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威;沈天真;耿道颖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其中恶性肿瘤38例,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持续至注药后8~10min,扫描次数约25~30次.以形态学、增强曲线、增强参数多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依靠形态学表现鉴别良恶性肿块具有高的特异性为93%,依靠增强曲线的形态来鉴别具有高的敏感性为l00%,同时结合两者来进行鉴别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高,诊断准确率为98%.运用大强化斜率、注药后lmin的强化率、注药后2min的强化率等定量指标,分别以>3%/s,>70%,>90%为标准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9%;95%,64%;82%,79%.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价值,同时结合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和增强曲线类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汤伟军;李克;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CEMRA)对胸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1.5T成像系统,以30m1磁共振造影剂和3ml/s流速对40例临床疑诊胸部疾病的病人进行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以30ml剂量和3ml/s的速度在95%的病人中可获得良好的胸部CEMRA图像.40例病人除了常规图像提供的诊断信息外,CEMRA上3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结构或功能方面的异常.结论:以30ml剂量和3ml/s流速在95%的病人中可获得满意的CEMRA图像,并能清楚显示血管性异常,解决临床的需求.
作者:刘士远;肖湘生;徐雪元;张沉石;李成洲;李惠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认识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白血病肾脏浸润的各种CT表现.材料和方法:复习病理证实的42例儿童NHL的临床资料,选出其中12例肾脏浸润的病例,分析化疗前后的CT变化,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白血病B超提示肾脏浸润,然后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NHL肾脏浸润表现为两侧肾脏多发结节样改变9例,单侧单结节浸润2例,单侧多结节1例;4例白血病肾脏浸润全部表现为两肾多结节样改变.结论:儿童NHL与白血病肾脏浸润CT表现极其相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能很好显示肾脏浸润情况,正确及时地诊断肾脏浸润有助于NHL的临床分期,也有助于NHL及白血病化疗前后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玉华;张永平;朱铭;薛建平;朱礼华;唐旭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运用EBCT探索CT仿真支气管镜发现不同大小腔内占位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新鲜离体猪肺标本1具;小土豆块5块.小土豆块用于模拟小的腔内占位.扫描方式为EBCT连续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方式为遮盖表面显示法.结果:3mm层厚扫描的EBCT仿真支气管镜可良好地显示2mm左右以上的气道内占位,显示1.5mm大小的占位时图像失真,对1mm大小的占位没有显示;1.5mm层厚扫描的CT仿真支气管镜可良好地显示1.5mm左右以上的气道内占位,显示1mm大小的占位时图像失真.结论:EBCT仿真支气管镜可显示气道内的较小的占位病灶,其检出小占位病灶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且与扫描层厚密切相关.
作者:姚振威;沈天真;耿道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准确和早期的诊断在临床治疗中是非常必要的.材料和方法:我们把98例临床拟诊NSCLC患者及22例肺癌术后患者肺部CT扫描、全身FDG PET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PET对鉴别肺部孤立性结节的性质、判断远处转移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以及PET在NSCLC诊断中的某些特殊情况的优越性.结果:FDG PET对NSCLC总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96.9%和86.6%,CT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74.6%和80%.其中33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中,23例恶性病变出现局部FDG浓聚(SUV=4.7±2.2),明显高于良性病变(SUV=1.2±1.2),其中7例可观察到一侧纵隔的转移,15例患者尚可见肺门病灶伴胸内转移,PET所示病灶数目明显多于CT.在判断22例术后患者NSCLC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92.3%及88.9%,均高于同期的CT.此外,对于有其他检查有困难的患者(如大量胸水等),PET是寻找肿瘤病灶的佳检测手段.结论:FDG PET在对NSCLC的诊断优于解剖显像,通过PET全身显像,可以及早发现早期转移灶,避免对已属晚期的患者盲目进行手术治疗.在肺癌术后随访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但PET在精确定位方面仍然需要结合解剖显像,图像融合技术等是发展的方向.
