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矿;王光耀;刘治军;陈隆福;黄潮桐
目的 评估Ishiguuro法治疗可复性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3例可复性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为4~9周,平均6.5周,均采用Ishiguro法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4~ 16个月,平均8.7个月,采用Dargan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本组13例骨折均愈合,采用Dargan法进行功能评定:优4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61.5%.结论 Ishiguro法可作为可复性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朱泽兴;张树明;刘春生;王克利;王长江;徐建强;郝国兵;闫双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同步多平面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手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同步多平面手术治疗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的25例30肢痉挛性脑瘫手的资料,四肢痉挛型5例,偏瘫痉挛型20例,所有手的畸形均合并下肢痉挛.同步采取的多平面手术方法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显微神经微缩术,肱骨内上髁屈肌旋前圆肌群松解,腕关节稳定拇指功能重建或伸腕功能加强拇指功能重建及下肢畸形的显微神经微缩术与软组织手术.肌张力按Lazareff分级评定,手功能按脑瘫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评定,对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6年.肌张力恢复有显著差异(z=-5.869,P<0.01),术前Ⅲ级14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92.86%;术前Ⅳ级11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100%.手功能恢复有显著差异(z=-6.139,P<0.01),术前Ⅳ级16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93.75%;术前Ⅴ级9例,术后改善有效率为88.89%.结论 采用上肢显微神经微缩术配合上肢软组织矫治的同步多平面手术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一期矫正多关节的畸形,缩短手术疗程,预防痉挛复发,为手功能康复治疗创造条件.对合并下肢畸形也可实施同步手术矫正.术后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法,配合合理的支具固定,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王树;王加宽;盛春勇;李俊;陈智博;王玉欢;顾加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由于手部操作机器、挤压或切割导致手指软组织缺失及肌腱、骨外露的手外伤较为常见,而拇指因其在手部功能的重要性,往往受伤机会更多,若处理不当常导致感染,创面经久不愈而截指,造成拇指功能严重损害,全手功能部分丧失[1-5].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以逆行第1掌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创面24例,疗效均满意.
作者:晏妮;罗庚;王国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18岁.因机床冲伤致左中、环、小指及右示、中指疼痛流血1h,于2012年3月收住入院.临床检查:左中、环、小指及右示、中指均自甲根以远平面处离断,断指颜色苍白,有挫伤淤斑.毛细血管反应消失,感觉消失.残端指骨外露,创缘不规则,创面机油、泥沙污染,手指各关节屈伸活动良好.X线片显示:左中、环、小指指骨及右示、中指指骨末节部分缺损.诊断:双手五指指尖离断(左中、环、小指及右示、中指).
作者:张宁;董桂贤;尚红涛;王立涛;王泉;肖春来;刘玉民;王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女,45岁.2014年8月,因右手拇示指机器轧伤出血40 min急诊入院.临床检查:右手拇指近节中段以远皮肤软组织套脱缺损,指骨及肌腱外露;右示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撕脱.行右蹰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右手拇指创面术.术中见右前臂桡动脉在前臂下段约桡骨茎突上4.5cm处分出2支,外侧较粗大的为变异支,外径2.1mm,该支斜行向腕背部桡侧,依次斜跨肱桡肌腱、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的浅层,与头静脉相邻,位于头静脉外侧,行至第1、2掌骨间隙基底,穿经第1骨间背侧肌两头间至手掌;内侧较细的分支,外径1.4mm,与正常桡动脉走行一致(图1).
