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Ⅰ区指伸肌腱合并末节指骨单侧骨皮质缺损的治疗体会

吴亮;张伟平;赵志林;唐贤翱;林君;杜维卫

关键词:
摘要:Ⅰ区指伸肌腱合并末节指骨单侧骨皮质缺损在外伤中较为常见,以往一般采取分期手术治疗,先行覆盖创面,后期行功能重建手术.缺点是恢复时间过长、患者需多次手术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Ⅰ区指伸肌腱合并末节指骨单侧骨皮质缺损患者12例,采用掌长肌腱移植+钻骨孔重建止点+指根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穿支血管导航下超薄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穿支血管导航下超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7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皮肤缺损面积为5.5 cm×7.2 cm~ 10.0 cm×12.5 cm,术前用多普勒探测仪对股前外侧穿支血管进行探测,确定穿支血管的走向及穿出点的位置,精确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并剔除多余的皮下脂肪,吻合穿支血管与受区动静脉重建皮瓣血液循环,大腿皮瓣供区直接闭合或部分植皮.结果 7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吻合口内有血栓形成,取出血栓后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存活,2例皮瓣术后部分皮缘出现淤黑、干性坏死,直接清创缝合创面.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平均11个月,手部皮瓣外观满意,7例皮瓣均无需二次整形,手功能恢复良好,大腿供区创面愈合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可1例.结论 穿支血管导航下超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庄加川;李敏姣;陈乐锋;陈国荣;叶学浪;张振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鱼际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桡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大鱼际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桡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们采用大鱼际筋膜蒂皮瓣对26例拇指桡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修复.结果 26例皮瓣中24例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2年,皮瓣血运、质地、弹性均良好,外形美观.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9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4例,良11例,差1例;优良率为96.2%.结论 大鱼际筋膜蒂皮瓣质地佳,感觉恢复好,色泽接近拇指掌侧皮肤,对修复拇指桡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

    作者:李敬矿;王光耀;刘治军;陈隆福;黄潮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异体肌腱在修复陈旧性指伸肌腱腱帽滑脱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异体肌腱治疗陈旧性指伸肌腱腱帽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我们对23例陈旧性指伸肌腱腱帽滑脱患者采用异体肌腱进行修复,其中包括5例多指伸肌腱腱帽滑脱患者.结果 术后23例均获得3~12个月的随访,其中1例复发,有轻度滑移.术后根据临床手功能评定: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7%.结论 应用异体肌腱修复陈旧性指伸肌腱腱帽滑脱是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朱伟;李玉成;胡琪;朱瑾;易传军;刘坤;杨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前臂旋转受限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疗效

    目的 分析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前臂旋转受限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价肘关节松解术改善前臂旋转功能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合并前臂旋转受限的肘关节僵硬患者44例(46肘),行肘关节松解术后随访36个月.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的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角度,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进行评分.采用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术后肘关节旋转角度改善的影响.结果 肘关节僵硬前臂旋转受限和上肢功能有相关性;伤后大于12个月手术、使用外固定架与肘关节僵硬术后前臂旋转功能的改善呈负相关.近端尺桡关节融合、异位骨化和内固定阻挡等为前臂旋转功能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肘关节松解术能有效改善前臂旋转功能,提高上肢功能评分.结论 肘关节旋转受限严重影响上肢功能.应伤后尽早(< 12个月)行松解手术、减少外固定架固定时间,术中彻底切除近端尺桡关节处的异位骨化、解除内固定的阻挡以及术后配合无痛下专项康复以有利于肘关节僵硬术后旋转功能的改善.

    作者:崔志刚;刘克敏;刘四海;王飞;王安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环指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一例

    患者男,60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吸烟史40年,30支/d.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环指麻木、发凉,未做特殊处理.2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指端皮肤破溃,渗液,环指皮肤干燥,无汗,皮温低,张力低,皮肤感觉麻木,环指伸屈活动良好,双侧指固有动脉未触及搏动,指体红白反应迟钝.彩色超声显示:左手环指桡侧动脉声像,病理性质待定,考虑小动脉栓塞可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手环指截指术.术中见环指桡侧指动脉栓塞,长度0.5 cm,留取病理送检.术后病理报告:左手环指动脉血栓形成伴部分管腔闭塞,间质炎细胞浸润.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随访半年无复发,左手其余各指功能良好.

