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及临床初评

刘海英;范列英;沈芳;邓安梅;屠小卿;周晔;陈燕;仲人前

关键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摘要:目的建立肝脏特异性自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辅助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方法利用亲和层析法从人肝脏组织中直接纯化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经免疫学鉴定后以此纯化抗原包被微孔板,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检测去ASGPR的自身抗体(抗-ASGPR).结果本研究从10 g肝组织纯化ASGPR,总量为1.6 mg.经SDS-PAGE和Dot-ELISA验证,纯化ASGPR纯度高、具有抗原活性.ASGPR预吸附可阻断血清抗体与ASGPR间的免疫反应,类风湿因子、梅毒阳性血清不干扰本ELISA法的抗原抗体反应.3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检出抗-ASGPR 24例,阳性率为72.7%.在临床上高度怀疑AIH的10例患者中,抗-ASGPR阳性者有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患者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4%(9/42)、16.8%(16/95)、16.1%(10/62)、10.7%(3/28)、14.3%(1/7).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未检测到抗-ASGPR.200名健康体检者阳性率为4.6%.抗-ASGPR检测对AIH诊断的特异性为89.6%.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抗-ASGPR ELISA检测方法可靠、特异性好.抗-ASGPR检测有助于AIH的诊断,尤其是对那些抗核抗体、平滑肌抗体、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等自身抗体均阴性、临床高度怀疑AIH病例的诊断可能更为有用.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不良型慢性肝吸虫病一例

    患者男,46岁.因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稀便多年入院.自述22年前在广东服兵役期间曾有多名战友因食鱼、虾感染肝吸虫.体检:体温37.5℃,脉搏88次/min,血压17/12kPa(1kPa=7.5 mm Hg),肝脏轻度肿大,肝区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4×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 28,嗜酸粒细胞0.07,HAV-IgM(-)、HBsAg(-),丙氨酸转氨酶42.5 U/L,总胆红素14.3 μmol/L.B超检查:肝脏肿大,肝内光点密集不均匀,肝内小胆管轻度扩张,管壁粗厚,回声增强,扩张的胆管内有斑点、斑块或线形回声;胆囊壁增厚、粗糙,囊内亦见小条形或斑块形回声.

    作者:李朝品;崔玉宝;朱玉霞;蔡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时是否存在旁观者效应,以及旁观者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构建表达TRAIL基因的双腺病毒载体系统Ad/GT-TRAIL+Ad/PGK-GVl6,通过293包装细胞产生的病毒上清液将TRAIL基因转入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中,RT-PCR检测TRAIL基因的表达,以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不同比例混合培养SMMC7721/TRAIL和SMMC7721细胞,检测混合细胞生长抑制率来评价TRAIL基因的旁观者效应,并以滤去细胞成分的转染细胞培养液培养未转染细胞,观测可溶性因子在TRAIl基因旁观者效应中的作用.结果TRAIL基因对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PBS、LacZ基因和Bax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SMMC7721细胞的凋亡率,TRAIL基因与PBS、LacZ基因和Bax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混合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以SMMC7721/TRAIL占0%时为0,占5%时为15.9%,占25%时为67.0%,占50%时为80.2%,占100%时为87.7%;以PBS对SMMC772l的生长抑制率为0,则滤去细胞成分的转染细胞培养液对SMMC7721的生长抑制率为4%,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双腺病毒载体系统介导的TRAIL基因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和促凋亡作用,并存在旁观者效应,可溶性因子在TRAIL的旁观者效应中不起作用.

    作者:何超;劳伟峰;胡晓彤;徐向明;许靖;王琦;方炳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13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恶性间质瘤(gastromtestmal/malignantstromal tumors,GIST/GIMST)是由胃肠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发生的一种肿瘤,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术前误诊率较高.现将近年来收治的13例GIMST报道如下.

    作者:李静;王静;王震宇;王忠芳;王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吸烟、N-乙酰基转移酶2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已表明,环境因素是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然而并非所有暴露在相同环境中的人都患结直肠癌,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重要作用.N-乙酰基转移酶2(NAT2)是药物代谢酶系重要的Ⅱ相酶,参与内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解毒,其活性改变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可能相关.

