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核磁共振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万青;刘铭雅

关键词:心力衰竭, 心脏核磁共振, 临床应用
摘要:心脏核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可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多角度的影像信息,辅助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测定、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n=22)、非杓型组(n=36)和反杓型组(n=62).分析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结果:反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均低于杓型组;反杓型组的24hDSD、dDSD、24hDBP-CV低于非勺型组;反杓型组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倪琦;陈炼;楼丽娜;蒋金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关LRRC10基因新突变的识别

    目的:识别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相关LRRC10基因新突变. 方法:收集120例特发性DCM患者和20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标本,用基因组纯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LRRC10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和其两侧的内含子,在DNA测序仪上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将所测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中的LRRC10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寻找可能的基因突变.借助在线程序MUSCLE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应用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预测突变的致病性. 结果:在1例特发性DCM患者中发现了1种新的LRRC10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即p.R157G突变,突变率约为0.83%.在200名健康对照者无此基因突变.多物种LRRC10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比显示,第157位的精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致病性预测表明这种突变具有致病性. 结论:本研究发现特发性DCM相关LRRC10基因新突变,揭示了特发性DCM新的分子病因.

    作者:张献玲;张戟;郭惠欣;刘宝鑫;刘小军;彭文辉;魏毅东;徐亚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策略流程——2014AHA/ACC指南解读

    2014年9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在线发布了新版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1].这是继2007年AHA/ACC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及更新后的首次完整修订,新指南纳入了近年来众多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及该领域的新发展情况,对临床工作可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就新指南中对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接受血运重建的策略进行阐述和解读.

    作者:张奇;沈卫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高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在预防高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中的作用. 方法:连续入选50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年龄≥75岁患者,治疗组(n=262)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水化治疗;对照组(n=243)仅接受水化治疗.术前和术后48 h测定血清肌酐水平,术后48 h血清肌酐水平较基线值升高≥25%或44.2μmol/L诊断为CIN. 结果:术后治疗组CIN的发生率为6.49%,对照组为7.4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68);按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行亚组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CIN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高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CIN并未进一步降低其发生风险.

    作者:张津津;吴帮卫;王春瑞;包丽雯;卜军;罗心平;施海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保留肺动脉瓣的法洛四联症根治术

    法洛四联症传统根治手术的远期并发症备受关注.使用跨肺动脉瓣环补片引起的长期肺动脉反流可导致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不良后果.近年来保留肺动脉瓣功能的手术策略受到重视,以期从根本上减少肺动脉反流,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该文就保留肺动脉瓣的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维敏;严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替格瑞洛对高血小板反应性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全球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高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预后极差,指南推荐中高危NSTE-ACS患者入院后尽快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Ⅰ类证据,A级推荐)[1].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45.7%存在治疗后高血小板反应性(HPR),与不良预后直接相关[2].

    作者:骆景光;韩凌;杨明;陈立伟;李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预后因素筛查

    研究影响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因素,可以为制定扩张型心肌病的防治方案提供思路.本研究对300例在我院初次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分析血压、心率和心超检查等多项指标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300例在我院初次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平均年龄(59.4±7.7)岁,排除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随访5年观察终点为死亡.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改善生活习惯、纠正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心超检查指标等.

    作者:张实;王爱玲;吴学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旋磨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旋磨术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应用于钙化病变、开口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等.旋磨术修饰斑块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能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该文主要简介旋磨术的原理、适应证、临床研究进展和并发症等方面的现状.

    作者:汤佳旎;刘学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意识丧失为首发症状的第三次主动脉夹层猝死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0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患者9年前无诱因下突发腹痛,伴大汗,无胸痛,腹主动脉超声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夹层不除外,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腹主动脉夹层,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患者平素从事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未规律用药,未定期随诊,血压控制欠佳(170/100 mmHg左右),未予重视.2年前行腹主动脉造影示:胸降主动脉穿透性溃疡、腹主动脉溃疡、腹主动脉夹层破口位于第2腰椎对应水平.

    作者:耿传良;别自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在干细胞心肌移植中的应用

    干细胞移植是针对心肌损伤性疾病的再生医学治疗方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观察移植后心脏解剖结构、疤痕形态和心功能等的变化,而且对比剂标记干细胞成像、多模态成像和功能成像可对干细胞迁移、分布、分化等方面提供更多元化、更深入的视角.该文就MRI相关成像技术在干细胞心肌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熊旭光;刘文卫;苏昌亮;敖启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氯沙坦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压和血尿酸的影响. 方法:入选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且口服氯沙坦100 mg/d4周以上血压未达标的患者55例,改为每日口服氯沙坦50 mg和氢氯噻嗪12.5 mg复方制剂,共12周.观察药物联合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 结果: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后,患者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148±11) mmHg对(133±14) mmHg和(91±8)mmHg对(84±9)mmHg (P<0.001),而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变化. 结论:对于单用氯沙坦降压效果不显著的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氯沙坦联用氢氯噻嗪可明显降低血压水平,且对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影响.

