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邓长柏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疗法是心肌梗死内科治疗的一大进展,是通过溶栓药物冠脉内溶栓使其再通,是挽救存活心肌有效好的方法.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0年12月,共溶栓治疗AMI 15例,其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巨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近年的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特殊患者,如休克患者需快速大量静脉补液:心功能不全者需据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in pressure,CVP)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肿瘤化疗者外周静脉补液因药物血管刺激而产生静脉炎;某些晚期患者需长期静脉补液或静脉高营养.
作者:姜超玲;姜超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24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跛行,书写不利,无头痛、头晕、呕吐,持续约10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2个月来上述症状复发2次,均在10分钟内缓解,8小时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持续至入院无缓解.
作者:李雅芳;段瑞霞;王英;刘青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褥疮是因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软组织坏死.其发生原因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常见的有:长期卧床病人局部组织受压过久;皮肤经常受摩擦、潮湿等物理性刺激;全身营养缺乏;继发感染等.一旦发生褥疮,不仅影响病情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引起脓毒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褥疮的预防非常重要.我科自1 998年1月至今收治并护理老年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出血、脑梗塞)患者59例,由于重视褥疮的预防,精心护理,无1例发生褥疮,现总结体会如下:
作者:宗英;刘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对50例中老年患者胃镜检查前后的心电图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心率加快者40例占80%,P-R间期延长者3例6%,术后T波低平者4例占8%,Q-T间期延长者3例占6%,表明胃镜检查对老年患者心电图有一定影响.
作者:刘静;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从微循环障碍的角度对老年性耳聋的病因进行探讨.方法对30例正常人,平均年龄62岁,50例老年性耳聋患者(平均年龄64岁)进行纯音测听及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血液微循环的状态与老年性耳聋的病情,病变程度呈正相相关.结论血液微循环改变与老年耳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饱和度是预防和治疗老年性耳聋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马银霞;张勋;王玲;于绍斌;田国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无交叉瘫的桥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头颅CT或MRI资料的桥脑出血11例,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桥脑出血,平均年龄59.1岁,既往有高血压史5例,糖尿病史1例,脑卒中史1例.起病时头晕、头痛者多(各8例),体征中以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多(8例),眼位体征多样复杂,11例病人除1例自动出院外全部存活.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常见病因,出血量少,损害范围局限是本组病例大多数存活的原因,头颅CT或MRI对本组病例的早期确诊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红宇;王颖慧;刘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药物的更新日益频繁,一些新药在静脉输液新配伍禁忌表中也不能查到,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乳酸环丙沙星与鱼腥草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张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肺纤维化是许多病因不同的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在早期为肺泡炎,终导致不可逆性肺纤维化.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对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邵长周;陈小东;蔡映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损伤时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研究条件的186例急性脑损伤(含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脑瘤术后)患者分为A组89例,应用甘露醇单次剂量50g,B组97例则25g~30g,二组其余治疗相同.结果A组13例出现肾功能衰竭,B组则为8例,二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脑损伤时的肾功能衰竭为包括应用甘露醇在内的多因素所致;甘露醇减半量应用可起到同样的脱水作用.
作者:朱友群;王寿海;李福林;丁良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风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理.方法对64例住院确诊的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随访.结果脑出血急性期发生中风后癫痫率为24例(58.5%),脑梗塞急性期发生率为6例(26.1%),病灶多在颈内动脉供血区,以脑叶病变多见. 结论中风后癫痫以脑出血急性期发生率高,脑梗塞则以恢复期发生率高,病灶多在脑叶.其发病机理:急性期为脑水肿和代谢障碍,而恢复期多由于慢性病灶所致.