    作者:王新刚;王辉;张功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海分枝杆菌致手掌中间隙感染一例

    患者 女,49岁.2012年8月右中指近指间关节被螃蟹蜇伤,约1周后出现小丘疹,于外院行局部封闭治疗,B超示:右腕皮下软组织层未见明显占位病变,诊断为“右中指腱鞘炎”,间断口服泼尼松龙片,症状反复.2012年12月右手掌、手背出现红肿热痛伴功能障碍,局部有波动感,于外院诊断为“右手脓肿”,行右手脓肿切开引流术,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无菌生长.经长期抗炎性反应、脓肿切开引流、换药治疗,症状无好转.

    作者:金霖峰;高强;牛晓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指复合组织并指术重建WasselⅣ型拇指多指畸形

    目的 探讨利用指复合组织并指术重建WasselⅣ型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WasselⅣ型拇指多指畸形患者,利用指复合组织并指术,根据WasselⅣ型主、复指近似度的特点设计近似“S”形切口,切除两指相邻各半的皮肤软组织、甲床、甲板,剔除复拇指指骨,保留复指一侧关节囊、韧带和拇展肌止点进行重建.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拇指外形、屈伸、对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儿拇指发育较健侧短小,1例患儿生长过程中出现裂甲.手指功能优21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 利用指复合组织并指术是一种矫正WasselⅣ型拇指多指畸形并获得良好拇指外形及恢复拇指伸屈对掌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牛洪华;祝文刚;邱俊涛;袁野;李辉;易芳林;李高辉;刘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双头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舟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研究,探讨影响双头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舟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2年8月,应用3.0 mm AO双头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舟骨骨折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5 ~ 55岁,平均32.7岁.按照AO分型:B1型8例,B2型10例,C2型1例,C3型1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功能客观指标: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前臂旋转活动度、握力、捏力;影像学指标:腕高比(carpal height ratio,CHR)、舟月骨间角(scapholunate angle,SLA)、螺钉与舟骨长轴之间的夹角、螺钉与骨折线之间的夹角.对随访数据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比较腕关节功能客观指标与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时间10~ 44个月,平均21.7个月.通过对腕关节功能客观指标和影像学指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所测量值范围内握力和螺钉与舟骨长轴之间的夹角呈正相关关系(P=0.04,r=0.47);旋后和舟月骨间角呈正相关关系(P=0.04,r=0.45);前臂旋前和腕高比呈负相关关系(P=0.01,r=-0.54).结论 在本研究测量值范围内,握力和螺钉与舟骨长轴之间的夹角、旋后活动度和舟月骨间角呈正比;前臂旋前活动度和腕高比呈反比.结合研究结果,建议在临床应用双头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舟骨骨折时应尽量把螺钉放置在舟骨的居中位置,同时注意舟月骨间角、腕骨高度的恢复.

    作者:侯建伟;谢仁国;李玉前;王晓东;王古衡;邢树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腕保护器预防桡骨远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腕部保护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保护人体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建立人体腕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及腕保护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已构建的刚体地面上,对实验组模型(佩戴腕保护器模型)与对照组模型(裸腕部模型)施加2ms的冲击载荷,模拟人体跌倒瞬间(约20 ms)腕部撞击地面的力学特征.结果 两组模型桡骨远端骨表面峰值时间均为第16 ms,其峰值应力分别为对照组4.403 Mpa,实验组为2.384 Mpa.两组模型松质骨等效应力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腕部保护器可以明显分担桡骨远端载荷,从而预防骨折.

    作者:何剑颖;吴小辉;邓亮;李晨;舒勇;董谢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桡动脉在前臂下段变异一例

    患者女,45岁.2014年8月,因右手拇示指机器轧伤出血40 min急诊入院.临床检查:右手拇指近节中段以远皮肤软组织套脱缺损,指骨及肌腱外露;右示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撕脱.行右蹰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右手拇指创面术.术中见右前臂桡动脉在前臂下段约桡骨茎突上4.5cm处分出2支,外侧较粗大的为变异支,外径2.1mm,该支斜行向腕背部桡侧,依次斜跨肱桡肌腱、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的浅层,与头静脉相邻,位于头静脉外侧,行至第1、2掌骨间隙基底,穿经第1骨间背侧肌两头间至手掌;内侧较细的分支,外径1.4mm,与正常桡动脉走行一致(图1).

