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王琳琳;周晓秋;王东关;李新功
目的:探讨双源CT (DSCT )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DSCT头颈部血管造影,通过多方位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得到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所有患者均同时做了彩色多普勒血管显像(CDFI)检查,并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DSCT血管成像均能成功地检查所有患者,18例患者共检出18个颈动脉体瘤,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颈动脉体瘤,肿瘤直径大为12 cm ,小为1.2 cm ,所有患者的头颈血管、肿瘤的血管生成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均得以清楚显示。结论 DSC T血管成像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可以准确显示颈动脉体瘤患者双侧的头颈血管的诊断手段,能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
作者:闫景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历史悠久,对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去手术技术不精湛、假体设计及质量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假体松动、髋臼磨损、慢性感染等的发生不断增加,因此,需要髋关节翻修的患者也逐年增加[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翻修,不但难度较大,而且手术技术要求极高。本个案报道一位女性患者行4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3次翻修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适应症、指证及目前存在问题予以文献分析。
作者:徐闯;刘明廷;戚大春;李贤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老年骨折逐渐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社会性问题。本文回顾性调查了367例老年骨折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值、发生术后感染人数、住院期间死亡人数、骨折半年后死亡人数,以探讨老年骨折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淑芹;于学红;宫照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显得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改革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以适应医学科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滨州医学院自2009年起对5年制护理学本科进行临床护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综合改革和整合实践的研究,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以生命周期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兴华;刘成霞;徐瑞;沙凯辉;王虹;徐仁华;张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Ki‐67表达与PET/CT显像18F‐FDG摄取程度有无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8例首诊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治疗前均常规行18F‐FDG PET/CT扫描,对其影像资料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LBCL 患者病灶18F‐FDG平均摄取值(SUVave)与Ki‐67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 r为0.891,P<0.001。DLBCL 患者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大肿瘤直径及血LDH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临床因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Ki‐67与PET/CT在反映DLBCL患者细胞增殖情况及病灶的侵袭程度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林乐军;徐志英;李伟龙;姚小芹;王永涛;王明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Wendy 等[1]研究显示,约30%的患者从 ICU转入普通病区后存在护理安全问题。过渡期护理模式主要侧重于护理服务范围的外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2],强调转运与过渡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连续有效性,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由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或其他非专业照护者共同完成[3]。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护理安全,减少患者重返IC U 比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就IC U 转科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行论述。
作者:孙英娜;毕淑红;李天民;邹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以个体和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宏观和微观的技术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机体健康,预防疾病[1]。预防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三大卫生模块。根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规定,抓好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综合素质进行教学评价,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引入形成性评价是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作者:宓伟;董兆举;赵慧娟;练武;韩文婷;衣卫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国老年人群已成为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其中一些患者合并肺结核。老年患者是类特殊人群,其机体相对年轻人基础代谢率较低,抵抗力薄弱,感染病菌后病情难以控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1~3]。采用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缓解肺结核症状,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6]。为了深入研究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了9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分别给予降糖治疗和降糖合并抗结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变化并评价疗效,为今后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邹远华;黄文艺;袁磊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节育方法,是目前国内应用广泛的避孕工具,但仍有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我站曾接收1例IUD异位于直肠后又自行排出的患者,为汲取经验教训,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起病后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图像,探讨DTI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急性期3 d前循环脑梗死、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组,测量患者梗死灶和健侧相应部位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观察患者皮质脊髓束(CST )的损伤程度并分级。同时选择10名年龄性别与研究组匹配的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对照组在相应位置选择与研究组梗死部位同样大小的感应区进行测量FA值。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对研究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分。结果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的FA值低于健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ADL相关,有统计学意义。DTI所示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ADL评分相关。结论梗死病灶区FA值下降越明显,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重,它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通过DT T 分级评价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关静;陈金波;滕创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 T IA )的临床发病率非常高,而且很容易进展为脑梗死,神经内科中将其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症,认为它是脑梗死的早期表现。因此,如何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脑梗死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脑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微栓子脱落是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机制,而炎症和氧化应激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作为一种新型的炎症标志物,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发展的各个病理生理过程[2]。本研究通过测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比较3组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差异,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在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高希海;姚丽娟;陈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撬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择10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撬拔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观察组经皮撬拔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两组患者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测量值结果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结论撬拔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创伤小等优点,且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较少,因此,把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实行经皮撬拔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更为有效。
