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旻;杨冬华;汤绍辉;黄卫;卢筱华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取3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和距癌灶5 cm以外的胃组织各1块,采用半定量RT-PC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VEGF-C表达,图像分析仪检测VEGF-C的免疫组化阳性指数(positive index,PI).结果胃癌细胞呈高水平表达VEGF-C,癌旁正常组织则未见表达.在胃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PI=1.345±0.079)、淋巴管浸润(PI=1.315±0.037)患者的VEGF-C表达水平分别较无转移(PI=1.156±0.045)及无浸润者(PI=1.154±0.043)增高(P<0.05).高分化胃癌患者的VEGF-C mRNA[VEGF-C/β-actin比值(Ar)=0.846±0.042]和VEGF-C表达(PI=1.372±0.023)均分别高于中-低分化胃癌者(Ar=0.663±0.007,P<0.01和PI=1.126±0.078,P<0.05).结论VEGF-C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可能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陈锡美;王晓蕾;冯久贤;王志荣;方建萍;汤如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大量研究证实,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检测胰腺癌中内皮抑素(endostati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探讨血管相关因子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作者:何利丽;冯一中;顾永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53岁,因间断乏力、纳差18年、反复呕血9次入院.患者于18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乏力、纳差,未诊治.2年前因呕血、血便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后血止.同年因再次呕血住外院,行脾切除+门脉断流术,术后1年多病情稳定.4个月前又出现反复呕血、便血,每次出血量1000 ml以上,经止血、降门脉压等治疗后出血停止,但出血间隔时间日趋缩短,至本次入院,共出血7次.为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检:血压105/60 mm Hg,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未见黄染,肝掌、蜘蛛痣(一),心肺(一);腹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脏缺如,腹水征(一),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施文娟;杨正茂;张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33岁,因腹胀不适,全身间断浮肿4年,加重1个月入院.否认肝炎和长期饮酒史.入院时体检:血压16.6/10.4 kPa,颜面部轻度浮肿,双颊部见蝶形红斑,未见肝掌、蜘蛛痣;心率69次/min,律齐,二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Ⅲ级吹风样杂音;腹饱满,触诊质软,腹壁浅静脉无怒张,莫菲征(一),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肋缘下3 cm,质地中等,边界光整,脾肋缘下未及,脾区有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四肢痛觉减退,肌力正常.
作者:刘海燕;房殿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克罗恩病(CD)常在其急性活动期才得到确诊,而其病史常可追溯到若干年前已有短时间便血或腹泻或腹痛.本研究在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CD 22例,取得了一些突破,特在此作一介绍,并对其治疗策略作一探讨.
作者:巫协宁;周怡和;朱国清;周育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承办的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会议于2005年4月22-24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40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许国铭教授和徐肇敏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大会专题报告14篇,收到论文61篇,其中12篇大会交流.同时,会议还邀请了国际著名胰腺病专家德国乌尔姆大学副校长Adler教授作有关慢性胰腺炎(CP)分类的专题报告.本次会议主要就C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交流,并制订<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作者:王兴鹏;徐肇敏;曾悦;许国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胰腺炎时,采用胰酶制剂治疗的目的有二: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和缓解胰源性疼痛.一、应用于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在严重慢性胰腺炎时,如果胰酶分泌量降至正常大排出量的5%~10%,可发生食物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不良.脂肪吸收不良常发生较早,且较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更严重,治疗脂肪泻较之治疗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丢失更为重要.这是因为:①小肠内脂肪消化主要取决于胰脂肪酶和辅脂肪酶,而在进行性胰腺功能不全时,胰脂肪酶分泌受损较其他酶早且严重;②胰腺功能不全时,碳酸氢盐分泌减少,引起十二指肠内pH降低.在低pH环境下,脂肪酶受抑较之其他酶更甚,进一步影响脂肪的消化;③在健康人和胰腺功能不全患者,小肠内脂肪酶较其他酶更易被降解,其中糜蛋白酶对脂肪酶的降解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克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长期摄入乙醇对胰腺腺泡细胞结构和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平均分为乙醇组和对照组,乙醇组饲以25%乙醇6个月,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胰腺腺泡细胞结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胰腺组织匀浆淀粉酶和脂肪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检测COX-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乙醇组腺泡细胞中出现较多空泡,腺泡细胞内脂滴增加,酶原颗粒减少,髓样结构形成.乙醇组胰腺组织匀浆淀粉酶、脂肪酶分别为(2807.26±50.10)U/G组织、(3650.00±80.18)U/G组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乙醇组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COX-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乙醇摄入可导致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退行性改变及外分泌功能减低.
