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74例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赵传芳;徐虹;刘诗强;庄丽宝

关键词:尿路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01年1月~2003年12月274例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万/ml)患儿作细菌药物耐药性试验.结果:(1)病原菌分布情况如下: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05株(38.2%),肠球菌49株(17.9%),克雷伯菌39株(14.2%),奇异变形杆菌23株(8.4%),表皮葡萄球菌18株(6.6%),阴沟肠细菌12株(4.4%).(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情况: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细菌、大肠埃希菌产酶率分别为71.4%、41.7%、25.7%.(3)细菌耐药情况:ESBL阳性菌与ESBL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除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阴沟肠细菌对庆大霉素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ESBL阴性阴沟肠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75%、57.1%、71.4%,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71.4%,产ESBL阴沟肠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100%.17.4%的坚忍肠球菌及12%的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但临床治疗仍有效.结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肠球菌、克雷伯菌等其他细菌的比例在上升,产ESBL菌株增加,存在双多重耐药性,ESBL阴性菌,尤其阴沟肠细菌及肠球菌存在严重的耐药情况.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82例肾损伤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肾损伤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82例肾损伤病人的检查结果及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血尿152例(83.5%);B超检查66例,有异常改变43例(65.2%);CT检查86例,65例(76.1%)表现异常.136例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手术治疗29例,26例痊愈,3例死于多发伤失血性休克.17例肾动脉栓塞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本组肾损伤治愈率98.9%.结论:血尿是诊断肾损伤的重要依据.对严重多发伤的病例,不论有无血尿,应常规进行B超和CT检查.轻中度肾损伤能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肾动脉栓塞对中度肾损伤疗效确切,对严重肾损伤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郑祥奇;袁捐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处理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术中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6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术中处理方法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术中除采用控制性降低收缩压、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快速静滴等措施外,采取适度的过度通气、迅速扩大骨窗等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盲目探查对侧可致增加死亡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应采取过度通气、迅速扩大骨窗等综合措施,不宜盲目探查对侧.

    作者:李和平;郗振东;孙红燕;邵连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干预

    目的:观察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干预.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立普妥10 mg和阿司匹林0.1 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极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干预有显著疗效(P<0.01).

    作者:劳永光;刘华荣;黎以斌;钱耀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黑色素瘤抗原基因的检测及其在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并探讨分析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7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表达.结果:70例胃癌组织中MAGE-1、MAGE-3的阳性率分别为28.6%、35.7%,癌旁正常组织均不表达.基因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Hp感染、肿瘤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MAGE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可以此作为靶抗原进行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张颖;陈世耀;刘天舒;王吉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的体会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取头困难时应用产钳的优势.方法:选择手娩胎头失败改用产钳助产291例为观察1组,因胎儿窘迫情况紧急、胎头高浮和深嵌直接使用产钳助产159例为观察2组,徒手取胎头1 565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术中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产钳均1次助娩成功,娩头时间缩短,无一例发生产伤或因取头时间过长导致新生儿窒息.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可安全地娩出胎头,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吴虹霆;陈智慧;王柳燕;郑忠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形态蛋白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颗牙周骨缺损患牙,其中骨形态蛋白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10颗(BMP组),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10颗(GTR组),常规牙周翻辨术治疗10颗(OFD组)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24周分别观察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用SPSS10.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术后PPD、CAL和SBI均有明显减少,BMP组、GTR组与OFD组相比较,减少更为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BMP组与GTR组相比,PPD和CAL减少更为明显,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SBI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X线比较,BMP组牙槽骨密度增加更为明显.结论:骨形态蛋白联合GTR技术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辨术相比,更能有效减轻牙周炎症、减少牙周袋深度、增加临床牙周附着水平和促进缺损处骨组织修复.

    作者:何建明;王慧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311例经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

    目的:对经产妇再次分娩时的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在仁济医院产科分娩且符合条件(下述)的经产妇311例,统计其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并加以分析.结果:经产妇的剖宫产率为29.90%,其手术指征中首位是胎儿宫内窘迫,占13.50%;其次是巨大儿,占6.11%;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更易发生相对性头盆不称.结论:胎儿宫内窘迫是经产妇剖宫产术的首要原因,及时手术是避免围产儿预后不良的重要措施;因巨大儿手术者居其次,对分娩方式应个体化考虑;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剖宫产率较高,更易因相对性头盆不称而不得不手术终止妊娠.

