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红;李颖健;朱加明;刘栋;郭啸华;陈朝红;黎磊石
2型糖尿病(DM)治疗中的难题是磺脲类药物失效(SUF),后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胰腺β细胞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SUR)和DM的关系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研究热点[1,2].SUR异常能影响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机体对血糖的调节[3].本研究检测二甲双胍作用后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SUR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1.48只雄性SD大鼠(150~250 g)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尾静脉(25 mg/kg体重)注射,高热量饲料饲养,形成类似2型DM的大鼠模型,把符合要求的40只2型DM模型SD大鼠分成二组,每组20只.(1)2型DM模型组;(2)二甲双胍治疗组:2型DM模型大鼠,加用二甲双胍250 mg*kg-1*d-1.在第4周、第12周、第24周测定血糖和血脂,在第24周取胰腺β细胞测定其SUR mRNA的表达水平.
作者:赵明;杜宏;冯根宝;王坚;王燕燕;王竹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高血糖一直被视作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CC)的主要因素,而多元醇(主要是山梨醇)通路在高糖状况下过度激活对DCC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代谢途径的限速酶,与D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AR活性的改变除与高血糖相关外,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在不同人群中,AR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2.1kb处有(AC)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标记与DCC之间的关联性存在争议[2].本文研究中国大陆人群中该重复序列标记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清解;谢平;曾卫民;宋惠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体内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从胚胎学来说,他们均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1].嗜铬细胞瘤有良性和恶性,可散发,也可呈家族性,家族性中大部分病人为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如:多内分泌腺瘤病Ⅱa型,多内分泌腺瘤病Ⅱb型,von Hippel-Lindau病,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本文拟就家族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童安莉;曾正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现代综合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它对减轻医患双方的医疗花费、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均具有较大的价值[1,2].一些学者认为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模式、方法、时间等诸多环境因素有明显关系.本研究通过观察系统健康教育后223例糖尿病患者血糖等指标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代谢控制中的作用.
作者:赵列宾;陈钦达;王琴琴;苏莉珍;陆骆;陈名道;罗邦尧;许曼音;陈家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己糖胺通路(HBP)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基因转染系膜细胞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建立GLUT1基因转染的大鼠系膜细胞,以β-半乳糖苷酶转染细胞(MCLacZ)为对照.用2-脱氧-3H-葡萄糖(2-DG)测定细胞葡萄糖摄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合成,采用比色法测定HBP限速酶--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GFAT)的活性,RT-PCR检测细胞GFAT基因的表达.结果 MCGT1的2-DG摄入率明显高于MCLacZ[(741.0±60.5)dpm/μg蛋白质 vs (92.2±9.0)dpm/μg 蛋白质,P<0.01],动力学分析发现MCGT1的Vmax是MCLacZ的3.7倍,而两者Km值无明显差别.MCGT1的GFAT活性明显高于MCLacZ[(3.25±0.25)OD365·μg蛋白质-1·30 min-1·10 vs (1.15±0.16)OD365·μg蛋白质-1·30 min-1·10],而两者GFAT的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GFAT的抑制剂--重氮丝氨酸能够改善MCGT1的肥大状态和FN合成.结论 GLUT1的过度表达伴随系膜细胞HBP活性的增加,该糖代谢通路的活化与系膜细胞表型及其功能改变有关.
