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红;唐文照;辛义周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和近现代文献,从名称、品种、产地生境、药用部位、采收与炮制、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等方面对中药壁虎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期为壁虎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包华音;刘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依据《内经》关于营卫的有关论述,探讨卫气、膏、脂之间的相互关系.卫气是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具有多种功能.生于中焦、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的水谷精微称为卫气;“温分肉,肥腠理,充皮肤,司开合”是卫气的功能.认为卫气、膏、脂三者同源、异态、互化,进而提出卫气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卫气出上焦,“上焦如雾”,卫气运行主要是以气态来完成的.膏具有“渗灌”之特性,是卫气运行状态之一,故膏为液态.“释者为膏,凝者为脂”,脂即脂肪,脂由膏凝而成,是卫气的固态即储存态.卫气、膏、脂同源异态,可以相互转化,共同维持人体物质与能量代谢.以上认识可为阐述以肥胖为形态学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病机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张安玲;丁元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对黄连中34种生物碱成分及其抗病原微生物、对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作用、降血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利红;唐文照;辛义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法联合中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压豆法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甲状腺功能在治疗后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豆法联合中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显著.
作者:陈徐栋;徐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应用应注意顺生理而治的观点加以论证,并对部分常用方剂进行分析,从而阐明顺生理而治的一般规律.
作者:王旭红;赵晓霞;尤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及查阅现代文献,从原植物、名称、品性、功效及用药品种五个方面进行五加皮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为五加皮的合理用药及扩大药源提供参考.
作者:井月娥;杨晓丹;卢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考察饱和水溶液法包合丹皮酚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丹皮酚含量为评价指标,对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混合物进行热稳定性、湿稳定性实验.结果:在湿、热等因素影响下,包合物含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而混合物含量下降.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合物中丹皮酚的含量,方法简单,重现性良好.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
作者:董晓旭;付京;尹兴斌;曹飒丽;夏振文;杨春静;薛丹;倪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从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综述了近10年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程斌;于慧娟;谭奇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罗兰英;黄少娟;刘轩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泻金通腑汤对胸腹联合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胸腹联合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泻金通腑汤中药胃管注入.观察两组术后排便、排气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及术后3d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便、排气时间和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d的CRP、WBC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联合伤术后应用泻金通腑汤加减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
作者:刘异;卫骆云;沈如美;王跃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庄子以“道”为核心,采用寓言、重言、卮言表达思想的方式对中医学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寓言”启示:传道重于授业,成就“上工”的关键首先在于境界和心胸;“重言”启示:中医复兴不仅要靠学界本身,更依赖于异于西医的中医政策;“卮言”启示:中医传承不仅在于专业知识,更在于思维模式.因此,中医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且必须异于西医学.
作者:赵荣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梳理自东晋至清末历代医家对天花病因的认识演变:初葛洪、巢元方等从外感毒气的角度解释天花病因;宋代钱乙首次阐述胎毒是天花的病因,自此天花胎毒病因观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并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清代张璐突破了此病因观的桎梏,认为疫疠之气是天花的病因.从这一认识演变可窥见古代医家对天花病因认识的丰富、发展、超越和突破.
作者:黄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以传统中医血瘀证与出血证辨证施治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成果,分析和探讨血瘀证和出血证相互关系及辨治特点.血瘀证多由血寒、气滞所致,治疗多用辛温活血药;出血证则以血热、气逆为多,治疗常用凉润苦涩之止血药.然血瘀证与出血证二者常累及对方而相互兼见,如“瘀血出血”和“出血瘀血”,故治疗中应活血与止血兼顾,选用化瘀止血药物,其内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秦林;彭欣;王栋先;王彦芳;张方申;张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MIRI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缺血后30 min再灌注120 min,构建大鼠MIRI模型.观测左室内压(LV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评价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变化.同时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缺血期MIRI模型组和中药各剂量组LVP、+dp/dtmax、-dp/dtmax均较缺血前明显降低(P<0.01).复灌后,中药各组LVP、±dp/dtmax均明显高于MIRI模型组(P<0.05);SOD活性与MIRI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MIRI模型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MIRI大鼠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作者:张冰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肾阳虚外感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8 mg/kg)法复制肾阳虚小鼠模型,按体质量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利巴韦林组、麻黄细辛附子汤6∶3∶3组、6∶6∶6组、6∶3∶9组.采用流感病毒FM1尿囊液(血凝滴度为1∶320)滴鼻感染小鼠,建立肾阳虚小鼠外感模型.感染1d后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5d.观察小鼠的一般体征、体质量、肛温变化和死亡情况,比较各组小鼠肺脏指数和肺组织的炎症病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给药后小鼠体质量、肛温显著回升,死亡率、肺指数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麻黄细辛附子汤6∶3∶9组治疗效果佳.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6∶3∶9组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为中药抗病毒有效复方的筛选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侯衍豹;李荣荣;杨勇;容蓉;丁嘉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究清燥救肺汤对被动吸烟小鼠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56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被动吸烟模型组、中药1组、中药2组,每组各14只.中药1组给予清燥救肺汤灌胃;中药2组前期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后期给予清燥救肺汤灌胃.检测各组小鼠一般形态、咳嗽反射,测定血细胞数量,观察肺组织切片并作图像分析.结果:血细胞计数与肺切片分析说明清燥救肺汤可减轻小鼠炎症反应,减少肺组织出血及瘀血.结论:清燥救肺汤可增强小鼠机体防御能力,减轻被动吸烟对小鼠呼吸系统的损害.
作者:王元耕;刘明慧;李宪东;吴宣美;刘明超;鞠佳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回顾中医对情志疾病的传统认识,解释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含义,分析心理因素致病途径,梳理五种心理紊乱状态的临床表现作为辨证依据,为治疗各种心身疾病提供借鉴.
作者:刘丽丽;齐向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仁青常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氨水复合多因素法制备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胃复春阳性对照组及仁青常觉大、中、小剂量组.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后,取大鼠胃部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仁青常觉大、中、小剂量组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中剂量组改善效果为明显.结论:仁青常觉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
作者:王杰琼;王美艳;薛玲;高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活力及凋亡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植块法培养CMECs,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和PI双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植块法培养的大鼠CMECs具备典型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Ⅷ因子抗原免疫染色鉴定阳性.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强(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其中早期凋亡率降低明显(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可能通过增强缺血CMECs活力,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姜桂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从中医对脑瘫的认识、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现代研究概况及思路.
作者:李梦醒;兰崴;张阳;唐巍 刊期: 2015年第04期