    作者:秦建华;刘亚臣;杨伟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设计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 ~ 55岁,平均38.5岁.皮瓣供区均采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结果 本组13块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及掌指背V-Y推进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掌指背皮瓣质地优良,无明显瘢痕增生,感觉恢复良好,指蹼无挛缩,伤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供区植皮术式相比,能有效避免供区植皮凹陷、瘢痕增生及植皮坏死等并发症.

    作者:唐林峰;巨积辉;蒋国栋;金光哲;李祥军;张广亮;侯瑞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桥接式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桥接式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8例手部创面缺损患者采用同侧前臂静脉皮瓣,行桥接式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28例皮瓣完全存活,皮瓣质地优良,感觉功能部分恢复,外形及手功能恢复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3指,良4指,中1指;优良率96.4%.结论 桥接式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其成活率及存活质量均满意,是修复手部中小型皮肤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尹志成;曾昕明;袁灼辉;吴秀娟;洪永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密闭包扎法治疗指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生物半透膜密闭包扎治疗指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对20例20指指端组织缺损病例均采用生物半透膜密闭包扎治疗,创面大小为1.0cm×l.0cm~2.5cm×2.0cm,其中创面有骨质外露12例.所有创面均清创后采用生物半透膜直接密闭包扎,每5~7d更换半透膜时只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无需殃伏消毒.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6~ 18个月的随访,20例指端创面均无感染发生,愈合时间为3~6周.新生皮肤质地接近正常,两点分辨觉为7~ 10 mm,功能、外观满意.结论 应用生物半透膜密闭包扎治疗指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尹成国;王业本;高广辉;姚保兵;赵亮;郝作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镍钛记忆合金舟大小融合器治疗Ⅲb期月骨无菌坏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镍钛记忆合金舟大小融合器(NiTi shape memory alloy STT arthrodesis concentrator,NT-STAC)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Lichtman分期Ⅲb期的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使用镍钛记忆合金舟大小融合器行舟骨及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骨融合术(scapho-trapezio-trapezoeid arthrodesis,STT融合术),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患手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X线片腕高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腕关节疼痛程度.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表对腕关节总体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患侧平均握力(21.60±6.00) kg、健侧平均握力(32.65±5.28)kg,术后患侧平均握力为(28.30±5.20)kg、健侧平均握力(31.95±4.19)kg,恢复至健侧的88.5%;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掌屈好转,背伸明显好转.X线检查未见骨不连病例,坏死塌陷的月骨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伤口感染病例.VAS评分腕关节疼痛值休息状态下:术前为(4.57±1.16)分,术后为(1.23±0.85)分;负重状态下:术前为(7.12±1.39)分,术后为(2.53±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yo腕关节评分值为79分,术后优良率为87.5%.结论 应用镍钛记忆合金舟大小融合器(NT-STTAC)进行舟大小融合术能保留大部分腕关节功能,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可靠、有效的办法.

    作者:徐永清;李川;朱跃良;何晓清;颜翼;邬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二跖趾关节移植联合前臂穿支皮瓣修复第一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第2跖趾关节移植联合前臂穿支皮瓣修复第1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第1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例患者采用第2跖趾关节携带肌腱、神经及皮瓣的复合组织瓣修复,联合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及尺动脉腕上支皮瓣转移修复剩余创面.结果 术后6例复合组织瓣及带蒂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1~4年.重建后的腕掌关节外观良好,拇指对掌时第1腕掌关节屈伸角度、内收外展角度、旋转角度分别为(30~35)°、(18 ~ 22)°、(15 ~ 20)°,关节活动范围评价疗效为优4例、良2例.X线片示术后9~ 13周骨质愈合良好.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耐磨,感觉达S2~S3.结论 使用第2跖趾关节移植联合前臂穿支皮瓣是修复第1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森;刘光军;谭琪;王谦;范启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吻合血管的全第二跖趾关节重建掌指关节

