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紧急气管内支架置入术麻醉处理1例

祝继洪;纪建松;钟泰迪

关键词:气管插管全麻, 内支架置入术, 上下颌骨, 内固定术后, 术后恢复, 气管切开, 患者, 呼吸困难, 外伤, 男性, 咳嗽, 车祸
摘要:患者,男性,30岁,因车祸外伤行上下颌骨内固定术后15 d,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术后3 d入院.患者于15 d前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上下颌骨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但一直咳嗽.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原地区患儿巨大肺包虫囊肿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患儿,男性,藏族,年龄8岁,体重19kg,因心悸、气喘伴口唇紫绀2年余入院.入院时发育不良,营养状况差,口唇紫绀,左肺未闻及呼吸音,胸部CT示左肺巨大肺包虫囊肿,左肺上叶纤维化,纵隔右移,初步诊断左肺上叶巨大包虫囊肿,拟行包虫内囊切除术.术前血红蛋白浓度(Hb)115 g/L、红细胞压积(Hct)36%、非吸氧状态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86%,心电图(ECG)、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作者:李银宏;王祖谦;贾珍;赵世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24基因转染对胫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24基因转染对胫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 将已构建好的含IL-24基因的腺病毒(Ad-IL-24)和空白腺病毒载体(Ad-GFP)转入QBI-293A细胞,多次扩增后获得高效价病毒.雌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PBS阴性对照组(PBS组)、Ad-GFP组和Ad-IL-24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均于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建立胫骨癌痛模型,建模后第9天分别在术侧后肢局部皮下注射PBS70μl、Ad-GFP70 μl和Ad-IL-24 70 μl,隔天给药,共3次.于接种前(基础状态)、接种后3、6、8、10、12、14d时测定机械痛阚;于接种后14 d时,取术侧胫骨组织,观察肿瘤细胞生长情况和骨小梁破坏情况;取股动脉血样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β-内啡肽、干扰素γ(IFN-γ)的浓度.结果 C组胫骨骨髓腔内未见异常,PBS组和Ad-GFP组肿瘤向外生长,骨小梁和骨皮质破坏;Ad-IL-24组骨小梁破坏程度较轻;骨皮质完整.与C组和基础值比较,PBS组、Ad-GFP组和Ad-IL-24组其余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PBS组和Ad-GFP组比较,Ad-IL-24组机械痛阈升高,血浆IFN-γ、β-内啡肽、TNF-α的浓度升高,IL-6浓度降低(P<0.05);PBS组和Ad-GFP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IL-24基因转染对胫骨癌痛大鼠可产生一定程度的镇痛效应,其机制与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作者:田利;杨吉成;杨建平;汪小华;刘磊;张慧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异氟醚延迟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αB-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氟醚延迟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αB-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吸入纯氧2 h,24 h后仅动脉下穿线不结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吸入纯氧2 h,24 h后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异氟醚延迟预处理组(Ⅰ组)吸入2%异氟醚2 h,24 h后行心肌缺血再灌注.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12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心肌组织测定αB-晶状体蛋白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计算心肌缺血面积和梗死面积,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S组心肌细胞完整,排列整齐,线粒体形态正常,糖原丰富;IR组心肌细胞水肿,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内质网膜肿胀,空泡化;Ⅰ组心肌细胞水肿程度减轻,心肌纤维排列较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与IR组比较,Ⅰ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血清SOD活性升高,心肌caspase-3表达下调,αB-晶状体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异氟醚延迟预处理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αB-晶状体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冉珂;段开明;邹定全;卢向航;李锁北;常业恬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硬膜外超前镇痛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比较硬膜外超前镇痛和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拟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3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术后硬膜外镇痛组(C组)和硬膜外超前镇痛组(P组).于T_(10,1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P组切皮前20 min时硬膜外注射0.5 μg/m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混合液15 ml,30 min后接镇痛4泵,以5 ml/h的速率硬膜外输注250 ml.C组病人术后硬膜外注射0.5μg/m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混合液15 ml,30 min后接镇痛泵,以5 ml/h的速率硬膜外输注250 ml.于硬膜外穿刺前(T_0),术后2 h(T_1)和18 h(T_2)时,采集静脉血样6 ml,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和血清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和T2时血清Cor、CRP的浓度和血浆ACTH浓度均升高(P<0.01);与C组比较,P组T1和T2时血清Cor、CRP的浓度和血浆ACTH浓度均降低(P<0.05).结论 与术后硬膜外镇痛相比,硬膜外超前镇痛可更好地抑制上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应激反应.