    作者:高建平;林素娟;梁建平;方晓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肠道肿瘤靶向抗癌胚抗原单链抗体与T细胞表面受体基因的融合分子构建

    目的将胃肠道癌胚抗原(CEA)特异性单链抗体基因与人T细胞CD3ζ胞内区、跨膜区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表达相应的融合分子,以期制备消化道肿瘤靶向性杀伤T细胞.方法应用PCR法扩增抗CEA特异性单链抗体(scFv)基因;用RT-PCR法从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扩增出CD3ζ胞内区、跨膜区基因;将单链抗体插入CD3ζ基因序列的上游,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scFv-CD3ζ-pcDNA3.0并测序.结果抗CEA scFv cDNA片段为810 bp,与已知的序列相符;CD3ζ胞内区、跨膜区的cD-NA片段为438 bp,与基因库公布的序列一致.重组的表达载体经酶切琼脂糖电泳及测序加以证实.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抗肿瘤相关抗原CEA靶向性及CD3ζ胞内区、跨膜区信号转导功能的重组分子,为制备消化道肿瘤靶向性嵌合锚定T细胞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徐立;徐宏勇;樊代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化疗前后对腹水端粒酶活性影响研究

    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在80.1%~95.6%[1].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腹腔转移癌的患者也在增加.临床上常采用腹腔化疗法以抑制癌细胞的快速增长,并减少化疗的全身性不良反应.

    作者:陆枫林;陆亚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在实验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明确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四组:第1组和第2组为造模组,第3组和第4组为对照组.用0.25 mlTNBS乙醇溶液(TNBS浓度25 mg/ml,乙醇浓度50%)灌肠,诱导大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造模组大鼠于造模前3 h开始,分别给予塞来昔布(1.25 mg/kg,第1组)和蒸馏水(第2组),每天2次,共7 d.第3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第4组大鼠以塞来昔布(1.25mg/kg)灌胃,每天2次,共7 d.于第7天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存活动物,观察结肠黏膜的损伤程度,同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结肠黏膜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造模组大鼠结肠损伤积分分别为11.15±3.30(第1组)和8 50±2.82(第2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62±0.09(P值均<0.01).第1组的结肠损伤积分显著高于第2组(P<0.05).第3组和第4组的积分差异无显著性.造模组大鼠结肠黏膜PGE2浓度分别为(12.00±4.33)pg/μg(第1组)和(17.20±9.62)pg/μg(第2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02±3.39)pg/μg,(P值均<0.05).第1组的PGE2浓度显著低于第2组(P<0.05).第3组和第4组的结肠黏膜PGE2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使大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损伤加重;其机制初步观察与COX-2抑制剂对COX-2途径产生的PG抑制有关,但是否有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玲;吕愈敏;董秀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溃疡伴发胃癌37例临床内镜病理分析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均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但十二指肠溃疡伴发胃癌的病例报道则较为少见.我们回顾性分析61 372例胃镜检查中发现的37例十二指肠溃疡伴发胃癌患者,并就其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和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赵亮;沈磊;沈志祥;罗和生;于皆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重度肝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二例

    例1男,34岁.因间歇性乏力、纳差、腹胀、尿黄3年,发热、干咳1周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8.3℃,精神萎靡,巩膜及皮肤深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腹部(-),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61 U/L,总胆红素(TBIL)454.86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39.09μmol/L,白蛋白(ALB)23.57 g/L,凝血酶原时间(PT)30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7%,总胆固醇(CHO)1.76 mmol/L,血清铁蛋白2141μg/L,HBsAg、HBeAb、HBcAb阳性,HBV-DNA 1.94×106/ml,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血白细胞4.4× 109/L,中性粒细胞0.66,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78×109/L.