作者:周旭春;唐承薇;刘纯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药物敏感试验预测胃癌腹水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观察其在指导胃癌合并恶性腹水腹腔内化疗的价值.方法选择47例腹水癌细胞阳性胃癌患者,随机分离19例的腹水癌细胞,用三磷酸腺苷(ATP)法分别检测其对卡铂、泰素、5-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甲氨蝶呤、丝裂霉素、氮烯咪胺的敏感性,各选择敏感的1种药物对患者进行腹腔内化疗.观察治疗后腹水完全缓解率、腹水癌细胞转阴率,并与28例顺铂单药腹腔内化疗组比较.结果19例腹水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的例数分别为卡铂7例、泰素6例、5-氟尿嘧啶6例、顺铂6例、阿霉素5例、羟基喜树碱5例、丝裂霉素5例,对甲氨蝶呤和氮烯咪胺均不敏感.治疗后药物敏感试验组腹水完全缓解率为57.9%,高于顺铂组的28.6%(P<0.05);药物敏感试验组腹水中癌细胞转阴率为68.4%,高于顺铂组的32.1%(P<0.05).结论用药物敏感试验指导胃癌合并恶性腹水腹腔内个体化化疗,可提高恶性腹水的完全缓解率和腹水中癌细胞转阴率,该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周旻;杨冬华;汤绍辉;黄卫;卢筱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肠双重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182例小肠双重造影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后诊断等资料,统计各组资料小肠双重造影的诊断阳性率及病变种类.结果小肠双重造影诊断发现异常者占41.46%,其中憩室占27.14%,小肠炎症性病变占19.80%,肿瘤占12.45%.住院患者阳性率54.00%,门诊患者阳性率31.84%.男性患者阳性率42.22%,女性患者阳性率40.43%.51~60岁阳性率高,为48.21%.临床表现中以腹部包块阳性率高(63.15%),其次为消化道出血(51.58%),再次为腹痛伴腹泻(48.61%).结论小肠双重造影是诊断小肠疾病可信而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王爱英;林三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转染人乙酰胆碱酯酶(AChE)基因对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含人AChE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AChE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真核表达质粒pcDNA3/GFP,以脂质体介导上述两种质粒DNA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进行瞬时转染,转染后的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1μmol/L)分别处理24 h及48 h,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Annexin V染色后早期细胞凋亡率及转染效率,以细胞化学染色法(Karnovsky-Roots染色)检测AChE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测定GFP显示转染效率达(45.50±3.84)%,人AChE基因转染后联合ATRA治疗凋亡比例增加,转染前后分别为(14.26±1.16)%/(42.84±7.21)%(24 h,P<0.01)和(18.08±0.75)%/(56.29±2.54)%(48 h,P<0.01).细胞化学染色法可见AChE阳性细胞,染色聚集于胞核部位.结论胰腺癌细胞AChE基因的高表达可增加细胞对ATRA诱导凋亡的敏感性.
作者:夏璐;乔敏敏;章永平;袁耀宗;金其煌;晋鹏;张学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预后关系.方法病例来源于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中山医院住院手术患者,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手术切除的胃癌病灶组织中生存素基因表达.根据手术病理诊断与临床表现确定肿瘤TNM分期.所有病例随访至少5年或直到死亡.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不同TNM分期生存素表达差异.按生存素基因是否表达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共有96例患者进入研究和随访观察,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29~84岁,平均56岁,68例表达生存素基因产物,阳性率70.8%.病理类型中腺癌78例,非腺癌18例,不同病理类型生存素基因表达相似(腺癌69.7%、非腺癌60.0%,P=0.369).对腺癌病例分析显示:低分化组生存素基因表达高于中高分化组(82.1%比62.5%,P=0.053);肿瘤累及固有肌层组和全层组生存素基因表达高于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组(81.3%,75.9%比33.3%,P=0.020).生存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68.1%比70.8%,P=0.771).生存素阳性组5年生存率(42.93%)低于生存素阴性组(52.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存素基因在胃癌中高表达.生存素基因表达与胃腺癌分化程度以及肿瘤累及深度有关,需进行更多研究评价其在预后中的作用.
