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梅;李滨;胡凤爱;张力;刘洪付;刘蛟
目的 观察国人手指掌侧固有动脉的管径和截面积,以期为临床提供数据.方法 用27例成人手指作组织切片后,取近侧、中间和远侧指横纹及相邻指横纹中点处的横断面切片,对指掌侧固有动脉管径和截面积进行了观测.结果 指掌桡侧固有动脉多出现在断面中的4、5区,指掌尺侧固有动脉多位于8、9区内;拇指在Ⅰ、Ⅱ断层上,动脉的外径、截面积桡侧大于尺侧,在Ⅲ断层两者相仿;示指、中指管径、截面积皆为尺侧大于桡侧;环指、小指管径、截面积平均值桡侧大于尺侧.结论 在临床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时,应注意先吻合优势动脉.
作者:赵冬梅;李滨;胡凤爱;张力;刘洪付;刘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下颌第三磨牙低位近中阻生或水平阻生拔除比较困难,临床上大多数采取凿骨法或劈开法拔除阻生齿,此方法存在操作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局部肿胀和张口受限等弊端.我们从1998年12月-2006年12月对400例下颌阻生齿采用高速涡轮钻法和凿骨劈冠法进行拔除,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建村;刘明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12月-2006年3月我们取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兴奋呼吸中枢、抗凝等传统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变化、插管率、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31例治疗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0.01),插管率、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非常有效方法.
作者:刘振刚;刘杰;王起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测定体外培养的SD大鼠胃肠平滑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观察胃肠舒对SD大鼠胃肠平滑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探讨胃肠舒促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 离体培养SD大鼠胃肠平滑肌细胞,应用特异性Ca2+荧光探针Fura-2AM负载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游离Ca2+浓度.结果 胃肠舒在25、50、100 mg/ml 时均可升高胃肠平滑肌游离Ca2+浓度,且随剂量增加而加强.结论 胃肠舒具有升高胃肠平滑肌细胞游离Ca2+的作用,Ca2+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可能参与了胃肠舒促进胃肠平滑肌细胞的动力机制.
作者:宋晓冬;杨成;刘孟安;孙丰润;刘颖;张丽霞;刘文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由于患儿肠道准备依从性较差,在清醒状态下行肠镜检查与治疗不配合,巨大息肉在内镜下切除易发生出血、穿孔或局部灼伤等并发症,加上大多数基层医院无小儿大肠镜,婴幼儿大肠巨大息肉以外科剖腹或经肛门手术为主.
作者:吴广利;傅廷亮;崔树华;牟爱芹;刘玲;马振滨;王伟;史文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指继发于全身疾病而同时累及肾脏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病变,在小儿时期主要的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三大类.
作者:王宝宏;唐慎华;马莲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STAT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博莱霉素组 (BLM组)和对照组(NS组),①BLM组:气管内灌注BLM(5mg/kg)诱导肺纤维化;②NS组:气管内灌注NS(剂量与用法同上).于气管内灌注后第7、14和28天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进行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免疫组化测定STAT1和PDGF蛋白的表达.结果 BLM组肺组织中STAT1和PDGF蛋白表达在第7天达高峰,之后下降,第28天时仍高于NS组(P<0.05),而且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密切相关(r值分别为0.892和0.880,P均<0.01).结论 肺纤维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与肺组织STAT1和PDGF的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刘金苹;翟乃亮;范贤明;李淑翠;张树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大多源于交通伤、坠落伤、暴力或运动伤等.SCI的发生随着各种创伤发生率的增高而日益增多,患者多数为健康的青壮年,损伤后常出现截瘫、下肢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因此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作者:柴勇;杨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肌纤维化(MF)是指在心肌的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心脏组织中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这种病理变化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存在,现认为其与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MF是指单位质量心肌组织中的胶原含量-胶原浓度增加,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间质中胶原的异常堆积,生化上则为胶原浓度的显著增高.