作者:管一晖;左传涛;赵军;刘永昌;林祥通;董竞成;何胜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运用MRI cine相位对比法研究正常志愿者的脑脊液流动.材料和方法:采用MRI cine PC对40例正常志愿者颅内及椎管脑脊液循环进行研究,男29例,女¨例,年龄7~76岁.对其中31例作了中脑导水管、枕大孔和C2水平的脑脊液流动方向、流速和流量的研究,9例测定了T6及L1水平的脑脊液流动方向.结果:(1)心房收缩期和心室收缩期,脑脊液自第三脑室向下流人第四脑室;心室舒张期,则脑脊液流动方向相反.椎管内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脑脊液流动方向与中脑导水管基本相同,即收缩期脑脊液向下流动,而舒张期脑脊液向上流动.脑脊液在椎管内的流动方向蜿蜒曲折,颈和腰段椎管内能测得明显脑脊液流动和确定其流向的部位在椎管的前部,而胸段则在椎管的后部.(2)每个心动周期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向下峰速和向上峰速分别为15.6±6.58mm/s和15.92±6.79mm/s,中脑导水管的向下流量及向上流量分别为0.547±0.208ml/s及0.538±0.208ml/s,净向下流量为0.009±0.008ml/s;枕大孔脑脊液向下峰速和向上峰速分别为2.47±0.98mm/s和2.94±1.34mm/s,向下流量及向上流量分别为0.534±0.249ml/s及0.530±0.250ml/s,净流量为0.004±0.002ml/s;C2层面脑脊液向下峰速和向上峰速分别为4.72±1.86mm/s和4.89±1.78mm/s,向下流量及向上流量为1.106±0.476ml/s和1.101±0.476ml/s,净流量0.005±0.003ml/s.结论:MRI cine PC能无损伤地研究人体脑脊液的流动和比较精确地确定脑脊液的流速、流量和方向,是一种优于其他方法的研究CSF流动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对脑脊液循环障碍疾病进行定量研究.
作者:姚伟武;陈星荣;沈天真;杨世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对肿瘤范围、密度、形态边缘和骨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侵犯外鼻及鼻旁皮下20例、上颌窦17例、筛窦16例、鼻咽12例、眼眶10例、蝶窦7例、额窦4例、对侧鼻腔5例,个别病例侵犯颞下窝、颅前窝、颞窝、上腭和眶下裂.肿瘤分期:一期6例,二期10例,三期16例,四期2例.大多数病例病灶呈弥漫浸润状,边缘不清楚,密度均匀23例,稍不均匀11例,多数呈轻度强化.22例伴有骨质吸收破坏,12例无骨质异常.结论:鼻腔T细胞型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卞纪平;钱雯;宋济昌;包兵;唐作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将肝细胞癌(HCC)的动态增强MRI与组织学微血管密度(MVD)这一肿瘤预后的可靠指标进行对照性研究.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47例经MR检查、治疗性肝癌切除术和病理证实的HCC,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计数肿瘤微血管,以其均值分高、低MVD两组.在MRI上测量肿瘤T1wI、SPGR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信号强度,计算对比增强率(CER),并将动态增强曲线分成四型.结果:47例的MVD值与MR的对比增强率呈正相关,高MVD和低MVD两组的CER值和增强曲线构成具有显著的不同.结论:肝细胞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和对比增强率能够反映肿瘤微血管形成程度,从而有助于判断病人的预后.
作者:潘平;刘爱连;宋清伟;郎志谨;付维利;孙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研究明胶海绵和碘油在支气管肺癌栓塞化疗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35例支气管肺癌,腺癌52例,鳞癌76例,小细胞肺癌7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确认肿瘤血供,分别在支气管动脉干或超选择肿瘤血管支内行明胶海绵栓塞化疗术或碘油栓塞化疗术.结果:明胶海绵组85例,均在支气管动脉主干栓塞,伴23例共干的肋间动脉同时栓塞.碘油组50例,肿瘤血管支内栓塞41例,9例支气管动脉干栓塞者有3例共干肋间动脉.碘油组的有效率(CR+PR率)显著高于明胶海绵组(76%:55.3%,p<0.05).碘油组并发症包括脊髓缺血症状、肋间动脉缺血症状和肺动脉栓塞症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明胶海绵组(12%:2.4%,p<0.05),后者仅出现肋间动脉缺血症状,上述并发症经治疗后缓解.选择性肿瘤血管内化疗栓塞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碘油栓塞化疗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疗效优于明胶海绵栓塞化疗术.明胶海绵栓塞化疗术较安全,碘油化疗栓塞术宜在超选择性肿瘤血管插管的基础上谨慎施行.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与探讨多层面螺旋CT机(mnlti-slice helical CT,MsCT)应用质量.材料和方法: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MsCT三台,用美国体模实验室(The Phantom Laboratory)生产的CatphanTM体模以及美国Radcal公司生产的剂量测试设备对这三台MSCT进行应用质量检测.结果:三台MSCT各有1项性能参数不合格,部分参数检测结果不理想.结论:MsCT的剂量指数和场均匀性等参数的性能有待改善.
