松动患者,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8岁(45~6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0分(24~38分),血沉平均为55mm/hr(35~74mm/hr).所有病例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8例行一期翻修手术,4例行二期翻修手术.结果:10例术中标本细菌培养阳性,2例阴性,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30个月),感染均未再复发.术后血沉均恢复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分(78~89分),较术前提高50分(t检验,P<0.02).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松动的治疗是选择Ⅰ期翻修或Ⅱ期翻修术,取决于感染程度和致病菌的类型、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局部软组织和骨质条件.

    作者:杨静;段宏;沈彬;裴福兴;屠重棋;李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臂毁损伤腹壁可供皮瓣的有关数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前臂长粗及腹壁可供皮瓣的大小差异.方法:在全国分五片进行调查,主要测量健康成人前臂长粗及上、下腹壁长宽.结果:不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由瘦到胖的变化,前臂长度几无变化,但上、下腹壁宽度却越来越宽;不论体质胖瘦,上、下腹壁长度均明显小于前臂大围径.各民族间略有差异.结论:女性较男性、中老年较青少年、胖者较瘦者适宜用腹部大型皮瓣修复前臂及手的皮肤毁损伤.

    作者:朱冬承;陈爱民;王庆荣;李林东;董红军;绳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经口咽齿突切除结合H-V环复位治疗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目的:探讨经口咽齿突切除结合H-V环复位治疗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重度寰枢椎脱位的病理机制.方法:对2例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经口咽齿突切除前方松解、减压,结合H-V环缓慢复位,二期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方法治疗.结果:1例术前Frankel C级恢复至正常,1例术前Frankel C级恢复至D级.结论: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在寰椎前弓与枢椎体间形成纤维组织增生,这种纤维连接使寰枢椎相对趋向稳定是障碍复位的主要因素.结合H-V环缓慢牵引,复位制动,经口咽入路行齿突切除前方松解减压,二期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确能从前后方解除致压因素,结合H-V环制动、复位能够保障复位和手术过程中头颈部的运动在H-V环控制下,对手术和复位提供了极大的安全保证.

    作者:张志刚;赵刚;石伟;李海;刘绍臣;林延军;吴其常;卞传华;宋德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向青年医师推荐一本新著——《脊柱外科手术学》

    近有幸拜读了刚刚面世的世界医学名著英文影印版《脊柱外科手术学》(Operative Spine Surgery)收益匪浅。本书由(美)韦尔奇(Welch.W.C.)等20余位专家教授集体编写,内容涵盖了脊柱外科中疾病、创伤与畸形常见手术的基本概念与实践,对脊柱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采取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诊断,手术适应证、麻醉、颈椎、胸腰段基本手术入路和方法以及关节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并发症、远期随访、预后等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附300余幅照片和示意图,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使青年医务人员在脊柱外科领域很难精确把握的问题通过本书可以得到解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脊柱外科迅速发展,不少医院骨科已建立学科分支,基础与临床研究受到重视,专科设备与技术水平日渐普及与提高,无论脊柱畸形矫治还是创伤救治均取得显著效果。围绕脊柱外科,国内也相继出版了这方面专著,但在内容深度及广度上还不能满足临床各层次工作者的需要。英文版《脊柱外科手术学》填补了我国空白,中青年医师通过阅读本书,既可提高相关专业知识,又可巩固专业英语水平,是临床工作中一本很切实际的参考书。宁志杰2001年9月于山东泰安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留日见闻

