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为民
目的:用RT-PCR的方法半定量测定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TM及ICAM-1基因的mRNA表达量,以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参与的机制.方法:选择18只成年SD大鼠,注射STZ成糖尿病模型,其中4只注射胰岛素作为治疗对照组(TC组),其余为糖尿病组(DM组).另选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每4周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4周后取肾皮质匀浆后采用RT-PCR检测其中TM和ICAM-1的mRNA表达,并利用半定量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DM组肾皮质内TM和ICAM-1mRNA的含量与N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与TC组无差异;DM组TM和ICAM-1的含量与尿白蛋白定量存在相关性.结论:糖尿病大鼠的肾皮质内TM和ICAM-1的mRNA表达相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且与尿白蛋白排泄存在相关性.提示TM和ICAM-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盛宏光;周颖;郭郁郁;龚家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对食管动力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核素扫描法测定42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EV)和30例健康人(HS)食管液体通过时间和胃食管反流,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并随访1年.结果:EV组血浆NO含量显著高于HS组(P<0.05);EV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HS组(P<0.05);EV组中胃食管反流患者的NO含量显著高于无胃食管反流的患者(P<0.05),EV食管动力异常组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EV食管动力正常组(P<0.05);EV食管动力异常组出血率显著高于EV食管动力正常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NO含量的升高可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松弛而产生胃食管反流,进而导致EVB机会增加.
作者:孙群;陈尼维;朱金水;罗小蓉;姚惠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估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在慢性病性贫血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慢性病贫血病人经骨髓可染铁检测分为慢性病贫血伴缺铁(ACDID)组,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ACDNID)组及30例缺铁性贫血(IDA)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检测及计算STfR/SF、STfR/logSF的比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慢性病贫血患者中骨髓可染铁缺乏22例,占52%;缺铁性贫血组与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SF值比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病贫血伴缺铁组与慢性病贫血不伴缺铁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STfR、STfR/logSF值在IDA、ACDID组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ACDNI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病贫血伴缺铁与不伴缺铁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STfR与SF呈负相关(r=-0.39 P<0.01).结论:慢性病贫血患者约有半数合并缺铁.STfR是一种新的反映机体铁贮存状况指标,能准确评估慢性病贫血病人体内贮存铁状况,STfR、STfR/logSF可作为诊断ACD是否合并缺铁的诊断依据.STfR与SF间在缺铁性贫血中呈负相关.
作者:孙丽华;郑亚路;范小红;邹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胆道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和困难,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放射技术的发展,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我们自1996年3月~2002年3月共收治胆道大出血4例,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及栓塞治疗,诊断治疗同步完成,效果满意.
作者:雷兴旺;张延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获取2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三维数据库,并利用三维数据工作站对缺损大小进行测量分析,其中18例患者的三维测量值与二维超声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实时三维成像能从多个视角、甚至模拟手术路径立体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全貌,包括缺损的整体形态、部位、大小以及毗邻关系;同二维超声所测直径相比,三维超声所测室缺大长轴径与手术结果具有更好的相关性(r=0.92vs r=0.84).结论: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反映了室间隔缺损的立体空间结构,可对缺损大小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与以往三维重建超声相比,实时三维超声可迅速得到室间隔缺损的三维图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章朝霞;潘翠珍;舒先红;潘文明;黄国倩;程蕾蕾;施月芳;李高平;陈灏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肝胆管结石病人手术中置T管引流是一种常规而又重要的基本操作.但如果T管放置或拔除不当,少数病人可发生胆漏和胆汁性腹膜炎.我院自1985~2002年共治疗T管拔除后胆漏、腹膜炎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虞立平;司马衡;史文华;段建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踝阵挛试验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患者,在唤醒试验减浅麻醉时进行踝阵挛试验,并与唤醒试验结果相比较.结果:49例患者中,45例双侧引出踝阵挛,1例单侧引出,3例双侧均未引出踝阵挛.而所有受试者唤醒试验的结果均为阳性,术后亦无脊髓损伤.因此在本观察中,踝阵挛试验无真阳性和假阴性结果,4例假阳性结果(8.16%).踝阵挛出现的时间明显早于唤醒试验(P<0.001).结论:踝阵挛试验对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测具有应用价值,且出现较早、简单易行,应作为常规监测,甚至可取代唤醒试验.
