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I型前列腺穿刺器活检筛选前列腺癌的临床意义

周飞;丁国芳;徐静;陈昭典;孙冠浩;孟宏舟;陆林法;张小芬

关键词:前列腺穿刺器, 前列腺癌症, 活检,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摘要:目的验证A-I型前列腺穿刺器对临床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 ng/ml和(或)前列腺直肠指诊、B超发现结节者进行前列腺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I型前列腺穿刺器,对36例PSA>4 ng/ml或有前列腺结节者,在食指引导下进行前列腺左右叶的尖、中间、尾部和触及结节处活检.结果有结节者17例中发现前列腺癌(PCA)5例(29.4%);PSA>4.0 ng/ml的34例中,PCA检出15例(44.12%).分析显示:A-I型前列腺穿刺器与B-超引导系统相比较,对血清PSA>4.0 ng/ml者的PCA检出率有明显的差异(x2=5.568,P<0.05).结论A-I型前列腺穿刺器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对筛查前列腺癌的要求,是一种操作简便、易用、费用低廉的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器械,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男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男科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与误诊误治防范

    男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很多男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被认识,其防治尚未能系统化、规范化.为此,我们结合文献和经验,介绍了一些男科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以及防范误诊误治的措施,希望引起男科领域同道们的重视.

    作者:邓春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精索静脉曲张所致不育的免疫学研究

    目的研究精索静脉曲张(VC)所致不育与抗精子抗体(AsAb)的关系.方法240例男性不育患者分为VC组和对照组,行精液常规和AsAb检测.结果VC组AsAb阳性率为37.9%,对照组阳性率为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VC组中AsAb阳性率与临床分级密切相关(P<0.005),与精子密度亦明显相关(P<0.01).结论免疫因素可能是导致VC不育的原因之一.

    作者:阮衍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芳基硫酸酯酶A在精卵结合中的作用

    硫酸半乳糖甘油酯(SGG)是哺乳动物雄性生殖细胞表面主要的硫酸糖脂,它主要存在于睾丸和精子中,在脑白质中也有少量存在[1].在小鼠,SGG占精子总脂质的12%左右(平均106个精子含有0.4nmol SGG),而脑部仅为0.2%.在成熟精子中,SGG位于质膜头部的顶体嵴和顶体后区[2].

    作者:武婷婷;徐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改良Palomo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20例

    2002年5月以来,我们对2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腹腔镜改良Palomo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家伟;王家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60KD的精子膜抗原对抗精子抗体阳性精子顶体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60KD精子膜抗原对抗体阳性精子顶体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全胶电洗脱结合连续电洗脱的方法提取60KD精子膜抗原,使用60KD精子膜抗原体外处理抗精子抗体阳性精子.精子顶体酶活性的检测采用固定明胶底物薄膜法.结果抗精子抗体阳性精子经60KD抗原处理后,精子的凝集率由处理前的(35.1±15.1)%下降到了(13.0±3.3)%(P<0.001).精子顶体酶阳性反应率由处理前的(30.3±7.3)%升高到(56.4±9.1)%(P<0.001).结论60KD精子膜抗原可以有效去除精子结合的抗体,并提高精子的顶体酶活性.

    作者:王浩飞;向祖琼;王益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第28届美国男科学会(ASA)年会简介

    第28届美国男科学会(ASA)年会于2003年3月29日~4月1日在阿利桑那州凤凰城举行.本摘要由国际次会议收到论文157篇,约20%的论文男科界同道提交.年会举行之前,3月26日~29日ASA主办了北美睾丸研讨会.因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等原因,国内未能参加本次会议.现根据资料将本次会议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郭军;孙自学;吴宏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锌与前列腺

    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作为人体近百种酶的辅酶,参与多种代谢活动.由于锌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防卫、创伤愈合、生殖发育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周梁;贺大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第7届男科医生进修班在上海开办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Y染色体核型376例分析