作者:曾璟;孙经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骨骺损伤包括骨骺分离、骨骺和骺软骨骨折.骨骺由骺软骨和骨化中心组成,而软骨在X线平片上不能显示,X线诊断受到限制.因而有必要熟悉软骨损伤间接征象,以判断损伤的部位、范围和错位程度,防止诊断错误、处理不当而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碍.我们把10年来182例15岁以下儿童肱骨远端骨骺损伤的X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X线表现,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李卫东;牟秀川;张智涛;孟庆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颈外动脉均发出下颌下腺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俊;胡凤爱;李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乙草胺对泥鳅的的毒害作用,为鱼类养殖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环境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对泥鳅进行了乙草胺急、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安全浓度为1.41 μl/L.在乙草胺污染的水体中残存的个体,其血红细胞的变异率远远超过生活在正常水体中的个体.结论 按急性毒性分级,乙草胺为低毒类农药,其对泥鳅血红细胞的变异率具有诱导作用.
作者:张彬彬;傅荣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雌激素制剂治疗顽固性咽部溃疡的疗效.方法 自拟雌激素复方溃疡液,共治疗咽部顽固性溃疡46例,对照组8例.结果 治疗组病例平均愈合时间9.26 d,对照组病例平均愈合时间24.5 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雌激素制剂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顽固性咽部溃疡的愈合,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并减少复发.
作者:段丽华;宋道亮;赵慎林;张旻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肺血栓栓塞症是肺部疾患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8例曾经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期提高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水平.
作者:李翠芬;董国宾;张增;韩长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活性物质是一种覆盖于肺泡表面,由磷脂及相关蛋白组成的异质性多分子复合物,有4种表面活性蛋白( SPs) A、B、C 和D.它们仅占肺表面活性物质总量的10%,但在肺脏中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洪波;吕长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myc和MMP-9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恶性转化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c-myc mRNA和MMP-9 mRNA在MDS低危(RA, RARS)、高危(RAEB,RAEB-t)及MDS-AML变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MDS高危组、MDS-AML变组c-myc表达高于MDS低危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c-myc的MDS患者易转化成急性白血病.MMP-9在MDS中的表达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例骨髓原始细胞数在70%以上的MDS-AML变患者骨髓仍高水平表达MMP-9.结论 c-my在MDS的发展、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MMP-9在MDS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延新;叶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制作不同幼龄大鼠骨骼染色透明标本来探讨大鼠骨骼染色透明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为实验动物透明标本的制作和普及奠定基础.方法 随机抽取生后8~23 d的大鼠为研究对象,按照脱水、净化、再脱水、氢氧化钾处理、染色、透明、保存等步骤制作大鼠骨骼染色透明标本.结果 制作好的大鼠透明标本肌肉和软组织结构无色透明,骨骼界限明显,易于识别,其中第8天大鼠的透明效果明显优于第23天大鼠.结论 新生大鼠骨骼染色透明标本的制作与其它动物的透明标本制作有明显不同,且透明效果与鼠龄相关.
作者:李文;黄飞;王利民;赵冬梅;刘希伟;刘洪付;孙毅;张璐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们对2003年2月-2007年4月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孕妇1 137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我院高剖宫产率的原因,为进一步控制剖宫产率上升,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母儿并发症.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孙荣春;杨文东;王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近年来日趋常见,且远远超过儿童的骨骺缺血坏死.临床发现典型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大多已进入不可逆转的中晚期,失去了佳治疗机会导致股骨头畸形或髋关节功能障碍.
作者:臧任丽;马为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HLA-DRB1、DQB1位点基因与银屑病的相关性,探讨HLA-DRB1、DQB1位点基因在山东籍汉族银屑病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 对36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了HLA-DRB1、DQB1等位基因的分型, 并分析了上述基因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组DR7 、DQB1*0201、DQB1*0603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基因,而后两者又有其特殊的遗传背景.
作者:周淑华;王秀敏;韩兆东;杨磊;张玉杰;高昱;魏义花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