    作者:余强;胡伟;张大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脊髓神经电刺激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脊髓神经电刺激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初步肯定.在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研究中,脊髓神经电刺激可逆转左心室扩张、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该文主要介绍脊髓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技术、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熊丹群;陈治松;徐文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与探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是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然而,由于其治疗窗窄,患者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且有较高的出血风险,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临床应用.新型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在减少血栓栓塞和大出血方面具有优势,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该文对达比加群酯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与华法林的换药衔接、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作者:詹碧鸣;胡建新;洪葵;程晓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口干为主诉的痉挛性心绞痛1例

    1 病例简介男性患者,58岁,因“阵发性口干2周,加重1d”就诊.患者口干发作时偶伴心前区游走性隐痛,每次发作持续约3 min,入院前1d发作4~5次.门诊查血细胞沉降率、补体、抗核抗体谱、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因心电图发现下壁导联异常Q波(见图1)收治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及吸烟史.人院查体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心肌肌钙蛋白T(cTNT) 1.63 ng/mL.24 h动态心电图示:口干发作时模拟导联ST段一过性弓背向上抬高(见图2).冠脉造影示:右冠脉中段不规则斑块形成,伴50%狭窄(见图3).血管内超声示:右冠脉中段小管腔面积5.99 mm2,斑块大负荷80%,伴夹层及血栓形成(见图4).于病变处置入Excel3.5mm×36 mm药物洗脱支架1枚.术后给予戒烟宣教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扩冠、调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抗痉挛等药物治疗.出院后随访1年,症状未再发作.

    作者:陶文其;孙育民;周赟;张雁;王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估冠心病预后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和发展.中性粒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具有快速、经济、相对稳定的优势,能客观地评价机体的免疫炎症状态.NLR在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者:黄帅波;代现良;贺治青;厉娜;梁春;吴宗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合酶在N-乙酰半胱氨酸调控大鼠心肌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NOS)在N-乙酰半胱氨酸(NAC)调控大鼠心肌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方法:将健康雄性Lewis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摘取供心前30 min,经供体大鼠下腔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2)供体预处理组:摘取供心前30 min,经供体大鼠下腔静脉注射NAC 300 mg/kg,受体大鼠不作预处理;(3)受体预处理组:移植前30 min,经受体大鼠下腔静脉注射NAC 300 mg/kg,供体大鼠不作预处理.将冷藏于4℃HTK液18h的供心移植至受体大鼠腹腔,建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于再灌注24 h后取供心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eNOS)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评分(IHS)表示.采用Real time-PCR法检测iNOS/eNOS mRNA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供、受体预处理组的iNOS蛋白表达降低,IHS评分分别为3.00±0.15、1.50±0.22、1.63±0.26,P<0.05;而eNOS蛋白表达升高,IHS评分分别为2.00±0.21,3.60±0.16,3.40±0.26,P<0.05.与对照组相比,受体预处理组iNOS mRNA表达降低(0.43±0.17对1.00±0.41,P<0.05),供体预处理组eNOS mRNA表达升高(3.06±1.47对1.00±0.65,P<0.05). 结论:NOS参与了NAC预处理减轻移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作者:伊雪;崔翔宇;邬鹏宇;王帅;王耕野;杨学慧;郑素琴;李占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卵圆孔未闭与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研究进展

    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是体位性低氧血症伴有呼吸困难的罕见综合征,在卵圆孔未闭患者中较易发生.该文对卵圆孔未闭与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相关的证据、可能机制及治疗等作一总结.

    作者:张婷婷;成革胜;张玉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脏核磁共振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心脏核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可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多角度的影像信息,辅助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测定、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万青;刘铭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电极位置的观察价值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电极的观察价值. 方法:入选114例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在X线引导下,定位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的位置,成功放置主动电极后,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患者的导线及其插入点的具体位置,所观察切面为胸骨旁短轴切面,包括心底大血管水平、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 结果:2例患者因肺部气体干扰而观察不清电极位置,其余1 12例患者的电极位置在超声心动图中清晰可见.其中104例患者的电极被放置于右心室中间隔,成功率为91%,而有8例患者的电极被放置于右心室游离壁,4例位于二尖瓣环水平,4例位于乳头肌水平. 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主动导线电极的解剖位置直观准确.

    作者:张璐;李强;邓爱云;任凤霞;王小娟;刘天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骨骼肌成肌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得,自体移植不受供体来源限制,增殖能力及抗缺血、缺氧能力强大,易在梗死区内存活等多种优点,是干细胞治疗的重要来源.该文主要阐述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琦;孙晓薇;杜文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