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的影响

陆冠宇;岳云;迟闺珠;高建东;张忱;柳娟

关键词:术后病人, 自控, 硬膜外镇痛, 剖宫产术后, 子宫收缩, 阴道出血量, 术后镇痛, 判断指标, 临床效果, 高度变化, 对比研究, 应用, 基础, 方法
摘要: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在剖宫产病人中已广泛应用,但关于PCEA对子宫收缩是否有影响始终存在疑议和争议.本文在观察PCEA临床效果的基础上,以阴道出血量和宫底高度变化为判断指标,对比研究了PCEA与常规术后镇痛两组方法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原地区静-吸复合麻醉下施行上腹部手术对血浆皮质醇及β-内啡肽的影响

    皮质醇和β-内啡肽作为麻醉和手术中的两种反映机体应激反应的指标,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而高原环境静-吸复合麻醉下实施手术时对病人围术期血浆皮质醇和β-内啡肽的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在1997年对西藏拉萨地区(海拔高度3658m)20例上腹部手术病人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乐顺;冉茂荣;白树荣;李永荣;叶占勇;欧珊;侯景利;李军;张信超;郭贵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心肌肌钙蛋白Ⅰ对体外循环期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对体外循环期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组(组Ⅰ),冷氧合血停跳组(组Ⅱ),每组10例,分别于围术期多个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及CK-MB的水平,并观察缺血前后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的cTnI、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1h至术后24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h、48h冷氧合血停跳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冷晶体停跳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h冷氧合血停跳组低于冷晶体停跳组.cTnI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I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CK-MB,对围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萍;房秀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经环状软骨下区逆行导引气管内插管应用与改进21例

    经环状软骨下区逆行插管是一项新技术,我院1996年以来将此方法改进并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玉华;于建设;解亚瑛;赵丽云;温再和;丁翠霞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的影响

    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在剖宫产病人中已广泛应用,但关于PCEA对子宫收缩是否有影响始终存在疑议和争议.本文在观察PCEA临床效果的基础上,以阴道出血量和宫底高度变化为判断指标,对比研究了PCEA与常规术后镇痛两组方法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作者:陆冠宇;岳云;迟闺珠;高建东;张忱;柳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对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脑动、静脉氧差的影响

    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是神经外科麻醉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本研究拟对比观察颅内肿瘤手术采用上述两种麻醉方法期间脑动静脉氧差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作者:孙峰丽;王恩真;李淑琴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坐位全身麻醉对肺血液动力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目的观测神经外科手术中坐位全身麻醉对肺血液动力及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 28例后颅窝及后颈髓手术病人,采用静脉复合诱导、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及伍用芬太尼维持麻醉,以Swan-Ganz导管和动脉、混合静脉血气检测方法监测肺血液动力学和肺内分流状况,参数包括CI、RAP、MPAP、PCWP、PVRI、pHa、PaCO2、PaO2、PaO2/FiO2及Qs/Qt.分别在麻醉前、坐位前、坐位后、坐位60min、坐位120min及术毕平卧位等时间点进行测定.结果麻醉诱导后及坐位手术过程中,CI一直低于麻醉前值(P<0.01),术毕平卧后恢复到麻醉前水平;MPAP、PCWP无明显变化,PVRI一直明显增高(P<0.05~0.01).麻醉手术期间,血液的pH和PaCO2无明显变化,PaO2和SaO2在麻醉诱导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P<0.01),Qs/Qt和PaO2/FiO2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全身麻醉期间,肺血管能保持自主调节功能,维持肺氧合功能在正常水平.

    作者:招伟贤;张志方;刘荣;易礼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植入蛛网膜下腔后的存活能力比较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肾上腺髓质碎片和游离嗜铬细胞在脑脊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为椎管腔移植细胞镇痛技术的论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20g,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植入肾上腺髓质碎片(A组)和游离嗜铬细胞(B组).移植物在移植前均经过3d的体外培养.肾上腺髓质碎片经PBS溶液冲洗后直接植入蛛网膜下腔,游离嗜铬细胞则以悬浮液10μl(含细胞5×107)注入.移植术前、移植术后第5周和第10周测定大鼠的热痛阈.移植术后第5周和第10周,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麻醉后自脊髓腔取髓质碎片或脑脊液沉淀作电镜切片观察.结果两组动物于术后第5周的热痛阈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切片显示均可见完整的嗜铬细胞.第10周,A组动物的热痛阈降至基础值水平(P>0.05),明显低于B组值(P<0.05).A组切片上未见完整的嗜铬细胞而伴有大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B组切片上尚可见形态完整的嗜铬细胞,有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但数量及密度均低于A组.结论游离嗜铬细胞比肾上腺髓质碎片,更适合于移植镇痛.

