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氧环境下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生长及凋亡影响的研究

刘晓川;刘铁夫

关键词:缺氧环境, 三氧化二砷, 肝癌细胞株, 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作用, 生长抑制, 肿瘤治疗, 实体肿瘤, 环境条件, 凋亡作用, 消化系, 证明, 体内, 模拟
摘要:在人类实体肿瘤中,缺氧情况普遍存在.三氧化二砷(As2O3)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主要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研究证明,其对多种消化系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模拟体内缺氧微环境条件下其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尚少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As2O3在缺氧环境下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癌和大肠息肉术后监测及其效果评价

    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对大肠癌术后和大肠息肉术后的人群进行大肠癌监测,及早发现复发或癌变、及时追加治疗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命的佳手段.本文对目前尚存的争议,包括监测的效果、监测方法及监测频度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燕捷;房静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匹维溴胺对兔离体Oddi括约肌的作用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指Oddi括约肌的动力异常,因胆管和胰管共同通过Oddi括约肌开口于十二指肠,其功能障碍可引起胆汁或胰液引流不畅,导致胆汁淤积和(或)胰腺炎.临床上治疗SOD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内镜下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但前二者医源性风险较大,而目前治疗SOD的口服药物又较少且无特异性.

    作者:李翠萍;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深化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被原发病掩盖,以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因而常被忽视或误诊.各种中、西医师,特别是广大的非内科医师或基层全科医师对DILI认知度很低,误诊率更高.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007年美国消化疾病周纪要

    2007年度美国消化疾病周(DDW-2007)于2007年5月19日至2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美国消化疾病学会、消化内镜学会、肝病学会和普通外科学会共同举办.全球参会代表共15 000多人,有近百家厂商参展,场面盛大.会议安排在20多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包括讲座和自由论文,另设有板报交流,多媒体影视教育中心和展览大厅.

    作者:李瑜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广东地区大肠癌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大肠癌临床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 总结分析广东五家医院1990年至2004年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6501例资料.结果 6501例大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9岁,好发年龄为61~70岁.青年大肠癌的比例从7.1%下降到3.5%.男∶女为1.47:1,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男女比例逐渐上升,于60岁左右达高峰后下降,呈一单峰曲线.在直肠癌与结肠癌比例为1.1∶1,其中降结肠以上占27.6%,但随年龄增长和年份推移,直肠癌逐渐减少,而右半结肠癌逐渐增加.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为主,占76.0%.住院患者Dukes分期多为中晚期,进展期癌(Dukes B、C、D期)共占93.9%.结论 广东地区大肠癌发病高峰年龄已接近西方国家;青年大肠癌比例下降;男女比例随年龄增长呈先升后降趋势;直肠癌比例逐渐减少,右半结肠癌比例逐渐增加,发病部位右移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

    作者:许岸高;姜泊;余志金;钟旭辉;张晓慧;徐永成;何伟锋;钟选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替加色罗治疗慢性便秘、消化不良和反流症状重叠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替加色罗治疗慢性便秘、消化不良和反流症状重叠群的疗效.方法 慢性便秘与消化不良和(或)反流症状重叠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三组,替加色罗(TEG)组服用替加色罗6 mg,每天2次,餐前30 min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组服用埃索美拉唑40 mg,每天1次,早餐前30 min服用;联合治疗组服用替加色罗及埃索美拉唑.疗程均为4周.疗效评价指标为:主要症状的完全缓解率及胃肠道症状总积分、胃肠动力和胃感觉改变.结果 治疗4周后,三组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其中TEG组(7.23±3.13)和联合治疗组(5.13±2.26)的总积分下降较PPI组(13.58±2.26明显,P<0.01).4周治疗结束时,TEG组上腹痛/不适和烧心症状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9.3%、40.0%,PPI组分别为32.1%、57.1%,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4.1%、84.6%,其中TEG组上腹痛/不适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PPI组(59.3%比32.1%,P=0.043),而烧心症状的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40.0%比84.6%,P=0.016).结论 替加色罗治疗慢性便秘与消化不良和(或)反流症状重叠群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曾娟;左秀丽;李延青;魏玮;吕国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缺氧环境下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生长及凋亡影响的研究

