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

毛宾尧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髋臼骨缺损, 腔隙性, 改进分类法, 节段性骨缺损, 骨溶解, 假体周围骨折, 关节中心, 关节融合, 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翻修术, 骨盆前后, 不连续, 边缘性, 骨缺损修复, 骨结构重建, 松动, 设计缺陷, 坐骨支, 溶解性
摘要: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年以上,有明显骨吸收而骨缺损,特别是髋臼侧有严重的骨溶解性骨缺损,不得不行髋臼骨结构性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术面临的艰巨课题.因此,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的髋部骨结构重建,是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的其中并不包括因假体设计缺陷、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假体安置位置失当导致脱位、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翻修问题.1 髋臼骨缺损的分类1.1 AAOS改进分类法分为5类:Ⅰ型:髋臼骨节段性骨缺损,其又分为二种亚型:ⅠA 边缘性髋臼骨缺损;ⅠB 中央性髋臼内壁骨缺损.Ⅱ型髋臼腔隙性骨缺损.Ⅲ型髋臼混合性(节段性兼腔隙性)骨缺损.Ⅳ型骨盆不连续的骨缺损.Ⅴ型关节融合.节段性髋臼骨缺损指边缘性或内侧壁骨缺损.腔隙性骨缺损使髋臼变深,而臼边缘仍存在,其骨缺损可在臼的上方、前方、后方或整个臼窝深陷.骨盆不连续是指臼部骨缺损使骨盆前后方有沟槽样骨缺损,分为上、下两部.骨关节融合则并无骨缺损,但臼窝周围与假体外为整个骨质填充.此分类法由D'Antonio(1993)报告,后由AAOS修改推荐,应用较广.1.2 Paprosky分类法分Ⅰ、ⅡA、ⅡB、ⅡC、ⅢA和ⅢB,分别对髋关节中心上移、坐骨支骨溶解、髋关节中心内移和泪滴骨溶解的程度作为衡量分型的依据.1.3 Gross分类分为3型:1型突出腔隙性骨缺损,髋臼壁和前后柱完整.2型棚盖髋臼缘有缺损,<50%髋臼壁缺损.3型全臼1个柱或2个柱缺损,超过50%髋臼壁缺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无牵引下腕关节镜技术

    作者介绍一种不需要牵引,手臂可平放在手术台上的腕关节镜技术.前期研究的30例患者中,首先采用该技术,然后再用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优点是上肢平放,医生直接在镜下进行诊断治疗,不需要变换荧光镜位置.诊断的准确性与传统方法一致,小型外科手术,如清创缝合较容易.30例患者(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8.7岁.退行性变11例,损伤性改变19例.对30例患者连续应用两种技术,共做60次.首先进行无牵引腕关节镜技术.上肢随意放在手术台上.腕下放一小毛巾圆枕,允许各方向活动.完成关节镜检查后,病人手指放置消毒过的指套内,悬吊前臂并维持3kg牵引.第二步关节镜检查在牵引下进行,证实了无牵引关节镜技术下所作结果并确认无误.所有病人于手术当日出院.持续治疗3周~6个月,平均随访10.1周.使用直径2.4mm,视野30°角的关节镜进行标准检查桡及腕间关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止血带.常规标记背侧3~4和4~5及桡腕正中入口.通过平行于桡骨关节面10~20°插入探针准确定位.腕部用5~7ml格林氏乳酸盐溶液充盈.11号刀片作切口,用小剪刀扩开.用消毒笔标出邻近伸拇长肌.腕部保持10~20°屈曲.助手行简单牵引下将套针插入背侧3~4入口.液泵持续维持150mmHg压力.这样就可在无桡腕关节牵引下观察到桡腕关节侧面部分.助手再次行简单牵引,使套针越过桡骨嵴达尺侧.关节镜及探针也可在无牵引下,从背侧4~5入口随意进入尺侧间隙.无牵引下腕关节屈曲30°,在背侧3~4入口末侧1cm处作一切口,然后用小剪刀扩大之,可得以检查腕间关节.原则上,在进入特殊关节间隙时,把腕关节及腕骨移离关节镜.如果需要探针进入腕间关节,需在关节镜控制下建立腕中尺侧入路,并用探针定位.由于月骨三角骨或舟月关节的边缘呈现出清晰的标志,所以从这里观察这些关节不稳定清楚.腕间桡侧入路提供舟骨小多角骨-大多角骨关节视野.外缘韧带清晰可见,可以用探针检测韧带的张力.对腕部在不同方向施加应力下,可测出各种不稳定并对其进行特殊检测.30例患者在牵引下进行第二次检查时,均能确认无牵引下关节镜检查的诊断而无漏诊,也无需进一步手术.诊断9例韧带损伤,8例关节面异常.8例患者中有1例严重,6例轻度软骨病变.4例损伤与桡骨或腕骨骨折有关.1例肌腱撕裂.实施2例清创和关节盘状软骨面Palmer IB型损伤的缝合术.没有感到无牵引下实施手术的不便.在二次检查时,注意到传统关节镜检查后可能出现一些关节软骨浅表磨损.此外,未发现医源性损伤,无任何并发症.译自J.Bone & Joint Surgery[Br]2000,82:1011~1012