    作者:杨茂元;李宏莲;毕好生;田玉科;向桂芳;丁素琴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正性肌力药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心肌顿抑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正性肌力药单独或联合应用对心肌顿抑的治疗效果.方法杂种犬33只,制作局部心肌顿抑模型后,随机分成6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Ⅰ)、肾上腺素(Ⅱ)、多巴胺(Ⅲ)、米力农(Ⅳ)、米力农+肾上腺素(Ⅴ)和米力农+多巴胺(Ⅵ)治疗.于用药后5、10、20、30、60min及停药30min测定血液动力学和缺血区心肌氧供、氧耗变化.分别于用药前和停药30min切取左室心外膜下心肌组织作电镜检查.结果Ⅱ、Ⅲ二组用药后CO、冠脉流量虽明显增加,但仍低于基础值,SVR、PVR无明显变化;Ⅳ、Ⅴ及Ⅵ三组用药后CO、冠脉流量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依次为:Ⅵ>Ⅴ>Ⅳ,同时SVR、PVR显著降低.MERO2和MDO2/MYO2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用药后MVO2/MDO2均趋于下降.心肌超微结构:停药30minⅠ、Ⅱ、Ⅲ三组,毛细血管仍淤血,间质水肿,并伴粒细胞浸润,但线粒体空泡较前明显减少;Ⅳ、Ⅴ及Ⅵ三组停药30min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及间质水肿明显消退,毛细血管淤血消失,偶见线粒体空泡.结论1.顿抑心肌对B受体激动剂反应性降低;2.正性肌力药可提高顿抑心肌能量利用效率,促进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

    作者:张晓庆;杭燕南;孙大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地氟醚对全麻病人血氟、尿氟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麻病人吸入地氟醚后血氟、尿氟、血肌酐(Cr)及尿素氮(BUN)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手术ASAI级病人20例,术前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用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静注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于吸入地氟醚前、术毕、术后4h、24h、72h、144h采动脉血和静脉血,同时留置尿液,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氟、尿氟的含量.结果地氟醚的麻醉时间为(4.36±0.39)h,吸入浓度为(1.65±0.16)MAC,吸入总量为(7.19±0.82)MAC-h,病人术毕、术后4h、24h、72h、144h的血氟离子浓度及尿氟离子排泄率与吸入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血Cr及BUN含量在各个时间点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地氟醚麻醉后对血氟、尿氟均无明显影响,对肾功能无损害.

    作者:胡杰;王俊科;袁治国;原洪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乌拉地尔在神经外科全麻拔管期的应用

    我们在神经外科全麻拔管期应用乌拉地尔以降低心血管反应,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夏舒萌;张德琛;于卫江;郑戈;史辛波;陈立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婴幼儿与儿童围术期水电平衡失调的处理

    婴幼儿和儿童由于其解剖、生理与成人显著不同,所以,围术期的水电失调处理也必须根据患儿的年龄、术前发生水电失调的原因以及代谢紊乱的具体情况处理.

    作者:王大柱;王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对脑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七氟醚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及对脑氧供需平衡、脑能量代谢的影响,并与硝普钠(SNP)降压进行对比.方法择期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七氟醚降压组,Ⅱ组七氟醚常压组和Ⅲ组SNP降压组.Ⅰ组增加七氟醚吸入浓度,Ⅲ组静滴SNP溶液,降至基础值的50%~60%持续40min,连续监测MAP、HR、及ECG,并同步采集桡动脉和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动-颈内静脉氧含量差(Da-jvO2);测定算出动-颈内静脉血乳酸、SOD、MDA含量差(Da-jvL、DajvSOD、Da-jvMDA).结果Ⅰ组降压后Da-jvO2呈降低趋势;而Ⅲ组Da-jvO2显著增加.三组各时点乳酸含量、Da-jvL、Da-jvSOD、Da-jvMDA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七氟醚控制性降压脑组织氧供和灌注良好,脑内氧自由基代谢正常,能很好维持脑的能量代谢,比SNP降压对脑神经系统更安全.