    我自1993年12月~1999年11月赴日本国留学.在此期间分别在日本国立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广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骨科学.现将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作一回忆性小结,介绍于下.仅供各位读者作为了解或参考.日本的医学教育制度与我国不尽相同,在国立大学中,医学部一般设有医学科(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综合药学科和保健学科等三大分野.医学生是6年制.学完所规定课程,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之后有志从事医师者,接受医师国家考试(每年3月进行),成绩合格者发给医师免许证,有了免许证才能进入医院从事医生工作.医学研究生根据学科不同而设置也不同,医学科未设有硕士研究生(博士前期)课程,参加大学博士生所规定科目的考试,各大学所考的科目及要求不尽相同,成绩合格者直接进入博士课程,学制4年;综合药学科和保健学科均设有博士前期(硕士)和博士后期(博士)课程,博士前期是2年,博士后期为3年.按照规定,修完规定课程后,向大学学位审查委员会提出学位授予申请,经审查委员会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终考试,判定为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学位.日本十分重视再教育的培养,成为考科医师后,送去日本国内较高水准的医院研修1年左右,一部分医师赴欧美留学,研究专科临床和基础理论,吸取世界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准和科研技能,从而使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日本国立大学的医师们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具有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昼间从事临床工作,夜间或星期六、星期日搞科研,中午和晚上随便吃点饮食就可以了,他们处处以工作和患者为重,在临床及学术方面,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因此,日本人患病看门诊或住院,就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交给了医生,不会怀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道德作风,因为医院给患者创造了一个信得过的、安全的环境.日本政府、各大学均重视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设立各种研究基金,鼓励从事或喜爱研究的医学者,参与医学的研究工作.各大学设立了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通过查新,立题经教授批准后,就能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实验用品只要给秘书讲了,就会立即办到,不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日本医学各个分野的研究是比较深、比较细的,而且在世界医学中也属领先地位.日本的医学也和其它行业一样,到处都充满着竞争.医学生毕业刚分到医院,几乎每天24h均在医院、门诊书写门诊病历、协助老师或教授诊病,有时也给患者作些简单的处置;在住院部,熟悉病房的各个环节,掌握住院医师的基本技能,还要准备回答教授门诊、查房及手术时所提出的各种基础和临床问题.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员(住院医师)、博士生,每天晚上很迟才回家,一般是在晚上12时左右,或是凌晨2时左右才离开医院,早上8:30时仍按时上班,这些医师长期处于睡眠不足,一开会时就打瞌睡,相当辛苦.但教授布置的临床任务、科研任务,以及学术会议论文、投稿论文等,各级医师都会自觉地、认真地、出色地去完成.特别是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和投杂志的论文,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它代表一所大学的水准,一篇文章(如学术交流)的幻灯片和说明文经高年资医师或讲师、副教授、教授反反复复修改后,并在全科发表通过后,方能投出.投杂志的论文,要求更高,修改次数更多.这些经历只是在日本留过学的人才能体会到.但是,投出的论文质量确是高水平的.国民健康保险给日本国民和在日本工作或学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就医保障.一位国民只要向当地政府缴纳少许保险费(约是一般工作人员月薪的1%,大学教授月薪的0.3%.年满70岁者进入老年健康保险,不缴纳保险费.进入国民健康保险后,患病去看门诊或住院,所有费用的70%由政府支付,自己只负担余下30%的费用.由于单位不同,处理剩余30%的费用也不一样,有的单位支付剩余费用的90%,有的单位将剩余30%的费用全部支付.进入老年健康保险者,就诊的所有费用全由政府支付.因此,日本的医师不会在患者经费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可致力于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的研究.综上所述,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医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教育及培养方面,各大学对医学生和医生们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医生们也具有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忘我工作的精神.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日本医学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21世纪.并且,国民健康保险给日本国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作者:刘远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Sage针固定加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尺桡骨双骨折

    目的:探讨用双Sage针固定加自体骨髓移植方法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是否比其它手术方法更优越.方法:根据桡骨解剖形态及X线特点,选择适当的双Sage针,从桡骨茎突内侧打入,选择另1枚逆行法打入固定尺骨,即达到了恢复生理弯度的目的,又达到了防止旋转内固定的目的.骨折区注入自体骨髓移植促进了骨折愈合.结果:骨折愈合时间短6周,平均8周.结论:Sage针固定加骨髓移植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操作简单,经济实用,骨折愈合快,容易拔除,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金旭;崔正默;玄文虎;李松哲;南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跟腱延长加肌移位代跟腱治疗小腿三头肌瘫痪性下垂足

    目的:探讨治疗小腿三头肌瘫痪下垂足的新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患者应用新设计的手术方案,即在延长跟腱矫正下垂足的同时加肌移位代跟腱术,并根据足部畸形的性质和有无合并其它畸形再附加其它软组织或骨性手术.结果:术后病人平均随访25个月,下垂足畸形皆达到满意矫正,替代的跟腱肌力皆增加2级以上,行走功能改善,无并发症.结论:该术式可一次矫正足的下垂畸形增加跟腱肌力,无并发症,符合优化组合的矫形手术方案制定原则.