作者:秦建华;刘亚臣;杨伟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分析异体肌腱治疗陈旧性指伸肌腱腱帽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我们对23例陈旧性指伸肌腱腱帽滑脱患者采用异体肌腱进行修复,其中包括5例多指伸肌腱腱帽滑脱患者.结果 术后23例均获得3~12个月的随访,其中1例复发,有轻度滑移.术后根据临床手功能评定: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7%.结论 应用异体肌腱修复陈旧性指伸肌腱腱帽滑脱是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朱伟;李玉成;胡琪;朱瑾;易传军;刘坤;杨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桥接式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8例手部创面缺损患者采用同侧前臂静脉皮瓣,行桥接式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28例皮瓣完全存活,皮瓣质地优良,感觉功能部分恢复,外形及手功能恢复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3指,良4指,中1指;优良率96.4%.结论 桥接式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其成活率及存活质量均满意,是修复手部中小型皮肤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尹志成;曾昕明;袁灼辉;吴秀娟;洪永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雌二醇(Estradiol,E2)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对皮瓣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生理盐水组(Ⅲ组)、E2组(Ⅳ组),每组10只大鼠.分别制作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观察各组皮瓣一般情况、测定皮瓣成活率、检测蒂部腹壁浅静脉血清中性粒细胞(NEU)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切取皮瓣行组织学观察,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皮瓣p38 MAPK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2(MKP-2)的表达变化.结果 术后7d皮瓣成活率Ⅳ组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Ⅳ组蒂部静脉血NEU及TNF-α浓度明显低于Ⅱ、Ⅲ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Ⅱ、Ⅲ组p38 MAPK表达明显高于Ⅰ组(P<0.05),而Ⅳ组p38 MAPK表达较Ⅱ、Ⅲ组显著降低(P<0.05).Ⅳ组MKP-2表达较Ⅰ、Ⅱ、Ⅲ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E2可通过抑制p38 MAPK表达,减轻皮瓣内NEU介导的炎性反应级联反应,减少TNF-α释放,从而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皮瓣成活率.其作用可能与MKP-2对p38 MAPK活性的抑制有关.
作者:吴建龙;巨积辉;周广良;刘跃飞;张广亮;侯瑞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用指复合组织并指术重建WasselⅣ型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WasselⅣ型拇指多指畸形患者,利用指复合组织并指术,根据WasselⅣ型主、复指近似度的特点设计近似“S”形切口,切除两指相邻各半的皮肤软组织、甲床、甲板,剔除复拇指指骨,保留复指一侧关节囊、韧带和拇展肌止点进行重建.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拇指外形、屈伸、对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儿拇指发育较健侧短小,1例患儿生长过程中出现裂甲.手指功能优21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 利用指复合组织并指术是一种矫正WasselⅣ型拇指多指畸形并获得良好拇指外形及恢复拇指伸屈对掌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牛洪华;祝文刚;邱俊涛;袁野;李辉;易芳林;李高辉;刘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指掌背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设计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指掌背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9例.结果 19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 18个月,皮瓣血运好,皮瓣外形及患指功能恢复满意.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应用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指掌背血管链皮瓣是一种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海永;郭广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生物半透膜密闭包扎治疗指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对20例20指指端组织缺损病例均采用生物半透膜密闭包扎治疗,创面大小为1.0cm×l.0cm~2.5cm×2.0cm,其中创面有骨质外露12例.所有创面均清创后采用生物半透膜直接密闭包扎,每5~7d更换半透膜时只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无需殃伏消毒.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6~ 18个月的随访,20例指端创面均无感染发生,愈合时间为3~6周.新生皮肤质地接近正常,两点分辨觉为7~ 10 mm,功能、外观满意.结论 应用生物半透膜密闭包扎治疗指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尹成国;王业本;高广辉;姚保兵;赵亮;郝作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AO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我们采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内固定对81例103处手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AO微型钢板组56例,克氏针组25例.通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AF)评分及有无并发症评价两种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4~7个月,AO微型钢板组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4±1.6)周,明显短于克氏针组的平均愈合时间(8.9±1.2)周;AO微型钢板组TAF评分为91.1%,高于克氏针组TAF评分72.0%(=3.027,P<0.05);AO微型钢板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与克氏针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微型钢板内固定对手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恢复活动度高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爱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腱鞘巨细胞瘤的发病特点及复发的相关因素,降低其复发率.方法 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0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发病特点、手术方法及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10例中切口甲级愈合101例,乙级愈合9例.2例出现手指麻木症状,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缘坏死.术后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76例,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34例.腱鞘巨细胞瘤好发部位以手指掌侧为多见,常见于21~ 55岁的青壮年女性患者.其中61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1个月,复发11例,术后复发率为18.03%.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复发与其生物学特性、瘤体未能彻底切除、卫星灶的残留、包膜是否完整等因素有关,避免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是术前准确定位、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清扫周围卫星灶.
