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铭
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高峰年龄与生育年龄重叠,随着IBD发病率的日益增加,有关生育、妊娠、药物安全、哺乳等临床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科学建议和指导育龄期IBD患者,临床医师首先应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本文主要就IBD病情及其治疗药物对生育、妊娠和哺乳的影响作一阐述.
作者:吴小平;姚雪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结肠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的组织病理学评估是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主要方法.克罗恩病(CD)可累及口腔至肛门的任一部位,以节段性、透壁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表现为由直肠向上延伸至盲肠的广泛黏膜炎症,可伴有或不伴倒灌性回肠炎.缺乏慢性炎症的组织学证据如隐窝变形、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基底层淋巴细胞增多时,不能诊断为CD或UC.直肠、结肠、回肠末端的结肠镜黏膜活检是区分慢性与急性黏膜炎症、评估疾病分布以及鉴别诊断CD与UC的关键.UC的诊断可能较为直观,而诊断CD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结果.
作者:沈博;陈翔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近年来国内外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很快,有必要对我国2007年制定的共识意见作修订.新共识修订中,强调循证医学证据的搜集和分析,并注重国内研究成果,共识的主要观点均经专家组全体成员投票通过.新修订的共识意见力求更能反映新进展,内容更全面、深入,更具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本文就新共识对2007年共识的主要修改内容作一介绍.
作者:胡品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既往影像学检查以小肠钡剂灌肠为主,但该方法不能很好地显示肠壁和肠外病变.而CT和MR肠道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CD的肠壁增厚分层、肠腔狭窄、肠系膜受累以及肠外并发症等,并可有效判断疾病活动度,两者在CD诊断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CD的CT和MRI检查方法及其主要表现作一简介.
作者:龚红霞;许建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近30年来日本IBD发病率亦呈逐步增高的趋势.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近十余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非常明显[1,2],IBD在我国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先后于1978、1993、2000和2007年就IBD的诊治制定过共识意见.近年来,对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在病理学上可表现为黏膜糜烂、浅溃疡、固有膜内重度弥漫性急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等,但缺乏特征性改变;CD可有透壁性炎症、裂隙状溃疡/阿弗他溃疡、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神经节细胞增生等改变,但亦无诊断金标准.因此,UC和CD的确诊均不能单纯依靠病理检查,尤其是黏膜活检标本病理检查,而需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作者:薛玲;叶子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外科手术是炎症性肠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回避外科治疗而过度强调药物治疗并延长其疗程,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因贻误了治疗时机而导致手术风险增加.迄今已明确无效的内科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营养不良和腹腔感染均是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急诊手术和活动期手术亦增加了手术风险.内科医师应准确把握手术时机,为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创造手术条件.
作者:朱维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已于近期发表,克罗恩病(CD)诊断方面有较多的进展.新共识指出CD的诊断依然缺乏金标准,强调明确病变累及范围的重要性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弱化了胃肠钡剂造影的作用,引入了CTE和MRE新技术、CD内镜评估系统(CDEIS和SES-CD)、术后内镜下复发的Rutgeerts评分、蒙特利尔分型和黏膜愈合等概念.本文就此作一详细介绍.
作者:冉志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随着对克罗恩病(C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生物治疗的进展以及新的治疗终点黏膜愈合的提出,CD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根据病程分期、病情轻重、累及部位、特殊人群的差异,本文就CD的治疗及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赵俊章;王格;夏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诊治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展和提高,如出现了更多的检查方法、对疾病多种肠外表现的认识、疾病易感因素和特异性标记物的鉴定、临床评价指标中黏膜愈合概念的深化等.本文对“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中的UC诊断部分进行解读,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新共识的理解.
作者:梁洁;周林;沙素梅;雷少妮;罗贯虹;吴开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借学习中、西方炎症性肠病(IBD)处理共识之际,重温IBD治疗中应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①治疗前核实诊断,避免误治;②全面评估病情,作为确定治疗目标、方案和用药的前提;③早期有效治疗以诱导缓解;④长期持续用药以维持缓解;⑤选择适当的治疗目标、方案、药物与转换的时机;⑥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以确保佳疗效.遵循这些原则有利于规范临床决策思维和处理程序,从而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欧阳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的药物治疗进展较快,并强调在治疗开始前就制订一个长期顺序治疗方案(途径),治疗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疗效评估,必要时调整方案.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新IBD诊治共识和指南以及近期发表的相关综述、随机对照试验和高质量荟萃分析,对IBD的药物治疗途径和治疗要点作一概述,以期促进和改善IBD患者的长期治疗结局.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十余年来国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IBD)学组对2007年版中国IBD诊治共识进行了修订.本文以本次共识意见为基础,解读共识意见中建议的精髓,剖析UC治疗中需注意的要点,分层阐述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在UC治疗中的新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UC治疗的认知水平.
作者:杨红;钱家鸣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