    作者:王红梅;周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异丙酚对大鼠两侧脑半球各皮质脑电互近似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两侧脑半球顶叶、额叶和枕叶皮质脑电互近似熵(C-ApEn)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于左右顶叶(Ⅰ组)、额叶(Ⅱ组)和枕叶(Ⅲ组)埋置硬膜外电极,连续监测自发腩电.于大鼠清醒状态下连续记录20 min脑电图,取后2 min的脑电图进行后期分析并记为基础值;然后静脉输注异丙酚,初始输注速率为400μg·kg~(-1)·min~(-1),每次递增100 μg·kg~(-1)·min~(-1),直至900μg·kg~(-1)·min~(-1),每个速率持续输注10 min,取后2 min的脑电图进行后期分析,计算不同异丙酚输注速率时两侧脑半球的C-ApEn.于埋置电极前1周时测定不同异丙酚输注速率时大鼠翻正反射和夹尾反射消失情况.结果 所有大鼠异丙酚500~600μg·kg~(-1)·min~(-1)时翻正反射消失,800~900 μg·kg~(-1)·min~(-1)时夹尾反射消失.各组给予异丙酚后的C-ApEn均低于清醒状态时,且随异丙酚剂量的增加C-ApEn逐渐降低(P<0.05).结论 异丙酚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两侧脑半球顶叶、额叶和枕叶皮质的信息交流和联系.C-ApEn是与异丙酚麻醉效应相关的敏感的非线性腩电参数.

    作者:杨静;王威;徐龙河;贾宝森;张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复合不同靶浓度异丙酚时瑞芬太尼引起神经外科手术病人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

    目的 确定复合不同靶浓度异丙酚时瑞芬太尼引起神经外科手术病人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方法 择期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80例,年龄18~64岁,体重45~90 kg,随机分为4组(n=20):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1μg/ml(RP_1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1.5 μg/ml(RP_(1.5)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2 μg/ml(RP_2组)组.R组、RP_1组、RP_(1.5)组和RP_2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为0、1、1.5、2μg/ml,达到预设的浓度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 μg/ml,随后每3 min增加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 μg/ml,直至发生呼吸抑制.记录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瑞芬太尼用量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组、RP1组、RP1.5组和RP_2组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5.2±2.1)、(3.2±1.0)、(2.9±1.3)和(2.2±1.0)μg/ml.与R组比较,RP_1组、RP_(1.5)组和RP_2组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降低(P<0.01);与RP1组和RP1.5组比较,RP2组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降低(P<0.01);RP1组和RP1.5组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病人清醒状态下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5.2±2.1)ng/ml时可发生呼吸抑制;复合血浆靶浓度1、1.5、2 μg/ml异丙酚镇静时,瑞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分别降至(3.2±1.0)、(2.9±1.3)和(2.2±1.0)ng/ml.

    作者:董佳;王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和线粒体钙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和线粒体钙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加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不同剂量异丙酚组(P1组~P3组).IR组和P1组~P3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C组仅穿线,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P_1组、P_2组和P_1组于缺血前分别经股静脉输注异丙酚10、20、30 mg·kg~(-1)·h-115 min.连续测定Ⅱ导联心电图至再灌注后60 min,并进行心律失常评分.于再灌注60 min时处死大鼠,取左心室缺血区心肌组织,测定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线粒体钙含量和钠泵α_1、α_2、α_3及β_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P_1组、P_2组和P3组心律失常评分升高,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线粒体钙含量升高,钠泵α_1、α_2、α_3及β_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与IR组比较,P1组、P2组和P3组心律失常评分降低,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升高,线粒体钙含量降低,钠泵α_1、α_2、α_3及β_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P_1组、P_2组和P_3组间心律失常评分、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和心肌线粒体钙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上调心肌钠泵的表达,恢复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减轻线粒体钙超载有关.

    作者:柳兆芳;鲁卫华;陈永权;朱美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氯胺酮抑制瑞芬太尼致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量效关系

    目的 确定氯胺酮抑制瑞芬太尼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痛觉过敏的量效关系.方法 择期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5例,年龄40~60岁,体重45~80 kg,ASA Ⅰ或Ⅱ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阿曲库铵和异丙酚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术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后,采用序贯法静脉注射氯胺酮,初始剂量为0.8 mg/kg,相邻剂量比为2,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患者术后痛觉过敏抑制时(气管拔管后10 min时VAS评分<4分)氯胺酮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95%有效剂量(ED_(95))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氯胺酮抑制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的ED_(50)(95%可信区间)为0.23(0.12~0.35)mg/kg,ED_(95)(95%可信区间)为0.62(0.51~0.68)mg/kg.结论 氯胺酮抑制瑞芬太尼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痛觉过敏的ED_(50)和ED_(95)分别为0.23、0.62 mg/kg.

