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氧合酶与脂肪性肝炎

关键词:环氧合酶, 脂肪性肝炎, 库普弗细胞
摘要:环氧合酶是前列腺素合成的限速酶,它被认为与很多炎症、肿瘤的发生有关.目前研究表明,环氧合酶能干扰肝脏脂代谢,使脂代谢异常、甘油三酯蓄积,进而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此文就脂肪性肝炎中环氧合酶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国际消化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肝功能异常的患病率和原因:一个地中海城镇的人群调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微创治疗进展

    肝外阻塞性黄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狭窄,近年来在治疗方式特别是微创治疗方面进展迅速.选用恰当的微创治疗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创伤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文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各种微创治疗方法作-总结和探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环氧合酶与脂肪性肝炎

    环氧合酶是前列腺素合成的限速酶,它被认为与很多炎症、肿瘤的发生有关.目前研究表明,环氧合酶能干扰肝脏脂代谢,使脂代谢异常、甘油三酯蓄积,进而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此文就脂肪性肝炎中环氧合酶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巨噬细胞异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库普弗细胞是肝脏巨噬细胞.此文综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巨噬细胞,尤其是库普弗细胞的异常表现,探讨了这些异常表现的可能发生机制及其对肝脏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低蛋白腹水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低蛋白腹水(≤10 g/L)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72例低蛋白腹水肝硬化患者的各项临床和生化指标后,进行门诊随访或住院观察并记录出现SBP的时间和发生率.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出易发生SBP的危险因素.结果:SBP的初发率为23.8%,再发率为35.9%.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50μmol/L,P<0.01)、血小板计数(<100×109/L,P<0.05)和既往有SBP发作史者(P<0.05)与SBP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和有SBP发作史可作为低蛋白腹水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高危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提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危害的认识

    说起脂肪肝,人们首先想到酒精依赖和酒精中毒,因酒精性肝病(ALD)至今仍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肝病残疾和死亡的首要病因.然而,当前日益流行的脂肪肝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比过量饮酒更为重要.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DM)的高发及低龄化,NAFLD现已成为富裕地区第一大肝病,并有望在数10年后跃居肝硬化的首要病因.也许NAFLD本身的肝病负担并不严重,但其对病毒性肝炎、ALD以及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只有全面评估NAFLD对健康的影响,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大程度地减轻NAFLD的危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瘦素属于蛋白质激素,主要由脂肪细胞产生,初发现其参与机体代谢调节,控制机体脂肪量.近来研究认为其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存在联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中具有独立的重要作用,瘦素抵抗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该文对瘦素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免疫机制在特发性门脉高压症发病中的作用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临床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脾大、贫血和门脉高压,无肝硬化和肝外门静脉及肝静脉阻塞,肝功能基本正常.肝脏组织学变化主要为汇管区和门脉周围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血流动力学可发现脾门脉血流量增加.此文就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失效的原因和对策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效的药物之一,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对PPI治疗失效.PPI失效的常见原因有患者的依从性差,不同类型GERD对PPI治疗反应差异,肝药酶P4502C19的基因差异及幽门螺杆菌的影响.对PPI治疗失效的患者应行胃镜和食管测压、24 h食管pH测定,再决定采用增加PPI剂量,改换不影响P450药敏的药物,加服H2RA或胃动力药、手术等不同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环氧合酶-2在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

    近年发现环氧合酶-2(COX-2)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肝脏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相应的COX-2来源的代谢产物,无论在实验性肝硬化动物体内,还是在肝硬化患者体内均发生改变.由于COX-2及其产物具有多种作用,其在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引起学者们关注,现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更改刊名启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造血干细胞向肝系分化研究进展

    干细胞横向分化是近年生物医学领域颇受关注又很有争议的研究课题.造血干细胞分化为肝实质细胞这一报道的出现,为治疗终末性肝病点燃了希望,但争议也随之出现,横向分化的发生概率、频率以及调控因素尚不明了,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道路还很漫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目的:总结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diabetes companied with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DPH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1990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17例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及同期收治的29例非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nondiabetes companied with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NDPHA)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DPHA多见于中年人,以男性多见.其表现有发热(多为高热)、寒战、右上腹疼痛或不适、乏力纳差、肝区叩痛、肝脏肿大;NDPHA组的症状较DPHA组多见且明显;DPHA的的诱因及伴随疾病依次为肺炎23.5%、胆道疾病11.8%、泌尿系感染5.9%;而ND-PHA依次为胆道疾病41.4%、肺炎13.8%,另外DPHA组及NDPHA组中分别有52.9%及41.4%患者未找到明显诱因;DPHA组中76.5%患者脓肿位于右肝,58.8%为单个脓肿;而NDPHA组中79.3%位于右肝,86.2%为单个脓肿;DPHA组采用保守治疗(仅用抗生素治疗)、经皮穿刺引流、外科手术分别为:70.6%、23.5%、5.9%,总有效率94.1%;而NDPHA组中上述3种疗法分别为44.8%、24.1%、31%;手术治疗者中脓肿平均直径10.3 cm(9.5~12.8 em).结论: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症状多不典型,且多无明确诱因,治疗应早期、足疗程,方案个体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RNAi技术及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RNAi技术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02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展之首,在各种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发挥出了巨大的潜力.在抗肝炎病毒领域,RNAi技术可以抑制病毒复制,阻断病毒蛋白表达,且对RNA病毒和DNA病毒均有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学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后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以蛋白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内容.从蛋白质整体水平上研究肿瘤特异性的标志物及肿瘤药物治疗的靶标,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此文阐述的是关于蛋白质组学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清caspase活性能反映丙型肝炎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毒素诱导肝损伤库普弗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肠源性内毒素是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然而,内毒素发挥效应的确切分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显示炎性细胞介质在肝细胞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肝内,库普弗细胞是炎性细胞介质的重要来源.在内毒素的作用下,库普弗细胞的内毒素信号转导系统表达增加,进而引起库普弗细胞活化、合成和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引起肝脏的损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核因子-кB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研究进展

    核因子-кB(NF-кB)是一种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核转录因子,可在免疫刺激剂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被激活,参与调节免疫功能、炎症、凋亡有关的基因转录与表达,NF-кB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研究证实,NF-кB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PPARα)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脂肪酸氧化的关键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文就PPARα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