    作者:卞传华;滕涌;何志晶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CPM机在小儿髋关节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儿髋关节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小儿发育性髋脱位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4例(65个髋)行术后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组(35个髋),平均功能恢复时间为5.5d,而对照组(28髋)平均为1个半月,另有2个髋分别因术后功能差行髋关节粘连松解术1次和2次.结论:CPM机应用于髋关节术后功能锻炼可大大缩短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患儿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刘星;张德文;刘正全;刘传康;覃佳强;王忠良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手术.方法:自1997年12月~1999年10月引进Mathys公司生产的7.3mm纯钛空心钉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42例.结果:40例内固定保持稳定,愈合位置满意.其中解剖复位32例,空心钉向外滑出1例,选钉过长穿出股骨头软骨者2例.无关节功能受限、无严重畸形、无感染、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纯钛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个创伤小、有前途的手术方法.

    作者:汤欣;李杰;于利;孙康;葛全胜;逄永刚;韩峰;姜长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人工全膝置换在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置换治疗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5年7月间严重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患者(≥20°)人工全膝置换后的临床结果.假体为Miller-Galante-Ⅰ人工全膝(MG-Ⅰ,Zimmer公司).采用KSS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38人56膝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6(4~9)年.术前至后一次随访,平均膝评分从33分提高到91分,其中84%优秀;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自39增加到76分;两者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6%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多数病例(50/56)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6例残留5~10°内翻畸形.总翻修率21%(12/56),平均翻修时间为术后5.5年.其它并发症包括髌骨半脱位,膝前痛,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假体松动及前后向不稳.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术后内、外向不稳问题常致假体早期失败.

    作者:张先龙;K H Seow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hTGF-β1基因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研究进展

    作者:张雷;胡有谷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促进脊柱融合的局部基因治疗

    作者:吴宗键;王继芳;卢世璧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年以上,有明显骨吸收而骨缺损,特别是髋臼侧有严重的骨溶解性骨缺损,不得不行髋臼骨结构性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术面临的艰巨课题.因此,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的髋部骨结构重建,是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的其中并不包括因假体设计缺陷、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假体安置位置失当导致脱位、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翻修问题.1 髋臼骨缺损的分类1.1 AAOS改进分类法分为5类:Ⅰ型:髋臼骨节段性骨缺损,其又分为二种亚型:ⅠA 边缘性髋臼骨缺损;ⅠB 中央性髋臼内壁骨缺损.Ⅱ型髋臼腔隙性骨缺损.Ⅲ型髋臼混合性(节段性兼腔隙性)骨缺损.Ⅳ型骨盆不连续的骨缺损.Ⅴ型关节融合.节段性髋臼骨缺损指边缘性或内侧壁骨缺损.腔隙性骨缺损使髋臼变深,而臼边缘仍存在,其骨缺损可在臼的上方、前方、后方或整个臼窝深陷.骨盆不连续是指臼部骨缺损使骨盆前后方有沟槽样骨缺损,分为上、下两部.骨关节融合则并无骨缺损,但臼窝周围与假体外为整个骨质填充.此分类法由D'Antonio(1993)报告,后由AAOS修改推荐,应用较广.1.2 Paprosky分类法分Ⅰ、ⅡA、ⅡB、ⅡC、ⅢA和ⅢB,分别对髋关节中心上移、坐骨支骨溶解、髋关节中心内移和泪滴骨溶解的程度作为衡量分型的依据.1.3 Gross分类分为3型:1型突出腔隙性骨缺损,髋臼壁和前后柱完整.2型棚盖髋臼缘有缺损,<50%髋臼壁缺损.3型全臼1个柱或2个柱缺损,超过50%髋臼壁缺损.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骨科择期手术用自体血输血替代延用已久的异体血输血术,减少输血后合并症,加速患者康复.方法:采血前1周口服铁剂、维生素C等药物.术前第12d及第5d分2次采血,总量800ml.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及浓缩红细胞,在相对应条件下储存备用.结果:38例输自体血,26例输异体血,两者比较,输自体血者一般情况恢复快,输注效果优于输异体血者.结论:在骨科手术中,采用自体输血术优于输异体血.