    作者:杭黎华;邵东华;王洪;周蓓;黄霞萍;顾月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血管加压素治疗体外循环患者并发血管舒张性休克1例

    患者,男性,37岁,体重71 kg,15 d前行二尖瓣置换术,1 d前,因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入院.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心房纤颤,心功能Ⅳ级.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纠正酸碱平衡治疗后,急诊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入室心率(HR)110次/min、血压(BP)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心静脉压(CVP)10 cm H_2O(1cm H_2O=0.098 kPa)、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92%.

    作者:王越夫;李军;王伟鹏;李立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银杏叶提取物预先给药对骨科手术患者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预先给药对骨科手术患者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40例,年龄17~64岁,体重46~72 kg,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银杏叶提取物预先给药组(EGB组).均采用L2,3或L3,4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EGB组于止血带充气前20 min以5 ml/min速率静脉输注含银杏叶提取物0.3 mg/kg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扎止血带时间为70~90 min.于止血带充气前(基础状态)、止血带放气后5 min(T_1)、10 min(T_2)、20 min(T_3)时采集肘静脉血样4 ml,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和乳酸(Lac)的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和心率(HR).结果 与C组比较.EGB组DP、SOD活性升高,血清Lac和MDA的浓度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C组T_(1-3)时DP降低,血清Lac和MDA的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T1时HR升高(P<0.05),EGB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预先给药可减轻骨科手术患者止血带诱发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杨光;崔苏扬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麻醉处理2例

    病例1 患者,女性,36岁,孕23+3周,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和二尖瓣狭窄.因咳嗽10 d,伴夜间不能平卧及呼吸困难1周入院.术前检查:神智清楚,血压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13次/min,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min,心功能Ⅳ级;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3级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1 cm~2)伴轻度返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彩超估算肺动脉收缩压130~145 mm Hg);血常规示血红蛋白浓度103 g/L;肾功能检查示肌酐30 mmol/L.

    作者:张晓怡;张马忠;王珊娟;杭燕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NR2B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增强易化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含2B亚基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2B)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增强(LTP)易化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重180~230 g,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Ro25-6981组(SR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神经病理性痛+Ro25-6981组(NR组).采用结扎L4,5左侧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时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及足部形态;于模型制备前(基础状态)、制备后7,14和21 d时测定痛阈;于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3 d记录海马CAI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以高频刺激(HFS)诱发LTP,SR组和NR组于HFS前20 min经侧脑室输注Ro25-6981(NR2B特异性阻断剂)6 μl(2.3 μg),速率1μl/min.LTP为HFS后EPSP峰值较基础值增大10%以上且维持时间≥10 min,并行LTP分级,以评价其程度.结果 与S组和SR组比较,NP组和NR组各时点痛阈降低,NP组LTP程度升高(P<0.05),NR组LTP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组LTP程度组低于NP组(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突触LTP的易化可能与NR2B的激活有关.

    作者:魏辉明;麻伟青;李治贵;杨云丽;李棋;李文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参附注射液预先给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炎性反应的影响

    心肌缺血再灌注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机制复杂,其中,炎性反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3-6],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参附注射液预先给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田首元;王建刚;韩冲芳;汪祖巾;刘保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中及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

    目的 筛选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中及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气道异物患儿301例,年龄5月~12岁,ASA Ⅰ或Ⅱ级,记录患儿术前合并症情况、异物留存时间、异物种类、异物位置、通气方式、置入硬支气管镜时体动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喉痉挛的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拔管时麻醉深度、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去氧饱和的发生情况.脉搏血氧饱和度<90%并超过5 S定义为发生去氧饱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中及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去氧饱和的发生率为20.4%,术后去氧饱和的发生率为1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肺炎、异物种类为植物种子类、手术时间>20 min、保留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是患儿术中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异物种类为植物种子类及苏醒时间延长是患儿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合并肺炎、异物种类为植物种子类、手术时间>20 min、保留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是患儿术中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异物种类为植物种子类及苏醒时间延长是患儿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宇琦;张旭;李绍清;陈莲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依达拉奉对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出生3~7 d的雄性猪,体重2.0~3.0 kg,采用窒息性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方法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取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新生猪20头随机分为2组(n=10):脑缺氧缺血组(HI组)和依达拉奉组(E组),另取10头作为假手术组(S组).ROSC后30 min,E组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kg,随后静脉输注,速率为1.5 mg·kg~(-1)·h~(-1),输注时间5.5 h,HI组以溶剂替代依达拉奉.于ROSC后48、72和96 h时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于ROSC后96 h时测定脑组织8-羟基(脱氧)鸟苷(8-OHdG/OHG)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计算存活神经元密度.结果 与S组比较,HI组和E组脑组织存活神经元密度降低,8-OHdG/OHG表达水平升高,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升高(P<0.01);与HI组比较,E组脑组织存活神经元密度升高,8-OHdG/OHG表达水平降低,E组ROSC后48 h时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P<0.05);E组脑组织病理学损伤较HI组减轻.结论 依达拉奉可减轻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DNA/RNA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倪新莉;井蕊;孟尽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紧急气管内支架置入术麻醉处理1例

    患者,男性,30岁,因车祸外伤行上下颌骨内固定术后15 d,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术后3 d入院.患者于15 d前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上下颌骨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但一直咳嗽.

