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耀宇;CAO Jian-ping;张龙现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亲肌肉抗原(myophilin antigen)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用小鼠实验评价其免疫学特性. 方法 提取总RNA,构建克隆质粒Eg myophilin/pGEM-T,然后将亲肌肉抗原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免疫小鼠.利用Western blot、ELISA鉴定其免疫学特性,并通过包囊计数,评价其免疫保护力. 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Eg myophilin/pET28a,并表达、纯化出浓度较高的亲肌肉抗原.ELISA检测显示,用纯化的亲肌肉抗原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鉴定该抗体能识别重组抗原及原头蚴.攻击感染实验表明亲肌肉抗原免疫小鼠的包囊数为0.93±2.1,对照组为7.13±1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得的保护力约为94.4%. 结论 成功表达细粒棘球蚴亲肌肉抗原,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有望作为棘球蚴病疫苗候选分子.
作者:MA Rui;王娅娜;LI Zong-ji;师志云;ZHAO Wei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血吸虫和血吸虫病的研究在2007年成果丰硕,通过PubMed以schistosome.schistosomiasis,Schistosoma为检索词共检索到2007年相关文献518篇,其中综述49篇.寻求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血吸虫病的治疗在寻求新靶标的同时需要重新思考策略和对象;血吸虫分子生物学的注意力从传统的基因研究转向了糖组学等后基因组领域;疫苗候选分子的研究则关注与代谢有关的分子,血吸虫病免疫机制的研究在动物及人群水平均有新的报道.此外,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以及疾病负担评估显示,控制血吸虫病仍是各国在公共卫生方面不容忽视的课题.
作者:吴海玮;ZHANG Yuan-yuan;徐进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人体钩虫感染的动物模型,使有关钩虫病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制约.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有不少实验室从事人体钩虫模型的建立,该文综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剑;XIAO Shu-hua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家蝇幼虫和蛹抗菌肽对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损伤加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幼虫和蛹大量产生抗菌肽,通过研磨、低温高速离心等方法获得抗菌肽粗提物,分别用磷酸缓冲液(PBS)调整为4 mg/ml、2 mg/ml和1 mg/ml并作用于弓形虫速殖子,24 h后,通过血细胞计数法和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粗提物对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作用. 结果 幼虫抗菌肽组和蛹抗菌肽组速殖子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抗弓形虫作用随着抗菌肽浓度的减小而减小;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弓形虫速殖子外型完整,表面平滑,抗菌肽组速殖子则虫体膨胀.表面凹凸不平. 结论 从家蝇幼虫和蛹中提取的抗菌肽都有抗弓形虫作用,幼虫抗菌肽效果更好.
作者:YU Juan;赵瑞君;RAO Hua-xiang;刘颜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在等温条件下,利用一种具有自动链置换活性的Bst DNA聚合酶和一组特异性引物,对靶DNA序列进行快速扩增,1 h左右可合成109~1010拷贝的靶DNA序列.LAMP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扩增效率和特异性高等特点,近年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病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快速分子检测.该文详细介绍LAMP的原理、引物设计及其在微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
作者:GUO Jin-chao;杨立桃;ZHANG Da-bing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血吸虫病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尤其在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仍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血吸虫病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制一直是本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血吸虫病的诊断抗原已由原始的粗抗原发展为重组抗原、组分抗原等.该文就虫卵、成虫、尾蚴等组分抗原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云霞;SHEN Ji-jia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具有高度的种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疟原虫蛋白质与宿主红细胞表面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寻找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相关分子及其入侵机制是疟疾研究领域的热点.针对疟原虫不同种和虫株的实验研究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裂殖子表面蛋白、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家族、红细胞结合蛋白家族以及动力蛋白等是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重要蛋白.该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综述,并阐述这些蛋白质在疟原虫入侵过程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作者:任孝倩;PAN Wei-qing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全世界范围的水资源短缺促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寻找增加原水供应的途径,其中污水回用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被证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水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控制方面,隐孢子虫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美国国家环保总署的标准检测方法1622是目前检测水中隐孢子虫卵囊先进的方法.尽管1622方法在特异性和灵敏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比以往的检测方法明显提高.因此1622方法目前已被许多国家采纳作为检测水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标准方法.由于1622方法无法区分隐孢子虫虫种,因此科学家们建立了可以鉴别水中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的分子分型方法,作为对1622方法的补充和延伸.分子分型方法可以用于追踪水中隐孢子虫的宿主来源,从而了解水中隐孢子虫的公共卫生意义.目前研究结果显示水中部分隐孢子虫卵囊对人有致病性.
作者:冯耀宇;CAO Jian-ping;张龙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等重点寄生虫病传播风险和流行潜势. 方法 收集四川省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传染病监测网络疫情直报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报表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四川省近3年来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和震后流行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网络疫情直报系统显示,四川省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年均下降34.78%,受灾较重的安县、绵竹、什邡和彭州有血吸虫病病例和大范围的钉螺分布;疟疾报告病例数年均下降24.58%,地震发生后的6月,全省疟疾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加26.9%,受灾较重的成都、绵阳、德阳、阿坝、广元及雅安等地均有疟疾病例报告;黑热病2006年以后报告病例数有增多趋势,震后各地报告黑热病8例,地震前后茂县报告病例较为集中. 结论 四川省受灾地区由于自然、社会、生物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传染源依然存在,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流行区存在较大的传播风险.
作者:李石柱;WANG Qiang;钱颖骏;WU Xiao-hua;郭家钢;ZHOU Shui-sen;汪俊云;WU Wei-ping;周晓农;汤林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疟原虫乳酸脱氢酶是疟原虫糖分解途径的关键酶,由无性期和有性期虫体产生.感染人类的4种疟原虫有不同的乳酸脱氢酶异构体,使其具有种属特异性,已成为新一代疟疾快速诊断方法的靶抗原.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江莉;ZHOU Shui-sen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