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疗效分析

王兆伟;袁挺

关键词:胆道镜, 钬激光, 胆管结石, 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疗效,探讨钬激光碎石术的优势.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研究组实施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对照组实施胆道镜下常规取石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临床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取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采用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能够有效提高取石效率,避免取石失败,建议进行临床推广.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估微波消融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直径≥10 c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2月到2016年6月间,12例肝脏巨大血管瘤(≥10 cm)患者共13个肿瘤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观察治疗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通过磁共振或增强计算机成像(CT)随访,评估消融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1±10)岁.除1例同时存在2枚直径≥10 cm的肝血管瘤,其他患者均只有1枚直径≥10 cm.肿瘤大直径平均(11.7±1.6) cm.13枚巨大血管瘤初始共接受17次微波消融治疗(4例采取有计划2次消融),单枚血管瘤的消融平均时间(39.0±14.4) min.术后2例患者出现急性非少尿型肾功能不全,无腹腔内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9例患者10个巨大血管瘤完全坏死,体积显著缩小,一次性完全消融10/13枚.1例术后残留者因生长速度较快,于术后第5个月实施二次微波消融,复查完全坏死,故总体完全消融11/13枚.另外2例因残留体积较小而定期复查,未予任何有创治疗.结论 影像引导下微波消融肝脏巨大血管瘤安全、可行,且操作简单、快捷、恢复迅速、损伤轻微,无远期并发症,因而有潜力成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一线治疗方式.

    作者:戚星星;汤晓寅;王智;王涛;崔丹;翟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声触诊组织定量法对肝纤维化临床评估的研究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机体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是一种结缔组织过度沉积,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的过程,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通常我们认为肝纤维化是一种尚可逆的病理过程,通过有效的早期治疗,肝纤维化可以减轻,治愈.

    作者:陈森;江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以肝脏巨噬细胞为靶点治疗肝病

    肝内吞噬细胞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包括两种发育上截然不同的组群,即库普弗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是能自我更新、定居和基本不游走的吞噬细胞,充当维持肝脏内稳态的哨兵.

    作者:蔡大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细胞异型增生22例临床特征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常见传染病.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数据显示:全球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3.5 亿~4 亿人,我国约占9 300万人[1].

    作者:于莉;马勇;丁烨莹;王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功能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与垂体激素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 HF)患者甲状腺激素和垂体激素变化及其与HF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我院HF患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58例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35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及垂体激素水平.结果 HF组血清T3、T4、FT3、TSH、FSH、LH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P<0.05),HF组血清T3、T4、FT3、TSH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P<0.05),HF组血清GH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GH水平(P<0.05).HF非好转组TSH、FSH、LH明显低于好转组TSH、FSH、LH水平(P<0.05).TSH为HF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HF时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表现在T3、T4、FT3及TSH,TSH值是HF的预后指标.而垂体功能也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TSH、FSH、LH、ACTH的下降,GH的上升,由此推测垂体功能异常可能是HF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的原因之一.

    作者:倪清涛;钟艳丹;蔡敏;杨永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较高,已成为严重威胁着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性问题.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大直径不超过3 cm,或癌结节不超过2个且大直径综合小于3 cm,又称为亚临床肝癌或早期肝癌临床上常无明显肝癌症状和体征[1].

    作者:郑信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168例肝癌患者CT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方法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入选的168例肝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按照CT诊断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随访6~12个月,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168例肝癌患者CT扫描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肿瘤病灶及周围组织器官情况,病灶的不同诊断图像具有临床典型性;手术切除与介入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病灶图像清晰且准确,是目前临床肝癌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介入治疗费用低、创口小、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袁烨;胡海东;张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研究进展

    近来研究发现循环肠源性内毒素与血小板活化有关,而血小板的活化可能会促成肝硬化患者相对高凝状态,促进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进展[1].这为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一些补充依据.