    在人类实体肿瘤中,缺氧情况普遍存在.三氧化二砷(As2O3)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主要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研究证明,其对多种消化系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模拟体内缺氧微环境条件下其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尚少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As2O3在缺氧环境下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晓川;刘铁夫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对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SW1116/HCPT)及其亲代细胞(SW1116)进行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探讨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培养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和亲代细胞,提取蛋白质,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飞行时间串联质谱鉴定蛋白质.结果 发现9个蛋白质点在SW1116/HCPT细胞中表达量发生改变,4个蛋白质点表达量增加,5个蛋白质点表达量减少.质谱鉴定了6个蛋白质点分别为: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亚单位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泛素融合降解1相似蛋白、胞核氯离子通道蛋白、β-微管蛋白和ORF蛋白.结论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机制,并有望在新型耐药逆转剂的开发上发挥作用.

    作者:冉志华;邹健;萧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结直肠癌分类树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本研究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对结直肠癌Dukes B、C、D期患者、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蛋白质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用于在普通人群中诊断Dukes B、C、D期结直肠癌的分类树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剑锋;高春芳;王秀丽;郑国宝;李冬晖;沈东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早期高容量短时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犬并发心肌损伤的治疗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是血液净化的方法之一,近年来有学者使用HF清除炎症因子,防治重症疾病并发的MODS,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夏亮;曾皓;吕农华;刘丕;钱克俭;曾振国;刘芬;姜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超细胃镜应用价值的分析

    近年有几种类型的超细胃镜问世,有关其性能和临床价值仅有少数报道.我科于2005年4月至2007年1月应用超细胃镜检查4184例次,现报道如下.一、器械与方法1.器械:采用Fujinon EG-270N5胃镜,前视式,视野角120°,焦距3~100 mm,端部和软管部直径均为5.9 mm,活检孔道内径2 mm,弯角向上210°/向下90°,左右100°,工作长度1100 mm,全长1400 mm.

    作者:王盛根;王寿九;谷丽娟;曾庆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RhoA特异性RNA干扰对肝星状细胞T6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组织学基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共同途径,活化的HSC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如ECM生成过量大于降解并沉积,则引起肝纤维化.胶原蛋白(Col)Ⅰ、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是ECM的主要来源.

    作者:王艳芬;田德安;王波;张琼;刘梅;但自力;王南下;刘南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47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我院1999至2004年共行结肠镜检查8581例,检出大肠癌1284例,检出率15.0%,其中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癌47例(3.7%).现将47例早期大肠癌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法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缘;童奇文;李小燕;Huang Da-yan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全国多中心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调研分析

    目的 回顾性调查我国多中心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诊治情况,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关联性评价.方法 收集全国13个地区16家大型医院2000年至2005年期间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及其肝损伤病史和住院诊治经过.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国际共识意见的量化评分系统,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相关程度并列出可能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结果 全国16家医院报告的急性药物肝损伤5年间住院诊治数共1541例,住院病例有逐渐增加趋势.在可供进行关联性评价的1204例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与药物之间的关联性程度及其比例依次为:极有可能(评分>8分)占14.3%,很可能有关(6~8分)占39.6%,可能有关(3~5分)占40.9%,可能无关(1~2分)占3.8%,无关(≤0分)占1.3%.在药物与肝损伤相关的1142例中,男女比例接近,平均年龄(45.7±16.7)岁,重症药物性肝损伤76例(6.65%),死亡17例,病死率1.5%.导致急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以中成药或中草药(21.5%)和抗结核药物(21.2%)为多见.结论 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诊断病例数有逐年增加趋势,国际共识意见的量化评分系统有助于重新审定急性肝损伤与药物之间的关联程度,抗结核药物和中成药或中草药可能是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老年缺血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肠缺血损害的综合征.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差异大,轻者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血便、腹泻、腹胀,重者可发生肠坏疽、穿孔,甚至肠狭窄及中毒性休克.近年来随着血管造影、核素显像等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老龄人群所占比例升高,缺血性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由于本病容易误诊,本文探讨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

    作者:于晓峰;史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human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3,RUNX3)基因属RUNT家族成员,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RUNX3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p36.1区域,是RUNX家族重要成员之一,脊神经节的神经发育及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异常与RUNX3的表达缺失或下降相关.