作者:徐庆;谢文吉;高木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FDG-PET在监测胃肠道淋巴瘤治疗疗效中的应用.方法:对19例不同类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霍奇金氏淋巴瘤,15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例mantle细胞淋巴瘤).3例为胃部淋巴瘤,14例为小肠淋巴瘤,2例为结肠淋巴瘤.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PET显像.显像结果与临床结果相比较.结果:19例患者的治疗前扫描中,17例(89%)为FDG摄取明显增强,2例显示病灶部位FDG摄取轻度增强.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PET扫描,13例PET图像上未见明显异常FDG摄取,6例原病灶部位仍存在异常FDG摄取.FDG PET扫描阴性的患者中,仅有1例1年后复发,占7.7%,而所有6例(100%)治疗后PET随访仍阳性的患者,在1年的随访当中复发.结论:FDG-PET在监测胃肠道淋巴瘤治疗反应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修雁;Kumar Rakesh;孙晓光;Potenta Scott;Mavi Ayse;Zhuang Hongming;Yu Jian Q;Dhurairaj T;陈绍亮;Alavi A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的动态改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但有一部分高龄患者(≥75岁),由于临床表现特殊,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近5年中住院治疗的16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孙玉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指十二指肠球部以后的溃疡,即从第一环形皱襞开始至十二指肠空肠曲部所发生的溃疡.十二指肠球后溃疡胃镜检查易漏诊.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中经纤维胃镜检出的12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供基层同道参考.
作者:沈家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肾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病终末期的基本病理变化.肾纤维化的特点是Ⅰ、Ⅲ和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各种蛋白聚糖等在肾组织基底膜和肾间质不恰当的积聚和分布,导致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肾功能丧失[1].因此,肾纤维化已成为近年来肾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拟对近年来肾纤维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γ-干扰素在其中作用的研究作一系统介绍.
作者:刘江;梁华;杨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周边区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梗模型,4周后,将提取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分析心梗及心梗周边区病理组织学特点,比较区域内微血管密度,并以Westem blot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梗及心梗周边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增加微血管密度;(2)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使某些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FGF及Angiopoietin-Ⅰ表达上调,于心梗周边区作用更加显著.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可以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增加微血管密度,上调心梗及心梗周边区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作者:孙勇新;赵强;王宜青;杨成;潘翠珍;韩蓓蓓;程蕾蕾;陈瑞珍;杨英珍;史剑慧;邵晶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鳃裂囊肿是一种头颈部的先天性疾病,系由各对鳃裂未完全退化的组织发育而成,第1鳃裂囊肿较少见.我科从2000年~2002年10月共收治了9例第1鳃裂囊肿的病例,现就其诊治进行分析.
作者:孙臻峰;赵宁军;万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血中RV RNA敏感性以及病毒血症的情况.方法:应用2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进行外周血血浆和单个核细胞中的RVRNA检测,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及测序证实.结果:3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出RVRNA 1例,血浆中RV RNA检测均阴性,2种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测序结果证实属于人RV VP7片段序列,与G1型相似性为94%,与G9型相似性为75%.检测出RV RNA阳性的病例有肠道外脏器损伤的表现.结论:不同PCR方法可以检测到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血中RV RNA,RV可能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肠道外扩散,引起病毒血症造成肠道外脏器损伤.
作者:刘丽利;黄永坤;魏群德;侯宗柳;周丽芳;王明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粥样硬化性狭窄在颅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发生率,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对脑动脉狭窄的检测,多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双功能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很少有金标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资料.国内报道动脉狭窄病变部位及比例与国外数据比较有较大差异.本文总结了我院146例病人的DSA及Duplex资料,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探讨DSA与Duplex在诊断颅外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赵晖;陶庆玲;龚承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FK506短期抗脑水肿的时间剂量效应,以及对炎症介质、自由基生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液压损伤法制备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Ⅰ、治疗组Ⅱ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按给药时间不同(伤后5min、30min和4h),分别再分为3组,每6h腹腔注射一次FK506,连续4次.所有大鼠伤后24h断头处死.结果: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能被FK506在不同时相两种剂量下完全抑制,伤后5min给药组在两种剂量下伤侧半球含水量均明显减少,健侧半球含水量在各时相两种剂量下均明显减少.与损伤组相比,所有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增高,但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较损伤组明显下降.结论:按照本实验设计,FK506减少脑水肿的效应具有时相性,而其抑制炎症因子,减少自由基生成对减轻TBI后继发性损伤有较大价值.