    作者:郭晓燕;王璐;秦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胆管结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探讨

    肝胆管结石致胆管狭窄并发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SBCH)是因反复胆道梗阻和感染导致胆管狭窄,引起肝纤维化和胆汁性肝硬化,是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病因.其临床特点是病因复杂,病程较长,进展隐匿,门静脉高压症无典型的临床表现,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进入失代偿期,出现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出血等肝硬化的典型并发症.

    作者:王晓龙;刘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16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年内是否有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将发生消化道出血次数≥2次者归为再出血组,仅发生1次消化道出血者归为未再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为(82.71±27.12) g/L,未再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为(92.58±26.97) g/L;再出血组血钠浓度(<125 mmol/L、≥125~<130 mmol/L、≥130~<135 mmol/L、≥135 mmol/L分别为1.7%、7.6%、16.9%、73.7%),未再出血组血钠浓度(<125 mmol/L、≥125~<130 mmol/L、≥130~<135 mmol/L、≥135 mmol/L分别为0%、0%、11.1%、88.9%);再出血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分别为21.2%、53.4%、25.4%),未再出血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分别为46.7%、35.6%、17.8%);再出血组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有、无血栓分别为20.3%、79.7%),未再出血组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有、无血栓分别为2.2%、97.8%);再出血组腹水情况(有、无腹水分别为65.3%、34.7%),未再出血组腹水情况(有、无腹水分别为35.6%、6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间血钠浓度(OR值0.353、95%CI 1.110~7.230、P=0.029),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OR值10.646、95%CI 0.012~0.742、P=0.025),有无腹水情况(OR值3.401、95%CI 0.139~0.62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红蛋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可能是2年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影响因素;低钠血症、门静脉血栓形成、腹水征是2年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揭方荣;郑嵘炅;邓泽润;潘珂君;努力比亚;唐莉;鲁晓擘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清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D-D)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9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 A、Child B、Child C三级, 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清D-D、PT、APTT和FIB水平,并观察其与Child-Pugh分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肝硬化Child A级的血清D-D及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B级和C级的血清D-D、PT及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Child A级(P<0.05),且Child C级显著高于B级(P<0.05);Child B级和C级的FIB显著低于Child A级和对照组,且Child C级显著低于Child B级(P<0.05).血清D-D与PT 、APTT呈显著正相关性,与FIB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有肝硬化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腔积液)患者的血清D-D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 血清D-D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D-D水平对于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并发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周年兰;向晓星;龙爱华;王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析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 依据NAFLD诊断标准,纳入2009年至2015年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年龄≥18岁,排除其他肝病及酗酒者,采用Framingham危险评分系统及颈动脉超声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结果 共入组678例NAFLD患者,其中尿酸正常者410例,高尿酸血症者268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有233例.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组腰臀比、BMI、收缩压、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合并代谢综合征比率高于正常尿酸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低于正常尿酸组(P<0.05).男性和女性按不同尿酸水平分成4组,Framingham风险评分随尿酸水平升高而升高(P=0.012),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颈动脉增厚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不同尿酸水平间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691、0.384和0.936).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Framingham风险及CIMT与尿酸无相关.结论 NAFLD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代谢紊乱更明显,10年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随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作者:李韶丰;叶俊钊;李睿;胡璇;赵文文;钟碧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肾脏转运蛋白在核苷(酸)类抗HBV药物肾脏清除中的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转为慢性HBV感染者[1].每年大约65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2].

    作者:徐爱静;孔德亮;薛建亚;李成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结束后病毒学反弹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结束后病毒学反弹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结束时HBsAg的水平,将患者分为HBsAg≤250 IU/mL的低水平组和HBsAg>250 IU/mL的高水平组,对比两组治疗结束后12周、24周、36周及48周时病毒学反弹率及病毒定量水平;同时分析HBsAg水平与治疗结束后12周、24周、36周及48周时病毒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后12周及24周病毒学反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6周及48周时,高水平组病毒学反弹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病毒定量水平均随时间延长而呈增高趋势(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2周及24周病毒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6周及48周时,高水平组病毒定量水平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各随访时间点,HBsAg水平与病毒定量水平均呈正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病毒学反弹与HBsAg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李瑞;李新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长期有氧运动对肥胖型脂肪肝患者胰岛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随着目前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青少年中肥胖的发生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出现肥胖的原因不仅受到遗传的影响,也与平日的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运动量有关[1].在青少年期出现肥胖会使成年的肥胖危险度增加,肥胖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功能会形成长期的慢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发一些持续性危害,严重的还会导致出血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在引发代谢综合征上是一种关键性的危险因素[2,4].

