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妇女全孕期应用替比夫定的安全性研究

胡玉红;易为;刘敏;蔡皓东;曹彦君;方芳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全孕期, 替比夫定, 安全性
摘要: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在CHB妇女全孕期应用的安全性,为CHB生育年龄妇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孕前或孕早期服用LdT的HBV感染者,观察孕产期母亲及其胎儿的不良事件.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行母婴阻断,对新生儿进行短期和长期随访,观察新生儿出生后异常及HBV母婴阻断的情况.结果 145例患者中,143例为CHB,2例为代偿性肝硬化,HBVDNA<500拷贝/mL者105例,占72.4%;HBeAg阳性125例,占86.0%.服用LdT治疗的妇女共妊娠154孕次,17例自然流产,4例异位妊娠,9例流产后再次妊娠.101例结束妊娠,100例为足月分娩,双胎妊娠2例,早产1例,活产103胎.发现胎儿唇颚裂1例,孕24周引产终止妊娠.出生后发现右耳附耳、左耳下良性淋巴结和先天性心脏病各1例.7例患者孕期CK增高,8例孕期出现病毒耐药,无一例在孕期发生肝病进展.63例婴儿随访时间≥6月龄,无一例HBsAg阳性,母婴阻断成功率为100.0%.结论 CHB患者全孕期应用LdT治疗安全、有效.
中华传染病杂志相关文献
  • 难治性并殖吸虫病二例

    例1 男,12岁,湖北恩施人.2012年9月因消瘦、乏力、纳差1周到当地医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于2012年7月在恩施山区游玩时食用两只烤溪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8.38×109/L,嗜酸粒细胞0.082,并殖吸虫抗体阳性,胸部CT平扫提示右肺感染性病变,右侧液气胸并叶间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腹部B型超声提示少量腹腔积液.

    作者:胡韵;郑昕;揭盛华;彭程;杨东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防止尖锐湿疣的复发

    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光动力疗法是由光驱动的、通过生物组织中激发态光敏物质的退激而引发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具有组织选择性好,作用表浅,对微血管组织的损伤作用强,无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等特点,主要用于治疗肿瘤、鲜红斑痣、视网膜黄斑变性、增生性瘢痕、白癜风等.

    作者:刘科峰;宗丽娜;孙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一种新乙型肝炎病毒表型耐药分析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简便的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通过置换完整的反转录酶(RT)区研究药物敏感性.方法 首先全基因扩增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的HBV DNA,构建含HBV野毒株全基因组表达质粒PHY536207(B基因型)及PHY97(C基因型),继而在RT区上、下游设计限制酶切位点,改造后的质粒分别命名为mPHY536207及mPHY97.以CHB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的拉米夫定(LAM)耐药变异株和阿德福韦酯(ADV)耐药变异株为骨架,分别构建LAM耐药株质粒PHY634和ADV耐药株质粒PHY6923,再用耐药株的RT区段取代mPHY536207中的RT区构建重组质粒,命名为RT634(LAM耐药)及RT6923(ADV耐药).分别用RT区置换前、后的质粒转染Huh7细胞,用ELISA法检测分泌到细胞上清液中的HBsAg水平,用实时PCR和South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HBVDNA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B型和C型野毒株表达质粒PHY536207和PHY97,经转染Huh7细胞证实有HBV复制能力,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细胞所抽提的HBV DNA均>1×107拷贝/mL;在RT区上游设计的Pst Ⅰ酶切位点不影响HBV的表型(HBsAg的表达及HBV DNA的复制).在PHY634及RT634转染实验中,HBV DNA水平却并未随LAM浓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50%抑制浓度(IC50)>100 μmol/L,mPHY536207仅为0.18 μmol/L;PHY6923及RT6923转染实验中,HBV DNA对外加的ADV不敏感,IC50>100 μmol/L,明显高于mPHY536207(1.2 μmol/L).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可通过RT区置换来研究RT区变异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李新艳;陈良;马张妹;毛日成;黄玉仙;张继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检测及分子特征

    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多见,可引起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近年来肠球菌感染呈增多趋势,在引起败血症的病原中位居第三.1988年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出现之后,其危害更加突出.在美国,ICU中VRE感染比例逐年上升,2000年已超过25%[1].近年VRE菌株已不局限于ICU,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此耐药菌已在医院所有病房中广泛传播,一些机体抵抗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发生率可能更高.