作者:刘志红;李颖健;朱加明;刘栋;郭啸华;陈朝红;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三个关键基因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及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AGTR1)基因中的4个多态位点是否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的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有关联.方法在173例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中用PCR基因扩增,内切酶消化或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进行基因分析,比较DN组及其亚组和对照组各组间的基因频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基因多态位点和其他因素对DN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DN组的ACE基因等位基因D和DD型频率增高(P分别为0.022和<0.001).按病程划分,<5年及≥5年亚组与DN(-)组比较亦可见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但进一步按DD型和非DD型分组,并经连续校正试验发现其阳性主要表现在病程<5年与DN(-)组比较中.DN组的AGT-M235T多态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未合并DN的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分别为0.018和0.004),表现为等位基因T与TT型增多,且仅表现于病程<5年亚组.不同病期DN亚组间的基因频率无显著变化.ACE、AGT及AGTR1基因四个多态位点与合并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ACE基因及AGT-M235T为DN,尤其病程<5年亚组的发病风险因素.结论 RAS中ACE基因I/D和AGT基因M235T多态位点与2型糖尿病合并的肾病发生相关联,前者的DD型和等位基因D以及后者的TT型和等位基因T可能参与较早起病DN的发病.
作者:吴松华;项坤三;郑泰山;孙多奇;翁青;李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糖尿病(DM)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DNA(mtDNA)突变是导致家族性糖尿病的病因之一[1].mtDNA tRNALeu(UUR)基因nt 3243A→G点突变是迄今唯一明确的致糖尿病点突变,其发生率在家族性DM群体中占1%~3%.然而,该突变的发生率不能单独解释母系遗传DM现象,可能还有更广泛围的突变存在于mtDNA中.为此本研究选择有DM家族史的DM患者及正常人进行mtDNA分析.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选择无亲缘关系、家族中有母亲和(或)兄弟姐妹患病史的DM患者128人(第1组);有父亲患病史的DM患者32人(第2组),无家族史的DM患者50人(第3组)及100例无DM家族史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第4组).每一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及DM类型等情况(表1).所有患者均按照1985年WHO的糖尿病标准进行诊断.
作者:张庆;曾瑞萍;杜传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检测人胰高血糖素基因编码区和调控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基因型在上海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并分析和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用直接测序法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进行SNP检测,用直接测序法对EH组和正常血压组(NT)进行SNP基因分型.结果在胰高血糖素基因的2号外显子(3689位)和3号外显子连接区(5505位)各检测到1个SNP.对其中一个高频SNP(C3689T)的分型结果显示,SNP基因型频率在EH组和NT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基因型组间血压、血糖、血脂和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SNP在不同种族中差异有显著性;胰高血糖素基因的C3689T基因型分布在NT和EH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张奎星;王颖;朱鼎良;何鑫;黄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而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高血糖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导致DN肾纤维化主要的两种物质,它们通过共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了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1,2].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对肾细胞增殖、表型改变及细胞外基质(ECM)具有较强调控作用,其异常表达在DN肾纤维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拟用高糖和AngⅡ刺激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测定其CTGF mRNA的表达情况,以探讨高糖和AngⅡ对系膜细胞CTGF水平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芳;黄颂敏;刘小菁;刘瑞;徐勇;张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饲养SD大鼠,建立肥胖大鼠模型,用差异显示PCR(DD-PCR)方法比较高脂饲料组大鼠与普通饲料组大鼠脂肪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力求发现受饮食调控的基因,探讨高脂饮食致肥胖的分子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与标本采集:20只SD大鼠分为高脂饲料组和普通饲料组.动物饲养16周.2.脂肪组织总RNA的抽提及处理:(1)脂肪组织总RNA的抽提:取1 g大网膜脂肪组织按照Trizol总RNA抽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总RNA的处理:用不含RNA酶的DNA酶处理抽提的总RNA以去除含有的少量基因组DNA.
作者:陈刚;罗敏;丁伟;刘优萍;蔡东升;谢超;宗阳;张迪;金群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拮抗剂L-158809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型糖尿病大鼠在L-158809治疗16周后,测定肾组织ATⅡ含量,利用组织学检查观察肾组织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在肾小球的表达,酶谱法测定肾皮质MMP-2的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肾皮质TIMP-2的含量.结果 L-158809治疗使糖尿病大鼠血浆和肾皮质ATⅡ浓度进一步升高,肾小球基质增生明显减轻,肾小球MMP-2染色强度和肾皮质MMP-2的活性增强,但不能使肾小球TIMP-2染色及肾皮质TIMP-2含量降至正常.结论 L-158809对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对肾脏细胞外基质沉积的改善部分是通过促进基质转化而实现的.