    作者:杨丹;杨建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果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目的 建立果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特征.方法 给予C57BL/6小鼠30%(w/v)果糖水饲养8周,正常组给予蒸馏水饲养.记录小鼠的体质量,分别于第2、4、6和8周处死部分动物后测定肝脏重量并计算肝脏指数.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并计算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FI-IR),同时测定血清脂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取小鼠肝脏,行油红O染色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30%果糖可使小鼠的体质量、肝重量和肝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模型组小鼠的FI-IR持续升高,至第8周时为正常组的4.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果糖促使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肝脏第2周即出现小脂滴,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逐步扩大并在第8周肝脏出现明显的弥漫性大脂滴和脂肪变性.结论 30%高果糖饮食可以建立小鼠NAFLD模型,该模型在病理学表现、生化指标等方面与人类的发病特征相似,可用于单纯性果糖诱导NAFLD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

    作者:张程亮;贺雯茜;徐艳娇;常慕君;向东;杨金玉;刘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α-1b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后能够取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CHB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其中58例患儿作为治疗组,给予齐墩果酸片加干扰素α-1b;另外27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单用齐墩果酸片.两组患儿均接受9个月的治疗,随访半年.随访期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HBV血清指标、HBV DNA以及肝功能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9个月及停药半年后,ALT 的恢复率均相差不大.在患儿接受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ALT恢复正常例数共47例,对照组ALT恢复正常例数共2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P>0.05).在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患儿HBeAg、HBV DNA的阴转率分别为55.2%、58.6%,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HBeAg、HBV DNA的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齐墩果酸片,现阶段治疗小儿CHB使用干扰素α-1b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作者:唐敏;向君华;赵荣;谈娅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晚期单纯性肝癌疼痛诱导的肿瘤微环境因子及相关受体的变化

    目的 观察和分析中晚期单纯性肝癌疼痛诱导的肿瘤微环境因子及相关受体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单纯性肝癌患者110例,疼痛评分NRS<3的患者归入肝癌无痛组(B组)58例,6≤NRS≤8的患者归入肝癌合并疼痛组(C组)5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55名为对照组(A组).B+C组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组还接受WHO三阶梯治疗方案.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和肝脏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及肝脏相应受体.结果 外周血中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呈A组、B组和C组的顺序增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C组外周血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呈不同程度降低,且与B组比降低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C组肝脏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及对应受体呈不同程度降低,与B组比降低明显(P<0.05),B组肝脏的TGF-β1、IL-1、PGE-2和ET-1R有不同程度地增高(P<0.05).结论 在疼痛的持续刺激下,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发生了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变化,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等因子和/或相关受体在血液和/或肝脏组织表达增高,给予系统抗痛治疗,可明显降低上述因子及受体.

    作者:黄骞;姜峰;刘合代;徐菊娣;倪裕丰;丁罡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囊肝伴CA19-9升高1例

    患者,男性,72岁,农民,主因恶心呕吐10余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应用硝苯地平治疗.患者缘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进食差,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胸腹CT示:双肺纹理增粗,肝内多发囊肿,右肾囊肿,左肾囊肿.

    作者:魏新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的宿主-病毒相互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病毒,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外周血中的HBV,而非肝内病毒的研究.肝脏的细胞组成和外周血完全不同,且HBV仅在肝内复制,因此肝组织应该是研究HBV和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

    作者:喻一奇;张文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