作者:高伟;赵晓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重型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由于脑出血患者早期保持绝对卧床,致使部分病人恢复期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或痉挛等,给中后期康复过程造成影响.我们对26例急性期重型脑出血病人采取下列有效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王敏;孙永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亢性心脏病的超声表现.方法经临床确诊的甲亢患者做心脏彩超,同时做心电图及心脏X线摄片检查.结果彩超与心电图、X线相比较,异常者高于心电图及X线(P<0.01),甲亢患者的BMR改善与左房的减小程度呈正相关系(r=0.61,0.05>P>0.01).结论彩超是发现甲亢心的有效方法,并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徽;武彩娥;董建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并发冠心病心绞痛时复方丹参含片治疗对症状改善与血流变学、血脂以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缺血性中风并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采用复方丹参含片,另一组采用消心痛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其心绞痛的临床有效率与ECG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液流变学、血脂以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丹参含片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并发心绞痛更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作者:王介明;周宇;梁建华;李香蕊;付瑞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QT离散度(QTd)对合并室速、室颤(vt、vf)及近远期预后的临床意义及美托洛尔对心梗患者QTd及心脏事件(再发心梗、心衰、室速室颤猝死)发生的影响.方法106例急性心梗患者(AMI)和100例健康人对照作进行QTd测定,对AMI存活患者中的50例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并以未用美托洛尔的常规治疗者作为对照,观察QTd变化及心脏事件发生率,随访期多5年(平均4.40士1.45年).结果(1)AMI患者QTd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大面积心梗组QTd显著高于单一部位心梗组(P<0.05);(2)AMI合并vt、vf组QTd显著高于不合并vt、vf组(P<0.001),凡QTd≥80ms者其vf发生率明显高于小于80ms者(P<0.01);(3)心梗患者远期发生猝死者其AMI后4周时的QTd都≥60ms,且均值显著高于存活者(P<0.001);(4)经美托洛尔治疗后QTd明显缩短,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美托洛尔(常规)组(P<0.01).结论QTd对预测AMI预后及vt、vf发生率有一定价值,4周后QTd仍增高可能与远期猝死率有关;AMI后出院患者用美托洛尔治疗可使QTd正常化加快,有利于防止和减低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心梗患者的远期猝死率.
作者:刘燕;李淑莲;张骥;宋秀珍;郭锦萍;袁责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病例:患者,男,78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疗,经治疗病人感染得到控制.病人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病情稳定,一日病人不愿在院治疗,要求送其回家,家属不同意,因此影响情绪.夜班护士十点钟查房时,病人还未入睡,经过心理安抚后,病人终于入睡,其家属亦在旁休息.十二点钟时护士再次查房,发现病人鼾声很大,呼吸很深,家属认为病人可能太累,熟睡所致.护士也未重视,后突然想到病人过去睡觉很轻,从不打鼾,于是再次回到病房呼唤病人,不能清醒,用力摇晃病人,病人依旧不醒.
作者:芦亚静;于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法莫替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34例,加用法莫替丁20mg入壶,一日两次,持续5~7天.对照组31例,未用法莫替丁.结果治疗组34例中未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对照组31例中5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Χ2=3.91,P<0.05).结论法莫替丁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溃疡出血.
作者:赵鸿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40岁.因饭后恶心、呕吐3次,腹泻2次,头晕、口唇震颤、四肢麻木无力7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清,T36.2 C,P 110次/分,R 16次/分,BP13.3/8kPa.心律不整,呼吸无力,四肢软瘫,膝腱反射减弱.EKG示频繁室性早搏,ST-T改变.拟诊为食物中毒.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病情逐渐恶化.入院7小时查血钾1.8mmol/L,此时患者呼吸表浅无力,继而呼吸停止.
作者:邱发兰;赵荣荣;方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综述了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的种类、理想支架的特点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防治方法与改进措施.
作者:刘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对152例心肌梗死患者中18例小于40岁者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中青年人心肌梗死患者从危险因素、发病诱因、冠脉造影、并发症及治疗情况均有其独自特点,提出对中青年人心肌梗死应加强预防,对已确诊心梗的中青年人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尤其早期再灌注治疗可降低住院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唐立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