作者:段文澜;方京冲;杨秀芳;史虹莉;张志刚;陈广平;郭慕依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贵州省碘缺乏病(IDD)的防治现状及2000年实现消除IDD工作的进程情况.方法分别检测贵州省三个监测点贵阳、都匀、凯里三地区的IDD监测指标,并将其结果与10年前相比较.结果 1999~2000年,贵阳、都匀、凯里三地区,(1)居民户食盐碘含量的均值分别为43.6 mg/kg、43.2 mg/kg及45.3 mg/kg,碘盐合格率分别为97.5%、95.8%、97.9%,均较10年前显著提高(P均<0.01);(2)8~10岁在校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66.3 μg/L、167.8 μg/L、165.2 μg/L;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61.0 μg/L、150.9 μg/L、158.0 μg/L;成人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67.7 μg/L、174.8 μg/L、165.2 μg/L,均较10年前显著提高(P均<0.01);(3)触诊检查8~10岁在校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分别为6.5%、7.5%和7.4%,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与10 年前相比有所下降,但仅凯里地区差异较为显著(P<0.05),而贵阳和都匀地区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4)新生儿脐血TSH>5 mIU/L的百分率分别为18.0%、21.8%和20.0%,均较10年前显著下降(P均<0.05);(5)新生儿脐血甲状腺球蛋白(Tg)的中位数分别为9.28 μg/L、7.84 μg/L及8.25 μg/L.结论贵州省三个监测点的碘盐合格率、不同层次人群的尿碘水平及新生儿脐血Tg水平均已达到国内及国际IDD的消除标准,贵州省已基本消除IDD;但是三地区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及新生儿脐血TSH水平仍然较高,与当地碘盐及尿碘水平明显不一致,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彭年春;时立新;马启玲;杨礼福;张韬威;顾祖德;胡莉萍;吕蔚;黄云霞;代黔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奥利司他(orlistat;商品名:赛尼可)在中国超重和肥胖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中国6个中心444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25~40 kg/m2的患者,在轻度低热卡饮食的同时按2:1的比例随机双盲给予奥利司他(296例)或安慰剂(148例).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奥利司他组患者的体重降低[(6.1±3.6)kg,(x±s),下同]显著大于安慰剂组的下降(3.0±3.5)kg(P<0.001).与安慰剂组相比,奥利司他更能显著降低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显著降低肥胖伴高血糖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水平;并能显著降低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12.5±7.8)mm Hg(P<0.05或P<0.01).奥利司他治疗组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85.1%,但是这些胃肠道症状多为轻度,可自行缓解.除此之外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中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奥利司他结合轻度低热卡饮食控制治疗可显著促进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并改善部分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作者:史轶蘩;邓洁英;朱文玲;李光伟;柯元南;高鑫;诸骏仁;朱禧星;范维琥;傅祖植;程桦;伍卫;苏炳华;何清波;罗邦尧;戚文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GF-β1 mRNA的转录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RT-PCR和Dot-Blot法定量检测9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TGF-β1 mRNA的转录量,并分析其与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UAER)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TGF-β1 mRNA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伴临床糖尿病肾病者明显高于早期糖尿病肾病和无糖尿病肾病者(P<0.01).2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TGF-β1 mRNA的量与UAER呈正相关(r=0.48,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TGF-β1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者.糖尿病患者PBMC中TGF-β1 mRNA表达量可以作为DN进展的标志之一.