    作者:罗亮;罗和生;张法灿;覃江;梁增文;梁列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案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问题,是肝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慢甚至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减轻肝脏I/R损伤.我们通过比较不同IPC方案对C57BL/6小鼠肝脏I/R损伤的影响,为寻找合理有效的IPC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徐承富;徐磊;石巧娟;虞朝辉;厉有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T管窦道导丝插入引导逆行胰胆管造影插管治疗胆道疾病

    随着治疗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发展,胆管结石可经内镜途径治疗,避免了外科手术.但在胆道手术T管引流术后伴有乳头炎性狭窄或残余结石时,当取石钳及胆道镜取石均难以取出,经ERCP途径乳头插管又失败时,采用经T管插入导丝,引导十二指肠镜插管,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避免了再次外科手术,为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开辟又一途径.

    作者:沈云志;陈炳芳;汪良芝;孙克文;王扬;茹佩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测量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用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的肝功能情况.方法 肝硬化患者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和20名健康志愿者进入研究.检测三组的各项血清学指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和轻微肝性脑病(MHE)评分.在口服L-[1-13C]苯丙氨酸100 mg后,收集检测计算并比较各组在0、10、20、30、45、60、90、120 min 8个时间点呼出气体中的13CO2呼出速率(13CO2ER)和13C累计排除率(13Ccum).结果 除1例肝硬化患者因呼气试验失败而剔除,其余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为A级23例、B级44例、C级12例;MHE 28例,非MHE 51例.健康对照组及Child-Pugh A、B、C组中13CO2ER在20、30 min时的差异明显,20 min时分别为15.8±2.0、9.2±1.9、6.2±1.2和3.8±0.7;30 min时分别为14.2±2.1、7.0±1.2、5.1±0.8和4.4±0.5.60、120 min的13Ccum则依次下降,60 min时分别为11.1±0.9、6.7±0.8、5.0±0.6和3.7±0.4;120min时分别为13.0±1.2、8.2±1.0、6.2±0.9和4.8±0.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HE组和非MHE组比较结果相似,20 min时13CO2ER为7.4±2.3比5.6±1.5,30 min时为5.8±1.4比5.0±1.0,60 min时13Ccum为5.6±1.2比4.8±0.9,120 min时为6.8±1.6比6.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可有效评估肝硬化以及肝硬化MHE患者的肝功能,呼气后20 min和30 min时13CO2 ER的测定值以及60 min时的13 Ccum有可能成为检测的关键时间点.

    作者:保志军;邱德凯;马雄;张赣生;范竹萍;黄一沁;于晓峰;曾民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内质网应激在高脂血症相关性大鼠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高脂血症大鼠合并急性胰腺炎(A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8只大鼠分为单纯AP组(n=18,正常大鼠腹腔内注射雨蛙肽40 μg/kg×2次,间隔2 h)、正常组(n=6)、高脂血症组(n=6,普通饲料+3%胆固醇+20%猪油)和高脂血症性AP组(n=18,高脂血症大鼠腹腔内注射雨蛙肽40 μg/kg×2次,间隔2 h).单纯AP组和高脂血症性AP组大鼠均于造模后9、12、24 h分批处死(n=6),测定血淀粉酶活性,评价胰腺病理变化;TUNEL法评价胰腺组织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内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Bip的蛋白表达;P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内内质网应激过程中的重要分子GRP78/Bip、X结合蛋白(XBP)-1、CHOP/GADD153(C/EBP-homolo-gous protein,or growth arrest and DNA-damage-inducible gene 153)、caspase-12的基因动态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GRP78、caspase-12蛋白的动态表达.结果 大鼠喂饲高脂饮食8周后,三酰甘油[(0.99±0.38)mmol/L]和胆固醇[(3.17±0.18)mmol/L]明显升高,且较正常组高281%和96%(P<0.05);高脂血症性AP组血清淀粉酶活性较单纯AP组高,胰腺病理变化亦较单纯AP组严重(P<0.05),尤其在造模后9 h为显著.高脂血症AP大鼠造模后9、12、24 h,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均较正常组明显(P<0.05);GRP78/Bip表达明显;CHOP/GADD153在造膜12、24 h时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模后12、24 h时胰腺组织发生XBP-1和caspase-12分裂,而正常组则无.结论 内质网应激参与了高脂血症性AP的发病,并可通过caspase-12通路诱导胰腺腺泡细胞发生凋亡,加重AP病程.

    作者:曾悦;沈锡中;王吉耀;王兴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