    目的探讨大Y染色体核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G显带技术对患者行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在检出的376例大Y染色体核型患者中有101例其妻有流产史、98例不育、82例其妻曾生育缺陷儿、29例无精子、15例其妻有死胎史、11例为小睾等.结论大Y染色体核型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作者:田佩玲;叶嘉玲;陈平乐;郑立新;杨卫;李铭臻;王柏贤;张清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男性不育症几种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与选择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与男性不育相关的实验检测项目愈来愈多,内容涉及形态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在这些繁冗的检测项目中究竟哪些具诊断价值以及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检测项目来进行不育症的病因学诊断,是长期困扰男性不育实验诊断临床应用的技术难题.现将当今较为成熟、有良好应用价值并获得国际专家学者广泛认可的实验检测指标介绍如下:

    作者:刘瑜;何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衰老对老年男性性腺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在衰老过程中有相当比例的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性腺功能减退的症状和体征,并伴有血清睾酮水平降低[1],称为老年男性雄激素缺乏(ADAM)或部分雄激素缺乏(PADAM)或男性更年期(andropause).

    作者:邵迎红;李江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勃起功能障碍的口服药物作用靶点磷酸二酯酶5型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勃起器官组织超微结构和勃起生理以及勃起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变革性进展,特别是西地那非(万艾可)作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口服药物自问世以来,已在大量临床使用中证明其对ED治疗的安全有效,对多种原因引起的ED临床有效率可达80%.

    作者:袁亦铭;辛钟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许多患者因此而就诊,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上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这种症状,因而几乎涉及临床各专科.引起慢性疼痛的原因和机理大多数并不清楚,故治疗上主要是减轻疼痛为主,但效果不但令患者,也使医生感到失望.

    作者:何乐业;蒋先镇;朱雪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A-I型前列腺穿刺器活检筛选前列腺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验证A-I型前列腺穿刺器对临床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 ng/ml和(或)前列腺直肠指诊、B超发现结节者进行前列腺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I型前列腺穿刺器,对36例PSA>4 ng/ml或有前列腺结节者,在食指引导下进行前列腺左右叶的尖、中间、尾部和触及结节处活检.结果有结节者17例中发现前列腺癌(PCA)5例(29.4%);PSA>4.0 ng/ml的34例中,PCA检出15例(44.12%).分析显示:A-I型前列腺穿刺器与B-超引导系统相比较,对血清PSA>4.0 ng/ml者的PCA检出率有明显的差异(x2=5.568,P<0.05).结论A-I型前列腺穿刺器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对筛查前列腺癌的要求,是一种操作简便、易用、费用低廉的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器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飞;丁国芳;徐静;陈昭典;孙冠浩;孟宏舟;陆林法;张小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前列腺内锌和PSA:对两者联合的诊断价值进行试验性评估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如何诊断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

    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是器质性ED之一种.血管性ED分动脉性与静脉性两种,其具体诊断方法,都是通过判断阴茎血液动力学情况,以估计阴茎的动脉或静脉有否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阴茎血液动力学检查方法有如下几种:

    作者:姚德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在一侧睾丸扭转对侧睾丸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一氧化氮(NO)在一侧睾丸扭转对侧睾丸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白鼠建立左侧睾丸扭转模型,于扭转后6h再分为扭转睾丸复位及切除组,分别于术后1h、1d、1周、2周和4周处死4~5只,取出睾丸用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NO、T-AOC及细胞凋亡的检查.结果UTT复位后对侧睾丸组织NOS活性、NO含量明显升高,T-AOC显著降低.结论NO过量产生及T-AOC的下降是UTT对侧睾丸损伤的重要原因.

    作者:姚启盛;叶章群;王晓康;易建华;张吉才;陈丛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分类及机制的进展

    前列腺癌是一种老年男性高发疾病,在西方国家,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二大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据统计,200 1年全球新发现前列腺癌198100例,死亡31500例[1].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列为泌尿系肿瘤的第三位[2],并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

    作者:杨国胜;陈昭典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退役军人(VA)保健系统内前列腺癌病人的社会和临床特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阴茎巨型尖锐湿疣1例报告

    患者,42岁,以阴茎肿物9月,增大半月入院,9月前阴茎头出现肿物,初为黄豆大,无疼痛,表面粗糙,肿物渐增大,并向周围蔓延,长成一圈,曾用鬼臼素等治疗,效果不佳,近半月肿物增大如鸡蛋大小,菜花样,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恶臭,稍感排尿费力、尿痛.

    作者:王固新;夏昕晖;邱华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