    作者:李大鹏;徐学芳;任红;张莉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克氏针弹性外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附15例报告)

    目的:探讨利用弹性固定原理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1996年6月以来临床应用直径2mm、长30cm的克氏针3根及自制前臂外固定圈组成外固定架,弹性外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5例,年龄16~45岁,均为横斜性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2例.臂丛麻醉C臂X光机透视下复位穿针外固定.结果:15例患者6~12周临床愈合,平均8周,肘关节功能均恢复满意.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克氏针弹性外固定法操作简单,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其中门诊治疗3例),无需2次手术,功能恢复完全,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非常有效的新方法,是弹性(张力带)固定原理的合理运用.

    作者:李进;杨述华;许伟华;杨操;刘国辉;彭胜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复合材料股骨头的假体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刚度的股骨头假体置换后的生物力学影响及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力学相容性关系.方法:选用21具新鲜的股骨尸体标本,分为正常组,国产仿AML钴铬钼(CoCrMo)合金假体及研制好的同几何形态碳纤维聚砜(CRF/PSF)复合材料假体分别模拟全髋置换术后对照与实验组,在施加载荷后,应用电测法测试股骨、假体的应力分布、微动与抗扭转比较.结果:CRF/PSF组能传递至股骨近段拉压应力达90%~95%基本接近生理受力状态,而CoCrMo组只有60%~65%,假体的微动前者比后者低30%~35%,抗扭转强度则高30%,应力集中CRF/PSF比CoCrMo低20%~30%.结论:低弹性模量的CRF/PSF假体能有效减低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假体的早期的稳定性显著优于CoCrMo合金.

    作者:俞能宝;董天华;孙俊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在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采用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38例.其中使用加压钢板14例,交锁髓内钉12例,髓内扩张自锁钉12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钢板内固定组有骨折延迟愈合及内固定再断裂,髓内钉组无上述现象,髓内扩张自锁钉的手术操作较交锁钉简单易行.结论:在股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尽量少用钢板内固定,而应多用髓内钉系列.

    作者:张永民;赵钢生;赵品益;陈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激素性股骨头骨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采用血清学、放免、病理组织学、透射电镜等方法,探讨PGE2和TXB2在激素性股骨头骨坏死中的意义.方法:选用健康成年中国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kg,随机等分两组.实验组,臀部肌注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每次8ml/kg,每周2次.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激素.各组于处理前和处理后2、4、6、8周,测定血脂、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栓烷素B2(TXB2)含量.并于第4、8、10、周分批处死动物,取肝脏和股骨头作常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实验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2)从实验第4周开始实验组PGE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3)实验第4周,TXB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4)实验组股骨头骨组织内早期见髓腔脂肪细胞增多且细胞肥大,造血细胞减少,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电镜下见核膜破坏,染色质碎裂,晚期见空泡骨陷窝形成.结论: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是多种因素引起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作者:刘忠堂;王坤正;池永龙;李幼芬;党晓谦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和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AxCA-BDNF)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明胶海绵填充组(A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应用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脊髓半切洞损伤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后应用胚胎脊髓和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D组).手术后1、3、7、14、28d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B、C、D四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像分析发现,各组凋亡细胞核为A>B>C>D;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D>C>B>A,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有同样的变化趋势.结论:大鼠胚胎脊髓和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作者:张强;吴越;廖维宏;沈岳;王正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经皮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及迟延愈合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及迟延愈合的效果.方法:选择骨折术后不愈合13例及迟延愈合10例,每次抽取自体髂骨骨髓15~30ml注入到不愈合及迟延愈合的骨折间隙.分别注射1~3次.结果:骨折愈合20例,其中骨折不愈合的13例有10例愈合,迟延愈合的10例全部愈合.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骨折术后不愈合应首选经皮自体骨髓移植;骨折术后出现迟延愈合应早期采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

    作者:梁广俊;宗成联;贾传广;仇友学;王醇强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股骨颈囊内骨折平面是否影响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附411例报告)