作者:刘杰;赵冬梅;熊延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Ultrasonography Strain Ratio ,USR)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选取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门诊及住院乳腺肿物患者138例共138个乳腺肿块,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启动弹性成像,图像稳定后采集存图,对采集存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对肿块进行弹性应变率数值的测定(乳腺肿块组织/患侧正常乳腺的腺体组织)。结果乳腺良性肿块的S/R比值为(1.97±0.79),恶性肿块的S/R比值为(4.98±1.3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对乳腺肿块的硬度能够以数值的形式进行较为直观的体现,能够对组织硬度进行半定量的评价,较传统方法来说,其对疾病的评价结果更为直观。
作者:张文晓;王坤;王敏敏;李保卫;王明辉;孙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股髋撞击综合征(FAI)的X线征象。方法结合FAI X线平片评分法,对31例FAI患者髋关节的X平片分析,评估打分,按照分值高低进行分期。结果0、1期患者应采取保守治疗和随诊观察,减缓髋关节炎的发生;对于2期以上的患者临床应采用手术干预的方式,积极消除撞击因素,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论应用FA I X线平片评分法可直接诊断FAI ,为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诊疗依据。
作者:储东辉;蔡懿;孙长华;丁昱程;田昭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iR‐155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 )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18例CCRCC患者新鲜肿瘤组织及癌旁非肿瘤组织中miR‐15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配对的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miR‐155的表达在16例(88.9%)的样本中上调,在2例样本中表达下调,其中CCRCC中miR‐155的相对表达量为2.08~26.05,平均(12.70±6.52),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00~6.79,平均为(2.82±1.25),改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根据病理分级样分组,高分化组 miR‐155的相对含量为(11.43±6.18),中‐低分化组为(14.33±7.04),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R‐155表达上调可能与CCRCC的发病机制相关,其表达水平与Fuhr‐man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作者:张冰;纪洪;燕东亮;吴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性,分析 TCD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 MCA 区 ACI患者122例,分别行 TCD、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 MRA)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比较TCD与MRA检测MCA的结果。根据MRI将122例患者分为大面积CI组、小面积梗死组及腔隙性CI组,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患者MCA异常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TCD诊断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是82.8%,与MRA的符合率是81.8%;TCD检测不同面积CI患者的MCA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别;122例MCA区梗死患者和34例MCA狭窄性患者的梗死类型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为常见类型。结论① TCD检测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与MRA的相符性较好;② MCA狭窄性梗死多引起腔隙性、分水岭区或深穿支供血区梗死,较少引起MCA供血区完全性梗死。③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低灌注可能是MCA狭窄性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
作者:李希芝;马贺;贾瑞;傅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VEGF在心包积液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4例恶性心包积液与25例非恶性心包积液中VEGF水平,比较良、恶性心包积液中VEGF水平差异。结果恶性心包积液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恶性心包积液,当V EG F>1908 pg/m l ,对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为88%和83.3%。结论恶性心包积液中VEGF水平明显增高,VEGF可作为良恶性心包积液的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作者:刘长民;宁方玲;王峰;王振波;陈绍水;李绵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血清浓度对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以大鼠胚胎心肌细胞系H9c2为标本,建立3个时间点6、12、24 h ,以及四个不同浓度0、2、5、10%来检测细胞的自噬程度。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LC3Ⅱ、P62的变化,吖啶橙染色检测酸性膜泡。结果培养6 h之前,较高浓度10%血清自噬程度低,6~12 h随着血清浓度增高自噬被促进。24 h后去血清组促进自噬,添加2,5,10%血清均能抑制自噬。结论在筛选促进自噬的因子时,应选择背景自噬较低的模型,作用效果在6 h之内的因子首选10%血清培养的心肌细胞,作用效果在6~12 h之间的选择无血清培养体系,作用效果在24 h之后的可选择有血清培养体系。
作者:刘平平;李文静;常芬;赵静;董以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2‐(2‐巯基乙醇)‐3‐甲基‐1,4‐萘醌(Compound 5,Cpd5)对人宫颈癌 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 T T )法观察Cpd5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nnexin 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pd5对 HeLa细胞的凋亡诱导,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结果10、20、30、40、50μmol/L Cpd5处理 HeLa细胞48 h ,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23、13.11、35.13、51.37、79.90%。不同时间点(12、24、48和72 h )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存在剂量‐时间依赖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30μmol/L Cpd5处理12、24和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达7.15、16.07、44.16%;50μmol/L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30μmol/L ,且随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 Cpd5能以剂量-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诱导调亡,是潜在的抗宫颈癌新药。
作者:陈莉;吕耀凤;霍冠华;刘志强;李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当CTG正常及出现各种胎儿窘迫波形时脐动脉血流变化情况;分析各组中脐动脉大小血流速度之比(S/D )值与胎儿窘迫的关系;评价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胎儿窘迫的诊断有何益处。方法选择足月临床孕妇300例,在产时行CTG ,其中胎心监护出现异常者,分为晚期减速组(1ate deceleration group ,LD组)35例及重度变异减速组(severe varia‐ble deceleration group ,SVD组)47例,对两组的孕妇分别行产时彩色多普勒脐动脉血流分析,测量其宫缩期及间歇期的小血流速度(MIN)、大血流速度(MAX)、S/D、阻力指数(大小速度差与大速度之比,RI),产后观察有无胎儿窘迫,并比较单独使用CTG或S/D值及联合使用两种方法预测胎儿窘迫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正常组与SVD组、LD组(35例)两组分别比较M IN、S/D和RI之间均有差异;正常组与SVD组、LD组分别比较,SVD组与LD组两组比较,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宫缩间歇期脐动脉S/D值对胎儿窘迫的预测的特异性较高,而其敏感性较低,CTG联合S/D对胎儿窘迫的预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明显提高;但CTG联合S/D可提高对胎儿窘迫的阳性预测值。结论单纯应用产时脐动脉S/D值筛查胎儿窘迫有较大缺陷,但CTG联合S/D可降低CTG的假阳性,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是胎儿窘迫诊断的有益补充。
作者:柯玮琳;李法升;黄静;邓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