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脐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张文夺;符伟国;徐欣;王玉琦;夏蓓莉;汪圣毅

关键词:脐血, 内皮祖细胞, 分化
摘要:目的:研究从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方法和条件.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在添加VE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每隔3~4 d换一次液.培养16 d后,消化贴壁细胞,用DiI-ac-LDL及FITC-UEA-1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培养3~4 d单核细胞开始贴壁,14d左右开始出现索条状结构,免疫荧光鉴定显示贴壁细胞呈双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70%贴壁细胞表达FITC-UEA-1,85%贴壁细胞表达DiI-ac-LDL.结论:脐血中富含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单剂与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正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至少1个月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380例,按服用单剂(EH1组,212例)和联合用药(EH2组,168例)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血压控制情况及降压有效率.单独分析3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EH2组的降压有效率(83.9%)明显高于EH1组(56.6%,P<0.005);EH2组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EH1组(P<0.001);服用单剂降压药物无效而改为增加药物剂量的患者,其血压降低均值明显小于改为联合用药的患者(P<0.01);31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压有效率仅为35.5%,并且多为联合用药的患者.结论:小剂量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剂药物,单剂药物效果不明显而改为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剂药物增加剂量的效果.

    作者:曹悦鞍;龙南展;彭朝胜;毛丽华;王玮;夏菁;臧贵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311例经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

    目的:对经产妇再次分娩时的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在仁济医院产科分娩且符合条件(下述)的经产妇311例,统计其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并加以分析.结果:经产妇的剖宫产率为29.90%,其手术指征中首位是胎儿宫内窘迫,占13.50%;其次是巨大儿,占6.11%;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更易发生相对性头盆不称.结论:胎儿宫内窘迫是经产妇剖宫产术的首要原因,及时手术是避免围产儿预后不良的重要措施;因巨大儿手术者居其次,对分娩方式应个体化考虑;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剖宫产率较高,更易因相对性头盆不称而不得不手术终止妊娠.

    作者:钟一村;赵爱民;李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的关系.方法:作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病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配对的慢性胃炎但不伴有胆汁反流的病例.结果:199对患者中(男性72对,女性127对),病例组年龄50.0±14.5岁,对照组49.8±14.5岁.胃窦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48.2%/51.7%)重于对照组(52.9%/47.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5.1%vs 23.1%,P>0.05).胃体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50.8%/49.2%)重于对照组(53.9%/46.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0.9%vs 18.7%,P>0.05).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显著差异(27.6%vs 24.6%,P>0.05).Hp阴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仍然重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48.0%vs.40.0%,胃体为44.1%vs.38.4%).两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相似(胃窦:25.0%vs.24.7%,胃体:16.2%vs.18.1%).但在Hp阳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却轻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61.8%vs.69.4%,胃体为62.7%vs.70.2%).但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胃窦:25.5%vs.18.4%,胃体:33.3%vs.23.4%).结论:胆汁反流与胃窦、胃体慢性炎症有关,胆汁反流为主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作者:朱月;陈世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细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细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成软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不同代MSCs成软骨诱导后,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通过免疫荧光、RT-PCR测定特异性软骨细胞外基质aggrecan的表达情况.结果:经成软骨诱导后,第2、4代MSCs表达aggrecan明显较第6、8代细胞高.结论:MSCs很可能由多种形态功能接近,分化潜能有略有差异的细胞组成;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对此传代后成软骨能力减弱.