    作者:王秋筠;孟庆云;柳顺锁;殷彦良;王桂英;张金贵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侧脑室注射河豚毒素和藜芦定对大鼠异氟醚MAC的影响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河豚毒素(TTX,钠通道阻断剂)或(和)藜芦定(VER,钠通道激动剂)对大鼠异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大鼠侧脑室置管后2d,进行MAC测定.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NS)组、TTX组、含4%二甲亚砜生理盐水(DMSO)组、VER组和VER+TTX组.测定每组大鼠侧脑室给药前和给药后MAC,MAC测定结束后记录大鼠翻正反射恢复时间.结果25μmol·L-1的TTX 2μL明显降低了异氟醚的MAC,延长了翻正反射恢复时间.5mmol·L-1的VER 2μL对异氟醚的MAC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皆无影响,但可部分拮抗TTX降低异氟醚MAC和延长翻正反射恢复时间的作用.结论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可能不是异氟醚全麻作用的主要靶位.

    作者:靳艳卿;段世明;王钧;曾因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超极化停搏与高钾停搏对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观察超极化停搏与高钾停搏的心肌保护效果,并评价低温对心脏超极化停搏的影响.方法 18条犬分为三组,每组6条.低温高钾组、常温超极化组和低温超极化组,分别以4℃标准St.Thomas液(K+16mmol/L)、含吡那地尔50μmol/L的37℃St.Thomas液(K+5mmol/L)和含吡那地尔50μmol/L的4℃St.Thomas液(K+5mmol/L)为心停搏液.阻断循环共60min,恢复循环后观察20min.测定心肌过氧化脂质、腺苷酸含量和血清心肌酶活性指标.结果低温高钾组在阻断60min和开放20 min,心肌各项指标均显示有严重的缺血和再灌注损害;而超极化组损害较轻,特别是低温超极化组,损害轻微.结论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诱导的心脏超极化停搏,其心肌保护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高钾组,而低温超极化停搏又优于常温超极化停搏.

    作者:刘兴奎;喻田;余志豪;阳世光;杨兴华;高振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术后血中细胞因子及其诱生能力变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病人血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及体外诱生能力的变化.方法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于术前及术后第1、3、7、14d检测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体外诱生能力.结果IL-1和SIL-2R在CPB后第1、3d显著性增高(P<0.01或0.05),第7d则明显降低(P<0.05);IL-2在CPB后第1~7d明显降低(P<0.01或0.05);IL-8在CPB后第1~14d显著增高(P<0.01);TNFα在CPB后无显著性变化;各时点的IL-4均未检测出.体外诱生水平变化:IL-2、IL-4和SIL-2R在CPB后第1~7d显著减少(P<0.01或0.05);IL-1在CPB后第1d明显增加(P<0.01),第3~7d则显著减少(P<0.01);IL-8在CPB后第1、3d明显增加(P<0.01);TNFα仅在CPB后第7d显著减少(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引起病人多种细胞因子及其体外诱生能力的变化.

    作者:黄毅;黄海波;蓝鸿钧;孙宗全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病人术后自控镇痛的管理体会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病人康复和生活质量.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因疗效确切,用药合理,注重镇痛的个体变化而使术后疼痛的治疗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但在使用过程中,如不加强管理,就会造成意外反应增加并发症.本文就此分析如下.

    作者:苑永干;杨海水;赵豫华;常存;刑书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引证分析(citation analysis)和期刊影响力(journal impact factors)--舍本逐末?

    一本期刊拥有多少影响力是指该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在一定时间内被引证的平均次数.以北欧麻醉学期刊(Acta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为例,它在1995年和1996年两年期间一共发表了516篇论文,而在1997年内这516篇论文曾被其他检索性刊物引证了609次.那么,北欧麻醉学期刊的影响力就是609/516=1.18.

    作者:Gisvold SE;涂恩平;黄彩玲;张志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乙咪酯静脉复合麻醉对血浆皮质醇的影响

    观察乙咪酯静脉复合麻醉(TIEBA)的临床特点及对血浆皮质醇的影响,并与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TIPBA)作对比,旨在为TIEBA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陈玉培;魏安宁;富彦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后自控硬膜外罗比卡因镇痛

    罗比卡因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有前景的酰胺类局麻药,具有纯S-对映体结构,其特点在于长效、麻醉效能强、低浓度时产生明显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毒性较小,目前临床已开始推广应用,作者对剖宫产术后自控硬膜外0.25%罗比卡因镇痛效能进行了观察,并与现代流行的硬膜外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少量吗啡术后镇痛效能相比较.

    作者:孙来保;金沐;黄文起;谭洁芳;陈秉学;肖亮灿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超声雾化表面麻醉清醒气管插管及血药浓度监测

    超声雾化表面麻醉作为一种全新的表麻方法,应用于颈部巨大肿瘤手术清醒气管插管,有其独特的优点,本研究对利多卡因血药浓度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卫平;吴蓉蓉;孙昕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