作者:冯晓刚;洪德明;余晓锷;林木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面CT和高场强MR对颞骨内面神经及面神经管检查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5例头颅标本行多层面CT和1.5T MR扫描.多层面CT扫描参数如下:螺旋方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30mA,扫描时间28,视野220mm,扫描层厚5mm,重建厚度1.25mm,螺距1:3,矩阵512×512.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建.MR检查采用三维稳态射频傅立叶采集(3D RF-FAST)序列(TR 50ms,TE 13ms,FOV 250mm,层厚1.5mm).头颅标本进行大体解剖,结果与CT、MR影像相对照.结果:颞骨内面神经管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在一个平面内显示,与MR图像相比,多层面CT对于面神经管的显示较好.MR图像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和膝状神经节.对于5例标本的双侧颞骨内面神经及面神经管分别于MR和多层面CT进行测量,直径分别为1.15±0.25mm,1.26±0.14mm.所测量结果与解剖标本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场强MR和多层面CT是颞骨内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检查的理想方法,两者结合使用更有利于颞骨内面神经病变的检出.
作者:张晓宏;巫北海;刘筠;祁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骨纤维结构不良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诊断明确的骨纤维结构不良,侧重于比较8例X线表现和MRI之间影像学特征的关系和差异.结果:本组3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在X线平片或CT表现为磨玻璃状、囊状、丝瓜筋状和虫蚀状,其中2例磨玻璃状、3例囊状及2例丝瓜筋状在MRI-SE序列T2WI显示为不同的信号强度.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病灶内纤维和骨样组织呈不同的比例,X线平片和CT往往难以显示这种比例上的差异,而MRI显示则较敏感,了解并熟悉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丁建国;陶力;周康荣;江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估3D增强MRA在胰腺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8例胰腺肿瘤患者进行上腹部MR检查,均包括3D增强MRA及MRCP,其中11例于检查后6~17天行外科手术,另7例评估为无法切除而未行手术.结果:11例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中,8例为胰头部腺癌,3例为胰体尾部腺癌.7例未能切除的胰头恶性肿瘤中侵犯腹腔干3例次、肝总动脉2例次、脾动脉4例次及门脉系统者12例次,胰体尾部恶性肿瘤侵犯脾动脉或静脉4例次.其中肿瘤与邻近血管无法分割且突向血管腔,相交边界尚清晰者10例次,肿瘤侵入血管腔内或部分包绕血管,使血管狭窄、变细者4例次;完全包绕血管,其间无脂肪组织存在者3例次,使血管闭塞者1例次,相应部位侧支循环形成11例次.远处转移5例次.结论:MR常规扫描,3D增强MRA及MRCP的综合运用在诊断胰腺肿瘤以及其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无创伤性和直观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很大的帮助.
作者:张欢;汪登斌;江浩;唐永华;丁蓓;宋琦;杜联军;倪根雄;沈军;刘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创性的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MR血管造影(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价值,并对两者作比较.材料和方法:28例患者同时行SCTA、MRA、DSA,以DSA作为金标准,对SCTA与MRA作比较.结果:(1)23例行SCTA及时间飞跃法(TOF)MRA者,S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高于TOFMRA,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SCTA较TOF MRA测量脑动脉瘤的大径准确性高(p<0.01),TOF MRA测量值常偏小.(3)SCTA测量的栓塞治疗佳投照角度与DSA符合率94.7%.(4)动态增强(DCE)MRA的图像清晰度及价值与SCTA相似.结论:SCTA对体积小、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对动脉瘤测量的精确性高于TOF MRA,SCTA可较准确地测量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佳投照角度,MRA是脑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术后随访的较好方法,DCE MRA的实用价值与SCTA相似.
作者:左长京;田建明;王培军;萧毅;曾浩;汪剑;刘崎;刘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