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在围术期的应用

郑斯聚

关键词:肾上腺素受体, 阻滞药, 围术期, β阻滞, 药治疗, 类药物, 心血管疾病, 作用认识, 应用, 麻醉科, 冠心病, 高血压, 医师, 手术, 临床
摘要: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β阻滞药)既往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发现这类药物在围术期应用有许多有益的作用,但由于对这类药物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β阻滞药的应用并不充分[1,2].因此,麻醉科医师应熟悉β阻滞药的作用,对于有用药的指征而手术前又未接受治疗者,应在围术期给予β阻滞药治疗.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在晚期肿瘤患者红外线全身热疗联合化疗中冬眠1号-东莨菪碱镇静的可行性

    红外线全身热疗(Whole body hyperthermia,WBH)联合化疗作为治疗晚期肿瘤的一种新型有效手段,近年发展迅速,治疗期间的麻醉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冬眠1号-东莨菪碱深度镇静下红外线WBH对12例(18例次)晚期肿瘤患者血液动力学、血气等的影响,初步探讨深度镇静在红外线WBH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作者:夏冬;祝胜美;章岳山;冯智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可行性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CPB)技术的提高以及麻醉理念和药物的更新,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已成为当今趋势,而静脉靶控输注(TCI)系统无疑为麻醉用药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严谨的技术平台.但该技术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尚无定论.脑电双频指数(BIS)是目前公认的、唯一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可用于评价镇静和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1].本试验拟探讨BIS指导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异丙酚TCI的可行性.

    作者:林雪;李立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术毕严重低血压一例

    患者,男性,68岁,身高178 cm,体重68kg,诊断为直肠癌侵犯膀胱,择期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药物不良反应史.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109g/L,ALB 31.7g/L,血压、心率(HR)、肌酐、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血气及电解质基本正常.患者入室后血压170/80mmHg(1 kPa=7.5mmHg),HR70~90次/min.左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持续监测三导联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鼻咽温.T12~L1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4 cm,经硬膜外导管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14ml后持续泵入2%利多卡因5~8ml/h.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铵快速诱导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维持PETCO2在30~35 mm Hg,吸入氧化亚氮与氧气(2:1)及0.5%~1%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较平稳,血压维持于110~140/50~90mmHg,HR 70~90次/min,CVP初始值为0~1mmHg,术中维持在4~7 mm Hg,鼻咽温维持于35.6~36.3℃,间断测定血气,均大致正常.手术持续10 h.

    作者:李然;吴新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肾I/R组(I组)、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25只.I组和U组大鼠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后重新开放肾脏血供,制作肾脏I/R模型,C组不夹闭双侧肾蒂.U组缺血前30 min及再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25万单位,I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各组在再灌注后0、2、6、12、24h时取标本,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浓度,并制备肾脏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I组比较,C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血清BUN和Cr浓度均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12、24h时血清BUN和Cr浓度也降低(P<0.05).C组肾脏未发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I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坏死,肾小管腔扩张,内可见管型和坏死脱落细胞,可见管周血管明显扩张淤血;U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罕见管型,管周稍有淤血.与I组比较,C组在再灌注后0、6、12、24 h时Paller评分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0、6、24 h时Paller评分也降低(P<0.05),C组再灌注后12、24h时HSP70表达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6、24h时bcl-2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肾脏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上调肾脏bcl-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陈聪聪;柳子明;王慧华;孙菊妹;邬伟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医用几丁糖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患者,男性,72岁,体重66kg,因粘连性肠梗阻、慢性阑尾炎拟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肠粘连松解和阑尾切除术.既往无过敏性疾病史,本次手术前青霉素、普鲁卡因皮试为阳性.入室后,在T9-10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不给药.患者平卧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00 mg、芬太尼0.1 mg、维库溴铵7 mg和咪唑安定1.5 mg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顺利.术中吸入0.6%~0.8%异氟醚,分次静脉注射芬太尼0.1 mg、维库溴铵6 mg以及硬膜外注射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16 ml维持麻醉.经左侧桡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常规监测心电图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rCO2).术中麻醉平稳,血压维持在100~120/60~70mmHg(1 kPa=7.5mmHg),CVP在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PETCO2在35~40mm Hg,失血600ml,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1 500m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ml.

