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泽忠;李志骏;刘仲熊;顾勇
目的评价新一代磺酰脲类药物格列美脲(商品名亚莫利,Amaryl,安万特公司)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无磺酰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以2:1的比例随机分入格列美脲组和格列苯脲组,观察时间为16周(8周剂量调整期,8周维持期).结果格列美脲降血糖的有效率为88.7%,格列苯脲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格列美脲组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HbA1c方面和格列苯脲同样有效.格列美脲对于餐后2h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升高作用低于格列苯脲,但空腹胰岛素及C肽水平两组相似.格列美脲组对肝肾功能和血压无不良影响,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格列苯脲组(18.2% vs 33.3%,P<0.05).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作者:李玉秀;赵维纲;罗邦尧;赵咏桔;袁申元;朱良湘;付汉菁;王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各家报道不一.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三个民族绝经后妇女进行VDR基因多态性研究,同时测定BMD,探讨骨质疏松与遗传的关系.
作者:冷兴文;陈瑞英;阿丽娅;李红;蒋银花;陶国枢;张红红;刘建伟;高宇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雌孕激素复方制剂(每片含尼尔雌醇0.5 mg,左炔诺酮0.15 mg,每周口服1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年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分组,双盲比较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19例用药与72例用安慰剂1年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结果小剂量雌、孕激素制剂可阻止骨质疏松的发展(P<0.05),同时用药者的肝、肾功能,乳腺红外线扫描,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大小B超,阴道脱落细胞学形态等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亦无阴道流血发生.结论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等优点,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常规治疗方法.
作者:廖二元;邓小戈;周智广;王平芳;伍汉文;超楚生;唐炜立;伍贤平;黄干;彭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形态、增殖与功能改变.方法选取≤5岁,30~40岁,50~60岁和≥70岁四个年龄组的髂骨、股骨近端或股骨颈松质骨进行培养.培养期间应用相差倒置显微镜活体观察与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一代成骨细胞生长至汇合时消化计数继续培养,二代成骨细胞分别于培养1天,5天检测细胞增殖率(MTT法),5天时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14天时送电镜室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活体观察提示成骨细胞随增龄其胞体增大、变薄、空泡增多、突起拉长,汇合时趋向于长梭形,各年龄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提示成骨细胞随增龄变得瘦长、细胞器减少、高尔基体不发达、糖原增多并呈堆积现象、溶酶体增多、出现空泡,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增多.成骨细胞生长至汇合时的细胞数与MTT相对比值随增龄而降低(P<0.01);ALP活性随增龄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培养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的形态与增殖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发生衰老改变.
作者:于明香;金慰芳;顾淑珠;王洪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破骨细胞(OC)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谱系细胞,在骨发育和维持骨重建平衡及体内钙平衡中起关键作用.迄今为止,治疗各种代谢骨病终都是以抑制(抗骨质疏松)或激活(治疗骨硬化)OC为目标.了解和掌握O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调节机制,对指导预防治疗各种代谢骨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伍贤平;廖二元;伍汉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有关性激素在小儿哮喘时的水平和作用,以及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它们影响的研究目前尚少见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促性腺激素(FSH、LH)和性激素[雌二醇(E2)、睾酮(T)]的测定,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及治疗时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和性激素的水平及意义.
作者:姚泽忠;李志骏;刘仲熊;顾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主要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膜外链脱落产生,其中sTNFR55是其主要功能形式[1].本研究对Graves病(GD)患者血清sTNFR55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初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侯善荣;史君英;李公宝;刘明德;王玉新;董砚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雌性大鼠同一个体的整体骨密度(BMD)与在体和离体腰椎BMD的一致性,探讨大鼠在体腰椎与离体腰椎面积定位的异同对不同腰椎BMD的可能影响.方法用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44只雌性SD大鼠的全身BMD、骨矿含量(BMC),同时测量大鼠在体第3至6腰椎(L3~6)和各腰椎(L3~6)的BMD、BMC和腰椎面积;并相应测量配对的离体腰椎(L3~6)和各腰椎(L3~6)的BMD、BMC和腰椎面积.结果雌性大鼠整体BMD与在体、离体L3~6和各腰椎(L3~6)的BMD均为正相关(r=0.67~0.85,P<0.001).配对在体与离体(L3~6)的BMD和BMC均为正相关(r=0.56~0.85,P<0.001).除配对L5的腰椎面积未相关(r=0.21,P>0.05)外,其它配对L3、L4、L6面积成正相关(r=0.35~0.49,P<0.05).比较L3~6的BMD,得L6椎体的BMD大于L5、L4和L3.结论雌性大鼠的整体BMD与在体和离体腰椎的BMD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张娜;廖二元;王闻博;杨川;邓小戈;伍贤平;伍汉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格列美脲(glimepiride,GM)是第三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与其它磺酰脲类药比较,其特点为高效、长效、用药量小、副作用少.从1999年4月至1999年9月,本研究对四川普渡制药厂研制的新药GM胶囊与美国HMR公司的GM(商品名Amaryl)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价国产GM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童南伟;李启富;陈德才;张学军;张勤;张素华;李鹏秋;吴桐;黄慧;刘玉平;田浩明;李秀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研究表明,端粒酶在许多肿瘤中被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探讨端粒酶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兴桂;齐保庆;宋豫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IL-6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和身体指标、骨生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PCR扩增后分析IL-6基因3′端非翻译区的多态性区域,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股骨颈等处骨密度.结果在205例绝经后妇女中发现了D/D、D/E、C/D、C/C和E/E 5种IL-6基因型,93%的绝经后妇女属于D/D和D/E型.体重是影响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绝经10年以上的妇女中,D/D型的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D/E型,但受到体重的影响.结论 IL-6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受到体重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刘建民;朱汉民;陆林;朱晓颖;赵列宾;许曼音;陈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骨质疏松症(OP)是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在骨代谢调节和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有了许多进展,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也迅速提高,进一步揭示OP的发病机制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作用原理将有助于推动OP防治工作的迅速发展.
