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瑾懿;杨帆;徐晓刚;叶信予;胡付品;朱德妹
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为肝组织慢性炎性反应、纤维化,终末期形成肝硬化,部分患者发生癌变[1].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必经阶段,早期肝纤维化可逆.
作者:曹立华;王晋生;彭勋;阎春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TNF-α是炎性反应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在早期有促进康复、限制炎性反应发展的作用[1].但TNF-α的过量表达,可能造成疾病预后不良.SARS患者治愈后,部分康复者出现肺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lung fibrosis)改变.
作者:魏茂提;韩燚;何丽;张克菊;杨震;惠武利;胡役兰;陈振锋;王世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所谓准种是指一群复杂的、不相同的但又密切相关的、呈动态分布的复制体.由于病毒RNA(DNA)聚合酶缺乏校正活性,在复制过程中可发生错配,在体内出现大量基因序列差异而在遗传学上又密切相关的病毒变异体,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
作者:陈立;张欣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84例治疗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肝功能生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PT,比较两组患者在早、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生存率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 在早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3%(31/49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9.7%(23/58例)(χ2=5.923,P=0.015).在中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0%(17/27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5.1%(13/37例)(χ2=4.854,P=0.028).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8例,存活4例;对照组4例,存活1例.在血清TBiI>342μmol/L的50例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56.0%,高于56例对照组的26.8%(χ2=9.351,P=0.002).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HBV DNA载量下降3.95 lg拷贝/mL,高于对照组的1.78 lg拷贝/mL(t=5.847,P=0.001).结论 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早期及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在TBil>342/μmol/L的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舒欣;徐启桓;陈旎;张卡;李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1个月龄.出生20 d后两眼结膜充血,结膜囊内可见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睁眼困难,曾用母乳清洗眼部,但分泌物更多.体格检查:体温37.3℃,血WBC12.3×109/L,中性粒细胞6.39×109/L,淋巴细胞5.78×109 /L,嗜酸粒细胞0.13×109/L;连续两次眼部分泌物培养出巴西诺卡菌.静脉滴注头孢噻肟0.5 g/d,氯霉素眼水局部点滴,1周后症状减轻,连续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细菌培养转阴.
作者:虎淑妍;席维岳;高明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首位病原菌.由此菌引起的菌血症病死率达7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产头孢菌素C β-内酰胺酶(AmpC酶)稳定,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的特点,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吴俊;叶惠芬;陈惠玲;赵子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近10年来自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2)检测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1998年至2007年分离自上海、广东、福建,北京等地区的8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株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性霉素B、氟康哗、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受试菌的MIC50分别为0.5、4、2、0.25和≤0.031 3 mg/L,MIC<,90>分别为1、8、4、0.5和0.062 5 mg/L.受试菌株中,3株对氟胞嘧啶耐药,占3.8%,4株对伊曲康唑耐药,占5.0%,未发现对其余3种药物的耐药株;所有受试菌株对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不同分离年份组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MI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00,2.687,2.211,2.660,0.677,P>0.05).结论 新型隐球菌临床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仅少数菌株对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耐药.不同时期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无明显差异.
作者:冯晓博;姚志荣;蔡建国;凌波;姜嫒芳;任大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肝性脑病(HE)是严重肝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困难,预后差,有关其预后影响因素的报道不多.为降低HE患者病死率,指导临床工作,本研究对130例HE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玉艳红;江建宁;吴继周;庞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0201限制性的特异性CTL,研究急性肝炎急性期和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表位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 收集HLA-A0201阳性的5例急性肝炎急性期和6例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测定针对HBV聚合酶区(Pol575-583)、包膜区(Env348-357)和核心区(Core18-27)3个CD8+T淋巴细胞表位肽特异性CTL的数量和功能.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 经Pol575-583、Env348-357和Core18-27三条抗原肽刺激,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分别为110±13、165±17和185±20;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组SFC分别为22±4、23±5和3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15.2和8.0,均P<0.05).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各抗原肽特异性CTL的应答能力Pol575-5830.05).非特异性HLA-2402限制性Core117-125刺激也出现SFC增加,但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感染者HBV特异性CTL应答水平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多克隆CTL数量和功能低下.