    作者:邢峰;李茂源;万陵;田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预先注射氯高铁血红素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氯高铁血红素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20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S组)和预先注射氯高铁血红素组(H组),每组10只.S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NS)1ml,H组腹腔内注射氯高铁血红素100mg/kg(用NS稀释至1 ml).24h后两组均静脉注射伊文思蓝30 mg/kg,5 min后再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6h后取大鼠肺组织检测含水率、SOD活性、伊文思蓝、丙二醛(MDA)含量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血红素氧合酶-2(HO-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H组肺组织含水率、伊文思蓝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HO-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0.01),HO-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先注射氯高铁血红素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脏有保护效应,其机制与HO-1的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余剑波;姚尚龙;袁世荧;杨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两种微透析途径检测外周疼痛刺激大鼠脊髓谷氨酸释放水平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脊髓微透析途径检测外周疼痛刺激大鼠脊髓谷氨酸(Glu)的释放水平.方法 2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A组(n=16)、B组(n=12),分别植入LM-3于脊髓后角或环形探针于脑脊液中.24h后启动微透析,透析液为改良林格液,流速5rl·min-1.灌注1h后开始每10 min收集一次Glu基础浓度样本,持续1 h,取其平均值作为Glu的基础值.然后注射5%福尔马林50μl或生理盐水于大鼠后爪,并在随后的90min内每10 min采样一次.另将A组中8只大鼠随骀机分为两个亚组,进一步分析灌注液的流速及成分对Glu基础释放的影响.结果直、B组Glu基础值分别是0.82±0.09、(5.96±0.22)μmol·L-1,A组低于B组(P<0.01).A组当灌注速度由5μl·min-1降至2lμ·min-1时,Glu浓度增至基础值的223%±7%;而当透析液改为人造脑脊液时,Glu浓度降至基础值的62%±10%.注射福尔马林后引起Glu浓度短暂显著性增加,且两种微透析途径Glu的时间浓度分布曲线相似.结论脊髓后角和脑脊液两种微透析途径均可有效检测脊髓Glu的释放,外周疼痛刺激可引起脊髓Glu释放短暂显著性增加.后角途径可提供神经递质释放的精确定位,而脑脊液途径则更具可重复性并便于同时在常规药物作用的研究中应用.

    作者:史琳;古妙宁;徐建设;陈晔明;F Camu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脊柱侧弯矫形术患儿吗啡-红细胞载体术后镇痛的可行性

    脊柱侧弯患儿多发育差,常合并心、肺功能障碍等.三维后路矫形术是其目前公认的治疗技术[1],但是该手术具有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持久的特点.此类患者年龄小,对疼痛耐受力差,术后实行安全有效的镇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红细胞包载技术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显著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2,3].本研究吗啡-红细胞载体(RBC-M)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患儿,旨在探讨其术后镇痛的可行性.

    作者:金陵;汪小海;吴庆鹏;戴黎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去白细胞血复苏失血性休克家兔对多器官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PMNs)介导组织损伤(NMTI)在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过滤、应用药物或抗中性白细胞血清等方法消耗白细胞,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1,2].目前应用去白细胞血的方法复苏失血性休克对多器官再灌注损伤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回输去白细胞血和全血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重要器官组织(心、肺、肝、肾、肠)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活性氧(OHo)的影响,探讨去白细胞血复苏失血性休克对多器官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高鸿;安裕文;宋涛;陆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全麻下剖宫产术产妇罗库溴铵的时效关系

    剖宫产产妇全麻时需要快诱导气管插管,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胆碱是目前首选的肌松药.但是,琥珀酰胆碱有较多的副作用,如肌痛、血钾升高、眼内压升高、胃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等,限制了其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罗库溴铵是一种新型、中时效、副作用较少、胎盘转运率极低的甾体类非去极化肌松药[1],也是目前起效快的非去极化肌松药[2].有文献报道罗库溴铵可能是替代琥珀酰胆碱用于剖宫产全麻插管较理想的肌松药[3].本研究拟探讨罗库溴铵在剖宫产术产妇全麻时的时效关系.

    作者:陈新忠;陈宏;应志强;吕昌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异丙酚靶控输注患者的麻醉深度监测

    靶控输注(TCI)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广泛,本试验拟研究异丙酚TCI时使50%患者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室药物浓度(EC50)、脑电双频指数(BIso.)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sp),为临床异丙酚TCI时评价患者麻醉深度提供依据.

    作者:郁丽娜;谢俊然;张焰;顾卫东;钱红娣;杨定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L4-5)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I组为假手术组;Ⅱ组术前30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20μl,Ⅲ组术后30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μl(10μl),Ⅳ组术前30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lμ(10μl).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以累计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应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结果Ⅱ组累积疼痛评分高于Ⅰ组(P<0.01),Ⅲ组和Ⅳ组累计疼痛评分低于Ⅱ组(P<0.01).与I组比较,Ⅱ组脊髓Asp、Glu含量升高(P<0.05),Ⅲ、Ⅳ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和Ⅳ组Asp、Glu含量低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有关.