    作者:祝继洪;纪建松;钟泰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诱导分化4 d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谷氨酸组(Glu组)加入20 mmol/L谷氨酸;氯胺酮组(K组)、咪达唑仑组(M组)、氯胺酮+咪达唑仑组(K+M组)均加入20 mmol/L谷氨酸后,分别加入50 μmol/L氯胺酮、1μmol/L咪达唑仑、50 μmol/L氯胺酮+1 μmol/L咪达唑仑.各组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33258核染色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C组比较,Glu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与Glu组比较,K组和M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K组和M组比较,K+M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K组和M组细胞活力及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可更有效地抑制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凋亡.

    作者:车月娟;彭书崚;王志;张雯君;李玉娟;曹林;李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异丙酚对内毒素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P2X7受活化和IL-1β蛋白合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内毒素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P2X7受体活化和IL-1β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 RAW264.7巨噬细胞经1 μmol/L亮蓝G(BBG)或1~100 μmol/L异丙酚孵育20 min,随后经1 μg/ml LPS孵育4 h,采用ELISA法测定IL-1β的释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胞内IL-1β前体蛋白和成熟体蛋白含量,并计算异丙酚抑制IL-1β释放的半数有效浓度(IC_(50)).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RAW264.7巨噬细胞经1 mmol/L ATP孵育5s,以诱发P2X7受体门控离子通道电流,分别经1~1 000μmol/L异丙酚孵育4 min后记录电流峰值,计算异丙酚抑制P2X7受体门控离子通道电流峰值的IC_(50).结果 异丙酚可抑制LPS诱导的IL-1β的释放,其IC_(50)为(24±3)μmol/L.异丙酚可抑制P2X7受体门控离子通道电流峰值,其IC_(50)为(33±5)μmol/L.LPS可上调胞内IL-1β前体蛋白表达(P<0.01),而3~100μmol/L异丙酚可抑制LPS介导的胞内IL-1β前体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异丙酚抑制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IL-1β的释放可能与抑制P2X7受体的活化和胞内IL-1β前体蛋白的合成有关.

    作者:刘红亮;刘玉华;戴体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根治术后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根治术后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45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0~64岁,体重50~80 kg,随机分为3组(n=15),Ⅰ组:PCLA药物为芬太尼20μg/kg;Ⅱ组:PCIA药物为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2 mg/kg;Ⅲ组:氟比洛芬酯1 mg/kg静脉超前镇痛联合PCIA芬太尼10 μg/kg+氟比洛芬酯1 mg/kg.手术结束前10 min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并连接PCIA泵,3组PCLA泵中均加入氟哌利多2.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00 ml,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5 min.分别于术前30 min(T_0)、术后1、24、72 h(T1~3)时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CD3~+,CD4~+、CD8~+水平,计算CD4~+/ED8~+.记录术后48 h内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Ⅲ组有效按压次数少于Ⅰ组和Ⅱ组(P<0.05).与T0时比较,各组术后血浆NE、ACTH和Cor的浓度均升高,Ⅰ组和Ⅱ组,T1时、Ⅲ组T1,3时淋巴细胞CD3~+水平降低,Ⅰ组和Ⅱ组淋巴细胞CD4~+水平和CD4+/CD8~+均降低(P<0.05),淋巴细胞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和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术后血浆ACTH浓度降低,淋巴细胞CD3~+水平升高,Ⅲ组术后血浆NE、ACTH和Cor浓度降低,T1,3时淋巴细胞CD3~+水平升高,T1,2时淋巴细胞CD4~+水平和CD4~+/CD8~+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术后血浆NE浓度降低,淋巴细胞CD4~+水平和CD4+/CD8~+升高(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既可降低芬太尼PCIA用量,又可抑制术后应激反应,从而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且术前和术后联合应用氟比洛芬酯的效果更好.

    作者:冯艳平;李廷坤;卢锡华;章云飞;王根生;吕帅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术中静脉注射胺碘酮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转归的影响

    目的 评价术中静脉注射胺碘酮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34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43~64岁,体重51~95kg,随机分为2组(n=17):对照组(C组)和胺碘酮组(A组).体外循环开始后,A组静脉注射胺碘酮5 mg/kg,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术毕至出院期间房颤的发生情况、术毕至首次发生房颤的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毕至出院的时间.结果 两组ICU停留时间、术毕至出院时间、术毕至首次发生房颤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房颤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 术中静脉应用胺碘酮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改善转归.

    作者:叶新;马挺;杨大昕;葛明非;徐娜;卢家凯;岳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