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粘着斑激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周湘兰;罗金芳;桂律

关键词:粘着斑激酶,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papillary carcinoma, 信号转导通路,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原激活蛋白激酶, 细胞生物学行为, protein kinase, 转移性直肠癌, 中心分子, 细胞周期, 甲状腺癌, 分布情况, 蛋白介导, 乳腺癌, 浸润性, 组成, 整合, 文献
摘要: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中心分子.FAK参与形成粘着斑、Ras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RP)组成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和某些其它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1].有文献报道FAK在浸润性及转移性直肠癌、乳腺癌、胃癌[2,3]中分布的量显著增多,但对甲状腺癌FAK研究的报道甚少[4].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FAK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意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及骨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68例2型DM患者、54例1型DM患者和62例健康人的VDR基因型.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BMD,放免法测血清BGP、降钙素和25-(OH)D3,免疫放射法测血清完整PTH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前肽.结果 (1)DM组VDR基因型分布与健康组差异无显著性;(2)健康组AA基因型者腰椎和大转子BMD高于aa型,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高于aa和Aa型(P<0.05),而2型DM组Aa基因型者股骨颈和大转子BMD高于aa型,1型DM组Aa基因型者仅股骨颈BMD高于aa型(P<0.05);(3)VDR基因TaqⅠ位点多态性与BM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M患者VDR基因ApaⅠ位点的多态性与BMD存在相关性 .

    作者:董砚虎;翟木绪;李长贵;王海燕;柳林;曲宁;王元善;司元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骨质疏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骨质疏松症(OP)是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在骨代谢调节和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有了许多进展,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也迅速提高,进一步揭示OP的发病机制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作用原理将有助于推动OP防治工作的迅速发展.

    作者:廖二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良性及恶性甲状腺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常见的一种疾病,正确鉴别结节的性质,区分其为良性或恶性极为重要.现有的影像学,免疫学、细胞学诊断都存在一定的误诊率,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方法.

    作者:蒋玲;董建军;张晓黎;袁鹰;张廷国;管庆波;朱光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乌鲁木齐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骨密度关系研究

    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各家报道不一.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三个民族绝经后妇女进行VDR基因多态性研究,同时测定BMD,探讨骨质疏松与遗传的关系.

    作者:冷兴文;陈瑞英;阿丽娅;李红;蒋银花;陶国枢;张红红;刘建伟;高宇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甲状腺病变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意义

    近研究表明,端粒酶在许多肿瘤中被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几种常见甲状腺病变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探讨端粒酶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兴桂;齐保庆;宋豫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岛与Sertoli细胞体外共同培养

    目的研究胰岛体外长期培养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成年SD大鼠胰岛,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20周.应用形态学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胰岛细胞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的生长特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分泌量.结果胰岛单独培养3周,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胰岛素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24h累积分泌量和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下降,大部分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破坏,分泌颗粒减少;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的胰岛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细胞存活率和胰岛素阳性细胞数目较单独培养显著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培养20周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大鼠胰岛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可以促进胰岛生长,显著延长存活时间,是一种新的体外长期培养胰岛的方法.