作者:万玉峰;韩亚萍;李军;孔练花;李爽;董莉;陈念;刘源;黄祖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35岁.发热、咳嗽、咳痰、气促1个月,确诊HIV感染4 d入院.入院前经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HIV-1感染.体格检查:体形偏瘦,颜面、胸背部可见痘状皮疹,部分结痂,口腔黏膜见霉菌斑.呼吸急促,两肺呼吸音粗,两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及哮鸣音.
作者:郑毓芳;刘莉;卢洪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上海部分医院分离的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菌株的克隆传播情况.方法 以琼脂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等13种抗菌药物对2006年上海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156株嗜血杆菌属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PCR扩增检测TEM和ROB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以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比较细菌的同源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采用χ2检验,ERIC-PCR条带模型转换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09株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74.3%,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敏感率为100.0%.109株流感嗜血杆菌和47株副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产酶率分别为25.7%和19.1%(χ2=0.776,P=0.378),产酶株均检测到TEM基因.109株流感嗜血杆菌中仅1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其gyrA基因存在84位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parC基因存在206位甘氨酸突变为精氨酸.ERIC-PCR结果显示,106株流感嗜血杆菌在85%相似度水平可被分为73型.结论 上海地区流感嗜血杆菌临床菌株对除氨苄西林外的其他常用抗菌药物仍保持很高的敏感率.受试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均为产TEM型β-内酰胺酶.在包括氨苄西林耐药株在内的流感嗜血杆菌中,克隆传播尚不普遍.
作者:袁瑾懿;杨帆;徐晓刚;叶信予;胡付品;朱德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63岁,兽医.5 d前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高达40.0℃.1 d前出现阵发性呕吐,似喷射状.3 h前出现胡言乱语,烦躁不安.7年前因外伤行脾切除术.起病前1周有猪免疫接种作业史.
作者:张德和;彭春仙;卢伟力;姚京忠;兰云南;陈晓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拉米夫定已广泛运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其疗效得到国际公认,但长期使用后出现的病毒耐药问题同时也引起广泛注意.拉米夫定耐药主要是指HBV P基因区出现YMDD变异,临床表现为病情反复,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有HBV多重变异参与.
作者:薛蓉;周镇先;焦永军;王建芳;钟华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安徽省滁州地区一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了解我国恙虫病疫源地的某些新变化.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分析、胶体金免疫色谱法和外斐反应检测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策略诊断恙虫病,并对新疫源地的地貌及气候特征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暴发季节为2007年10至11月份,疫源地为偏潮湿山区丛林地带,昼夜气温20~4℃.共发现恙虫病患者19例,其中9例住院治疗,9例在院外已基本恢复并通过血清学试验获得诊断,1例有典型临床表现但因故未获得血清学诊断.19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畏寒14例,发热19例,头痛15例;9例住院患者中,淋巴结大8例,皮疹7例,脾大4例,体表焦痂和溃疡7例,抗OXκ斐反应阳性4例;18例检测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在首例患者确诊前,所有其他患者均未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断,也未得到抗生素治疗.9例住院患者予多西环素治疗后迅速康复.结论 安徽省本次恙虫病暴发系过渡型疫源地秋季型恙虫病.皖北地区存在恙虫病疫源地.多西环素治疗恙虫病快速有效.