作者:李秀存;崔建礼;贾晓燕;刘红霞;余欣;路来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第2跖趾关节移植联合前臂穿支皮瓣修复第1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第1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例患者采用第2跖趾关节携带肌腱、神经及皮瓣的复合组织瓣修复,联合桡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及尺动脉腕上支皮瓣转移修复剩余创面.结果 术后6例复合组织瓣及带蒂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1~4年.重建后的腕掌关节外观良好,拇指对掌时第1腕掌关节屈伸角度、内收外展角度、旋转角度分别为(30~35)°、(18 ~ 22)°、(15 ~ 20)°,关节活动范围评价疗效为优4例、良2例.X线片示术后9~ 13周骨质愈合良好.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耐磨,感觉达S2~S3.结论 使用第2跖趾关节移植联合前臂穿支皮瓣是修复第1腕掌关节复合组织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森;刘光军;谭琪;王谦;范启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设计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 ~ 55岁,平均38.5岁.皮瓣供区均采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结果 本组13块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及掌指背V-Y推进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掌指背皮瓣质地优良,无明显瘢痕增生,感觉恢复良好,指蹼无挛缩,伤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供区植皮术式相比,能有效避免供区植皮凹陷、瘢痕增生及植皮坏死等并发症.
作者:唐林峰;巨积辉;蒋国栋;金光哲;李祥军;张广亮;侯瑞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Ⅰ区指伸肌腱合并末节指骨单侧骨皮质缺损在外伤中较为常见,以往一般采取分期手术治疗,先行覆盖创面,后期行功能重建手术.缺点是恢复时间过长、患者需多次手术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Ⅰ区指伸肌腱合并末节指骨单侧骨皮质缺损患者12例,采用掌长肌腱移植+钻骨孔重建止点+指根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吴亮;张伟平;赵志林;唐贤翱;林君;杜维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5例臂丛神经周围占位性病变误诊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4年7月,我们共收治5例以臂丛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主要表现均为单侧上肢运动感觉障碍伴肌肉萎缩.其中右侧2例,左侧3例.全臂丛神经麻痹2例,单纯下干麻痹2例,束支部麻痹1例.入院前曾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或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结果 本组患者入院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探查证实为纤维瘤病2例,淋巴瘤1例,左锁骨下动脉瘤破裂1例,乳腺癌转移1例.结论 臂丛神经近段麻痹的诊断应重视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对于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应考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作者:杨蓊勃;蒋纯志;吴磊;吴晓曙;杨大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60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吸烟史40年,30支/d.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环指麻木、发凉,未做特殊处理.2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指端皮肤破溃,渗液,环指皮肤干燥,无汗,皮温低,张力低,皮肤感觉麻木,环指伸屈活动良好,双侧指固有动脉未触及搏动,指体红白反应迟钝.彩色超声显示:左手环指桡侧动脉声像,病理性质待定,考虑小动脉栓塞可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手环指截指术.术中见环指桡侧指动脉栓塞,长度0.5 cm,留取病理送检.术后病理报告:左手环指动脉血栓形成伴部分管腔闭塞,间质炎细胞浸润.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随访半年无复发,左手其余各指功能良好.
作者:王新刚;王辉;张功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桡侧腕长伸肌腱转位重建再植拇指伸指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我们在11例旋转撕脱离断后再植拇指的二期功能重建中,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转位重建伸拇功能、环指指浅屈肌腱转位重建屈拇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获得6~ 15个月的随访,1例失访,拇指屈伸功能恢复可,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3例,差1例.结论 在旋转撕脱离断后再植拇指的二期功能重建中,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转位重建伸拇的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后能够满足伸拇要求,疗效满意.
作者:钱俊;芮永军;张全荣;张志海;吴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在严重多发伤伴手指离断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多发伤患者2例,严重度评分(ISS) ≥25分,病例1:左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顶骨骨折,气颅,左顶部头皮缺损,左示、中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左前臂背伸肌群断裂,左手拇指、环指、前臂多处皮肤挫裂伤;右尺骨上段开放性骨折,右前臂背伸肌群断裂,右尺神经损伤伴右拇指离断伤.病例2:左侧肺挫伤伴血气胸,左侧多发肋骨骨折,颈7椎体骨折,右手毁损伤,头皮挫裂.2例患者在损伤早期均采用损害控制理念,多科协作进行抢救,离断指体无菌纱布包扎后放入无菌手套内置于2℃ ~4℃冰箱保存.病例1于伤后63 h试行原位再植;病例2于伤后103 h试行中指移位至拇指、环指移位至示指再植.结果 病例1再植指完全存活,半年后复查右拇指伸屈良好,痛觉、触觉迟钝.病例2移位再植指存活,近端部分皮肤坏死,经坏死皮肤切除、换药、植皮,终创面愈合,但伸屈功能欠佳.结论 损害控制可有效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早期抢救成功率,提高生存率,延期再植和移位再植可有效降低严重多发伤伴手指离断伤患者的致残率.
作者:邢进峰;丁伟航;陈欢欢;孙西涛;沈金明;童良春;李飞;徐海孺;蒋云甫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