    作者:孙晴;张正银;郭燕;徐晓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交互作用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多中心整群抽样方法,面对面询问,收集435例MHD患者的人口学,以及与HCV感染发生可能相关的行为因素等资料,同时检测抗-HCV和HCV RNA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OR值和95%CI,并进行单因素和调整可能混杂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MHD患者抗-HCV阳性30例,其中5例HCV RNA阳性,HCV感染率为6.9%.持续透析时间和HCV感染呈正相关趋势(x2 =30.8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持续透析时间≥3年是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71、4.03和5.84,P值分别为0.026、0.006和0.001).HBV感染与透析时间≥3年,既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其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分别为10.72、0.60和2.74,同时又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6.26,95%CI:2.25~17.44).结论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持续透析时间≥3年可能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HBV感染和透析时间≥3年间存在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

    作者:陈卿;冯永亮;石璟;刘毅;苏通;黄丽萍;康彦;高峰;张彩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在传染病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展望

    传染病病原体的核酸定量检测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至关重要.目前主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on PCR,qPCR),其依赖的定量基础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受扩增效率的影响很大,故qPCR只能相对定量.数字PCR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PCR)是一种核酸检测和绝对定量的新方法[1-2],其创新之处在于“样品分液”,通过通道、微流体芯片或液滴技术将待检DNA样品一次性平均分成大量微小液滴,每个液滴中含有不超过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作为单独的PCR反应体,经PCR扩增后与荧光标记探针杂交,逐个对每个反应进行检测,用泊松分布公式可直接计算出阳性靶核酸分子的个数和比例,实现对单分子核酸的绝对定量[3-4].

    作者:李敏伟;沃健儿;李兰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22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CHB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循环miRNA的表达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CHB肝功能衰竭患者5例及健康体检者5名,进行血清Exiqon LNA miRNA芯片分析.另选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就诊的急性乙型肝炎10例、CHB 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2例、CHB肝功能衰竭58例,健康体检者23名,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且对不同PTA程度、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CHB肝功能衰竭患者miRNA-122相对表达量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 芯片分析结果显示,CHB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有148个miRNA发生显著变化,其中3个上调,为miRNA-122、miRNA-595和miRNA-300,145个下调.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各组患者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HB肝功能衰竭组miRNA-122相对表达量高,且30%<PTA≤40%患者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是20% <PTA≤30%患者的1.8倍,是PTA≤20%患者的2.3倍.MELD评分≤30时,血清miRNA-122表达水平随肝功能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且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21,P<0.01);而当MELD评分>30时,血清miRNA-122表达量升高反而不明显.动态观察发现CHB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miRNA-122表达量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结论 早期CHB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可作为监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王伟静;项晓刚;赵钢德;赖荣陶;王芃;莫瑞东;郭斯敏;周惠娟;刘芸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维持病毒学应答的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eAg仍为阳性的CHB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的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 HBeAg阳性CHB并经NA只获得维持病毒学应答,于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转为peg-IFN-α-2a治疗的患者.peg-IFN-α-2a 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疗程,对peg IFN-α-2a治疗期间HBsAg和(或)HBeAg持续下降者则继续治疗.患者入组和治疗前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肝脏和肾脏功能指标.peg-IFN-α-2a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peg-IFN α 2a治疗结束时,以HBsAg消失或血清转换、HBsAg<10 IU/mL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HBeAg血清学转换、病毒学应答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每1~3个月监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肝脏、肾脏和甲状腺功能.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入组81例患者,NA治疗中位时间38.6(25.7~102.9)周;peg-IFN-α-2a治疗中位时间82.0(52.9~109.2)周.在80例治疗结束的患者中,13.8%(11例)患者获得HBsAg消失,12.5%(10例)患者达到HBsAg<10 IU/mL,23.8%(19例)患者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消失患者的peg-IFN-α-2a治疗时间长于HBeAg未消失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09,P=0.000).HBsAg消失患者基线水平低于HBsAg未消失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10,P=0.000).基线HBsAg<1 500 IU/mL患者预测治疗结束时HBsAg< 10 IU/mL(包括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 9,敏感度和特异度为61.9%和86.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61.9%和86.7%.结论 peg-IFN-α-2a治疗可使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HBeAg阳性CHB的患者获得更高的免疫控制,基线HBsAg水平<1 500 IU/mL可预测peg-IFN-α-2a的疗效.

