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定量研究

虞敏;程蕾蕾;杨英珍;沈学东;舒先红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背向散射
摘要:目的:应用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定量新技术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的声学特征.方法:记录1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22例正常人胸骨旁长轴切面基底段室间隔及后壁、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后壁的背向散射信号,获取IB校正平均值、IB校正大值、室间隔和后壁IB差值、CVIB及曲线形态.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各节段的IB校正平均/大值、室间隔和后壁IB差值均高于正常人(P<0.05),CVIB均低于正常人(P<0.05),曲线形态不规则多见(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IB值升高、CVIB减低,曲线形态异常,提示该病心肌纤维化成分增多,心肌收缩力丧失.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牙合)板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中(牙合)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陈旧性颌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制作(牙合)板,利用(牙合)板的引导作用准确复位,再行钛板坚实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且稳定,能发挥正常的咀嚼功能.结论: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中,(牙合)板的应用可确保颌骨骨折内固定后上下颌骨的正常咬合关系,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作者:何建明;徐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脂血症对血浆t-PA及PAI-1含量的影响

    目前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冠心病的死亡率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直接相关.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高脂血症还可引起凝血因子的改变,以及纤溶活性受损,使血液更易于产生高凝状态,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部位血栓形成的危险.本文通过检测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PAI-1)的含量,旨在探究高脂血症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作者:王蔚;周庭川;童步高;韩琴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组链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以静脉内溶栓为主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减少梗死的范围,防止左室重塑,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1~3].本文旨在讨论重组键激酶(r-S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动剂(rt-PA)在AMI静脉内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4].

    作者:章之川;任建英;顾逸敏;潘澄;王伟;曹佳齐;苏涛;王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针斜刺法治疗慢性骨骼肌劳损

    引起颈肩腰腿痛的原因很多,本文针对慢性骨骼肌劳损为主要原因所致的颈肩腰腿痛患者103例,采用对压痛点多针斜刺法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氨力农治疗急性脑梗死

    氨力农是一种非洋地黄、非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近年来对其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发现该药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为了观察其疗效,我们对30例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利军;李月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膀胱憩室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

    目的:提高膀胱憩室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1999年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例膀胱憩室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病因,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5例患者为移行细胞癌,1例为鳞状细胞癌.5例行膀胱憩室切除术或膀胱部份切除术.憩室切除采用膀胱内外联合入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5例术后予以膀胱灌注化疗,2例加作放疗.6例获随访,存活时间1~9年,平均5年.结论:确立诊断首选膀胱镜检查及活检,B超、CT和MR对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膀胱憩室癌行手术联合化疗或放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刁伟霖;杨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生活质量量表编制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然后对160例服用氨氯地平(络活喜,Amlodipine)或依那普利(怡那林,Enalapril)的老年患者进行量表白评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筛选和检验后形成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三个分量表共22项条目的自评量表.经16周观察,两组药物均明显降压,组间比较降压幅度、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均改善.组间比较躯体健康有显著差异,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对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均安全有效,两种药物对生活质量不同影响为临床医师提供了选择.

    作者:徐伟;王吉耀;Michael Phillips;诸骏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诱导室颤间断阻断主动脉后的心肌酶与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常规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阻断灌注晶体、冷血、温血停跳液,本文研究诱导室颤主动脉间断阻断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8例诱导室颤主动脉间断阻断冠脉搭桥术患者为观察组(室颤组),同期10例心脏冷停跳换瓣病人为对照组.测定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30min、60min、90min、术后第1天及第2天血清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循环前室颤组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均升高而且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呈正比.术后第1天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达高峰,对照组明显高于室颤组.术后第2天室颤组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下降接近体外前水平,但对照组仍不能降至体外循环的前水平,而且为室颤组的两倍.心肌电镜扫描发现室颤组体外循环90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而对照组心肌缺血60min后就有中度心肌细胞破坏.结论:诱导室颤间断阻断主动脉技术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作者:赵强;王宜青;夏利民;叶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8例桥本氏甲状腺炎误诊原因分析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病程长,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桥本氏甲状腺炎大多是全叶病变,双侧腺叶对称性、结节样肿大,实质富有韧性,边界清晰,可扪及双侧腺叶上极,结合免疫和影像学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少数桥本氏甲状腺炎可以和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并存,但有时症状不典型,腺叶肿大不对称,一侧结节比较明显,因此易误诊为肿瘤.本院自1989~1998年因误诊而手术治疗的共19例,本文针对误诊的原因作一回顾性探讨.

    作者:张金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的肝癌和食管癌病人88例,分成两组:W组(44例)在诱导前硬膜外导管不加药,Y组(44例)则加入0.5%的布比卡因4ml,测定诱导前后的血压、心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值.结果:两组的心率和血压在诱导后(插管前)显著降低,Y组尤为显著(P<0.05).插管后Y组血压略有升高,而W组插管后血压明显上升,与Y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插管前W组的儿茶酚胺显著高于Y组(P<0.05).插管后5min两组的儿茶酚胺都升高,W组尤为明显.插管后1h,Y组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略增加(P>0.05),而W组比插管后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少血浆CA的释放,在保持机体适度的应激反应能力的同时,控制亢进的反应.

    作者:葛宁花;薛张纲;蒋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腔纱布填塞控制产后大出血临床分析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目前有许多药物及方法对控制产后大出血有效,但其仍为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产后大出血主要为子宫性出血,本文旨在探讨用宫腔纱布填塞术控制严重的产后子宫性大出血.