作者:范吴强;李红;蔡卫民;陈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9年中国五大行政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联合抽样调查骨密度,以T值≤-2.5 s诊断骨质疏松,发现60岁以上中国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男性(调查1 891例)明显低于女性(调查2 053例):腰椎2-4男女分别为11.0%和21.5%,股骨颈分别为10.6%和27.3%,Wards三角分别为15.0%和28.6%,而大粗隆部骨质疏松男性略高,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4.4%和11.8%.男女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增龄而升高,以股骨颈骨质疏松为例,60~69岁男女分别为4.9%和14.5%,70~79岁分别为11.3%和28.6%,80 岁以上分别为18.6%和52.2%.南京1999年284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为18%.Melton在2000年的报道认为西方测定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大系列资料较少.Seeman报道65岁以上白人男性椎体压缩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0%.
作者:金世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例1,女,45岁,工人.7年来出现进行性听力减退,诊断为神经性耳聋.多尿、多饮、多食伴消瘦4年.2天前清晨起床时发现双目视物不清,听力完全丧失,伴头痛、头晕,于2000年2月3日入院.家族史:其子(例2)有糖尿病史.体检: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身高150 cm,体重43 kg,双眼视力5米光感,眼球活动自如,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出血点及渗出性病变.双耳听阈92dB,其余颅神经(-).心肺(-),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力Ⅴ级,生理反射存在、两侧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空腹血糖15.2 mmol/L,果糖胺3.65 mmol/L,HbA1c 10.7%,尿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阴性.血胆固醇6.12 mmol/L,肝、肾功能及其余生化指标均正常.
作者:唐宽晓;许玲;刘淑萍;张秀英;王德全;吴金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高甘油三酯(TG)血症是2型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而且是其并发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子,其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索2型DM患者脂蛋白脂酶(LPL)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CHD的关系.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2型DM患者216例(2型DM组),年龄(58±12)岁(40~89岁),男114例,女102例;77例并发CHD(伴CHD组),年龄(59±11)岁,男40例,女37例;139例不伴CHD(不伴CHD组),年龄(57±14)岁;正常人63例作为对照.
作者:向光大;王颖群;夏邦顺;丁继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碘对人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在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NaI刺激单层培养的人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印迹和半定量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刺激前后细胞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Fas、Bcl-2和Bak以及Fas、可溶性Fas(sFas)mRNA表达的变化,并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sFas的含量.结果(1)低浓度NaI(10-8 mol/L)明显抑制细胞凋亡(P<0.05),中、高浓度(10-6~10-4 mol/L)时显著增加细胞调亡(P<0.05);(2)低浓度NaI显著促进sFas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不影响Fas蛋白及mRNA的表达;(3)中、高浓度NaI则明显增加Fas蛋白及mRNA表达,但抑制sFas蛋白及mRNA表达(P<0.05);(4)在10-8~10-4 mol/L浓度范围内,NaI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甲状腺上皮细胞表达Bcl-2蛋白,但显著增加Bak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碘可通过调节Fas、sFas、Bcl-2及Bak的表达,影响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发生,其中低浓度碘可抑制凋亡,而中、高浓度碘则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刘超;武晓泓;覃又文;刘翠萍;段宇;狄福松;蒋须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以往研究表明,补肾益精方可抑制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1],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一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主要试剂与仪器:Medium 199培养基、胎牛血清、TRIzol、逆转录酶为Gibco BRL产品,Taq DNA聚合酶为PE公司产品.9600型PCR扩增仪,MTDS-B显微影像分析系统.2.含药血清和象牙薄片制备:方法同文献[1].3.细胞分离与培养:取4周龄C57BL/6J小鼠,18只,雌雄各半.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同文献[1].于第4天换为含不同组别含药血清的培养液,每组4孔,24h后终止培养.
作者:詹红生;赵咏芳;石印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存在肾小球高滤过(HGFR)[1,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使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全身血压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降低,从而延缓DN的进展.但ACEI对正常白蛋白尿排泄率(UAER)伴HGFR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却报告甚少.本研究对新诊断的30例2型糖尿病伴HGFR的患者进行为期14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以观察ACEI对其肾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艳芳;潘长玉;陆菊明;田慧;朱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