作者:于乐成;汪茂荣;何长伦;汪朝晖;王寿明;高蕾;郭恒彬;王长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编码基因对乙型脑炎(JE)DNA疫苗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套式RT-PCR法获取BALB/c小鼠GM-CSF编码基因,构建含乙型脑炎病毒(JEV)前膜(prM)-包膜(E)蛋白与GM-CSF编码基因以及单纯GM-CSF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JME/GM-CSF和pGM-CSF.脂质体法转染上述质粒入中华仓鼠卵巢细胞(CHO),免疫荧光法检测编码蛋白的表达与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经不同组合的免疫原免疫后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及Th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变化,LDH法测定CTL活性.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小显著差数法比较.结果 重组质粒pJME/GM-CSF与pGM-CSF经鉴定构建正确,所编码的蛋白主要分布于胞质,少量分布于胞膜.pJME/GM-CSF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33.90±0.79)%,明显高于其他组(t值分别为9.818、6.804、6.594、10.061、9.380和17.675,均P<0.05).pJME+pGM-CSF同时注射组及pGM-CSF注射3 d后接种pJME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29.83±0.61)%、(29.70±0.51)%,高于pJME注射3 d后接种pGM-CSF组的(27.69±0.50)%(t=3.466、t=3.255,P<0.05).pJME/GM-CSF组与pJME+pGM-CSF同时注射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空载体(pcDNA3.1+)组及JE灭活疫苗组升高(t值分别为3.811、2.627、10.537和3.811,均P<0.05).pJME/GM-CSF组CTL活性为(51.48±0.10)%,明显高于其他组(t值分别为22.868、13.823、5.377、32.287、34.632和53.795,均P<0.05).pJME/GM-CSF组、pJME+pGM-CSF同时注射组及pGM-CSF注射3 d后接种pJME组IFN-γ/IL-4比值分别为19.13±1.36、12.32±0.82、7.05±0.43,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GM-CSF编码基因可增强JE DNA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
作者:翟永贞;李喜梅;周言;张丹;邓宝成;冯国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所致的结核病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MTB.MTB感染后的免疫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此过程中宿主的抗原呈递细胞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杨鑫;冯永红;胡忠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短期更昔洛韦间歇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短程、间歇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肝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直接胆红素、ALT、AST、γ-GT)的变化和治疗过程中更昔洛韦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短程更昔洛韦治疗后,治疗组TBil从(109.1±77.8)μmol/L降至(62.9±68.1)μmol/L(F=15.34,P<0.01),ALT从(160.2±395.3)U/L降至(68.1±56.0)U/L(F=4.73,P<0.05);对照组TBil从(94.9±47.4)μmol/L降至(49.2±31.5)μmol/L(F=14.80,P<0.01),但ALT从(131.6±206.2)U/L降至(55.3±31.2)U/L(F=3.50,P=0.067).治疗组再次入院率为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仅1例(0.8%)患儿间歇更昔洛韦治疗3次,长住院日6周.结论 短程、间歇更昔洛韦可能更适用于治疗婴儿CMV肝炎,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可减少住院日.
作者:郭红梅;俞蕙;朱启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森林脑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79例森林脑炎病毒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的森林脑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森林脑炎患者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份发病,其中56例为林业工人,9例为林区放养蜜蜂者,8例为采野菜的居民,6例为旅游者;据病情分为轻度5例,中度35例,重度39例;其中7例患者死亡,13例出现后遗症,包括头部下垂、上肢瘫痪、癫癎、震颤和精神障碍.79例患者均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32例出现意识障碍,占40.5%;74例出现颈项强直,占93.7%;74例脑膜刺激征阳性,占93.7%,20例出现惊厥,占25.3%;38例出现面色潮红、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充血,占48.1%;19例出现颈部、肩胛肌、上肢肌肉和肢体瘫痪,占24.1%;4例呼吸肌麻痹,占5.1%;3例吞咽困难,占3.8%.60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占80.0%;66例脑脊液细胞数增多,占88.0%;65例脑电图示弥漫性或散在性慢波,占82.3%;8例合并肝损伤,占10.1%;18例心肌酶学升高,占22.8%.结论 森林脑炎以突发高热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重度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于建武;孙丽杰;赵勇华;康鹏;高杰;李树臣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