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杜建霞;张宁;艾敏;李芳;陶晨;赵伟
随着阿德福韦酯(ADV)在临床上长期广泛的应用,目前小剂量的 ADV 相关性肾损害的报道日趋增多,但临床医生对阿德福韦酯相关性肾损害的认识不足,本文报道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科确诊为本病的15例患者,并进行文献分析,探讨阿德福韦酯相关性肾损害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阿德福韦酯相关性肾损害的认识,警惕 ADV 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停药,以免误诊误治。
作者:白留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药物极易引发药物性肝损伤,慢性肝病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微,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威胁生命[1]。本研究统计分析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对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宝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6例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分析病灶超声造影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中,肝包虫、肝脓肿、复杂肝囊肿、肝细胞腺瘤、肝脏炎性假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内脂肪沉积不均、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内胆管囊腺瘤以及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分别占2、14、7、4、11、2、16、8、1、1例;其中肝包虫(2例)、复杂囊肿(7例)和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患者无增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患者分别呈动脉相急速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增强;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患者表现为等增强;肝细胞腺瘤(4例)动脉相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门脉相低增强占1例,门脉相和延迟相等增强或高增强占3例;肝脏炎性假瘤(11例)中无增强占7例,动脉相分割状增强后迅速退出占2例,动脉相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呈低回声延迟相占2例;肝胆内胆管囊腺瘤(1例)实性部分动脉呈高增强,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低增强,三相中央均无增强区;肝脓肿(14例)中呈动脉相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相等增强或低增强。使用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93.94%)明显优于使用常规超声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的诊断符合率(6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使用超声造影进行诊断比常规超声诊断更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成芳;王胜华;郭婧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我国新生儿比例的降低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老年乙型肝炎患者在我国所有乙型肝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有研究已经发现肝硬化的发生概率与 HBV 高载量呈正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其他相关因素,如 HBeAg、HBsAg、合并 HCV 感染、饮酒程度等,为预防老年乙型肝炎继发肝硬化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作者:刘军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0例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肝功能检查,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儿中,有11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5.38%。肝功能损害患儿的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 <0.05)。肝功能损害患儿中,重症呼吸道感染占比例高,为52.25%,其次为重症消化道感染(26.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22%)。肝功能损害患儿中89.19%均为病毒感染,显著高于细菌感染(6.31%)、支原体感染(3.60%)及弓形虫感染(0.90%)(P 均<0.05)。结论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常引起肝功能损害,临床在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以免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
作者:黄文红;刘光华;林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脏纤维化是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导致慢性肝脏损伤后的共同结果。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生成过多,降解相对不足,在肝脏内大量沉积,导致肝脏纤维化,此病理过程是可逆的。目前认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纤维化发生时 ECM 的主要来源。肝脏中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活性因子及脂肪因子均参与了肝脏纤维化的形成与进展,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导致肝脏纤维化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本文将在已知的 TGF-β1在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基础上,对近3~5年来有关调控因子对 TGF-β1/Smads 信号通路的影响及靶向 TGF-β1信号通路的抗肝脏纤维化治疗策略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赵卫华;王燕红;丛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分析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联合治疗试验组和单纯治疗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 TACE 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术后加用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满疗程治疗后半年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ALT 及AST 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半年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组间 AFP、AST、TBil、ALT 及 Alb 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35、1.73、2.01、1.77,P 均>0.05),行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 AFP 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TBil、ALT、AST 及 Alb 水平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患者 AFP、AST、TBil、ALT 及 Alb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5)。半年随访期内,试验组患者出现皮肤反应、胃肠反应、、肝区疼痛、骨髓移植、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均<0.05),其术后1年死亡率和2年死亡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 均<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 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索拉非尼可有效抑制肝癌的进展,同时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安全窗广。
