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香
骨软骨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部位以四肢长骨干骺端为多见,如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骨软骨瘤临床诊断较容易.我院近期收治1例成人腘窝内骨软骨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云龙;蓝守福;宋孝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心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和低血容量患者,特别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维持有意义,可保证治疗营养,并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由于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较多,良好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吴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学者们对标记理论进行了从语音学到语义学、从语言学到符号学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从而在标记性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莹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P53表达水平及其与化疗耐受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结果 P53蛋白阴性者骨髓缓解率高于阳性者(P<0.05).5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53蛋白阳性率为37.2%,不存在细胞类型不同的差别(P>0.05).P53蛋白表达不同与化疗耐受有影响.结论 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P53蛋白阳性率很低,检测P53蛋白可以帮助判断白血病患者对化疗的敏感程度,指导预后.
作者:关建民;刘粤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与超声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7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分型并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分型对照,分析各型超声特点及其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 107例乳腺癌患者中超声发现局灶性病变103例,根据声像图表现分为5型:Ⅰ型(团块型)79例,病理为浸润性癌77例(97.47%),早期浸润性癌2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47%;Ⅱ型(结节型)11例,病理为浸润性癌9例,早期浸润性癌1例和原位癌1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0例(90.9%);Ⅲ型(导管型)6例,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原位癌2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3例(50%);Ⅰ型与Ⅱ型、Ⅱ型与Ⅲ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型(囊样型)2例,病理诊断为原位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2例;V型(弥漫型)3例,病理诊断早期浸润性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2例.余2例超声未见局灶性病变未予分型.107例乳腺癌超声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0.65%(97/107).超声对乳腺癌病灶内微小钙化灶显示率为39.25%(42/107),其中以导管型居多(3/6).结论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超声分型密切相关;导管型声像图为乳腺癌的不典型声像之一.微小钙化灶是超声诊断导管型乳腺癌的重要征象.
作者:张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急诊手术患者多数为意外伤和突发病,其病情急,发病时间短,患者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故在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一个首要环节.现将近年来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赵香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胸部手术的影响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胸部手术的32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切口感染6例,吻合口瘘2例,肺内感染7例,心律失常2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例,泌尿系感染4例,低血糖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糖尿病患者胸部手术风险性大,术后并发症高.应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是开胸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作者:王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了不断提高医院对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工作的质量,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减少传染病的漏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法》,2005年11月份我们对全县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志欣;邓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许多妇女错误地认为,子宫是产生性感和保持女性力量的重要器官,切除子宫不仅会改变妇女形态,降低女性吸引力,而且也会减弱或丧失性欲,影响夫妻关系.因此,切除子宫对她们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威胁[1].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对481例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健康知识,消除顾虑,建立健康行为,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孔秋菊;蔡桂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孕妇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今后的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K-A-P问卷方式对196名孕妇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调查.结果 知识水平较高的孕妇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水平较高,行为良好,不同职业孕妇对营养了解差异较大;大多数孕妇接受营养卫生工作者的膳食营养指导愿望较为强烈.结论 加强卫生工作者的膳食营养指导,增加人与人的交流,以提高营养知识水平,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促进营养健康.
作者:刘明哲;刘毅;侯锋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医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 医学院校二年级学生150名,均为男性,年龄18岁~21岁.采用SCL-90,EPQ,UPI量表检测及实地调查.结果 有心理问题组UPI总分高于正常组(P<0.01),EPQ中N,P维度高于正常组(P<0.01),学习成绩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心理卫生状况对学习绩效有影响,心理卫生状况不佳多与情绪不稳有关.
作者:侯锋伟;路陶生;刘明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骨折实行Gamma钉内固定的护理体会.方法 针对2005~2006年60例行股骨颈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患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手术前后护理:(1)术前引导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及安慰.(2)做好手术前的各种准备.(3)术后密切观察病情,肢体正确姿势的护理.(4)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的指导.(5)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60例手术患者1~2周下地活动,6~18个月随访,除1例骨折移位,2例复位不理想,1例术后继发股骨颈骨折外其他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效果非常满意.结论 对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粗隆间骨折术前、术后患者进行正确合理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莹;罗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就医人数的增多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医院的护患纠纷也逐渐上升.如何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好患者的投诉,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护患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已成为当前护理管理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在工作中如护士注意协调护患关系,重视语言交流技巧的应用,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从各方面严加防范,大多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杜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实施整体护,提供人性化服务,密切了护患关系,使患者和家属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实施整体护理,强化了护理管理,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促进了护理工作改革.我们针对心肌梗塞急性期患者具有病情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特点,通过实施整体护理,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命质量.现将拟定的具体方案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芝;刘瑾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膀胱痉挛是前列腺摘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80%,其疼痛程度远高于切口疼痛.如何预防和治疗膀胱痉挛,减轻病人痛苦是术后处理的关键之一.我们自1999年4月以来行前列腺摘除术202例,发生膀胱痉挛58例,采用心痛定、利多卡因联合治疗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32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魏玉江;文兆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硬膜外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中护理配合有几个重要环节,应引起护士的重视,现将近年来我们在硬膜外麻醉中进行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作者:高庆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上段食管癌后程加速外照射联合腔内放疗的疗效.方法 112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56例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后超组),开始常规分割放疗,为5次/周,2.0 Gy/次,总量30 Gy/3周,然后改2次/天,1.5 Gy/次,间隔6小时以上,共2周.56例后程加速1周,腔内放疗2周(腔内组),腔内放疗采用低剂量率192 Ir,食管黏膜参考点剂量3.0Gy/次,每周一、周五,共2周,总量12Gy/4次.结果 后超组和腔内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8.2%、100%(P>0.05).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2%、51.7%(P>0.05);35.7%、37.5%(P>0.05),两组无差异显著性,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9.6%、73.2%;53.5%、57.1%(P>0.05),两组无差异显著性.结论 后程加速联和腔内放疗,能有效控制肿瘤,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红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儿童肱骨髁部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均获得临床一期愈合,无感染、肘关节屈伸受限和肘内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蓝守福;彭云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自2000年3月~2006年2月,共收治骨盆骨折患者153例,单纯性骨折51例,其余10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复合伤,病死率为2%.并发症中多见的为休克、腹膜后血肿、膀胱或尿道损伤.现将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韩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神经保护药物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脑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注射液是一种新型脑保护剂,国外生产的GM1已大量应用于临床,证实其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1].
作者:王新路;苑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