    作者:贾延劼;杨于嘉;刘玲;胡海涛;任惠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对氧磷酯酶1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DM)并发肾病(DN)的关系.方法血清PON1活性用酚乙酸酯为底物测定,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用ELISA法测定,尿24小时微量白蛋白用放免法测定.结果 91例2型DM患者的PON1活性比54例正常对照显著降低[(138.2±31.4)kU/L vs (184.1±29.5)kU/L,P<0.001],且2型DM的Ⅰ组(UAER<30 mg/24h)、Ⅱ组(UAER 30~300 mg/24h)和Ⅲ组(UAER>300 mg/24h)相比,PON1活性依次显著下降[(151.8±24.5)kU/L,(124.5±32.8)kU/L,(101.1±36.6)kU/L,P<0.01],而ox-LDL的浓度却依次显著升高[(616.2±135.7)μg/L,(753.9±132.5)μg/L,(875.1±153.2)μg/L,P<0.01].PON1活性与ox-LDL 的浓度呈高度负相关(r=-0.83,P<0.001),也与UAER呈负相关(r=-0.28,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PON1活性是2型DM并发DN的高度危险因素(P<0.01).结论 PON1活性在2型DM显著下降,且在并发DN的2型DM患者下降更显著.PON1活性与ox-LDL呈负相关.PON1活性降低是2型DM并发DN的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曾昭淳;刘万里;王红漫;张革;柯细松;曾繁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D-α-生育酚调节蛋白激酶C活性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作用和D-α-生育酚对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D-α-生育酚处理的正常对照组(T组)、糖尿病组(D组)、D-α-生育酚处理病鼠组(DT组).血糖、HbA1c和D-α-生育酚含量以及原位PKC、ATPase活性在处理后6个月被检测,毛细血管床形态立体定量评估DR.结果病程6个月时,D组大鼠深、浅层毛细血管呈现周细胞减少、基底膜增厚的特征性改变,成模6个月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KC活性显著增高>100%,D-α-生育酚可阻止此升高.同一大鼠视网膜,D-α-生育酚也可阻止糖尿病诱导的Na+-K+-ATPase和Ca2+-ATPase活力下降.D-α-生育酚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周、内皮细胞截面积和深浅层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而对血糖、HbA1c无影响.结论糖尿病诱导的组织病理异常可能大部分由PKC介导,D-α-生育酚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

    作者:周波;汪恕萍;蒋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纪要(第二部分)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雌二醇对人成骨样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影响

    目的观察雌二醇(E2)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的作用.方法 MG-63细胞MT1-MMP蛋白质表达用Western杂交和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免疫荧光法检测,MMP-2活性用明胶酶谱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结果观察到E2促进MG-63细胞MT1-MMP蛋白质表达,并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免疫荧光法证实E2促进MT1-MMP蛋白质表达增强,MT1-MMP蛋白质表达于MG-63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E2对MG-63细胞MMP-2活性无影响.结论 E2促进MG-63细胞MT1-MMP表达.

    作者:罗湘杭;廖二元;伍贤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胞外段基因突变与Graves病的相关研究

    Graves病(G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自身抗体,GD的发病中以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为重要,而TRAb所对应的抗原是TSH受体(TSHR).国外有学者报道GD的发生与TSHR基因突变有关,但另有学者认为与TSHR基因突变无关.本研究探讨中国人Graves病的发病与TSH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

    作者:戴亚丽;施秉银;薛明战;李雪萍;高慧;何岚;王毅;马秀萍;袁育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哮喘患儿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及长期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有关性激素在小儿哮喘时的水平和作用,以及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它们影响的研究目前尚少见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促性腺激素(FSH、LH)和性激素[雌二醇(E2)、睾酮(T)]的测定,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及治疗时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和性激素的水平及意义.

    作者:姚泽忠;李志骏;刘仲熊;顾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Graves病患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55水平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主要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膜外链脱落产生,其中sTNFR55是其主要功能形式[1].本研究对Graves病(GD)患者血清sTNFR55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初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侯善荣;史君英;李公宝;刘明德;王玉新;董砚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尼尔雌醇加孕激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目的观察小剂量雌孕激素复方制剂(每片含尼尔雌醇0.5 mg,左炔诺酮0.15 mg,每周口服1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年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分组,双盲比较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19例用药与72例用安慰剂1年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结果小剂量雌、孕激素制剂可阻止骨质疏松的发展(P<0.05),同时用药者的肝、肾功能,乳腺红外线扫描,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大小B超,阴道脱落细胞学形态等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亦无阴道流血发生.结论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等优点,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常规治疗方法.