    作者:范平;陈仕祥;江军;王德扬;李定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特异性阻断剂MG-132加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抑制效应,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DNA片段分析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存在,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27kip1的表达.结果MG-132对SGC-7901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FCM显示对照组胃癌细胞G0/G1期比例为(46.3±4.1)%,MG-132作用后为(72.1±5.0)%,较对照组增加(P<0.01),并有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DNA抽提电泳后发现特征性凋亡梯状条带,TRAP PCR-ELISA法检测示MG-132作用胃癌细胞24、48、72、96 h时A值分别为0.197±0.007、0.081±0.005、0.074±0.004、0.063±0.002,对照组A值分别为1.801±0.048、1.887±0.072、2.047±0.085、2.131±0.076;端粒酶活性显著受抑制(P<0.01);p27kip1在胃癌细胞中为胞质表达,经MG-132作用后,胞质、胞核均有表达.结论MG-132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是增强p27kip1表达,使细胞产生G1期阻滞,并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吴清明;于皆平;张卫国;刘先军;童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胃黏膜炎症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DGR)与胃黏膜炎症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6例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行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并用便携式胆红素监测仪行24 h胃内胆红素监测,以反流总时间百分率(%)作为评价胆汁反流严重度的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其与胃黏膜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高反流组及低反流组(各28例)的Hp阳性率为46%(13/28例)和50%(14/28例,P>0.05).内镜下各种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胃窦黏膜充血100%比71%(P<0.05)、出血点/斑18%比11%(P>0.05)、糜烂39%比21%(P>0.05)、血管透见14%比14%(P>0.05)、黏液湖或黏膜胆汁染色46%比18%(P<0.05).Hp阳性与Hp阴性组慢性炎症的严重度积分[(1.77±0 80)比(1 07±0.75),P<0.05]及活动性积分[(1.48±0.85)比(0.86±0.64),P<0 05]差异有显著性.在Hp阳性组,胆汁反流严重度与肠化严重度相关(r=0.548,P<0.05).在Hp阴性组,胆汁反流严重度与慢性炎症(r=0.486,P<0 05)、萎缩(r=0.476,P<0.05)及肠化(r=0.623,P<0.01)等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严重度相关.结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不论是否存在Hp感染,过多的胆汁反流均与胃窦黏膜炎症损害有关;未发现胆汁反流胃黏膜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

    作者:林金坤;曾志荣;高修仁;陈为;胡品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泌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与环氧合酶-2表达

    近年来研究发现,胃泌素(GAS)和五肽GAS能保护大鼠胃黏膜,促进胃黏膜损伤的愈合[1],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前列腺素(PGs)在维持胃肠黏膜的完整性和黏膜损伤后的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环氧合酶(COX)是合成PGs的限速酶,已知COX至少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本研究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胃黏膜COX-1和COX-2表达,进一步评价GAS对无水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旨在探讨GAS的胃黏膜保护与COX-2表达的关系.

    作者:孙为豪;曹大中;欧希龙;胡家华;俞谦;陈洪;俞婷;赵成桂;孙运良;朱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雷贝拉唑在成熟型疣状胃炎氩离子凝固术后的疗效观察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beam coagulation,ABC)是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新方法,1999年国内首次用于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1],针对治疗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疗部位疼痛及创面形成等情况,通常采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促进术后疼痛的缓解和创面的愈合.本研究拟对新型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对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创面黏膜愈合情况进行评价.

    作者:冯莉;吴云林;付极;姜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临床诊断标准和指导纲要所筛选家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58个家系[符合Amsterdam标准(AC)家系24个、日本标准(JC)家系15个、Bethesda指导纲要(BG)患者19例]收入本项临床病理研究.结果24个符合AC的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16例,含结直肠癌患者90例.15个符合JC的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54例,含结直肠癌患者33例.两组家系表现相似的临床特征,发生第1例结直肠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1岁和51.4岁,右半结肠癌分别占55.4%和44.8%,同时或异时结直肠癌发生率分别为25.6%和18.2%.两组共有肠外肿瘤患者55例,以胃癌多(12例),子宫内膜癌次之(8例).两组39个家系中34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比较显示,外生性生长较多、低分化癌比例高、克罗恩病样淋巴反应常见,并以Dukes分期A/B为主(P<0.05).家系先证者中18例术后随访存活时间超过5年,长达28年.结论用AC和JC可将临床表现有别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亚群--HNPCC筛选出来.这部分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散发性者明显不同.肠外肿瘤以胃癌、子宫内膜癌为常见.HNPCC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蔡三军;蔡崎;孙孟红;徐烨;莫善兢;徐晓丽;蔡宏;王亚农;师英强;施达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热休克蛋白与应激后胃黏膜保护