作者:廖二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雌二醇(E2)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的作用.方法 MG-63细胞MT1-MMP蛋白质表达用Western杂交和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免疫荧光法检测,MMP-2活性用明胶酶谱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结果观察到E2促进MG-63细胞MT1-MMP蛋白质表达,并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免疫荧光法证实E2促进MT1-MMP蛋白质表达增强,MT1-MMP蛋白质表达于MG-63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E2对MG-63细胞MMP-2活性无影响.结论 E2促进MG-63细胞MT1-MMP表达.
作者:罗湘杭;廖二元;伍贤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及骨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68例2型DM患者、54例1型DM患者和62例健康人的VDR基因型.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BMD,放免法测血清BGP、降钙素和25-(OH)D3,免疫放射法测血清完整PTH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前肽.结果 (1)DM组VDR基因型分布与健康组差异无显著性;(2)健康组AA基因型者腰椎和大转子BMD高于aa型,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高于aa和Aa型(P<0.05),而2型DM组Aa基因型者股骨颈和大转子BMD高于aa型,1型DM组Aa基因型者仅股骨颈BMD高于aa型(P<0.05);(3)VDR基因TaqⅠ位点多态性与BM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M患者VDR基因ApaⅠ位点的多态性与BMD存在相关性 .
作者:董砚虎;翟木绪;李长贵;王海燕;柳林;曲宁;王元善;司元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的患病率.方法于1997年12月~1998年6月,对南昌地区的四县五区2 110人,其中成人1 442人,年龄为(18~70岁);儿童668人,年龄为(3岁~6岁11个月),进行甲状腺激素筛查测定.结果 (1)南昌地区SCH总患病率6.1%,其中成人患病率为4.6%,儿童患病率9.1%,儿童患病率高于成人(P<0.001);(2)女性患病率为7.4%;男性患病率为4.9%,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3)SCH患病率与年龄结构比表明:成人组:6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高10.4%,其次50岁组(5.7%)和18岁组(5.6%),但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个年龄段皆为患病高峰期.儿童组则以3岁年龄组,患病率高(15.9%),其次是6岁年龄组(9.5%),两者自比或与成人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4)SCH的患病率与甲状腺肿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南昌地区SCH的患病率较高,SCH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相关.
作者:胡玲;舒秉俊;邬国和;孙掌花;罗一湛;张建华;甘道龙;邱明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胰岛体外长期培养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成年SD大鼠胰岛,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20周.应用形态学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胰岛细胞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的生长特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分泌量.结果胰岛单独培养3周,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胰岛素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24h累积分泌量和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下降,大部分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破坏,分泌颗粒减少;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的胰岛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细胞存活率和胰岛素阳性细胞数目较单独培养显著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培养20周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大鼠胰岛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可以促进胰岛生长,显著延长存活时间,是一种新的体外长期培养胰岛的方法.
作者:贾延劼;杨于嘉;刘玲;胡海涛;任惠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应激促发糖尿病(DM)发生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INS)分泌不足两个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有关[1-6].为探讨应激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关系,对应激促发中国地鼠糖尿病发生过程中的胰腺形态、功能改变进行研究.
作者:姚树桥;孙海霞;吴大兴;邹涛;曾庆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中心分子.FAK参与形成粘着斑、Ras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RP)组成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和某些其它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1].有文献报道FAK在浸润性及转移性直肠癌、乳腺癌、胃癌[2,3]中分布的量显著增多,但对甲状腺癌FAK研究的报道甚少[4].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FAK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意义.
作者:周湘兰;罗金芳;桂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Graves病(G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自身抗体,GD的发病中以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为重要,而TRAb所对应的抗原是TSH受体(TSHR).国外有学者报道GD的发生与TSHR基因突变有关,但另有学者认为与TSHR基因突变无关.本研究探讨中国人Graves病的发病与TSH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
作者:戴亚丽;施秉银;薛明战;李雪萍;高慧;何岚;王毅;马秀萍;袁育康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