作者:孟亚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血清载脂蛋白水平用于临床判断 HBV 慢性肝病的肝损伤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 HBV 相关慢性肝病患者79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其中 A 组为乙型肝炎患者23例,B 组为肝硬化患者31例,C 组为重型肝炎伴肝衰竭患者25例。检测患者在入院时的空腹血清中载脂蛋白 A1和载脂蛋白 B 水平,进行对比,并计算出患者的 Child-Pugh 及 MELD 评分,比较分析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的比值与 Child-Pugh 及MELD 评分关系。结果3组患者血清中载脂蛋白 A1及载脂蛋白 B 均下降,且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与 B组在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与 A 组及 B 组分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与 C 组在血清载脂蛋白 B 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与 B 组及 C 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的 MELD 及 Child-Pugh 评分均逐渐增高,并与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水平及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呈相反关系。结论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含量及两者比值可作为临床HBV 慢性肝病肝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且应用 Child-Pugh 和 MELD 评分作为评定参照,使结果更具有可信度,对临床上 HBV 慢性肝病的诊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华;彭雁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探讨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血浆 EGFR 放疗前后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63例非手术肝癌患者,在实施放疗之前先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浆表皮生长因子(EGFR)水平,按照血浆 EGFR 水平将患者分为血浆 EGFR 水平高的甲组,血浆 EGFR 水平低的乙组,测量两组患者放疗后第7天以及放疗1个月后的血浆 EGFR 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浆 EGFR 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甲组患者近期疗效的有效率为30.0%,明显低于乙组患者的有效率6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明显长于甲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P <0.05);且根据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 EGFR 水平、Child-Pugh 分级均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放疗后血浆 EGFR 水平较放疗前低,且血浆 EGFR 水平较低的患者放疗效果较血浆 EGFR 水平高的患者好。
作者:毛磊;朱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FibroScan?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6例,慢性乙型肝炎并肝脂肪变患者31例。以肝活检为“金标准”评价肝脂肪含量,其中肝脂肪变分级 S0:<5%;S1:5%~33%;S2:34%~66%;S3:>66%。使用 FibroScan-502机型及 M 探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 CAP 值测定。分析 CAP 值与肝脂肪含量、人体学指标及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肝脂肪变处于 S0、S1、S2、S3的患者分别有12例、29例、31例、5例。CAP 值随着肝脂肪变分级增加而增大,各级肝脂肪变患者 CAP 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990,P =0.000),相邻两级间 CAP 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表明,CAP 值与体质指数(BMI)(r=0.368,P =0.001)、腰围(r=0.298,P =0.008)、肝脂肪变分级(r=0.696,P =0.000)呈正相关,与年龄(r=-0.335,P =0.003)呈负相关。当控制了肝脂肪变分级后,偏相关分析显示,CAP值仍与 BMI(r=0.242,P =0.035)、腰围(r =0.243,P =0.034)呈正相关,与年龄(r =-0.142,P =0.222)的相关关系消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 CAP 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CAP 诊断肝脂肪变程度≥5%、≥34%、≥67%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P =0.000)、0.862(P =0.000)、0.889(P =0.004),佳临界值分别为279、318、332 dB/m。结论 FibroScan?实施 CAP 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 CAP 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陈建能;陈爱萍;潘勤;郭其裕;沈峰;郑瑞丹;范建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新发2型糖尿病(T2DM)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280例于2009年在我院参加体检职工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队列,按照其 B 超诊断结果及基线饮酒调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80例,对照组700例。随访3年,以 T2DM 的首次诊断时间作为随访结束时间,对新发 T2DM 的累积发病率和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新发 T2DM 发病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156,P<0.001);②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DP、SP、NAFLD、ALT 以及甘油三酯均是 T2DM 发生的影响因素;NAFLD 可提高新发 T2DM 发病率,RR(95% CI )为4.413(2.811~7.218);③新发 T2DM 的发生与 NAFLD 有紧密联系,RR(95% CI )为3.281(2.169~4961)。结论 NAFLD 会提高 T2DM 的发病率,及时治疗 NAFLD 可有效避免 T2DM 的发生,因此成年人应该加以重视 NAFLD,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王海军;王炜城;高喜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在不同年龄患儿的肝脏转氨酶差异及其临床相关特征。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5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2组,幼儿组(<4岁,30例)、儿童组(4~14岁,20例),比较两组患儿 IM 病情的临床特点。结果与幼儿组相比,儿童组肝脏酶学明显改变,AST、LDH 和 ALT 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肝脏增大并无明显差异(P >0.05)。同时,异型淋巴细胞在幼儿组与儿童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而 EB-DNA 阳性反应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幼儿组与儿童组 IM 患儿肝脏酶学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幼儿组肝脏增大虽较儿童组明显,但转氨酶低于儿童组,即表明肝脏增大与转氨酶升高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张杰;邓玫;王汝佳;林立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功能特点以及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抗体标记结合多色流式技术,检测 CHB 患者外周血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及表面TLR2分子的表达,用 LPS 刺激及细胞内染色方法检测 CHB 患者外周血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 CHB 患者外周血的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CHB 患者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与ALT 呈负相关(R=0.739,P <0.01),与 HBV DNA 载量成正相关(R =-0.283,P =0.008);CHB 患者外周血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上 TLR2的表达高于其他两个亚群;免疫活化 CHB 患者外周血在 LPS 刺激后,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亚群分泌 IL-6的能力均高于 CD14high CD16-和 CD14low CD16+单核细胞亚群。结论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可能在清除肝炎病毒及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昂;闫伟伟;张纪元;王福生;邹正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式与疗程对肝组织学的影响,探讨临床用药的佳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1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用药方式、疗程、肝脏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肝组织学等相关指标。结果病毒学完全应答:干扰素组58.93%(33/56),核苷(酸)类似物组90.20%(46/51),未抗病毒组0;HBeAg 转阴率:干扰素组39.29%(2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5.68%(7/51),未抗病毒组6%(2/35);HBsAg 转阴率:干扰素组21.43%(1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96%(1/51),未抗病毒组0;组织学应答:炎症改善方面,疗程≤1年者为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未抗病毒组,疗程>1年者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而肝组织纤维化改善方面,不论疗程长短均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结论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者肝脏组织学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者肝组织学改善程度优于干扰素。
