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冉志华;邹健;萧树东

关键词:蛋白质组, 结肠肿瘤, 耐药, 多种
摘要:目的 对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SW1116/HCPT)及其亲代细胞(SW1116)进行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探讨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培养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和亲代细胞,提取蛋白质,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飞行时间串联质谱鉴定蛋白质.结果 发现9个蛋白质点在SW1116/HCPT细胞中表达量发生改变,4个蛋白质点表达量增加,5个蛋白质点表达量减少.质谱鉴定了6个蛋白质点分别为: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亚单位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泛素融合降解1相似蛋白、胞核氯离子通道蛋白、β-微管蛋白和ORF蛋白.结论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机制,并有望在新型耐药逆转剂的开发上发挥作用.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抑癌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国内外大量资料显示,胃癌的发生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是多基因多阶段变异累积形成的病理过程,这些基因主要是促进肿瘤发生的癌基因和抑制肿瘤发生的抑癌基因,以及维持基因组稳定的DNA错配修复基因等.

    作者:王贺玲;孙军;李岩;王学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精神心理因素与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不同亚型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及其对患者自然病史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考虑GERD的患者行胃镜和24 h胃食管pH值监测,询问并填写症状问卷,调查反流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患者自填SCL-90评分表.对初诊后1年以上的患者再次进行症状和治疗情况询问.结果 115例患者随访12~37个月,平均(18.0±6.1)个月.GERD患者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及异常项目数高于正常值;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和异常项目数等项高于正常值;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躯体化、精神病性和异常项目数高于正常值,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病理性酸反流的NERD患者中,随访时有症状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其他及总分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在GERD患者中,持续用药组的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6项因子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非用药组.结论 GERD患者总体及其不同亚型均有多种异常精神心理特征.在无病理性酸反流的NERD患者中,精神心理异常是影响其长期症状有无的重要因素.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宜采用持续性药物治疗方式.

    作者:夏志伟;段卓洋;张莉;徐志洁;段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肠癌和大肠息肉术后监测及其效果评价

    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对大肠癌术后和大肠息肉术后的人群进行大肠癌监测,及早发现复发或癌变、及时追加治疗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命的佳手段.本文对目前尚存的争议,包括监测的效果、监测方法及监测频度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燕捷;房静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47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我院1999至2004年共行结肠镜检查8581例,检出大肠癌1284例,检出率15.0%,其中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癌47例(3.7%).现将47例早期大肠癌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法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缘;童奇文;李小燕;Huang Da-yan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超细胃镜应用价值的分析

    近年有几种类型的超细胃镜问世,有关其性能和临床价值仅有少数报道.我科于2005年4月至2007年1月应用超细胃镜检查4184例次,现报道如下.一、器械与方法1.器械:采用Fujinon EG-270N5胃镜,前视式,视野角120°,焦距3~100 mm,端部和软管部直径均为5.9 mm,活检孔道内径2 mm,弯角向上210°/向下90°,左右100°,工作长度1100 mm,全长1400 mm.

    作者:王盛根;王寿九;谷丽娟;曾庆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RhoA特异性RNA干扰对肝星状细胞T6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组织学基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共同途径,活化的HSC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如ECM生成过量大于降解并沉积,则引起肝纤维化.胶原蛋白(Col)Ⅰ、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是ECM的主要来源.

    作者:王艳芬;田德安;王波;张琼;刘梅;但自力;王南下;刘南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全国多中心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调研分析

    目的 回顾性调查我国多中心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诊治情况,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关联性评价.方法 收集全国13个地区16家大型医院2000年至2005年期间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及其肝损伤病史和住院诊治经过.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国际共识意见的量化评分系统,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相关程度并列出可能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结果 全国16家医院报告的急性药物肝损伤5年间住院诊治数共1541例,住院病例有逐渐增加趋势.在可供进行关联性评价的1204例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与药物之间的关联性程度及其比例依次为:极有可能(评分>8分)占14.3%,很可能有关(6~8分)占39.6%,可能有关(3~5分)占40.9%,可能无关(1~2分)占3.8%,无关(≤0分)占1.3%.在药物与肝损伤相关的1142例中,男女比例接近,平均年龄(45.7±16.7)岁,重症药物性肝损伤76例(6.65%),死亡17例,病死率1.5%.导致急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以中成药或中草药(21.5%)和抗结核药物(21.2%)为多见.结论 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诊断病例数有逐年增加趋势,国际共识意见的量化评分系统有助于重新审定急性肝损伤与药物之间的关联程度,抗结核药物和中成药或中草药可能是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

    患者男,17岁,4年来反复出现腹部隆起,呈进行性增大,伴腹胀、纳差、胸闷,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油腻厌食、皮肤黄染,四肢进行性凹陷性浮肿,精神、饮食、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于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示肝脾肿大、腹水.入院体检:身材矮小,身高143 cm,右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语颤减低,腹部膨隆,腹围78 cm,脐凸,腹壁静脉显现,肝在右侧锁骨中线肋下5 cm,脾肋下可触及4 cm,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作者:朱疆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匹维溴胺对兔离体Oddi括约肌的作用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指Oddi括约肌的动力异常,因胆管和胰管共同通过Oddi括约肌开口于十二指肠,其功能障碍可引起胆汁或胰液引流不畅,导致胆汁淤积和(或)胰腺炎.临床上治疗SOD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内镜下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但前二者医源性风险较大,而目前治疗SOD的口服药物又较少且无特异性.