    作者:陆建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检测人动脉瘤组织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特异性抗原与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利用直接免疫荧光(IF)方法检测新鲜-冰冻或福尔马林-固定标本中Cpn特异性抗原的存在.结果:新鲜-冰冻标本中Cpn特异性抗原的阳性率是:腹主动脉瘤组为83.0%(15/18),正常血管组12.5%(1/8),P<0 01.此外,用IF方法检测了40例档案保存的石蜡包埋冠状动脉瘤标本和正常血管组织切片,Cpn特异性抗原检出率分别是:87.5%(35/40)和0(P<0.001).结论:Cpn特异性抗原的高检出率见于人动脉瘤体组织中,推测Cpn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形成人动脉瘤的病因之一.

    作者:王卫群;范卫;桂律;王岫南;任豫申;余竹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食管电极心室起搏抢救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胃食管电极心室起搏抢救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应用.方法:以18例急重症缓慢型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进行18例次胃食管电极心室起搏.结果:16例(88.9%)起搏成功.其中15例(83.3%)起搏脉宽40 msec,阈值22.1±8.7V;1例脉宽10msec,阈值32V.结论:体会有3点优点:①心室夺获率高,阈值电压低;②操作非创伤性、安全、方便、快速;③不需中断心肺复苏术(CPR)的持续进行.

    作者:刘少波;刘华荣;黎以斌;李剑;李志文;罗蔚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Nd:YAG激光治疗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因发病突然,患者非常恐惧.有的患者鼻出血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出血量多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鼻出血常见的部位是鼻中隔前端的易出血区.治疗鼻出血的方法常采用鼻腔填塞法,我们应用Nd:YAG激光治疗鼻出血10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侯玉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脉搭桥术后大隐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病和诊断进展

    1962年Sabiston应用大隐静脉进行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65年Green应用胸廓内动脉(ITA)移植至前降支,随后其他动脉移植物也应用于临床.将ITA移植至前降支,大隐静脉移植至其他冠脉血管已成当今标准冠脉搭桥术式.相比较而言,大隐静脉较动脉移植有较高的近远期病变率,然而取材方便、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的优点使大隐静脉仍被广泛使用.改善大隐静脉移植物的长期通畅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了解大隐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病及诊断方法很重要.

    作者:唐耀亮;赵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及其临床价值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计多或者全部窦房结异常的综合征[1].目前善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我们参照1997年6月在北京制定的标准[2],按照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表现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Ⅳ型:Ⅰ型:单纯而持续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Ⅱ型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停搏或者窦房传导阻滞;Ⅲ型为慢一快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者交界性逸搏合并交界性、窦性快速心律失常;Ⅳ型:双结病变.人们往往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归因于冠心病,在治疗时除给予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外,常规给予扩管、降脂、抗凝治疗.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对1997年~2000年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常规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并且给予状动脉造影术.这时,这对于正确认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并指导治疗有重大意义.

    作者:汪芳;孙宝贵;温沁竹;何奔;庄亚纯;庄文燕;薛吉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直接PTCA组2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4h、1周、2周的QTd值,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P>0.05),直接PTCA组除术后2h QTd一过性增大外,24h后明显缩小,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1).结论: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刚;刘铭雅;王蔚;李景霞;李志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联合断流术前后肝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目的:了解联合断流术前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99mTc-植酸钠首次通过法检测门脉高压症患者及正常人的肝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联合断流术前后的肝血流动力学,评价联合断流术在门脉高压症治疗中作用.结果:门脉高压症患者有效肝血流量较正常人减少约15%,门脉血流量与肝动脉血流量比值为0.2:0.8,正常人为0.6:0.4;联合断流术后肝有效血流量显著减少.结论:99mTc-植酸钠首次通过法测定肝血流动力学是一种安全、无创、简易的方法,联合断流术对于减少肝血流量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子昂;顾大镛;吴勃;陈可靖;朱承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特点与治疗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5例病人的原发病、呼吸机治疗至肺炎的发生时间、以及诊治方法.结果:经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每例有一种或多种耐药致病菌感染.经治疗,12例肺炎得到控制,3例死于原发病或呼吸循环衰竭.结论:VAP随呼吸机的使用以及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率增加.动态观察感染菌种的变化及其耐药性,对及时调整抗生素很必要.使用敏感抗生素和有效吸痰是主要的治疗措施.

    作者:孙玉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价

    目的:通过Ⅱ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研究药物来氟米特(LEF)和阳性对照甲氨喋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科学地评价LEF在治疗RA中的作用.方法:本试验为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50例活动性RA病人随机分入LEF组(24例)和MTX组(26例),分别服用LEF20mg/d+安慰剂(C)和MTX15mg/每周+安慰剂(B)3个月.试验开始4周同时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噁丙嗪.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和试验结束后测定临床指标包括休息痛、晨僵、握力、关节压痛数/指数、关节肿胀数/指数、ESR、CRP、病人/医师评价等.结果:治疗12周后,LEF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100%和83.33%,MTX组分别为96 15%和73 08%(P<0.05).两组病人治疗12周主要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除晨僵外两组间改善值和改善百分率比较无明显差别.LE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MTX组为23.08%(P=0.012).病人对LEF耐受性好,两组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有明显的差异(P=0.043).结论:LEF治疗RA病人12周,其疗效与MTX相似,未发现不良反应,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姜林娣;於强;梅振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