    作者:钟一村;赵爱民;李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附85例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6月~2004年6月间85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例资料,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和病理切片.根据病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无明显急性炎症者可行病灶加周围部分腺体切除;有明显急性炎症者先抗炎后再行以上手术;形成导管瘘者的,将与瘘管相连的扩张导管及周围腺体组织切除.结果:96%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彻底治愈,其中有5例复发,经导管切开彻底搔刮,去除炎症组织,充分引流换药后痊愈.结论:本病结合病史、体征以及术中病理切片可明确诊断.疑难病例术前可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患者经抗炎、病灶加周围腺体切除、引流等综合治疗措施可痊愈.炎症组织经充分引流换药后痊愈.

    作者:邵玉国;胡修全;吴志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肾穿刺患者高血压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了解接受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患者高血压病的患病及治疗情况,以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肾穿刺患者的资料,对其高血压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肾穿刺患者,尤其是其中的慢性肾病患者中的高血压发生率高,分别为54.9%和63.3%.肾实质性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在全部肾穿刺患者和慢性肾病患者中分别为25.9%和26.3%.各种急、慢性肾脏病几乎都可以伴发高血压.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和血清肌酐值高于不伴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低于140/90 mmHg的占14.2%,慢性肾病伴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不高于130/80 mmHg的占7.0%.结论:高血压和肾脏病常常互为因果,伴随发生.高血压是肾脏病病情严重的表征之一.通过控制血压来延缓肾脏病进展,临床上仍大有可为.

    作者:傅辰生;方艺;徐少伟;丁小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治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1年12月~2003年6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胃淋巴瘤(PGL)34例,男18例,女16例,小年龄17岁,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5.6岁.入院治疗前病史短3个月,长26个月.上腹隐痛24例,消瘦16例,黑便、贫血、乏力8例,腹部肿块5例.查体中21例剑突下中上腹有不同程度深压痛,7例扪及大小在2.5~5 cm腹部肿块.29例GI检查,32例胃镜检查,确诊或倾向PGL诊断5例,诊断率16.7%.27例误诊胃癌或胃溃疡,2例误诊重度萎缩性胃炎伴细胞重度不典型异常增生,误诊率82.3%.

    作者:韩伟;秦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视频分析法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肌组织灰阶

    目的:应用声学组织灰阶定量技术,研究扩张型心肌病人的心肌组织灰阶特征.方法: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正常人42例和经临床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0例进行图象分析.结果:病例组二尖瓣水平的短轴切面上,室间隔和左室侧壁的心肌灰阶值均高于正常人,均有显著差别(P<0.01),而前壁的心肌灰阶值均低于正常人,有显著差别(P<0.01).在乳头肌水平的短轴切面上,病例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的心肌灰阶值稍高于正常人,但无显著差别(p>0.05),而前壁和后壁心肌灰阶值均低于正常人,均有显著差别(P<0.01).

    作者:滕丽娜;潘翠珍;舒先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血压伴夜间低氧血症对血压节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变化节律.方法:选择夜间打鼾、体重指数≥25的高血压患者95例,监测夜间7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氧饱和度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哮喘.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心率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组中75.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占7.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增高趋势明显;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较杓型组增高显著.

    作者:曹梅;李南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环磷腺苷葡胺与米力农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与甲氧吡酮(米力农)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环磷腺苷葡胺组(n=40)、米力农组(n=40).环磷腺苷葡胺组:先给环磷腺苷葡胺30 mg加5%葡萄糖20 mL缓慢静脉推注,再给150 mg加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入,每日1次,连用7 d.米力农组:甲氧吡酮2.5 mg口服,每日4次,连用7 d.结果:2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2.5%.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磷腺苷葡胺是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菊香;张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凝血试验预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出血的价值