    作者:李明慧;穆彩琴;胡蕾萍;张璐;路遥;申戈;宋淑静;张书凤;华文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碳青酶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阴沟肠杆菌分子特征研究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E.cloacae)属于肠杆菌科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肠道正常菌种之一.该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体.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出现对该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阴沟肠杆菌,这给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研究对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分离出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阴沟肠杆菌菌珠分子特征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解春宝;肖代雯;喻华;杨永长;刘华;姜伟;黄文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北京市2011年至2012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新发感染者状况分析

    HIV感染早已成为危害全球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监测HIV感染率对了解不同人群HIV感染状况和疾病分布有重要帮助,但要了解人群HIV发病趋势并重点布置于预措施,还需要了解目标人群的HIV新发感染状况.BED捕获酶联免疫法(BED-CEIA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可以区分HIV-1新发感染和长期感染的方法[1],其在监测并估算高危人群新发感染率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相关的报道鲜见.本研究应用BED-CEIA法评估北京市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新报告的HIV新发感染者状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强;李洋;夏冬艳;李佳;苏雪丽;卢红艳;贺雄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宿主免疫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CHB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全球有3.5亿~4亿慢性HBsAg携带者,每年有超过50万~100万人病死于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对于未治疗的CHB患者,其5年内进展为肝硬化的概率为8%~20%[1].临床研究已经证实,HBV持续复制是CHB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治疗是CHB治疗的关键.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2],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其中宿主免疫功能状态是HBV侵入人体后能否被识别、控制和清除的关键.CHB患者存在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缺陷,这是导致HBV感染持续存在、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现仅就宿主免疫状态对CHB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崔玲;甄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患者细菌性病原学监测分析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肠道传染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生物因素等,而细菌性感染又是腹泻常见的原因.引起腹泻的细菌种类繁多,且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气候、饮食习惯等不同,引起腹泻的肠道致病菌病原谱构成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对辖区内哨点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个案调查及多种病原菌监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蒋培华;费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CHB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127例,其中合并MS 45例,未合并MS 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AST、ALT、HBeAg、HBVDNA等指标,分析各项指标与CHB合并MS的关系.对94例患者进行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查,其中合并MS组31例,未合并MS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组织学特征.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CHB合并MS组和未合并MS组患者BMI、WHR、TG、TC、FBG分别为(28.88±3.00) kg/m2、0.93±0.03、(2.77±0.17) mmol/L、(6.51±0.95) mmol/L、(6.67±0.45) mmol/L和(24.64±2.21) kg/m2、0.91±0.04、(1.50±0.65) mmol/L、(4.38±0.71) mmol/L、(4.91±0.92) mmol/L,合并MS组患者BMI、WHR、TG、TC、FBG均高于未合并MS组(t值分别为9.109、3.245、2.642、3.762和2.586,均P<0.05).两组患者年龄、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4、0.703、0.141,均P>0.05);性别、HBeAg及HBV D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62、0.037、0.944,均P>0.05).