    组织细胞在受到包括烧伤在内的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后会发生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应激反应中可产生对细胞起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主要是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protein,HSPs),它能快速、短暂调整应激过程中的细胞机能,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并有助于细胞恢复正常的结构和机能.烧伤作为一种对机体组织的强烈刺激因素,不仅造成局部热损伤,同时伴随着严重的应激反应,并带来许多内脏并发症,其中烧伤后急性胃黏膜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重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作者:张红艳;吕农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结肠冗长的结肠形态病理学分析

    特发性便秘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功能性便秘[1],目前认为与年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代谢因素、精神病变、解剖结构等都有关系.有一类特发性便秘,表现为钡剂灌肠X线检查显示盘曲冗长的结肠,而不伴有其他梗阻或畸形,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结肠冗长.关于结肠冗长,文献上没有详尽的描述和定义.袁景伦等[2]认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各段如超过正常长度的35%~40%即可称为结肠冗长;横结肠活动范围超过髂嵴,乙状结肠活动范围到达右上腹部,也可认为是结肠冗长.目前对于结肠冗长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切除多余肠管,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3].

    作者:张俭省;朱荣;马品跃;吴云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泌5-羟色胺的肠嗜铬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改变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肠嗜铬(EC)细胞及其合成和储存5-羟色胺(5-HT)的功能变化.方法按罗马Ⅱ标准诊断的50例IBS患者,依其分型标准区分为腹泻型及便秘型.取IBS患者肠镜活检标本行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部分活检标本电镜下观察EC细胞形态及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均设正常对照组.结果腹泻型、便秘型IBS与对照组比较,分泌5-HT的EC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分别为15.90±5.09,14.73±2.73和7.27±2.50,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BS组EC细胞内合成的5-HT增加,电镜显示肠道EC细胞功能活跃.结论IBS患者肠黏膜EC细胞功能活跃,提示其大量合成并分泌的5-HT可能在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兆申;詹丽杏;邹多武;许国铭;满晓华;叶熙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组DNA甲基化酶1表达质粒对结肠癌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分析DNA甲基化酶1(DNMT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对人结肠癌细胞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并转染含有人正义和反义DNMT1的真核表达质粒入结肠癌SW1116细胞,PCR和限制性内切酶证实转染结果,以Western印迹法分析各组细胞DNMT1蛋白的表达情况.定量PCR检测hMLH1、hMSH2及c-myc、p16INK4A基因的表达.结果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DNMT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系,且分别在该转染有正义和反义质粒的细胞系中,DNMT1蛋白表达上调和下调.同时发现转染正义DNMT1的细胞中hMLH1、hMSH2及c-myc的表达降低,而转染反义DNMT1的细胞中hMSH2的表达明显增强.各组细胞p16INK4A基因的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DNMT1基因调控人结肠癌细胞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陆嵘;房静远;朱红音;陈萦晅;程中华;李恩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66例血吸虫病例分析

    血吸虫病曾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流域及南方部分地区流行,近来又有回升的趋势.累及的脏器主要为肠(以结肠和直肠为主)、肝、脾,也可侵及胃、十二指肠以及淋巴结、系膜、阑尾、脑和生殖系统等.其诊断往往根据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大便中检出血吸虫虫卵,必要时可应用免疫学方法确诊.但部分慢性疾病或较特殊的急性病例往往会出现误诊或漏诊.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及早期预防至关重要,现就血吸虫的一般概况及近5年来本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66例血吸虫病的临床资料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周宗斌;慕玉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肠息肉181例临床分析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1].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我院近3年肠镜发现的181例大肠息肉的分析.

    作者:谭杰雄;廖爱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