    作者:李翠萍;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结直肠癌分类树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本研究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对结直肠癌Dukes B、C、D期患者、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蛋白质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用于在普通人群中诊断Dukes B、C、D期结直肠癌的分类树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剑锋;高春芳;王秀丽;郑国宝;李冬晖;沈东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浙江省内科门诊人群胃食管反流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浙江省内科门诊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整体随机抽样、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e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调查方式,并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浙江省内科门诊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初筛患病率为7.28%,95%可信区间为6.87%~7.69%.不同性别、年龄、体力劳动强度、婚姻状况间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过饱、常饮酸性饮料、常食辛辣食物、油腻食物、常饮浓茶、常进甜食、吸烟、饮酒、便秘者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体力劳动强度、是否上夜班、婚姻状况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否上夜班、体力劳动强度、婚姻状况、进食过饱、常食油腻食物、常饮浓茶、常进甜食、便秘等可能是危险因素.结论 问卷调查表是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胃食管反流病有众多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章宏;徐晶;厉有名;虞朝辉;许国强;陈春晓;季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案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问题,是肝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慢甚至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减轻肝脏I/R损伤.我们通过比较不同IPC方案对C57BL/6小鼠肝脏I/R损伤的影响,为寻找合理有效的IPC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徐承富;徐磊;石巧娟;虞朝辉;厉有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007年美国消化疾病周纪要

    2007年度美国消化疾病周(DDW-2007)于2007年5月19日至2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美国消化疾病学会、消化内镜学会、肝病学会和普通外科学会共同举办.全球参会代表共15 000多人,有近百家厂商参展,场面盛大.会议安排在20多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包括讲座和自由论文,另设有板报交流,多媒体影视教育中心和展览大厅.

    作者:李瑜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缺氧环境下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生长及凋亡影响的研究

    在人类实体肿瘤中,缺氧情况普遍存在.三氧化二砷(As2O3)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主要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研究证明,其对多种消化系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模拟体内缺氧微环境条件下其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尚少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As2O3在缺氧环境下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晓川;刘铁夫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T管窦道导丝插入引导逆行胰胆管造影插管治疗胆道疾病

    随着治疗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发展,胆管结石可经内镜途径治疗,避免了外科手术.但在胆道手术T管引流术后伴有乳头炎性狭窄或残余结石时,当取石钳及胆道镜取石均难以取出,经ERCP途径乳头插管又失败时,采用经T管插入导丝,引导十二指肠镜插管,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避免了再次外科手术,为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开辟又一途径.

    作者:沈云志;陈炳芳;汪良芝;孙克文;王扬;茹佩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对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SW1116/HCPT)及其亲代细胞(SW1116)进行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探讨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培养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细胞和亲代细胞,提取蛋白质,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飞行时间串联质谱鉴定蛋白质.结果 发现9个蛋白质点在SW1116/HCPT细胞中表达量发生改变,4个蛋白质点表达量增加,5个蛋白质点表达量减少.质谱鉴定了6个蛋白质点分别为: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亚单位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泛素融合降解1相似蛋白、胞核氯离子通道蛋白、β-微管蛋白和ORF蛋白.结论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结肠癌羟基喜树碱多药耐药机制,并有望在新型耐药逆转剂的开发上发挥作用.

    作者:冉志华;邹健;萧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深化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被原发病掩盖,以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因而常被忽视或误诊.各种中、西医师,特别是广大的非内科医师或基层全科医师对DILI认知度很低,误诊率更高.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吡格列酮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干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经过氧化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吡咯列酮预处理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探讨PPARγ对大鼠SAP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 54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C组)、SAP组(A组)和吡格列酮预处理组(Ⅰ组).采用逆行胰胆管内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0.1ml/100 g)建立SAP模型.Ⅰ组大鼠在术前2 h腹腔内注射吡格列酮(2 mg/100 g).分别于术后3、6、12 h 3个时段采用腹主动脉放血法将大鼠分批处死(每次每组6只),取血、腹水和胰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和ICAM-1的表达,同时进行血清淀粉酶、腹水、胰腺大体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胰腺组织含水量测定.结果 吡咯列酮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SAP严重程度,血清淀粉酶水平于6 h后降低;腹水量减少;胰腺组织大体和病理评分6 h后降低;组织含水量逐渐减少.吡咯列酮预处理后大鼠胰腺组织中ICAM-1表达减弱、NF-κB活性受到抑制(P值均<0.05).结论 吡咯列酮具有减轻SAP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活性和ICAM-1表达起到抗炎作用,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SAP的有效新方法.

    作者:徐萍;李清华;陈令全;周小江;祝荫;谢勇;吕农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老年缺血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肠缺血损害的综合征.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差异大,轻者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血便、腹泻、腹胀,重者可发生肠坏疽、穿孔,甚至肠狭窄及中毒性休克.近年来随着血管造影、核素显像等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老龄人群所占比例升高,缺血性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由于本病容易误诊,本文探讨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

    作者:于晓峰;史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早期高容量短时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犬并发心肌损伤的治疗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是血液净化的方法之一,近年来有学者使用HF清除炎症因子,防治重症疾病并发的MODS,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夏亮;曾皓;吕农华;刘丕;钱克俭;曾振国;刘芬;姜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