    作者:潘道渡;胡兴国;王远胜;曾因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术前静脉注射小剂量氟哌利多对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目的评估术前静脉注射小剂量氟哌利多的安全性.方法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60例,ASA I~Ⅱ级,术前心电图无异常,随机分为三组,A组(氟哌利多0.05mg·kg-1),B组(氟哌利多0.1 mg·kg-1)和C组(生理盐水5ml),每组20例.用药前、后行12道心电图检查,比较三组用药前后心电图Q-T间期和Q-Tc的变化.结果 A、B组Q-T间期分别为(376±24)ms、(374±19)ms,与C组[(353±10)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用药前、后比较Q-T间期和Q-T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患者术前静脉注射小剂量氟哌利多可安全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

    作者:沈伯雄;黄文红;周为民;汪爱民;黄雪花;杭燕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在围术期的应用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β阻滞药)既往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发现这类药物在围术期应用有许多有益的作用,但由于对这类药物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β阻滞药的应用并不充分[1,2].因此,麻醉科医师应熟悉β阻滞药的作用,对于有用药的指征而手术前又未接受治疗者,应在围术期给予β阻滞药治疗.

    作者:郑斯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晚期癌性疼痛患者蛛网膜下腔植入给药系统镇痛一例

    晚期癌症常伴随顽固性疼痛,即使经标准三阶梯治疗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且,口服阿片类药物会引起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加重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口服给药无效的情况下,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系统是一个较合理的选择[1].近,本科与神经外科合作,对一例晚期癌性疼痛患者施行了蛛网膜下腔给药物系统的植入及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溪;龚志毅;叶铁虎;任洪智;黄宇光;罗爱伦;陶蔚;王任直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硬膜外阻滞患者术后下肢神经功能障碍6例

    硬膜外阻滞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原因以及预防一直是临床麻醉工作者关注的问题[1],目前尚无严格、系统的资料来分析或预测硬膜外阻滞操作中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可能性[2].本组资料收集了本地区麻醉质控网络辖区内35所市、县、区镇各级医疗单位1998年6月~2002年12月实施的硬膜外阻滞288 948例,发生术后神经功能障碍6例(0.02‰),报告如下.

    作者:宗酉明;赵惠琴;姚康珍;严火荣;林建群;方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罗库溴铵和阿曲库铵组胺释放效应的比较

    罗库溴铵是近年临床上使用的一个中效甾类非去极化型新肌松药,起效较快,体内无积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本品无心血管作用[1].阿曲库铵属苄异喹啉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在麻醉诱导期常引起病人心率(HR)和血压的波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HR和血压的波动与阿曲库铵引起组胺释放有关.本文研究在通过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给予罗库溴铵和阿曲库铵时血浆组胺、HR和血压的变化,比较其组胺释放效应的差异.

    作者:王成夭;陈锋;刘会长;刘晓荣;王焱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不同麻醉方法下食管手术病人围术期红细胞糖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下食管手术病人围术期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磷酸果糖激酶(PFK)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活性和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浓度的变化.方法 32例择期行开胸食管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例.I组采用异氟醚吸入全麻,维持异氟醚呼气末浓度1.2~1.6 MAC;Ⅱ组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维持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0.8MAC.于麻醉前手术当天8:00am、手术90min、术毕60min及术后第1天(8:00am)和第2天(8:00am)分别取静脉血,测定血糖、血浆MDA和GSH浓度以及红细胞内AR、G-6PD和PFK活性.结果与麻醉前相比,I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浆MDA浓度及红细胞G-6PD、AR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GSH浓度及红细胞PFK活性降低(P<0.05).Ⅱ组以上各参数在术后第1天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氟醚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法可减轻手术创伤对红细胞糖代谢和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王灿琴;钱燕宁;解成兰;张国楼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疗效

    心力衰竭(HF)是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主要临床表现[1],治疗DCM的重点是纠正HF.阻断神经内分泌因子过度激活及其与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2].本研究应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DCM,探讨其调节神经内分泌的效果.

    作者:刘凤岐;李竹琴;王岚峰;池洪杰;傅世英;曲仁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剖宫产术后患者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的效应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51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单胎孕妇分为三组: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17例.术后分别采用0.125%左旋布比卡因、0.2%罗哌卡因及0.125%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2ug·ml-1)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观察各组术后48 h内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变化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三组产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三组产妇对PCEA的非常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L组88.2%,R组76.5%,B组81.3%,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0.1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芬太尼(2ug·ml-1)用于产科术后硬膜外镇痛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许力;岳建英;黄宇光;罗爱伦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