    作者:霍建忠;陈峥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形态结构研究

    目的:探讨国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组成成分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成分及起止点,然后分别测量各组成成分起止点的宽度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前束、后束、斜束的长度,同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有3种类型.前束起点宽度为7.96±0.93 mm,止点宽度为9.17±1.1 mm;后束起点宽度为9.86±1.57 mm,止点宽度为14.06±2.81 mm;斜束宽度为起点18.55±2.27 mm,止点宽度为13.37±2.62 mm;前后束长度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斜束的长度则无变化.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分三型.前束在肘关节屈曲90°时长,此时亦为紧张状态,后束则随肘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而逐渐变长,而斜束的长度不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王友华;汤锦波;纪标;刘璠;吴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74例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近年来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01年1月~2003年12月274例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万/ml)患儿作细菌药物耐药性试验.结果:(1)病原菌分布情况如下: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05株(38.2%),肠球菌49株(17.9%),克雷伯菌39株(14.2%),奇异变形杆菌23株(8.4%),表皮葡萄球菌18株(6.6%),阴沟肠细菌12株(4.4%).(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情况: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细菌、大肠埃希菌产酶率分别为71.4%、41.7%、25.7%.(3)细菌耐药情况:ESBL阳性菌与ESBL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除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阴沟肠细菌对庆大霉素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ESBL阴性阴沟肠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75%、57.1%、71.4%,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71.4%,产ESBL阴沟肠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100%.17.4%的坚忍肠球菌及12%的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但临床治疗仍有效.结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肠球菌、克雷伯菌等其他细菌的比例在上升,产ESBL菌株增加,存在双多重耐药性,ESBL阴性菌,尤其阴沟肠细菌及肠球菌存在严重的耐药情况.

    作者:赵传芳;徐虹;刘诗强;庄丽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开展胆道造影技术和其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病史及术前检查结果,对有胆道探查指征病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胆道造影,以明确胆道情况.结果:术中胆道造影共10例,均获成功,术中见2例胆总管扩张(约1.1 cm),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或占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成功率高,显影清晰,可降低开腹胆道探查率,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

    作者:谢岳林;陈贵;黄武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宫颈糜烂患者HPVs潜伏感染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患者HPVs潜伏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A组:375例宫颈Ⅰ°~Ⅲ°糜烂患者为研究组.B组:为对照组,394例体检宫颈光滑者.采用PCR方法,对A、B两组进行宫颈HPVs检测,研究其潜伏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HPVs阳性率为31.2%,对照组阳性率9.14%,两组有显著差异(χ2=58.68,P<0.001).宫颈糜烂Ⅰ°与Ⅱ°、Ⅱ°与Ⅲ°间HPVs阳性率无显著差异(χ2=2.6,P>0.1;χ2=1.03,P>0.5),而Ⅰ°与Ⅲ°糜烂HPVs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6.62,P<0.025).且Ⅰ°、Ⅱ°与Ⅲ°患者HPV潜伏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23.08%、35.9%和41.02%结论:宫颈糜烂患者HPVs潜伏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宫颈糜烂与HPVs感染相关更加密切.

    作者:李季;曹文苓;颜景兰;黎小东;关艳冰;田广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肺癌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n)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癌标本43例和非肺癌呼吸科病人19例肺组织中Cpn特异性抗原.结果:肺癌组Cpn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癌组中Cpn-Ag阳性率88.4%(38/43),对照组阳性率26.3%(5/19),p<0.0001.结论:肺癌患者易患Cpn感染,Cpn感染与肺癌有一定的关系,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周妍;孙书明;胡志雄;金盈;徐坚;余竹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单切口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附26例报告)

    目的:探讨单切口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切口联合尿道电切镜实施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手术治疗26例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移行细胞癌.结果:26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8 min,输尿管袖套电切除时间平均9 min.随访无肿瘤复发和种植.结论:单切口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吴东军;刘艺扬;张日强;李先承;吴洪昌;宋希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活检枪在肾活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在肾活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4例临床怀疑肾损害的病例分别用美国产BARD活检枪和半自动活检枪行穿刺活检术.结果:穿刺成功59例,成功率为92.3%(59/64).26例行BARD自动活检枪,成功率为92.3%(24/26),活检标本平均长度为13.2±4.63 mm,肾小球平均数目为14.8±6.5个,血尿发生率为7.7%(2/26),无包膜下血肿发生.38例行半自动活检枪活检,成功率为92.1%(35/38),活检标本平均长度为10.7±5.34 mm,肾小球平均数目为8.2±5.94个,血尿发生率为31.6%(12/38),包膜下血肿发生率为2.6%(1/38).BARD活检枪与半自动活检枪相比,在标本长度、肾小球数目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后者.结论:超声引导下肾活检成功率高,并发症少,BARD活检枪与半自动活检枪相比,更具优势,两者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毛枫;季正标;何婉媛;王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分析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为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TGF-β1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质,主要分布于肝脏非实质细胞中,包括内皮细胞、星状细胞、成肌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增加而增强,且集中在炎症程度较重的门管区.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升高的TGF-β1主要由非实质细胞产生.TGF-β1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呈正比.