    作者:廖二元;邓小戈;周智广;王平芳;伍汉文;超楚生;唐炜立;伍贤平;黄干;彭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破骨细胞及其调节机制的某些进展

    破骨细胞(OC)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谱系细胞,在骨发育和维持骨重建平衡及体内钙平衡中起关键作用.迄今为止,治疗各种代谢骨病终都是以抑制(抗骨质疏松)或激活(治疗骨硬化)OC为目标.了解和掌握O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调节机制,对指导预防治疗各种代谢骨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伍贤平;廖二元;伍汉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随供体的增龄而改变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形态、增殖与功能改变.方法选取≤5岁,30~40岁,50~60岁和≥70岁四个年龄组的髂骨、股骨近端或股骨颈松质骨进行培养.培养期间应用相差倒置显微镜活体观察与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一代成骨细胞生长至汇合时消化计数继续培养,二代成骨细胞分别于培养1天,5天检测细胞增殖率(MTT法),5天时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14天时送电镜室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活体观察提示成骨细胞随增龄其胞体增大、变薄、空泡增多、突起拉长,汇合时趋向于长梭形,各年龄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提示成骨细胞随增龄变得瘦长、细胞器减少、高尔基体不发达、糖原增多并呈堆积现象、溶酶体增多、出现空泡,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增多.成骨细胞生长至汇合时的细胞数与MTT相对比值随增龄而降低(P<0.01);ALP活性随增龄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培养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的形态与增殖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发生衰老改变.

    作者:于明香;金慰芳;顾淑珠;王洪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英卡膦酸钠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

    目的观察英卡膦酸钠对去卵巢(OVX)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将61只6月龄Wistar大鼠分为8组:(1)基线组(n=8)于6月龄时处死;其余大鼠行去卵巢手术或假手术:(2)去卵巢后6周组(n=8)于去卵巢后6周处死;(3)假手术组(n=8);(4)去卵巢后14周组(n=8);(5)去卵巢后雌激素治疗组(n=9);去卵巢后英卡膦酸钠胃肠用药组分为(6)低剂量组(n=6)、(7)中剂量组(n=7)和(8)高剂量组(n=7).治疗组自去卵巢后6周开始共用药8周.于手术后14周时处死后6组大鼠,分别留取右侧胫骨、股骨和血尿标本,进行骨组织计量学静态和动态指标的分析、股骨远端松质骨外周定量CT检查、股骨远端凹入实验和血尿骨转换指标测定.结果雌激素和三个英卡膦酸钠治疗组的胫骨近端次级骨小梁体积较去卵巢后14周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伴有骨小梁结构改善.高剂量英卡膦酸钠组的股骨远端松质骨骨密度较去卵巢后14周组显著增加(P<0.01),其松质骨的大载荷较去卵巢后14周组显著升高(P<0.05).英卡膦酸钠的以上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英卡膦酸钠能有效地治疗OVX大鼠的骨质疏松症.

    作者:夏维波;孟迅吾;周学瀛;邢小平;胡莹莹;刘怀成;邱贵兴;Victor Shen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粘着斑激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中心分子.FAK参与形成粘着斑、Ras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RP)组成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和某些其它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1].有文献报道FAK在浸润性及转移性直肠癌、乳腺癌、胃癌[2,3]中分布的量显著增多,但对甲状腺癌FAK研究的报道甚少[4].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FAK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意义.

    作者:周湘兰;罗金芳;桂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新一代磺酰脲类药物格列美脲(商品名亚莫利,Amaryl,安万特公司)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无磺酰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以2:1的比例随机分入格列美脲组和格列苯脲组,观察时间为16周(8周剂量调整期,8周维持期).结果格列美脲降血糖的有效率为88.7%,格列苯脲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格列美脲组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HbA1c方面和格列苯脲同样有效.格列美脲对于餐后2h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升高作用低于格列苯脲,但空腹胰岛素及C肽水平两组相似.格列美脲组对肝肾功能和血压无不良影响,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格列苯脲组(18.2% vs 33.3%,P<0.05).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作者:李玉秀;赵维纲;罗邦尧;赵咏桔;袁申元;朱良湘;付汉菁;王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实验性应激促发中国地鼠糖尿病的胰腺形态功能改变

    应激促发糖尿病(DM)发生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INS)分泌不足两个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有关[1-6].为探讨应激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关系,对应激促发中国地鼠糖尿病发生过程中的胰腺形态、功能改变进行研究.

    作者:姚树桥;孙海霞;吴大兴;邹涛;曾庆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