合并MS组炎症活动度分级(G)为G0~G1、G2~G4者分别占48.39%(15/31)和51.61%(16/31),未合并MS组G0~G1、G2~G4分别占49.21%(31/63)和50.79%(32/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而合并MS组纤维化分期(S)为S0~S1、S2~S4者分别占32.26%(10/31)和67.74%(21/31),未合并MS组S0~S1、S2~S4分别占60.32%(38/63)和39.68%(2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6,P<0.05).结论 CHB合并MS患者的BMI、WHR、TG、TC、FBG水平高于未合并MS患者,MS的出现可能会促进CHB患者肝脏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陈建能;郑瑞丹;范建高;潘勤;陈碧芬;沈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妇女全孕期应用替比夫定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在CHB妇女全孕期应用的安全性,为CHB生育年龄妇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孕前或孕早期服用LdT的HBV感染者,观察孕产期母亲及其胎儿的不良事件.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行母婴阻断,对新生儿进行短期和长期随访,观察新生儿出生后异常及HBV母婴阻断的情况.结果 145例患者中,143例为CHB,2例为代偿性肝硬化,HBVDNA<500拷贝/mL者105例,占72.4%;HBeAg阳性125例,占86.0%.服用LdT治疗的妇女共妊娠154孕次,17例自然流产,4例异位妊娠,9例流产后再次妊娠.101例结束妊娠,100例为足月分娩,双胎妊娠2例,早产1例,活产103胎.发现胎儿唇颚裂1例,孕24周引产终止妊娠.出生后发现右耳附耳、左耳下良性淋巴结和先天性心脏病各1例.7例患者孕期CK增高,8例孕期出现病毒耐药,无一例在孕期发生肝病进展.63例婴儿随访时间≥6月龄,无一例HBsAg阳性,母婴阻断成功率为100.0%.结论 CHB患者全孕期应用LdT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胡玉红;易为;刘敏;蔡皓东;曹彦君;方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分析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优化治疗策略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开放、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长海医院感染科收治经peg-IFN-α-2a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根据病毒学指标结合患者意愿将24周干扰素应答不佳CHB患者分别纳入转换替比夫定(LdT)组和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组.所有患者于优化治疗后12、24和48周接受HBV病毒学、血清学标志物和不良反应监测.治疗前、后和不同治疗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连续资料分析应用Kruskal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 经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193例,其中有67例应答不佳患者纳入本研究:peg-IFN-α-2a联合ADV组45例,转换LdT治疗组22例.67例患者优化治疗48周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3%,HBeAg阴转率为26.8%,HBV DNA<1×103拷贝/mL检测下限率为73.1%,ALT复常率为83.5%.优化治疗12、24和48周时,转换LdT组较联合ADV组获得较好的HBV DNA抑制效率(P值分别为0.00、0.00和0.01),但两组48周时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89).两种优化策略均未见明显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24周干扰素应答不佳HBeAg阳性CHB实施优化治疗48周可获得较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转换LdT策略较联合ADV策略具有更佳的HBV DNA抑制效率;两种优化策略耐受性均较好.

    作者:梁雪松;李成忠;尹伟;范文瀚;刘亚允;薛建亚;万谟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宁夏回族自治区肝硬化病因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于乙型肝炎流行高发区,近年针对该地区肝硬化病因的大样本研究鲜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0年间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情况及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开展肝硬化防治工作.

    作者:张艳婷;杨少奇;王鵷臻;杨花;胡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半定量检测值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应用,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改变,新生儿和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1],但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未明显减少,甚至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通过流行病史、临床表现、病毒学指标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急性、慢性乙型肝炎,其中非客观性的因素占了大部分,因此在病程早期亟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估.本研究采用半定量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抗-HBc IgM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以期得到一个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来早期鉴别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赵琳;张思敏;黄玲;周海东;尹东林;蒋筠斐;胡晓波;许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