作者:张桂运;崔尧元;卢亦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中毒病人应用血液灌流治疗的疗效.方法:在采用常规抢救措施的同时,应用装有活性碳或吸附树脂灌流器的血泵机先做预冲,再与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导管连接,开始血液灌流治疗,灌流速度为200ml/min,时间为2~2.5h.灌流时全身肝素化.结果:30例行血液灌流35次,其中5例治疗2次.抢救成功23例,占76.67%;死亡7例,占23.33%.结论:血液灌流是利用固态吸附剂解除血液内的外源性药物、毒物和某些代谢产物.临床用于救治多种重度中毒病人,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作者:孙玉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人工气管的研制,是当前一个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气管超限度切除后的替代物的选择和应用依然是气管重建外科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气管作为单根无匹配结构,具有其解剖结构上的独特性,加上手术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寻找重建气管材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得气管外科的发展较胸外科其他领域相对滞后.
作者:纪波;曾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小儿及青春期卵巢肿瘤的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妇科1999~2003年18岁以下幼少女卵巢肿瘤31例.年龄4~18岁,平均14.8岁.其中上皮性肿瘤10例,生殖细胞肿瘤15例,卵巢瘤样病变6例.结果: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痊愈出院.2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术后予化疗,随访至今.结论:幼少女卵巢肿瘤大多为良性且生殖细胞肿瘤占多数,其组织类型在各年龄阶段分布不同.儿童及青春期卵巢肿瘤的诊断应注意其特点,减少误诊.除非证实肿瘤为恶性,否则应尽量保留卵巢,如对侧卵巢外观无异常,不应常规活检或楔形切除.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术式,除非对侧卵巢或子宫已经受累.PEB方案为术后化疗首选.
作者:阮晓红;杨爱莲;钟开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射频热疗结合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和(或)复发性直肠癌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并与单纯放疗的病人比较.方法:分析本院1998~2002年收治的83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其中51例给予单外疗(单放组),予全盆腔放疗,用8MV-X线,放疗剂量(DT)40~46Gy,局部缩野Dr 20~26Gy,总Dr 60~66Gy,均为常规分割.32例予外放疗结合射频热疗(热放组),放疗方法及剂量同单纯放疗组.热疗设备选用ZRL-Ⅰ型射频热疗机.2例为腔内热疗,其余均为腹部透热,提升肿块局部温度达41°~43℃,并维持45~60分钟,热疗2次/周,每个疗程6次.结果:(1)症状的改变:对有疼痛症状者采用自身对比法,热放组共23例,疼痛缓解率91.3%.单放组40例伴有疼痛,症状缓解率67.5%(P<0.05).热放组18例便血,缓解率88.9%,单放组31例,缓解率61.3%(P<0.05).(2)瘤体的变化情况:以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腹盆腔CT检查结果为准,热放组有效率为62.5%(20/32).单放组有效率43.1%(22/51),无显著差异(P>0.05).(3)生存率:热放组1年生存率为87.5%,单放组为84.3%,无显著差异(P>0.05).(4)急性不良反应:热放组肠道放射反应18例(56.3%),单放组28例(54.9%);膀胱放射反应,热放组2例(6.3%),单放组3例(5.9%),但均能耐受;Ⅰ~Ⅱ级骨髓抑制:热放组6例(18.8%),单放组10例(19.6%);皮肤反应:热放组2度以上烫伤未见,轻度烫伤2例.结论:射频热疗结合外放疗,对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直肠癌患者安全,与单纯放疗相比,提高了症状缓解率,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向毅晖;吴铮;李文如;陈刚;曾昭冲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