    本组病例为1986年1月~1999年3月的股骨颈囊内骨折病人且已行内固定治疗,基底部骨折因属粗隆部骨折,故不包含在内.本组只包括那些并有缺血坏死、骨不连病人,以及无并发症的骨愈合者.骨不连的评定标准为:伤后1年需要矫形手术的移位骨折者或有骨折而伤后1年X线片显示无愈合者;无菌坏死标准为:骨折后X线片显示Ⅱ°或Ⅱ°以上的缺血坏死;正常愈合标准为:经过少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所有的数据测量均由一名不知治疗结果的医生在术前的前后位X线片上进行测量.采用比值法和间距法来判定骨折平面.方法为:在X线片上定四个点,A点为透明覆盖法测定股骨头中心,B点为骨折线的中点,如为移位骨折,则近端骨折线和远端骨折线的中点均为B点,C点是股骨大粗隆的外侧点,D点为A、B点延长线与股骨头关节面的交点.骨折平面测量的比值法为BC/AD.比值越大提示骨折线越靠近端,间距测量为A、B两点的距离,以mm为单位,间距越大,骨折线越靠近远端;股骨头的大小是用旋转覆盖法来测量(见图1).图1 股骨颈骨折平面的比值法(BC/BD)和间距法(AB) 测量结果分为愈合组、骨不连组、无菌坏死组,并对各组病人测量的平均比值、间距和股骨头大小进行比较,无移位骨折和有移位骨折各自进行评估,各组间采用x2和t检验进行检验.P<0.05为有差异.本组411例,女性占77%,平均年龄为73.8岁,无移位骨折68例(GardendⅠ、Ⅱ型),移位骨折为343例(GardendⅢ、Ⅳ型).骨折正常愈合病人X线片随访时间平均为446d,骨不连140例,无菌坏死38例.比值法男∶女=1.03∶1.13(P=0.05-0.001),间距法男∶女=27.2∶23.8mm(P<0.0001),股骨头直径男∶女=58.3∶53.7(P<0.0001),均有显著差异.而且骨不连的发生率男∶女=23.9%∶36.9%(P<0.025-0.01),有显著差异,而男女病人在股骨头坏死及发生移位骨折的比率无显著差异.

    作者:郭志民;林斌;黄庆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下肢痉挛

    目的:本文报道SPR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下肢痉挛的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6月~1998年4月共收治脑瘫患儿11例,运用SPR手术治疗,术后追踪随访.结果:术后经过2~2.5年随访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痉挛缓解或消失.并发症:肌张力低下,足内翻转为足外翻.结论: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可以缓解下肢肌痉挛,改善下肢步态,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Ⅱ期矫形手术结合可提高疗效.

    作者:杨璇;王晓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臂毁损伤腹壁可供皮瓣的有关数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前臂长粗及腹壁可供皮瓣的大小差异.方法:在全国分五片进行调查,主要测量健康成人前臂长粗及上、下腹壁长宽.结果:不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由瘦到胖的变化,前臂长度几无变化,但上、下腹壁宽度却越来越宽;不论体质胖瘦,上、下腹壁长度均明显小于前臂大围径.各民族间略有差异.结论:女性较男性、中老年较青少年、胖者较瘦者适宜用腹部大型皮瓣修复前臂及手的皮肤毁损伤.

    作者:朱冬承;陈爱民;王庆荣;李林东;董红军;绳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三)

    7 盘状半月板盘状半月板是一种解剖变异,主要发生于外侧半月板,极少情况下也可发生于内侧半月板.Watanabe将盘状半月板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及半月板股骨韧带(Wrisberg'韧带)型.完全型与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的差别在于它们对胫骨平台的覆盖程度.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在形态上同正常半月板,只是其后部不与冠状韧带附着,仅通过Weinberg韧带附着于股骨髁(见图14).盘状半月板首次报告于1887年.形成原因Smillie认为与胚胎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对地吸收不良有关.1957年,Kaplan提出半月板异常的活动可能导致半月板肥大和形成盘状半月板.但盘状半月板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外侧盘状半月板通常无症状(见图15),完全形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后常可出现症状.所以,当盘状半月板出现症状与体征时则提示盘状半月板撕裂.盘状半月板终则需通过MRI或关节镜证实.弹响膝关节综合征通常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有关.由于半月板后方无关节囊附着,致使膝关节屈伸时半月板异常活动形成半脱位,从而引起相应关节间隙内的弹响.盘状半月板的治疗取决于其类型和与有无损伤.如果偶然发现的盘状半月板无明显损伤则应保留其完整.若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则应考虑采用碟形手术予以半月板部分切除.盘状半月板撕裂手术治疗应切除足够的半月板组织,使其终形成一个有6mm稳定边缘和完整环行轮廓的半月板.对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半月板全切,而如今已有一些复位与修补技术使其与后方附着.

    作者:孙康;刘洪涛;王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经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脂肪肿物.结果:5例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2例,1例无改善.结论:MRI和CT有助于确诊本病,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孟晓林;时和同;张全治;尚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作者:段满生;蒋电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