    目的:评估术前常规凝血试验(coagulation tests,CTs)预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接受口腔颌面外科大手术的387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术前常规CTs筛选出12例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并匹配24例对照,对两组间出血相关临床事件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结果: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病率为3.10%,其中血小板计数(PC)异常的发生率为2.07%,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的发生率为1.34%,CTs筛选出的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凝血功能异常为1.29%(5/387).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延缓手术或改变手术方式(66.7%vs.0%,P=0.000016)、术中术后全身使用生物止血剂(58.3%vs.8.3%,P=0.0025)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病例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77±1.37h vs.5.84±2.54h,P<0.01);而在术中因失血引起低血压(16.7%vs.4.2%,P=0.28),因出血再次手术(8.3%vs.4.2%,P=0.56),因出血导致死亡(8.3%vs.0%,P=0.33)及术中失血和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前常规CTs检查不能预测多数和术中出血相关的临床事件的发生,但对术前已有凝血功能异常病史和症状、体征的患者,CTs的结果能反映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对预测可能出现的出血性并发症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纪均;张凌;姜虹;朱也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以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鉴别腹水性质的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在腹水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7份不同性质的腹水进行有关项目的检验,同时采用传统腹水鉴别法和SAAG鉴别法进行鉴别并比较.结果:漏出液的SAAG(21.68±4.65 g/L)和渗出液的SAAG(7.01±2.38 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5.28,P<0.01).传统四项鉴别法(白细胞计数、腹水总蛋白、Rivalta试验、比重)中的各单项鉴别符合率分别为69.3%、85.3%、84.0%、84.0%,同时符合传统四项指标的总符合率为46.7%;而SAAG鉴别法的鉴别符合率为96.0%.结论:SAAG鉴别法的鉴别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腹水鉴别法;以SAAG法鉴别积液的性质更容易、更准确.

    作者:毛维荣;季广厚;卢金环;乔尚平;董艳;杨修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36例乙型肝炎病人病毒核糖核酸、肌钙蛋白Ⅰ与心电图改变关系的探讨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HB)病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肌钙蛋白I(cTnⅠ)与心电图(ECG)改变三者的关系,探讨HBV对心肌损伤的机理.方法:收集36例HB的临床资料及ECG的变化,并检测血清HBV-DNA、cTnⅠ含量.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各型肝炎cTnⅠ的阳性率不等,总阳性率为22.2%(8/36).急性、慢性重度、慢性中度、肝硬化、慢性轻度的阳性率分别为50%(2/4)、25%(1/4)、23.4%(3/13)、14.2%(1/7)、12.1%(1/8),急性肝炎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慢性中度、重度与慢性轻度、肝硬化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轻度与肝硬化之间、慢性中度与慢性重度之间无显著差异.HB病人ECG异常发生率为36.1%(13/36),4例急性肝炎患者均有过ECG改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1)cTnⅠ阳性与ECG异常表现并不一致,cTnⅠ可以作为判断HB心肌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2)在HB急性期的心肌损伤可能是HBV直接作用,慢性HB心肌损伤是自身免疫作用的结果.

    作者:周永香;范修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脐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研究从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方法和条件.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在添加VE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每隔3~4 d换一次液.培养16 d后,消化贴壁细胞,用DiI-ac-LDL及FITC-UEA-1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培养3~4 d单核细胞开始贴壁,14d左右开始出现索条状结构,免疫荧光鉴定显示贴壁细胞呈双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70%贴壁细胞表达FITC-UEA-1,85%贴壁细胞表达DiI-ac-LDL.结论:脐血中富含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作者:张文夺;符伟国;徐欣;王玉琦;夏蓓莉;汪圣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肺癌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n)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癌标本43例和非肺癌呼吸科病人19例肺组织中Cpn特异性抗原.结果:肺癌组Cpn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癌组中Cpn-Ag阳性率88.4%(38/43),对照组阳性率26.3%(5/19),p<0.0001.结论:肺癌患者易患Cpn感染,Cpn感染与肺癌有一定的关系,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周妍;孙书明;胡志雄;金盈;徐坚;余竹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一些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以ALT、AST、ALT/AST、A、G、A/G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273、0.424、0.646、0.423、0.579.伴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趋于下降,球蛋白水平增高,白球比下降;ALT/AST比值亦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生化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及炎症的程度,但无法划定具体的界值来判断炎症损害程度.

    作者:刘娓娓;顾文君;沈锡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11~81岁,中位年龄52岁,年龄越大,预后越差.病理类型全系非何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占90.91%,其中中心母细胞型占90.00%,T细胞型仅9.09%,T细胞及富T的B细胞型预后较差.生存时间5~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全部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单独放疗8个月,单独化疗13个月,放疗联合化疗13个月,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均为19个月,比较单独放疗组与放疗联合化疗及鞘内给药组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存期短,其预后主要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为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王建英;贾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