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性附睾炎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夏建国;李凤华;许桂英

关键词:超声, 结核性附睾炎, 非结核性附睾炎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结核性和非结核性附睾炎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提高对两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证实的90例非结核性附睾炎和15例结核性附睾炎的声像图特征.结果附睾炎多位于附睾尾部或体尾部,以青壮年多见,两者的声像图相似,但又有区别,结核病灶旁阴囊壁层的结构破坏和睾丸受累是主要的鉴别点.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结核性附睾炎症的重要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中国男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附睾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和二倍体率均增高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近20年来,基础研究和临床相结合使对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血管活性药物海绵体内注射、负压缩窄装置、阴茎假体植入术、经尿道给药和口服药物为医生提供了纠正严重器质性ED的机会.

    作者:滕东海;卢一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正确对待早泄问题

    早泄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事实上,人们直到几十年前才开始把早泄看成是一个需要治疗的问题.

    作者:马晓年;杨大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艾滋病相关性泌尿生殖系疾患(附39例报告)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性泌尿生殖系疾患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9例艾滋病相关性泌尿生殖系疾患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艾滋病累及泌尿生殖系可表现为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脓肿、尿道出血、肾病、阴囊阴茎皮肤坏疽、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阴茎阴囊卡波济氏肉瘤、睾丸恶性淋巴瘤等.39例中7例死于严重感染、肾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12例联合抗HIV治疗者8例存活,其血液中CD4T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艾滋病累及泌尿生殖系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对疾病的充分掌握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对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天棋;李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行为疗法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附120例报告)

    目的评价在我国推行行为疗法治疗功能性早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征得自愿接受行为疗法的120例功能性早泄患者,按Masters-Johuson提出的性感集中训练为基本模式,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良,并通过病例分析探索功能性早泄的病因、配偶间互动影响及辅助治疗等在治疗中的意义.结果治愈109例,治愈率90.83%.其中夫妻共同参与的性感集中训练治疗68例,治愈66例,治愈率97.06%.丈夫单独接受行为治疗52例,治愈43例,治愈率82.69%.结论行为疗法是治疗功能性早泄疗效较高的可行性疗法.

    作者:关仁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克拉霉素治疗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近年来,随着监测手段的不断改进,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GU)发病率和临床检出率不断增加,久治不愈者也逐渐增多.我院自1997年1月~2001年8月对48例NGU,给予美国雅培制药厂生产的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贤;汪益民;管曹军;瞿连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结核性附睾炎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通过分析结核性和非结核性附睾炎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提高对两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证实的90例非结核性附睾炎和15例结核性附睾炎的声像图特征.结果附睾炎多位于附睾尾部或体尾部,以青壮年多见,两者的声像图相似,但又有区别,结核病灶旁阴囊壁层的结构破坏和睾丸受累是主要的鉴别点.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结核性附睾炎症的重要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作者:夏建国;李凤华;许桂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万艾可治疗性病后恐惧综合征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性病后恐惧综合征是指曾患过性病,治愈后,病人主观仍认为性病未治愈,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工作、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临床上我们常常见到这些病人性生活质量也严重受到影响,其中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主要的表现之一.

    作者:程喜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可膨胀型阴茎假体植入术后泵功能障碍3例分析

    阴茎假体植入术已渐成为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成熟术式,术后机械故障多需再手术治疗,但有些故障并不一定需要手术处理,术前应仔细排查故障原因.我院自2001年8月~2003年2月收治阴茎假体置入术后泵机能障碍3例,2例未行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士更;吕伯东;马寅锋;胡青;朱选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伴静脉阻塞的动脉性阴茎异常勃起1例报告

    患者,36岁,未婚,阴茎持续性勃起7 d,于2001年5月9日下午入院.发病前一天下午患者在嬉戏时会阴部被别人膝盖猛烈撞击,当时感局部疼痛,24h后发生阴茎不自主勃起.

    作者:周伟民;张涛亮;高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度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的体会(附78例报告)

    我院自1998年1月~2001年7月收治重度前列腺增生症126例,其中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78例(61%),随访3~25个月,平均12.5月,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平;闫宏亮;王凤华;曲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盐酸坦索罗辛治疗早泄30例临床观察

    早泄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其发病率约占成人男性的35%~50%[1],虽然治疗的方法很多,但因为疗效不肯定或方法繁琐,故治疗较为困难.

    作者:王力;张江涛;米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输精管结节贯通引流法治疗附睾淤积症60例疗效观察

    附睾淤积症是输精管结扎术后常见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其发病率0.63%[1],保守治疗方法很多,但部分病例仍久治不愈.近年来,笔者使用细钢丝线贯通远近睾端输精管、输精管结扎结节,解除人为结节梗阻,营造内引流环境,排除附睾淤积,缓解附睾张力性症状60例,临床观察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天贵;张玉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口服强的松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口服强的松对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口服强的松,对照组重复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慢性前列腺炎改良症状评分表调查两组患者的CPSI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平均CPSI评分分别为30.9和5.0分,治疗后明显降低(P<0.001).对照组分别为29.6和26.6分,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05<P<0.01)而无临床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CPSI评分的差值平均为26.0分,对照组为2.9分,试验组治疗后CPSI评分降低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对治疗效果不佳的ⅢA型前列腺炎,口服强的松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龚志勇;余晓东;丁晓东;毛普德;王继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老年部分雄激素缺乏的临床研究(附32例雄激素替代治疗的观察)

    中老年男性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组研究希望了解中老年部分雄激素缺乏(PADAM)病人的临床表现,观察雄激素替代治疗(TST)的疗效,以及TST对情绪、性功能状态、前列腺容积、大尿流率、PSA水平的影响.

    作者:邓庶民;伍建业;许进;李燕春;万奔;王建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围术期的管理.方法择期行TURP手术32例,于术前、术中、术毕和术后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低切粘度、血浆粘度、低切还原粘度、中切还原粘度在术毕和术后4 h时比术前显著升高;术中、术毕、术后4 h与术前比较,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变形指数下降.结论TURP围术期应注意降低血液粘度、保护红细胞.

    作者:倪玉霞;胡振块;江朝秀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附睾炎的精索封闭治疗(附67例临床资料分析)

    我院从1999年1月到2001年12月间收治67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通过精索封闭治疗,临床效果好.

    作者:刘志权;乔亮;叶明;鄢艳军;苏全洪;顾明;卓红兵;严成浩;王全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附26例报告)

    西地那非(万艾可)被批准在中国上市以来,在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临床上日益增多,我院于2001年2~9月,对符合要求的26例门诊患者给予西地那非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兆鉴;吴显钊;李正明;潘文海;黄文胜;郑荣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益肾生精汤加锌硒宝治疗37例不育症患者精子运动的分析

    锌是人体重要的必须微量元素,它作为体内百余种酶的辅助因子,与生殖系统活动密切相关,尤其与生殖器官中的多种脱氢酶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史俊萍;赵咏梅;何云凤;祁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海绵体脚结扎术后阴茎持续勃起

    双侧阴茎海绵体脚结扎辅以阴茎背深静脉结扎,是治疗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D),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赵永平;沈明;李金昆;覃云凌;于建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