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染性软疣诱发皮炎样反应16例报告

苏家文;李玉霞;刘铁;李学远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 皮炎, 现报告如下, 病人, 病毒, 诊治, 痘疹
摘要:传染性软疣(molluecum contagiocum)俗称水瘊子,是痘疹病毒(poxrirue)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m c 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我们在1996年6月~1998年6月诊治的162例传染性软疣病人中,发现16例病人并发皮炎样反应,现报告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角化棘皮瘤误诊为孢子丝菌病1例

    患者,高××,69岁,农民.20多年前在左前臂曲侧无明显诱因发生一淡红色丘疹,质硬,上有细小鳞屑,丘疹迅速增大隆起为半球状结节,中央有角栓,稍有痒感,长至桃核大后,生长缓慢,曾到当地医院诊治,用药不详,无明显疗效.因不影响劳动与生活,故未继续治疗.近3年来,结节表面角化明显,开始破溃,有白色分泌物并有异味,到当地医院诊断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未作真菌培养),给予10%碘化钾,10 ml每日3次,口服1个月未见明显疗效.遂到我院就诊.

    作者:李安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衣原体性非淋菌性尿道炎1 279例报告

    我所自1995年4月~1998年底共确诊性传播疾病3 842例,其中衣原体性非淋菌性尿道炎1 279例,占33.29%,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欣;李明;李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皮肤及软组织严重感染1例护理体会

    1病例介绍李×,女,13岁,因双小腿起黑褐色斑,触痛6天收入院.体检:体温37.5℃,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6/10 kPa;双小腿及足背可见对称性、形状不规则且界线清楚的黑褐色斑片,同时左髋部可见融合性黑色斑片,边界清楚.试验室检查:WBC23.6×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中毒颗粒.入院后创面加深为片状蜂窝状液化坏死灶,体温渐升到39℃以上.经多次细菌培养,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浅黄金色单胞菌等致病菌.病理诊断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创面经6次坏死组织清除,自体皮移植,应用抗生素,全身支持疗法等,住院74天治愈.

    作者:王华;赵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α在尖锐湿疣损害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TGF-α在尖锐湿疣(CA)发病中致细胞增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CA损害中TGF-α的原位表达,并以20例健康男性正常包皮组织作为对照.结果:两组TGF-α表达阳性率相同;CA组TGF-α表达阳性者中的表达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过度表达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CA组织细胞可合成与分泌较多的TGF-α,在其发病中作为中间介质发挥致细胞增生的作用.

    作者:刘彤;赵恩兵;顾伟程;瞿佩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女性SLE血清性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研究

    目的:探讨性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女性SLE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T)、二氢睾酮(DHT)、脱氢表雄酮(DHEA)、雌二醇(E2)、孕酮(Pr)、泌乳素(PRL)和IGF-1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T、FT、DHT、DHEA、P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RL、IGF-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E2无显著差异(P>0.05);性激素及IGF-1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免疫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性激素异常和IGF-1在SLE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敏;张谊之;曹波;邱东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额部旋转皮瓣修复术治疗内眦基底细胞癌

    我所自1996年以来,采用额部旋转皮瓣修复内眦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取得医患双方均很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树平;马宏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二期复发梅毒误诊2年1例报告

    患者,男,38岁,外出打工,农民.主诉阴囊起疹反复发作2年.于1997年7月就诊.患者2年来阴囊反复出现红斑、丘疹、糜烂,不痒,无其他不适.曾多次就诊,均诊断为阴囊炎、阴囊湿疹.经治疗(用药不详)有时好转,反复发作.并逐步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不痛.2年前曾有多次不洁性交史和阴茎包皮溃疡史,未治疗自愈.

    作者:吕简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白癜风并发对半甲1例

    患者,男,30岁,已婚,农民.10年前右上、下肢及胸部出现小片白班,后在右下肢、胸背部、下腹部、双手背等处又出现大小不等白班.指、趾甲变白.家族中无白癜风及对半甲患者.

    作者:侯晓强;张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支原体衣原体检测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作者从1998年6月~1999年4月STD门诊中观察了353例NGU病人的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碧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早期梅毒吉海反应发生情况的分析与处理

    近几年,性病门诊中梅毒病人呈现普遍迅猛上升趋势.为了解梅毒治疗中吉海反应发生的有关情况以及对吉海反应症状处理效果,我们对性病门诊的梅毒病人进行全面检查,详细登记,正规治疗,跟踪随访.本文着重介绍早期梅毒的吉海反应发生率以及对症治疗等有关情况.

    作者:王亚平;王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院内真菌感染及耐药真菌的研究进展

    目前,致病菌的耐药性和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在医院环境内尤其明显.随着广谱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术及导管介入等各种治疗手段的开展,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迅速升高,成为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其中,真菌血症增多尤为显著,导致死亡率增高和住院时间延长.因此,对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治研究在近年来加大了力度.

    作者:刘方;李春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幼儿淋病伴发淋菌性眼炎淋菌性咽炎1例

    随着性病的日趋蔓延,幼儿淋病亦屡见报道,但幼儿淋病伴发咽、眼损害报道较少.我科近期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政兰;田春生;孙红霞;褚艾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新疆3172例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决策部门制定梅毒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1998年新疆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梅毒发病呈逐年上升,发病率由1994年2.17/10万上升到1998年的5.23/10万;(2)梅毒主要在南疆地区流行,其流行范围呈增大趋势;(3)梅毒构成以隐性及一、二期为主;(4)20~39岁组人群梅毒发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组;(5)在传染途径上非婚性接触占较高比例,为79.88%;(6)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结论:我区梅毒流行仍呈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不断扩大.

    作者:居来提;田晓波;古海尔;阿迪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36例维吾尔族性病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1994~1997年,我中心门诊先后诊治维吾尔族性病患者136例,现对其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居来提;阿迪力;田晓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蜱叮咬1例报告

    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行纲、寄螨目、蜱总科,分硬蜱和软蜱.常叮咬狗、牛、马,偶尔叮咬人.主要流行于美国、欧洲和澳州等地,国内亦有发现[1,4].四川地区目前少见报告.我科于1999年2月发现1例蜱叮咬人体并在体表寄生长达2月余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模桂;姚利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临床试验ABC:基本原理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文简要介绍了临床试验的一些基本原则,由于临床药物试验主要是Ⅲ期临床试验,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Ⅲ期临床试验的基本原理和临床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陈树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白癜风冲剂治疗白癜风的临床观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且难治愈性皮肤病,针对其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笔者采用中药组方制成冲剂.(已注册命名为白癜风冲剂),治疗患者183例,效果尚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中华;董玉池;燕霞;朱新凤;董艳霞;桑智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89例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分析

    青春期后痤疮是指25岁以后的痤疮,Goulden将其分为持续性和迟发性两种[1],前者指25岁以前发病,临床表现持续到25岁以后,后者为25岁以后发病.我们观察了89例病人,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张迪展;王广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结节性硬化病1例

    结节性硬化病在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近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Mondor氏病1例

    Mondor氏病(Mondor's disease)是好发于胸腹部,以皮下条索状硬结为特征的增殖性脉管炎,临床上罕见,现报道1例.

    作者:于秋明;杨同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