作者:陈世耀;汪全红;刘天舒;王吉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靶基因人类斯钙素(hSTC-1)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5例健康成人、5例妊娠期妇女、14例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57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的hSTC-1 mRNA.结果57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hSTC-1 mRNA的阳性率为49.12%(28/57),并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健康成人、妊娠期妇女、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外周血则无一例出现阳性.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 mRNA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它有望成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转移和复发以及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
作者:黄培林;吴平平;陈宝安;郭英;王景美;金月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是一种由间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肝星状细胞(HSC)是肝内主要间质细胞.我们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证实HSC存在KGF受体的基础上,本实验观察KGF对HSC增殖、细胞周期及其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岳祥;陈思文;张兴荣;谢渭芬;李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的改变,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日益增多.慢性胰腺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胰腺组织纤维化,胰腺萎缩或呈不规则结节样硬变,胰管扩张或不规则狭窄,胰管内可并发蛋白栓子或胰腺结石.随着病程的进展,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不足产生消化不良症状,糖尿病、脂肪泻等亦可随之发生.因此,治疗问题就涉及胰腺病理改变在哪个阶段是可逆和不可逆.如果发展至不可逆时,一切治疗只是缓解症状和稳定病情.所以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祛除病因,对症治疗以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作者:张志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系统(又称信号转导途径)是调节细胞周期的重要途径.MAPK的活化是在各种信号分子启动下形成磷酸化级联反应.信号转导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APK是经典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对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各个重要环节的抑制亦是胃癌治疗新策略.现就MAPKs信号转导途径与胃癌作一综述.
作者:陈朝飞;房静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现已确认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Hp亦可能是胃癌的重要协同因子,并可能参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MALT)的发病机制,目前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Hp感染率明显不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Hp感染也存在差异,为了解北京地区老年人群的Hp感染状况及与感染有关的相关因素,我们于2000年对北京不同地区(城区、郊区、山区)的老年自然人群进行了Hp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探讨老年人群的Hp感染特征和影响因素.
作者:张玫;汤哲;蔡玲;胡水清;牛小羽;孙立东;孙书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国内外文献报道异种和同种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有相似的疗效.随着免疫隔离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有学者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同种肝细胞中,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1,2],本研究将免疫隔离技术之一的微囊包裹技术应用于猪肝细胞,制备微囊包裹肝细胞,移植于肝衰竭大鼠体内,观察其逆转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以期为今后过渡到临床应用打下一定基础.
作者:刘菲;刘雁冰;熊伍军;钟岚;赵中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SGLT1)和二肽转运体(PEPT1)的mRNA表达影响.方法将75%小肠切除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生长激素对照组(GH组)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GLP-2组),另设一组正常进食大鼠作空白组的对照组(正常组).术后1 d起进食标准大鼠饲料.术后6 d取末端回肠黏膜,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半定量检测其SGLT1和PEPT1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残留回肠SGLT1和PEPT1的mRNA表达,空白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空白组和GH组及GLP-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P-2术后短期应用对短肠大鼠残留回肠SGLT1和PEPT1的mRNA表达可能无显著影响.
作者:陈吉;李杭;吴国豪;肖虹蕾;周国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发现石胆酰牛磺酸及其他一些胆汁酸是M3受体的部分激动剂,而胆汁反流到胃和食管又是一个普遍现象.本研究旨在探索胃、食管黏膜的M3受体表达情况.方法分别使用羊和兔抗人M3受体的多克隆IgG抗体A和B,采用免疫组化,在11例人胃和食管的不同部位黏膜对M3受体进行定位.结果使用抗体A发现胃泌酸腺表面黏液细胞、小凹细胞、颈部细胞和壁细胞,及食管鳞状上皮的棘层细胞表现为细胞质染色,使用抗体B发现除上述细胞的胞质染色外,人胃壁肌层平滑肌细胞表现为胞膜和胞质共同染色.结论研究揭示M3受体表达于人胃泌酸腺表面黏液细胞、小凹细胞、腺颈部细胞、壁细胞和食管鳞状上皮的棘层细胞.
作者:王学伟;莫剑忠;陈晓宇;萧树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