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歧杆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朱明哲;刘红

关键词:双歧杆菌, 早产儿, 哺育
摘要:随着早产儿出生时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生后喂养不耐受问题日益突出,合理解决早产儿喂养问题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歧杆菌,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自体血回输在手术中的应用明显减少了异体血的输入量.笔者将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应用于颅脑手术,观察对血液保护、凝血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齐美;王耀岐;赵文香;闫玉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压氧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氧自由基和红细胞CR1分子表达的影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伤后出现脑缺血、缺氧、水肿等,往往出现能量代谢障碍,无氧代谢增加,导致脑组织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出现酸中毒及微循环障碍,反过来加重脑组织缺氧,形成恶性循环.要打断这一恶性循环,提高脑组织供氧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者:张建华;杨文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006年我院护肝类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为结核、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或其他代谢物大多数对病人的肝脏有损伤作用,一些病人因此不得不终止化疗,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护肝类药物作为辅助用药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我院护肝类药物的应用情况,更好地指导合理用药,作者对我院2006年该类药物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作者:戴学虎;石俊霞;张洪杰;袁胜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梗阻性左半结肠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的治疗体会

    左半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院108例梗阻性左半结肠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病例,以探讨梗阻性左半结肠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的安全性.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梗阻性左半结肠直肠癌并经手术切除、一期吻合者共108例,现将手术技巧及成功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希水;韩艳梅;江志勇;赵守和;齐春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颌面部软组织外伤230例临床治疗体会

    颌面部处于暴露部位,软组织外伤较为常见,而且伤口内常有异物存留,污染严重,给临床清创愈合带来困难,现将我科1996年1月-2006年3月期间230例颌面部软组织外伤后的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建村;程波;刘明叶;赵景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腺性膀胱炎30例临床治疗分析

    1998年8月-2005年12月我院通过膀胱镜检与病理活检确诊腺性膀胱炎30例,均经尿道等离子电切加吡柔比星(THP)20 mg膀胱内保留灌注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杰;郝东方;贾东升;李洪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破骨细胞在口腔正畸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来源于单核巨噬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白介素等的诱发下演变成为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是进行骨吸收的主要效应细胞,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多核巨细胞,直接参与骨吸收.

    作者:郝鹏杰;张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进展

    放射治疗与外科治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是当今肿瘤四大治疗方法.100多年来,放射治疗(放疗)的发展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带来了一些难以避免的严重副反应和合并症.为了大限度地减少放疗副反应以及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近距离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脱颖而出.

    作者:王绍奎;张爱云;张维浩;唐海英;胥琼;胡茂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典型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UAP是AMI的前期表现,动脉粥样硬化(AS)是UAP的病理基础.

    作者:邢月利;杨文东;孔向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ytochrome C expression and cerebral edema in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C in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cerebral edema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Thirty four patients (23 male, 11 female)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hospital from Sep. 2001 to Sep. 2002 were selected with a mean age 55.6± 10.2 years (from 35 to 75 years). The mean volume of hemorrhagic blood was 50.4±11.6 ml (from 25 to 85 ml). The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was obtained from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 and expressions of cytochrome C in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was detected by 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The volume of perihematomal cerebral edema was determined by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before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staining and the volume of perihematomal cerebral edema were analyzed with double blind fashion. Results Perihematomal cerebral edema were found 12-72h after cerebral hemorrhage. Myelin sheath degeneration, condensation of nucleus and typical apopototic body were observed in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C in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was observed at 4 h and reached peak around 48-72 h after cerebral hemorrhage. Cytochrome C expressed higher positively in 16 patients and lower positively in 13 patients. Cytochrome C expression was not detected only in 5 pati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olume of perihematomal cerebral edema 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C in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P<0.01). Conclusions Cytochrome C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in perihematomal brain tissu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Cytochrome C might involve in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of perihematomal cerebral edema.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28例体会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UPTCD),是在超声引导和监视下穿刺胆管并按Seldinger经皮插管法行胆管置管引流[1],操作简便,准确性高,安全性强,并发症少.我院于2005年以来应用UPTCD对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令海;徐付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改进卧床排尿体位的效果观察

    术后卧床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是临床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者尿潴留而被迫导尿,既增加了病人痛苦又可能诱发泌尿系感染.术前卧床排尿训练是促使病人术后自行排尿的有效办法,但采用普通的平卧及侧卧训练体位仍有不足之处.我们尝试改进,采用仰卧屈膝抬臀体位进行术前训练及术后促进自行排尿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为民;苏军;李桂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种术式肱后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

    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近年来多主张手术治疗,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取多种术式、肱后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孔庆国;郝新燕;房炳华;牟美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脂肪细胞因子、PPARγ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1],脂肪细胞分泌产生的具有血管活性的激素和细胞因子统称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

    作者:丁国锋;闫晓红;王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同基托材质的全口义齿对无牙(牙合)患者满意度影响的分析

    目的 探讨无牙(牙合)患者个体因素与不同材质对全口义齿满意度影响.方法 在控制全口义齿质量的前提下,采用全口义齿满意度问卷式调查,分析患者在戴用全口义齿1个月和3个月后,不同材质全口义齿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结果 全口义齿满意度与不同材质之间在早期(1个月)关系较为明显,3个月后满意度间差别不大.患者有活动义齿戴用史者早期更易适应全口义齿,且不同材质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不同材质对全口义齿戴用早期满意度有一定影响,随着时间延长,基托材质影响作用降低.对以往没有戴用活动义齿史者,合理选材有利于患者对全口义齿的早期适应.

    作者:张卫群;朱智敏;巢永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膜后恶性苗勒管混合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腹膜后原发性苗勒管源性肿瘤罕见,构成于上皮与间叶成分混合性肿瘤报道约20例[1~5].我们遇见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张磊磊;张祥盛;董艳军;郭庆枝;孙萍;于凤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63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治愈51例,治愈率为80.95%(51/63),其中非手术治愈率为84.62%(33/39),手术治愈率为75%(18/24).总死亡率为19.05%(12/63).结论 合理的非手术治疗,并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是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王荣华;王云展;王云文;刘纪君;解树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外周血细胞膜上CD55和CD59缺陷对鉴别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贫血的意义

    目的 探讨患者外周血细胞膜上CD55和CD59缺陷对鉴别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s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与贫血(anemia)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素标记的CD55和CD59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正常人、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或AA-PNH综合征、38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IDA)、2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MA)、12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55-和CD59-的百分率.结果 CD55-、CD59-正常人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均<5%;PNH或AA-PNH患者均>20%;部分再障患者>5%(均<15%).约有40%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患者CD55-、CD59-红细胞>5%(均<20%);但中性粒细胞CD55-、CD59-百分率均<5%.巨幼贫、自身免疫溶血性盆血患者的CD55-、CD59-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5%.结论 利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上CD55和CD59缺陷是临床鉴别诊断PNH、AA-PNH及再障、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幼贫及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可靠,较敏感的方法.

    作者:阮月芹;韩兆东;李彩玉;陈佳荣;周玉明;孔祥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由于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2005年1月-2006年11月,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商建磊;张东林;孙胜房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氟达拉宾+阿糖胞苷+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治疗难治及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多年来,难治及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一直是血液恶性肿瘤领域研究的难点及热点问题.迄今为止,难治及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尚无理想的化疗方案,缓解率低.近年,有不少学者尝试氟达拉宾联合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及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方案治疗难治及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结果令人鼓舞[1~3].本研究采用FLAG方案治疗15例难治及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显示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三强;吴勤英;刘均港;校鹏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