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波;蔡宏伟;翟长宝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所需靶控血药浓度.方法5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予以异丙酚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平衡后3min以0.1μg/ml递增,直至OAA/S评分降至3分,并抽取病人各时点静脉血3mi,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确定不同OAA/S评分时对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评估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预期误差的中位数MDPE=-23.1%,预期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27.6%6,清醒镇静深度(OAA/S评分3分)时所需的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74±0.13)μg/ml.BIS与TCI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0,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具有可控性良好,病人镇静深度适宜,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适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陈建颜;姚尚龙;曾邦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HHS和乳酸林格氏平衡液(LR)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脑血流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14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采用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在休克后输入LR或HHS.于休克前、休克后、容量复苏后即刻和30 min测其脑血流量和脑组织含水量.脑血流量采用99mTc标记同位素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烘干前后称重的方法测定.结果容量复苏后即刻,二组动物脑血流量增加(P<0.05).30min后,LR组的脑血流量降低,明显低于复苏后即刻的脑血流量和同时刻删S组的脑血流量(P<0.05),HHS组则无明显减少.HHS组脑组织含水量在复苏后降低(P<0.05),LR组动物的脑组织含水量则增加(P<0.05).结论小容量HHS可增加脑血流量、减轻休克后脑组织水肿.LR不能有效地恢复脑血流量,并且可加重脑组织水肿.
作者:袁世荧;李杰;姚尚龙;包光兴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0.075%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与芬太尼2μg/ml的混合液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0.07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B组(n=20)0.07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C组(n=20)为对照组.采用双盲法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行走功能的评定.记录各组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率(FHR)、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静脉血气分析,并测定用药前和宫口开全时母体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A、B两组产妇均获得良好镇痛效果,镇痛后A组所有产妇均能下床行走和自主排尿,而B组仅70%产妇能下床行走和自主排尿,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第一产程末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各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0.075%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μg/ml的混合液可有效安全地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
作者:陈治军;田玉科;张咸伟;张传汉;李新华;汤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本研究拟评价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脊髓-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用于分娩镇痛时,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
作者:徐旭仲;余微萍;金胜威;许峰;苏尔瞻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1999年12月~2001年2月,对巨大肝血管瘤手术采用麻醉后自体贮血,手术全程回收术野失血并交替回输的自体输血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龚玉华;陈艾芳;温再和;邢桂英;吴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下胃癌根治术中血糖、部分糖代谢激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方法30例选择性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G+E)和单纯全麻(G)两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前、切皮后30、60、90、120、150和180min、拔管后10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结果术中G+E组血糖升高迟于G组,但两组均于拔管后10min达高峰(P<0.01);整个术程血糖水平仅于切皮后60min G+E组低于G组(P<0.05).血皮质醇升高G+E组也较G组迟,切皮后180min时两组均达高峰(P<0.01),拔管后10min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皮质醇升高幅度于切皮后30min G+E组比G组小(P<0.05);胰高血糖素和白细胞介素6在两组均于切皮后90min时明显升高,于拔管后10min时达高蜂,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中胰岛素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和IL-6密切相关(r=0.72和0.63,P<0.01);白介素6与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44(P<0,05或0.01),与胰岛素变化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根治术程早期的伤害性刺激消除效果比单纯全麻好,但术程后期均不能消除由IL-6等体液介质介导的应激性内分泌和代谢改变.
作者:张良成;曾邦雄;林财珠;林群;杨锡馨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肝癌病人术前多存在凝血机制异常,同时肝脏血流供应丰富,肝组织脆性高,肝癌切除术中常需输入大量库血,但因输血而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对于恶性肿瘤病人输入同种异体血,还可抑制免疫功能,使肿瘤病人的术后复发率增高,生存期缩短.为减少术中出血,本研究拟评价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结合抑肽酶连续滴注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褚庆福;薛杨;张志勇;熊有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血浆促炎细胞因子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拟在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乌司他丁组(U组)患者接受乌司他丁1.2万IU/kg,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C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CPB 30min(T2)、CPB结束后30min(T3)、4h(T4)和24h(T5)测定血浆TNF-α、IL-6、IL-8和MDA浓度及SOD活性.结果C组TNFv在T2、T3明显升高(P<0.05);U组仅在T2高于基础值(P<0.05),且于T3较C组低(P<0.05).C组IL-6于T2即升高,持续至T5;U组无明显变化,于T2明显低于C组(P<0.01).C组IL-8于T2升高(P<0.05),至T3达峰值(P<0.01),于T5下降至基础水平;U组只在T3较基础值升高(P<0.05),于T2~T5均显著低于C组(P<0.05~0.01).两组MDA均在T2升高(P<0.01),C组持续至T4,U组持续至T3.C组SOD活性自T2开始降低(P<0.01),持续至T3(P<0.05);U组无明显变化,且在T2~T4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CPB心脏手术导致的全身性炎性反应,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于金贵;周广利;孟冬梅;帅训军;类维富;应诗达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吸入一氧化氮(NO)对感染性ARDS时肺表面物质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犬感染性ARDS建立后,随机分成两组,单纯机械通气组(对照组,n=6),机械通气+吸入NO组(干预组,n=6),NO吸入浓度分别为10、20、40、80 ppm各1h,然后降至10ppm持续吸入6h.待实验结束后,取左下叶肺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及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右肺用0.9%NaCI溶液15~20 ml/kg进行支气管肺灌洗,测定灌洗液(BALF)中总磷脂(TPL),饱和磷脂(DSPC)及总蛋白(TP)含量.结果(1)单纯机械通气组BALF中DSPC/TP及DSPC/TPL明显降低,NO吸入组BALF中DSPC/TP、DSPC/TPL降低程度减轻,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2)肺W/D在NO吸入组为3.42±1.56,单纯机械通气组为4.89±0.52(P<0.05);(3)光镜、电镜可见毛细血管淤血,血管内PMN聚集,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肿张,空泡变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内充满大量红细胞及白细胞,并可见透明膜形成,肺泡上皮变性、坏死,NO吸入组上述变化程度减轻.结论感染性ARDS时吸入一氧化氮可减轻肺表面物质受损程度;对其肺组织形态改变不明显.
作者:缪长虹;薛张纲;蒋豪;孙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异丙酚辅以芬太尼是全凭静脉麻醉的常用组合,但两者在较大用量时,存有价格贵及副反应增多的缺点.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以异丙酚-芬太尼的全静脉麻醉中,老年病人循环功能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的特点.
作者:米卫东;李旭东;宋运琴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