    作者:顾文君;沈锡中;朱腾方;胡锡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颈部大血管损伤的两种手术方法

    目的:介绍颈部大血管在临近颅底处损伤的两种手术方法.方法和结果:2例颈部邻近颅底处大血管损伤病人以不同方法得到救治.其一为椎动脉在第二颈椎左侧横突处的损伤并伴假性动脉瘤,缝合横突前方残余颈长肌及筋膜,达到与动脉瘤外包裹术相同的效果;另1例为颈内静脉出颅处的不全离断伴休克,远心端在不能结扎和缝合止血的情况下,用明胶海棉揉成团块填塞、压迫,止血疗效肯定.结论:颈部大血管临近颅底处的损伤,上述方法方便、简单、止血快捷,疗效肯定.

    作者:黄宗文;宋跃明;朱毅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调查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痰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双纸片协同筛选试验和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阿莫西林/棒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40%.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呈现良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均小于36%.产ESBLs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新、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菌株耐药明显升高,经卡方检验示有显著差异(P<0.001),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与非产ESBLs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产ESBLs有关.结论:下呼吸道感染应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并检测ESBLs.

    作者:蔡培泉;王春新;赵寅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

    目的:提高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87年1月~200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和解放军第149医院1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3例.均为多发伤.左侧膈肌破裂16例,右侧1例,双侧1例.手术经胸6例,经腹切口10例,胸腹联合切口2例.手术行疝回纳、修补膈肌裂口,并处理其它合并伤.结果:治愈15例,死亡3例.1例双侧膈肌破裂患者死于粉碎性肝破裂、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严重的脑外伤;1例死于呼吸、循环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提高认识,正确应用辅助检查,尤其是X线、CT等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复苏、正确处理其他合并伤、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徐善明;陈安清;钮海弟;钟金龙;卢正兴;陈喜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干预

    目的:观察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干预.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立普妥10 mg和阿司匹林0.1 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极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干预有显著疗效(P<0.01).

    作者:劳永光;刘华荣;黎以斌;钱耀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处理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术中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6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术中处理方法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术中除采用控制性降低收缩压、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快速静滴等措施外,采取适度的过度通气、迅速扩大骨窗等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盲目探查对侧可致增加死亡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应采取过度通气、迅速扩大骨窗等综合措施,不宜盲目探查对侧.

    作者:李和平;郗振东;孙红燕;邵连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改良Millin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132例报告)

    目的:提高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对132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改良millin前列腺切除手术,其手术要点为前列腺摘除后将膀胱颈部粘膜拉下覆盖缝合于前列腺窝内壁.结果:手术时间50~135 min,平均81.5 min,术中出血50~750 mL平均失血量为150 mL,平均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70.5 g.平均6.5 d,全部病例拔除导尿管、排尿通畅.108例获术后随防3~25月,IPSS自术前平均26.8分下降至4.5分,QOL自平均4.5分降至1.2分,平均大尿流率自术前6.8 mL/s升至18.6 mL/s,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该改良术式尽量保留了尿道粘膜的完整、止血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杰;薄隽杰;黄旭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AKT基因的表达对胰岛素瘤βTC-6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损伤的胰岛素瘤βTC-6细胞功能与AKT基因各异构体(AKT1/AKT2/AKT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体外培养条件下STZ诱导的βTC-6细胞损伤前后不同时间点,Insulin基因和AKT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在STZ作用前和作用后24 h、72 h,βTC-6细胞的AKT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AKT1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下降(P<0.05),在STZ作用后72 h则更为显著(P<0.01).AKT2和AKT3基因表达水平亦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Insulin基因表达水平亦下降,且在STZ作用后72 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βTC-6细胞功能与AKT基因的表达相关,并且Insulin基因的表达与AKT1基因的表达呈正向关系.

    作者:阳峻;宋陆军;沈坤堂;牛伟新;秦新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血清NSE的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NSE值在不同时段的变化.方法:选取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仔细询问发病时间,分为2~8 h、8~16 h,>16 h 3部分.与40例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的患者相对照.结果:各个时间组血清NSE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16 h期间血清NSE水平高,与其它各时间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NSE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8~16 h达高.

    作者:马驰骋;刘爱军;马英文;孙涛;张树民;黄玉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