作者:陈育霞;李东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针对 HBV-LP 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HBV 感染患者120例、健康体检患者120例,HBV 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 HBV-LP 与 HBV DNA,比较 HBV-LP 与 HBV DNA 的相关、阳性率等指标。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3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 103~105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5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 103~105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3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103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5拷贝/mL 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105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 103~105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 感染 HBV DNA 阳性患者血清HBV-LP 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 阳性率为92.50%(111/120),HBV DNA 阳性患者血清的 HBV-LP 阳性率为94.12%(96/102),HBV DNA 阴性患者血清的 HBV-LP 阳性率为83.33%(15/18)。HBV-LP 与 HBV DNA 阳性率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 随着 HBV DNA 拷贝数升高,阳性率增加。随着 HBV DNA 复制数增加,HBV-LP 浓度升高,两者之间为正相关。结论在 HBV 感染患者中 HBV DNA、HBV-LP 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体内 HBV 病毒进展、复制、及疗效和预后。
作者:王山军;赵文轩;张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急性肝衰竭(ALF)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具体的分子生物学致病机制也较为复杂,其中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来实现的。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条,它与细胞的炎性损伤有关,尤其与肝细胞炎症和坏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王盖昊;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类似于肿瘤、位于眼眶内的非特异性增殖性炎症,是引起眼球突出的常见原因,发病率仅次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眼眶炎性假瘤可引起眼球突出、眼部疼痛、视力下降和眼球活动受限等,现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临床治疗一般从降低免疫反应、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消除局部肿块等方面入手[1]。临床药物治疗大多以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为主,但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长期大量使用后对肝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增加疾病的复发率。近年来,我们对眼眶炎性假瘤采用小剂量强的松递增疗法,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现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徐常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特征。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收治的24例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血培养等。结果男性15例,女性9例。16例患者有密切牛、羊接触史,5例患者嗜好进食烤羊肉串或者喝生牛奶,3例患者接触途径不明。24例患者全部伴有发热,高热16例,热型以弛张热多见,波状热仅见于2例患者。乏力20例,多汗18例,腹痛12例,脾大20例。血小板减少20例,所有病例 C 反应蛋白均升高,白蛋白均下降,转氨酶多轻度升高,以 AST 升高为主。腹水检查中细胞数多轻度增加,波动在206~358×106/L 之间,均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与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不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1例,阴性5例,8例患者未行此项检查。所有病例血培养阳性,血培养天数短3 d,长9 d,多数在4~5 d。治疗上多选择多西环素联合庆大霉素或者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共6周。21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因并发重症肝炎死亡。结论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部分患者试管凝集试验假阴性,而血培养周期长;治疗上常规抗生素效果差,敏感抗生素有并发重症肝炎的风险,应避免选用肝毒性较大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
作者:江小柯;范竹萍;张炳勇;白阳秋;李修岭;王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IL)-33和 IL-35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血清,并同时收集成功随访规律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6月后患者血清,另外选择18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清,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外周血 IL-33和 IL-35水平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和 CHB 组 IL-33水平分别为5.1±2.9 pg/mL 和11.7±7.6 pg/mL,IL-35水平分别为28.9±24.7 pg/mL 和271.8±480.4 pg/mL,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438和2.140,P 值分别为0.002和0.039)。抗病毒治疗6月后血清 IL-33和 IL-35水平均明显下降,分别为7.1±3.8 pg/mL 和46.1±29.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345和2.044,P 值分别为0.025和0.048)。结论IL-33和 IL-35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治疗好转后均明显下降,提示 IL-33和 IL-35参与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作者:赖道权;邓勇;邱艳;邱自辉;欧书强;陈宇;邓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病情呈渐进性发展,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导致一系列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1]。长期、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显著降低肝脏的血供,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细胞膜发生通透性增大、变性甚至坏死,出现肝功能胆酶等相关指标升高。我们对近年来的 COPD 呼吸衰竭患者按照缺氧程度进行分组,研究其对肝功能影响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作者:何婷媚;周维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