    目的 探讨跖趾关节全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的术式.方法 自2006年3月至2012年8月,采用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全跖趾关节原关节重建手指掌指关节外伤性缺损8例,采用(足母)甲皮瓣联合第2趾骨、跖趾关节和肌腱再造Ⅴ度以上拇指重度缺损5例,共13例第2跖趾关节移植的病例,术中未予跖骨头下截骨及跖背侧倒置,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结果移植的关节全部存活(均携带背侧皮瓣),4例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行肌腱粘连松解术.10例经1~5年的随访,主动活动范围大80°,小45°,平均60°.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3例,良6例,差1例.结论全跖趾关节原关节移植重建指掌指关节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施海峰;芮永军;陆征峰;陈光;张全荣;糜菁熠;许亚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桥接血管的游离皮瓣一期修复肢(指)皮肤伴血管缺损

    目的 总结桥接血管的游离皮瓣在急诊中修复肢(指)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0月至2014年6月,我们采用桥接指动脉的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桥接尺(桡)动脉和指动脉的足背皮瓣修复手掌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桥接肱动脉或桡动脉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上臂或前臂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各1例,桥接指动脉的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组织缺损1例.结果 16例皮瓣中15例完全存活,1例出现部分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皮肤质地、厚薄均满意,所有皮瓣均未出现硬化、挛缩或影响关节活动.结论 桥接血管的游离皮瓣是目前修复肢(指)皮肤伴血管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瑞华;阚世廉;宫可同;高燕新;尹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同步多平面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手近期随访

    目的 探讨同步多平面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手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同步多平面手术治疗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的25例30肢痉挛性脑瘫手的资料,四肢痉挛型5例,偏瘫痉挛型20例,所有手的畸形均合并下肢痉挛.同步采取的多平面手术方法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显微神经微缩术,肱骨内上髁屈肌旋前圆肌群松解,腕关节稳定拇指功能重建或伸腕功能加强拇指功能重建及下肢畸形的显微神经微缩术与软组织手术.肌张力按Lazareff分级评定,手功能按脑瘫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评定,对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6年.肌张力恢复有显著差异(z=-5.869,P<0.01),术前Ⅲ级14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92.86%;术前Ⅳ级11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100%.手功能恢复有显著差异(z=-6.139,P<0.01),术前Ⅳ级16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93.75%;术前Ⅴ级9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88.89%.结论 采用上肢显微神经微缩术配合上肢软组织矫治的同步多平面手术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一期矫正多关节的畸形,缩短手术疗程,预防痉挛复发,为手功能康复治疗创造条件.对合并下肢畸形也可实施同步手术矫正.术后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法,配合合理的支具固定,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王树;王加宽;盛春勇;李俊;陈智博;王玉欢;顾加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臂丛神经周围占位致麻痹误诊五例分析

    目的 总结5例臂丛神经周围占位性病变误诊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4年7月,我们共收治5例以臂丛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主要表现均为单侧上肢运动感觉障碍伴肌肉萎缩.其中右侧2例,左侧3例.全臂丛神经麻痹2例,单纯下干麻痹2例,束支部麻痹1例.入院前曾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或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结果 本组患者入院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探查证实为纤维瘤病2例,淋巴瘤1例,左锁骨下动脉瘤破裂1例,乳腺癌转移1例.结论 臂丛神经近段麻痹的诊断应重视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对于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应考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作者:杨蓊勃;蒋纯志;吴磊;吴晓曙;杨大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目的 分析腱鞘巨细胞瘤的发病特点及复发的相关因素,降低其复发率.方法 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0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发病特点、手术方法及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10例中切口甲级愈合101例,乙级愈合9例.2例出现手指麻木症状,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缘坏死.术后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76例,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34例.腱鞘巨细胞瘤好发部位以手指掌侧为多见,常见于21~ 55岁的青壮年女性患者.其中61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1个月,复发11例,术后复发率为18.03%.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复发与其生物学特性、瘤体未能彻底切除、卫星灶的残留、包膜是否完整等因素有关,避免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是术前准确定位、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清扫周围卫星灶.

    作者:李秀存;崔建礼;贾晓燕;刘红霞;余欣;路来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