    作者:秦泗河;肖善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超微结构及电生理研究

    目的:对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法:手术造成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左侧选用胎兔脊髓桥接,右侧为自体神经桥接.术后1、2、3个月肌电图测双侧胫前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Lat)及运动神经电位波幅(Amp);取移植段组织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两侧的Ncv、Lat及Amp值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胚胎脊髓移植段均可见大量的正常神经纤维,其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与对照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作者:张明;李世德;郝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先天性双上肢严重畸形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女,14岁,初中学生.自幼双上肢畸形,活动受限.学校体检来院.独女,曾有一严重畸形哥哥(具体畸形情况不祥),3岁时夭折,父母均体健,家族中曾有类似患者,早年已故.查体:身高153cm,体重44kg,营养中等,发育良好,体型均称,智力中等,正常步态.双上肢胸前位,屈肘90°,腕外翻,双上肢变细,双肩部方肩畸形,双前臂明显变短,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双小指远节有赘指;双肩关节屈伸、内收、上举功能存在,外展受限,肘关节屈伸良好,前臂旋转功能消失,腕关节外翻位弹性固定,可轻度屈伸,指间关节屈伸良好;手部感觉无障碍.X线片示:双肩关节完全脱位,双侧桡骨缺如,双侧腕骨中大、小多角骨及舟状骨缺如,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见图1~3).2 讨论先天性骨关节发育畸形原因不明,部分畸形有遗传性,但多数为散发[1].该例患儿有家族史,属家族遗传.临床中偶见先天性肩关节脱位或先天性桡骨缺如患者,但先天性肩关节脱位合并先天性桡骨缺如及部分腕骨和第一掌骨、拇指缺如患者甚为罕见.(本文附图见插页4)

    作者:师玉谨;刘建成;李文萍;张凤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1997年7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65例患者(男32例,女33例.年龄28~58岁,平均43岁).其中,峡部型滑脱症(Ⅰ~Ⅱ°)26例,退行性滑脱症25例,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滑脱症7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5例,外伤性滑脱症2例.均有一年以上的下腰痛和/或下肢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在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BAK)的后斜向植入并附加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65例中有59例平均随访达18月,皆达到临床融合.临床效果评价:优42例,良14例,无改善3例,差0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41例,基本满意15例,可3例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主观满意率93%.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并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的术式.

    作者:赵杰;栗景峰;贺石生;王新伟;马胜忠;郑旭东;侯铁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经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脂肪肿物.结果:5例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2例,1例无改善.结论:MRI和CT有助于确诊本病,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孟晓林;时和同;张全治;尚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欢迎参加第四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内固定与融合学术研讨会

    由《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和海军总医院骨科拟定2002年4月21~2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第四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内固定与融合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做专题报告,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专题研讨(授课)内容:1、椎弓根应用解剖学研究;2、经椎弓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3、各种脊柱内固定的临床应用;4、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5、下腰椎不稳的内固定器械与融合方式选择;6、经后路腰椎间融合(PLIF)与后外侧融合(PLF)的优缺点;7、前路植骨融合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作用;8、融合与内固定的相关性;9、Cage在下腰椎融合中的作用;10、脊柱假关节形成与对策.二、学习班内容:1、实践操作:学员6~7人为一组,利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进行椎弓根螺钉及内固定器械操作练习,初步掌握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应用技术.2、看手术录像:通过手术录像提高对经椎弓根内固定应用技术的实践认识.三、征文要求:1、全文一般不超过4 000字,并附500~800字摘要(好附软盘).2、报名及截稿日期:2002年3月20日.本次学习班属卫生部200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结业合格者授学分14分.来信请寄北京阜成路6号海军总医院骨科阮狄克收.邮政编码:100037,联系电话:010-68584079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CPM机在小儿髋关节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儿髋关节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小儿发育性髋脱位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4例(65个髋)行术后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组(35个髋),平均功能恢复时间为5.5d,而对照组(28髋)平均为1个半月,另有2个髋分别因术后功能差行髋关节粘连松解术1次和2次.结论:CPM机应用于髋关节术后功能锻炼可大大缩短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患儿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刘星;张德文;刘正全;刘传康;覃佳强;王忠良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手术.方法:自1997年12月~1999年10月引进Mathys公司生产的7.3mm纯钛空心钉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42例.结果:40例内固定保持稳定,愈合位置满意.其中解剖复位32例,空心钉向外滑出1例,选钉过长穿出股骨头软骨者2例.无关节功能受限、无严重畸形、无感染、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纯钛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个创伤小、有前途的手术方法.

    作者:汤欣;李杰;于利;孙康;葛全胜;逄永刚;韩峰;姜长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克氏针弹性外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附15例报告)

    目的:探讨利用弹性固定原理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1996年6月以来临床应用直径2mm、长30cm的克氏针3根及自制前臂外固定圈组成外固定架,弹性外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5例,年龄16~45岁,均为横斜性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2例.臂丛麻醉C臂X光机透视下复位穿针外固定.结果:15例患者6~12周临床愈合,平均8周,肘关节功能均恢复满意.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克氏针弹性外固定法操作简单,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其中门诊治疗3例),无需2次手术,功能恢复完全,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非常有效的新方法,是弹性(张力带)固定原理的合理运用.

    作者:李进;杨述华;许伟华;杨操;刘国辉;彭胜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的曲轴现象

    作者:洪正华;沈建雄;邱贵兴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